电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受损35例
- 格式:pdf
- 大小:68.75 KB
- 文档页数:1
康复训练对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106例肩袖损伤患者,对比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加用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关节功能修复情况。
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病率、康复情况均差异显著(P<0.05)。
结论: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受到较大的损伤,全关节镜的治疗效果较好,采取康复训练方式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值得重视。
关键词:肩袖损伤;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肩袖损伤是肩关节意外损伤后导致的慢性损伤症状,临床多采取手术方法干预。
术后需要通过康复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避免术后制动引发的活动障碍与肌肉萎缩[1]。
本文对所选肩袖损伤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22年1-12月10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实验组、对比组,53例/组。
患者均自愿签署同意书,未见中途离院,能够耐受实验护理干预,见表1(P>0.05)。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x±s/n,%)组别性别(男/女)BMI(kg/m2)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个月)实验组24/2921.28±1.0541.28±6.4410.65±2.31对比组25/2821.25±1.1241.13±5.3710.27±2.41P-P>0.05P>0.05P>0.051.2 方法对比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加用康复训练干预:(1)被动活动:在患者术后第1天即开展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对患侧肩关节进行外旋、前屈活动,由护理人员进行缓慢的活动,活动时需保证外旋、前屈活动能够有效完成,不可在活动中途暂停,15分钟/次,在患者术后第3天,增加外展、内旋活动,20分钟/次,1次/日。
(2)主动活动:指导患者进行钟摆式摆动、逆时针画圈等方式运动,在患者术后第5天进行干预,此时患者的手术创伤稳定,疼痛感较低,活动时需利用健侧上肢辅助运动,待患者患侧肢体适应运动后,单独开展患侧训练。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康复护理35例总结
杨青霞;龚敏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6(0)11
【摘要】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对35例肩关节疼痛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术后除对患者行常规护理外,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结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分标准(UCLA)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34例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呈持续好转趋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系统的功能锻炼计划,早期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是肩关节镜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力保证。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杨青霞;龚敏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分阶段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2.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康复护理效果
3.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
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4.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5.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运动性肩袖损伤是指肩袖肌肌腱的损伤或退变,是造成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肩关节的使用频率增加,导致运动性肩袖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目前,运动性肩袖损伤已成为临床常见的肩部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观察理疗和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常用的方法之一。
观察理疗主要通过针对损伤部位的特定运动和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肩部功能。
而康复训练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和功能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和稳定性。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如何,目前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进行评估。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的临床实施和效果评估,从而探讨该治疗方法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常见于运动员和劳动者。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理疗和康复训练的结合应用,旨在减轻患者的肩部疼痛,恢复肩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理疗和康复训练,旨在寻找一种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从而为运动性肩袖损伤的康复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旨在为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参考,为改善运动性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1.3 研究意义运动性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肩袖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探究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46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孙梦元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摘要:目的: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运动后出现肩袖损伤症状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频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采用V AS 评分、UCLA 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 AS 评分和UCLA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UCL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理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促进肩部功能恢复。
关键词:运动性肩袖损伤;理疗;康复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4块肌肉组成,形成一个袖套样的结构包裹着盂肱关节,以支持和保护肩关节进行各方向上的运动[1]。
运动性肩袖损伤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种类之一,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强度的、相同姿势发力,或发力时姿势不当,导致肩袖肌群受到损伤。
目前对于此病,一般使用理疗、制动、冰敷等进行急性期的处理,有利于消肿止痛、抑制炎性因子[2],但对于年轻人和运动人群,常规方法疗程较长,且易发生二次损伤。
一、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西安体育学院有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确诊为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36例纳入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8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治疗方法两组采用中频治疗仪进行基础治疗:患肩疼痛部位放置电极片,肩部肌肉可见收缩,每次治疗时长20min 。
观察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病损部位,具体方法如下:(1)急性期(损伤1~7d):主要目标为增加活动度,消炎镇痛,改善不良姿势,缓慢地甩肩、回旋画圈等。
(2)恢复期(损伤7~21d):主要目标是提高肌力与耐力,保证无痛训练,逐渐增加活动功能等级;选择手指爬墙运动、牵伸,由等长训练开始向等张训练过渡。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摘要】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和力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和功能评估。
观察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在讨论和分析部分,探究了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患者恢复的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老年肩袖损伤、肩关节、综合康复治疗、肩关节运动功能、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逐渐增高。
这些患者肩袖部位包括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肩部功能障碍和运动功能受限。
肩袖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严重影响其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肩袖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对于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研究如何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进行干预,提高其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肩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老年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部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肩袖损伤包括肩袖肌肉腱部的炎症、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增加,老年肩袖损伤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观察研究结果,分析康复治疗在提高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方面的效果。
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提出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策,进行治疗效果研究。
方法:收集肩袖损伤患者研究,病例104例,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均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
52例进入康复训练组做好康复训练治疗。
52例进入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做好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肩关节功能、疼痛评分。
结果: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的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96.15%,同康复训练组的78.85%比较更高(p<0.05)。
治疗9个月后,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肩关节功能评分(38.26±3.14)分,疼痛评分(2.59±0.12)分,同康复训练组(51.36±4.59)分、(3.89±1.44)分比较更低(p<0.05)。
结论: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做好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后,可起到让患者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更高、肩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显著减轻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运动针法;康复训练;肩袖损伤;肩关节镜;肩关节功能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若治疗不当,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肩关节镜手术疗法是肩袖损伤有效的治疗办法。
术后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使肩关节功能恢复[2]。
因此,我院收集肩关节骨折104例,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提出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策,进行治疗效果研究。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集肩袖损伤患者研究,病例104例,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均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
52例进入康复训练组,男性30例,女性22例,39岁~51岁,平均(44.52±2.31)岁。
52例进入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男性28例,女性24例,39岁~51岁,平均(44.52±2.31)岁。
电针促进肩袖修复术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9T03:05:56.2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7期作者:邹婷[导读]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肩袖修复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
邹婷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肩袖修复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
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形式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时间段设置,在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录入40名肩袖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接受肩袖修复术治疗,在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进行数据记录,将单号入院的患者记录为对照组,将双号入院的患者记录为实验组,每组中均录入20名患者后,截止录入并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配合,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在这一基础治疗上应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发现各方面指标实验组内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
结论:为了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研究人员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实验的方式确认了,将电针疗法应用于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并且还还能能和肢体活动功能,进而促进肩袖损伤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针;肩袖修复;运动康复;自我管理;治疗分析肩袖损伤在临床上是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这一疾病占肩关节疾病的17%~40%左右。
肩袖损伤的所有患者中,中老年人群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并且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在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美国大约有50%左右的80岁以上老年人群出现过肩袖损伤,而在临床上的相关诊疗费用超过70亿美元。
研究人员认为,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并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治疗,才能够使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
•30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 年第 12 卷第 8 期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1,Vol.l2No.08电针联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李珠华',薛妍、游燕燕、卢天健',陈昕m(1.福建省福清市医院,福建福清350300;2.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福建省福清市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60例260岁慢性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先运用电针治疗,再根据疼痛VAS评分划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阶段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照组采取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医疗体橾训练。
两组患者连续接受2个疗程康复治疗,4周为丨个疗程。
治疗前、治疗后第4、8周观察患者Constant-Mur-丨e y肩关节功能评分(CM S)、视觉疼痛量表(VAS)和关节活动度(ROM)变化。
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治疗后第4、8周患者肩关节疼痛、ADL、活动度、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户<0.05)。
治疗后第4、8周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尸<0.05)。
治疗后第4、8周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体侧外旋活动度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治疗老年肩袖损伤可緩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关键词]肩袖损伤;电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中图分类号]R681.7;R4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21)08-0030-04D O I:10.19787/j.issn.1008-1879.2021.08.013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Controll Training on Rotator Cuff Tears in Elderly PatientsLI Zhu-hua', XUE Yan1, YOU Yan-yan1, LU Tian-jian', CHENXin2A(l. Fujian Province Fuqing City Hospital,Fuqing Fujian 350300;2. The Second Hospital ofFu Zhou City,Fuzhou Fujian 350007)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 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controll training on rotator cuff tears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aged over 60 years old with chronic rotator cuff tears in Fujian Province Fuqing City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then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control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 f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stages based on pain VAS score.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ulligan dynamic joint mobilization, physical factor therapy and routine medical gymnastics training.Two groups o f patients received 2 courses o f treatment continuously,4 weeks for one therapeutic course.Both groups were assessed with Constant-Murley shoulder function score(CMS), visual analogy pain scale(VAS)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4th and 8th week after treatment. Results:All 60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At the 4th and 8th week after treatment, Shoulder pain, ADL,motion, muscle strength and total Constant score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VAS score o f the patients in the 4th and 8th weeks after treatm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VAS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At the 4th and 8th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 f shoulder flexion, abduction and lateral rot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control training can relieve pain, improv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mobility significantl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tears.Keyword srotator cuff tear; electroacupuncture; neuromuscular controll training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关节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肩痛和关节功能障碍[1]。
· 579 ·交通医学 2019 年第 33 卷第 6 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9,V ol.33,No.6肩袖肌群包括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全部肩袖的肌腱交织在一起加强盂肱关节囊。
肩痛病因众多,如肩袖撕裂、肩峰下撞击症、肩峰下滑囊炎等。
国外研究报道,约70%肩痛由肩袖损伤导致[1],目前临床上多应用物理疗法治疗,但效果有限。
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18年9月我科诊治的60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肩袖损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5~69岁,平均58.93±4.24岁。
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73岁,平均59.31±3.6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表现为患肩疼痛,常于劳累后加重或夜间痛醒[2]。
肩关节MRI检查均显示冈上肌远端退变或部分撕裂。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揿针(杭州卓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规格为0.25×2.0mm。
1.2.1 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1)术后第一阶段:①悬吊制动,患者睡姿、动作矫正。
②冷疗(冷疗袖套,凝胶包,冰敷),每日1次,每次10~20 min。
③术后第3天开始肩关节前屈后伸锻炼,如Codman钟摆练习,此练习为被动运动,由躯干发动并带动肩关节在不同平面作小弧度运动,每日2~3次,每次5 min。
④主动辅助或被动活动练习:由治疗师进行被动活动,仰卧位用对侧肢体协助进行主动关节前屈,仰卧位使用体操棒进行肩胛平面内内外旋,每日3~5次,每次持续时间5 min。
⑤ 主动活动度练习:肘,前臂,腕和手。
⑥肩胛稳定性练习:温和的肩胛骨分离术,侧卧位徒手肩胛抗阻运动。
中朋斤贸』2019年,第34卷,第10期•短篇松箸•电针“肩三针”配合常规康复对肩关节镜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吴乐彬'张盛君'孙风凡'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肩前残留痛成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LHB)固定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满意度及手术疗效的主要元凶叫当前临床医师处理此类疼痛,西医通常采用口服非笛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超声药物导入及冲击波等,而中医采用穴位注射、中药外敷、蜡疗、针刺、艾灸、温针及中药熏洗等。
其中针灸已广泛用于临床外科围手术期a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如调节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提高依从性及改善患者情志,取得较好疗效。
尽管电针已广泛运用于骨科术后康复,但对治疗和缓解肩关节镜下LHB腱固定术后疼痛鲜有报道,本文对电针配合常规康复对LHB固定术后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电针“肩三针”在肩关节镜术后康复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扩展电针“肩三针”在临床应用范围.提高肩关节镜手术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湖州市中医院骨科,2013年6月—2017年9月行肩关节镜下LHB固定术后的LHB近端损伤患者74例(男34例,女40例),年龄(64.00±8.51)岁。
按照数字列表法分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组(结合组)、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各37例;2组具体基线资料见表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纳入标准:LHB近端损伤并行全镜下LHB切断腱固定术。
排除标准:①严重肩关节炎及术中行肩袖修补术者;②术中行肩关节镜下肌腱切断配合小切口固定术者;③伴有盂唇损伤术中行盂唇修补术者。
表12组患者术前基线临床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男1)女-年龄(岁)病程(月)结合组37162164.30±&367.42±2.91康复训练组37181962.38±9.54 6.03±3.25 P0.6410.3600.054两组各项比较P>0.051.2治疗方法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电针治疗;康复训练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摘要】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常伴随肩关节运动功能受限的问题,综合康复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通过对肩袖损伤患者特点、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讨论部分进一步探讨了治疗效果的可能机制和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显示综合康复治疗在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治疗机制并寻求更有效的康复方案。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老年、肩袖损伤、综合康复治疗、肩关节、运动功能、效果观察、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部疾病之一,多因长期重复使用、局部退行性病变、创伤等因素导致肩袖部分或全部肌腱发生病变。
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疼痛、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老年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进行,但效果有限,并不能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有效恢复。
而手术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手术风险较大,恢复期较长,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探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老年肩袖损伤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肩功能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肩袖损伤的一种常见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活动障碍的疗效罗开民;部爱贤;杨琳【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12)003【摘要】①目的观察电针加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科颈骨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②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运动组(33例)和运动疗法组(32例),电针合运动组取患肩部肌肉肌腹为针刺穴位,并行电针,配穴取曲尺、合谷、阳陵泉,给予针刺治疗,取针后活动肩关节.运动疗法组先被动活动肩关节后再行主动运动训练.治疗50天后观察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的目测类比评方法(VAS)、活动度、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及临床的疗效.③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活动度、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功能活动度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④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骨折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与运动康复治疗相比较,电针配合运动训练对骨折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更显著的效果.【总页数】3页(P312-314)【作者】罗开民;部爱贤;杨琳【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1【相关文献】1.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J], 石翠霞;唐文明;谢瑞娟;杨艳玲;邓赟n;陈璐2.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J], 杨庆红;陈慧杰;唐强3.肩吊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J], 安巧;李哲;苏慈宁;李俊香;张青4.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跖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陈娟;徐彦博;陈辉;杨大伟;钟才进5.针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疼痛临床疗效观察 [J], 周紧;李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频电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杨美发布时间:2023-05-15T07:28:45.854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6期作者:杨美[导读] 本文针对肩袖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中频电治疗仪与康复护理相联合的应用价值做具体探究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185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肩袖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中频电治疗仪与康复护理相联合的应用价值做具体探究。
方法:择选至本院接受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50例作为探究对象,择选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实验开展年限,系统抽签法作为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1组2组(n=25),分别对其施以康复护理干预、中频电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两组在ASES评分、主动前屈角度及体侧外旋角度方面的数据呈现,1组均显低2组。
结论:中频电治疗仪与康复护理相联合策略更为优异,不仅有效促进患者肩关节恢复,且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其应用价值卓越。
关键词:中频电治疗仪;康复护理;肩袖损伤;应用价值目前,临床多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于肩关节类疾病,并配以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进行康复护理,来使患者肩袖力学平衡机制重建,肩关节功能恢复,生活及运动需求得以满足,故护理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极大【1】。
中频电治疗仪是以模拟传统中医针灸为治疗理念,采用CPU控制的脉冲电流针来通过穴道疏导血管及神经,进而达到镇痛、改善微循环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选至本院接受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50例作为探究对象,择选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实验开展年限,系统抽签法作为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1组2组(n=25),期间对患者基础资料的分类归纳均采用相关软件予以处理,未见差异性(P>0.05)。
其中1组:男女占比:14∶11;年龄限值:35--65岁(45.32±5.12)岁;2组:男女占比:13∶12;年龄限值:34--66岁(44.56±6.25)岁。
康复训练联合物理因子治疗中风后肩袖损伤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后肩袖损伤应用康复训练联合物理因子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肩袖损伤患者中任意选择70例患者参与研究,按照单双号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
一般资料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对照组接受超声波治疗、中频电治疗等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接受康复训练联合物理因子治疗,对比两组肩袖损伤患者经过治疗后的Neer评分。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肩袖损伤患者的Ne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肩袖损伤患者的评分,两组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后肩袖损伤患者接受了康复训练联合物理因子治疗后,肩关节功能康复情况非常显著,不仅仅提升了临床治疗有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肩袖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肩袖损伤;康复训练;物理因子;中风中风后肩袖损伤的发病机制为:无菌炎症导致或者是肩部肌腱部位受损而引发的肌肉萎缩、肩部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临床上,肩袖损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急性损伤,另一种为慢性损伤。
该疾病在脑康复科中经常发生,尤其是脑卒中患者,随着人们就诊意识的提升,肩袖损伤的诊断率也逐渐升高。
临床上,治疗肩袖损伤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肩袖损伤的治疗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肩袖损伤患者中任意选择70例患者参与研究,按照单双号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
对照组肩袖损伤患者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在(49.5±2.4)岁,男、女患者比例为22:13。
观察组肩袖损伤患者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在(46.7±3.4)岁,男、女患者比例为24:11。
本次研究排除治疗依从性低;年龄超过75周岁;患有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针灸结合关节松动术对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针对肩袖损伤患者行以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会对其术后康复期间产生的效果展开分析。
方法:随机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肩袖损伤患者中择取40名,将其依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n=20),对参照组行以单纯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对实验组则联合针灸。
观察并讨论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的患者在JOA评分上显著好于参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临床当中,针对肩袖损伤患者行以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会对其术后康复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值得进行更加广泛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肩袖损伤;针灸;关节松动术;疗效临床中肩袖损伤是比较多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会发生于各个年龄层次,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感、活动受阻,严重的还会出现局部的肌肉萎缩,该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反复迁延发作,会导致关节挛缩,甚至终身残疾,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
当前,除了运动员等行业较为特殊的人员,大部分患者均行以保守治疗干预[2]。
关节松动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松动患者的关节,调整粘连和挛缩的情况,恢复运动机能[3]。
本文将讨论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肩袖损伤患者中择取40名,全部患者均因肩部疼痛感以及活动严重受阻而入院接受诊治,已经排除接受过其他的治疗干预手段且可能会影响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和肝肾病变的患者、主观意识不清晰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等。
将40名患者依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n=20),实验组中包括男性12名以及女性8名,年龄均在18岁到79岁之间,平均数是(56.32±3.56)岁;参照组中包括男性11名以及女性9名,年龄均在19岁到80岁之间,平均数是(56.41±3.73)岁。
综合康复疗法在肩袖损伤职业康复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内容主要对肩袖损伤职业康复中综合康复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具体探究。
方法:调研内容主要选定肩袖损伤病症,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有88例,均在2021年12月—2022年11月阶段到院诊疗。
根据抽签方式分组,实施常规康复手段患者为参考组,落实综合康复手段的患者为研究组。
主要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实际评分(FDSS)以及临床实际疗效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实施综合康复手段的研究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实际评分(FDSS)以及临床实际疗效,优于实施常规康复手段的参考组患者(P<0.05)。
结论:针对肩袖损伤患者实行综合康复疗法干预,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水平,利于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在实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肩袖损伤;职业康复;实际应用引言: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
在肩峰和三角肌下方,和关节囊连接在一起。
肩袖损伤主要是人年龄的增长,肩袖出现退行性病变情况,或者是在外伤因素作用下造成肩关节周围肌腱发生损伤情况,肩袖损伤属于肩关节病症范畴,有着较高的发生率。
目前,我国的职业人员中,因工伤、职业性劳动、劳损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肩部受伤的患病率呈增加的态势。
肩袖的损害会影响到周围的韧带、关节囊、肌腱组织等,还会促使肩内外失衡[1],从而引起肩部的疼痛,甚至方发生上肢残疾。
Smith最先发现了肩关节的伤害,1834年将其命名为“肩关节”,直到1931年肩袖损伤才被人们所关注;Akerson等认为该病是肩痛的最重要原因,许多学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生理学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诊断和处理进行了探讨。
随着对本病的了解越来越多,其病因也越来越清晰[1],临床上已经把其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加以探讨,现确切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施常规康复手段的参考组患者的实际平均年龄(45.83±0.49)岁,最大76岁,最小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