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导学案 2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族文化中诗歌在文化宣传中的地位,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和方法;2.具备快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较好地理解和感悟古典诗歌;3.能在古典诗歌的朗诵、赏析中获得美学享受,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技巧和方法,提高听辨、鉴赏和表达能力;3.加深对打分韵、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等诗种的理解。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古代人文环境,全面理解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奥义;2.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理解;3.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自我的文学创作潜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讲授与互动相结合3.阅读和讲评相结合4.多媒体与音频教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基础(1)诗歌鉴赏的定义和意义•什么是诗歌鉴赏?•为什么要学习诗歌鉴赏?(2)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流程•学习古代汉族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流程。
(3)中国古诗文的发展和特点•古代汉族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诗文的分类和特点。
2. 诗歌鉴赏入门(1)古诗文常见手法和技巧•建议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熟悉句式和思路,大大提高诗歌鉴赏的效率。
(2)古诗文的情感表现和意象传递•表情达意的技巧和方法。
•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的含义和传递方式。
(3)古诗文细节•诗歌的特殊性。
•学习和理解措词、句子,加强对古代汉字的理解。
3. 具体体裁的诗歌鉴赏(1)打分韵•探究打分韵的特点。
•分析一首打分韵的诗歌,了解它的韵律和修辞。
(2)七言律诗•探究七言律诗的特点。
•分析一首七言律诗,理解其句式、韵律和语言的特点。
(3)五言绝句•探究五言绝句的特点。
•分析一首五言绝句,理解其句式、韵律和语言的特点。
五、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类型、难度的课堂作业和考试;2.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特别是通过课后阅读与写作作业,增强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3.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检查学生在“名篇欣赏、“文言阅读”、“诗选鉴赏”等学习方面的知识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
2015-2016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二课时)课题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课时)---意境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2.能由意象组成意境,并体会意境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能从意境特点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由意象到意境,体会意境的氛围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备忘一. 预习导学一.意境的概念: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意境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4复习教案一、前言近年来,我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华文化自信的高涨,对于文学艺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诗歌作为汉语文学中的瑰宝,更是备受关注。
然而,诗歌鉴赏需要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学成的。
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诗歌鉴赏基础,以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认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2.理解诗歌中的常用修辞手法,并通过练习掌握运用方法;3.培养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学习内容第一单元:诗歌基础知识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为表现方式,运用韵律、节奏、声调、形象和意象等方式进行艺术虚构的文学体裁。
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不同,诗歌具有高度压缩性、凝练性、音乐性和形象性等特点。
2.诗歌的种类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体系中,诗歌分为四大类:古体诗、近体诗、民间诗和现代诗。
其中,古体诗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等为代表,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词、赋等,民间诗包括词曲、花鼓戏、评书等。
现代诗则贯穿于民国至今。
3.诗歌的构成要素一首诗歌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韵律和意象两部分。
韵律是指诗中的韵脚、声调和节奏等元素,是诗歌音乐性和美感的基础。
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表现的景象、情感、思想和形象等,是诗歌意义和情感的表达。
第二单元: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以喻示实际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比喻手法包括直接比喻和间接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形象化和生动性。
2.拟人拟人是将一些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表现强烈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拟人可以使作品更富魅力和生动性,常被用于叙事和描写。
3.排比排比是将一种词语的形式反复运用以增加修饰的效果,以营造出铿锵有力、饱满激情的感觉,是一种运用变化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反对仗、数量对仗、时间对仗等等。
第三单元:鉴赏实践1.名篇赏析选择一首经典的古代或现代诗歌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学习诗歌的鉴赏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阅读能力,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气韵,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意义和主题等,形成自己的鉴赏见解。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规定有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发现诗歌鉴赏命题有很多共同点。
在进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确考纲规定,引导学生通过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把握命题的共同点,积累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开展有效复习。
【关键词】诗歌鉴赏考点阐释复习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指导【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1 考点阐释(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自主阅读资料,独立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6.1链接201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主备人:温长军审核:于春霞谭世珺时间:2010年11月12日一、学习目标:掌握炼字型(分析“诗眼”型)诗歌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答题模式。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三、预习内容1.你认为下面两首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晴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2.请替诗人分别选两个字填在空白处。
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A)春泪,无力蔷薇(B)晓枝。
A: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B: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四、课前检测:提问诗歌鉴赏一般思路。
五、导入新课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其中有两句是:他对“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建议将其中一个字改一下,这样更合诗意。
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对,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
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如果考试出现对这些“字”的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六、知识梳理㈠“诗眼”概念过渡:“诗眼”是种比喻的说法,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此在熟练使用“诗眼”去鉴赏古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5篇范例)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一、解读诗歌基本方略1、解读标题明确类别推断情志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品味意境3、识别技法表现手法方式与修辞二、古代诗歌的类别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说理诗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一)咏物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特点归纳: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二)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ϖ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ϖ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ϖ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ϖ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ϖ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ϖ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宿建得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崇阳县港口中学“135”导学案★★★★★九年级语文课堂设计第6 周第课时课题:诗歌鉴赏练习题设计人:备课组长包级领导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2、能够针对七——九年级的诗词进行赏析。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
哲理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写法类【题目形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
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引用典故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
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词语品析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崇阳县港口中学“135”导学案★★★★★九年级语文课堂设计第6 周第课时课题:诗歌鉴赏练习题设计人:姜志刚备课组长包级领导学习目标:1、明确续写的要求2、学会自主修改作文3、积极参与,全身投入。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日期:编号: 001 课题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思想感情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阅读古典诗歌,能够概括中心意思。
2.解读“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对诗词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准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备忘一.预习导学※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忧国伤时类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如李商隐《马嵬》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百姓的疾苦:如白居易《观刈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二)建功报国类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奋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山河沦丧、国家灭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李煜《相见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三)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四)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世事沧桑的感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送别留别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柳永的《雨霖铃》深厚友谊的留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诗歌表达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古诗词赏析课型:新课;主备人:尹俊审核:________ 自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重点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学案内容】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查阅资料简要介绍本诗作者2.解释下列各词三湘:漓湘、蒸湘、潇湘,四条江水交汇的地方,在湖南境内九派:在汉阳附近汇入长江的各条河流动:震动风日:风光,风景山翁:晋人山简,曾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每饮必醉。
4.赏析“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尾联:山翁,即山简。
《晋书·山简传》说他曾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处不但运用典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5.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融情于景,描写在古城襄阳观赏汉江风光,赞叹汉江气势雄伟,风光秀丽。
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6.背诵并默写此首诗。
情景创设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人称“诗佛”。
自主探究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交流展示首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浩渺水势,作为画幅的背景;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导学案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2.把握鉴赏步骤教学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一、考纲陈述:(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答题原则:【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即墨市市北中学导学案学科:语文级部: 高三编写:吴迪审核:高三语文组 2012.12.23编号38课前预习案一.读懂诗歌1、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划定类型: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课堂探究案二、掌握诗歌题材(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内容范围: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多。
★分析重点: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①借景抒情;②营造氛围;③塑造背景或环境;④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或情操;⑤以景衬境、以景衬情;⑥奠定情感基调。
)★基本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典型题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溪居[唐]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答案】(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8.2 登高导学案1.了解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成就。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5. 积累杜甫名句。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等级:一、诗词阅读能力提升方法指导:1、读题目: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题目是诗词的眼睛。
题目常常是答题的切入点,它往往直接揭示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主旨等。
2、读作者:通过作者来确定时代背景。
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
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是豪放派作品,还是婉约派作品。
次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3、读诗前小序和注释:有的古诗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的“序”,或交代了创作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缘由,或交代了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4、读诗(词曲)的全文:反复品读原文,正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即该诗词的题材、思想内容等。
5、读要求:即读命题者所设问题,全面正确把握题干中的信息,全面指不能漏,命题者问了几个问题、几个方面、几个角度。
正确指不能歪,对题干的指令不能误解、不能曲解,避免所答非所问。
正确把握题干信息还能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文本。
二、考查题型:(1)分析意境(写些什么)(2)炼字型(炼句)(怎么样写)(3)鉴别写作技巧(怎么样写)(4)品析思想感情(为什么写)三、方法指导:第一类:分析意境(一)方法指导:(1)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还要加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案模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或图景、景象等)。
学生普遍错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2)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清冷、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要准确抓住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案模式】这是一幅……图。
(3)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
【答案模式】表现了诗人因……而……的心境(或情感、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二课时)
附:精美文章选读
哈佛大学自习室的名言(一)
1.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而未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而成功必排名次.。
古诗鉴赏专题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抓住诗歌的大意和意象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二)能够准确找到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体会古诗的情感;(三)通过诵读古诗,概括诗歌情感。
二、进门测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可怜九月初三夜,。
---白居易《暮江饮》三、思考以上诗歌中蕴含着哪些共同的意象?四、重温经典,明确方法(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选项针对的范围采用的切入点选择的角度考查的具体内容ABCD(二)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
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
B. 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
C. 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
D. 尾联错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选项针对的范围采用的切入点选择的角度考查的具体内容ABCD五、明确考点,方法点睛(一)两道题目有何共同之处?(从题型、考查形式和考察目标等进行分析) (二)诗歌鉴赏题有什么做题方法?六、当堂测送友人归闽王穀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观点分析诗歌,理
解诗人的情感。
2、学会熟练的运用诗歌鉴赏的赏析技巧。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意境。
2、难点:感知诗人在作品中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自主学习篇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陆游,字,号。
南宋诗人。
八十二岁写下光照千古的绝唱,表露了。
他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情怀。
2、李白,字,号。
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素有之称。
与并称“李杜”。
他的作品艺术风格
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注意诗歌艺术的高峰。
李白作品的内容方向大致为
(二)训练落实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吴宫:三国时孙武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
1、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诗人“愁”
的内容是什么?
二、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相关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嘛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州,水边。
陆游晚年退居阴鉴湖边的三山村。
1、此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
2、结合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2、本事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塞。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对应,句式相近,语意关联。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昭示于人。
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
,,这些历史人物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感人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