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7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族文化中诗歌在文化宣传中的地位,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和方法;2.具备快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较好地理解和感悟古典诗歌;3.能在古典诗歌的朗诵、赏析中获得美学享受,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技巧和方法,提高听辨、鉴赏和表达能力;3.加深对打分韵、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等诗种的理解。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古代人文环境,全面理解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奥义;2.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理解;3.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自我的文学创作潜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讲授与互动相结合3.阅读和讲评相结合4.多媒体与音频教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基础(1)诗歌鉴赏的定义和意义•什么是诗歌鉴赏?•为什么要学习诗歌鉴赏?(2)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流程•学习古代汉族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流程。
(3)中国古诗文的发展和特点•古代汉族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诗文的分类和特点。
2. 诗歌鉴赏入门(1)古诗文常见手法和技巧•建议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熟悉句式和思路,大大提高诗歌鉴赏的效率。
(2)古诗文的情感表现和意象传递•表情达意的技巧和方法。
•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的含义和传递方式。
(3)古诗文细节•诗歌的特殊性。
•学习和理解措词、句子,加强对古代汉字的理解。
3. 具体体裁的诗歌鉴赏(1)打分韵•探究打分韵的特点。
•分析一首打分韵的诗歌,了解它的韵律和修辞。
(2)七言律诗•探究七言律诗的特点。
•分析一首七言律诗,理解其句式、韵律和语言的特点。
(3)五言绝句•探究五言绝句的特点。
•分析一首五言绝句,理解其句式、韵律和语言的特点。
五、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类型、难度的课堂作业和考试;2.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特别是通过课后阅读与写作作业,增强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3.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检查学生在“名篇欣赏、“文言阅读”、“诗选鉴赏”等学习方面的知识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教学目的: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表达技巧的种类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教学过程: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第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c、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正面描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侧面描写:《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诗词赏析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回顾诗词的有关知识2、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相结合复习过程:一、知识回顾(课前完成,课上交流)(一)诗词的分类:1、从题材内容上分:、、、、、2、从表达方式上分:、、(二)诗歌的表达技巧:1、常用修辞方法:2、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间接抒情包括、、、3、表现手法:4、思想感情:(三)古诗词名句填空:(我能行!)1. 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3.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6.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7.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二、诗词赏析(一)真题再现2012年临沂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9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2013年临沂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分)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2分)(二)考点归纳:考点1、理解及鉴赏诗句考点2、描述意境或画面考点3、归纳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三)考点赏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面两组诗句,请选一组加以赏析:(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古典诗歌形象鉴赏训练学案学案博苑10-15 0628古典诗歌形象鉴赏训练学案一、考点解析: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可分为景、物、人。
解题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用什么方法来表现;(4)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情感思想和社会意义)。
(视所提问题而定)二出题角度(一)景1、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景物)有什么作用(效果)?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清风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答、暮天清风霜叶孤城秋水独鸟渡口初上月作用有两点,交待了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乡愁,暗示了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2、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摩挲:用于抚摸。
两首诗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各自的景物特点如何?[参考答案]两诗都按空间顺序写景。
(一、二句先写江面上空景色:秋天天空中的阴云半开半合,有阴有晴;傍晚时分,含雨的云彩在低空中徘徊。
第三句写江的对面,青山叠嶂、云雾缭绕,最后一句写诗人在迷惘中发现远处千帆竞驶的情景。
)巧妙地将秋阴、晚云、青山、千帆等景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下。
气势开阔、恢宏,又正值傍晚时分,景物更笼罩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董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站在江边眺望之景: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万顷碧波的江面。
接着将视线入天空,如镜的天空澄清寥廓,一双白鸥由天际飞来。
三、四句收回视线,写岸边小柳。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诗人笔下的秋江、碧天、飞鸥,构成了一幅广阔、明丽的画面。
3、哪些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4复习教案一、前言近年来,我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华文化自信的高涨,对于文学艺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诗歌作为汉语文学中的瑰宝,更是备受关注。
然而,诗歌鉴赏需要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学成的。
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诗歌鉴赏基础,以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认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2.理解诗歌中的常用修辞手法,并通过练习掌握运用方法;3.培养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学习内容第一单元:诗歌基础知识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为表现方式,运用韵律、节奏、声调、形象和意象等方式进行艺术虚构的文学体裁。
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不同,诗歌具有高度压缩性、凝练性、音乐性和形象性等特点。
2.诗歌的种类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体系中,诗歌分为四大类:古体诗、近体诗、民间诗和现代诗。
其中,古体诗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等为代表,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词、赋等,民间诗包括词曲、花鼓戏、评书等。
现代诗则贯穿于民国至今。
3.诗歌的构成要素一首诗歌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韵律和意象两部分。
韵律是指诗中的韵脚、声调和节奏等元素,是诗歌音乐性和美感的基础。
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表现的景象、情感、思想和形象等,是诗歌意义和情感的表达。
第二单元: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以喻示实际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比喻手法包括直接比喻和间接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形象化和生动性。
2.拟人拟人是将一些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表现强烈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拟人可以使作品更富魅力和生动性,常被用于叙事和描写。
3.排比排比是将一种词语的形式反复运用以增加修饰的效果,以营造出铿锵有力、饱满激情的感觉,是一种运用变化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反对仗、数量对仗、时间对仗等等。
第三单元:鉴赏实践1.名篇赏析选择一首经典的古代或现代诗歌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学习诗歌的鉴赏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阅读能力,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气韵,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意义和主题等,形成自己的鉴赏见解。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学生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学生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学生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之快速读懂诗情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掌握诗歌鉴赏快速读懂诗情的方法2、进一步提高高考诗歌鉴赏应试的能力知识储备:古代诗歌思想感情表达一览表一、课前练习(自练感悟,总结方法)要求:快速阅读下面四首诗,并回答问题(每首诗3分钟左右),然后小结快速读懂诗情的方法。
1、咏山泉储光羲 (唐)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小结方法:2、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小结方法:3、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小结方法:4、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元)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传统文化之诗歌分类鉴赏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按内容和形式的分类。
2、总结诗歌鉴赏常识,诗歌意象,进而构建诗歌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一、诗歌按内容分类:1.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2.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4.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5.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6. 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7. 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8.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诗歌鉴赏常识(一)、领悟情感型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
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古诗词鉴赏实践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特点;2.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审美能力;3.通过实践,提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词的背景与特点;2.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3. 实践活动:古代诗词鉴赏实践。
三、教学步骤1.古代诗词的背景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古代诗词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了解其特点和传统韵律。
2.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讲解与示范)(1)理解诗词的内涵:通过解读古代诗词,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学生可以尝试找出诗中的主题,识别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志。
(2)品味诗词的音韵:古代诗词有独特的韵律和音韵,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之美。
(3)欣赏诗词的形象描写:学生可以从诗词中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情感的刻画,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3.实践活动:古代诗词鉴赏实践(1)选取几首古代诗词,让学生带着鉴赏诗词的方法,分析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通过朗读和欣赏,表达对其中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3)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鉴赏体会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鉴赏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
3.收集学生的作品,评选出优秀的诗词欣赏作品,并在班级内分享。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古代诗词比赛,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古代诗词鉴赏书籍,拓宽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3.组织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古代诗词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古代诗词的背景和特点,还学会了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典诗歌鉴赏教案古典诗歌鉴赏教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古诗词赏析导学案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之古诗词赏析导学案【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古诗词赏析的两大特点:1、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2、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山水情、别离情等。
诗歌赏析把握两个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考点归纳:古诗赏析考什么?1、品味关键词句;2、感知艺术形象,赏析表达技巧;3、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情感。
【考点一】例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味关键词句读一读,你认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光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例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
只要在四海之内,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相隔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本句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品味关键词(句)方法小结: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思路:(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一课时)
秋天的遐想
吹着秋天的风,淋过秋天的雨,温暖着深秋的缕缕阳光,感受着这个季节带给我的快乐与忧伤,在遐想的憧憬中徜徉,没有金钱与物质欲望,没有权势与政治较量,只有少许感伤和青春迷茫!
秋天的雨下的沉寂而又淅沥,来的悄然去的毫无声息;没有电闪雷鸣的帷幕,没有狂风大作高潮,一切都变得那么委婉那么寂寥,却总能够给予人淡淡悲凉与忧伤;像一首主旋律总能勾起内心些许记忆的过往,喜与悲,得与失,是与非;亲情,友情,爱情,纷纷扰扰,扑朔迷离,纠结煎熬。
雨侵透衣衫打湿了发梢却冲淡不了回忆符号,就让所有记忆是随着雨中的落叶尘封心底,化作基石伴着我们走向人生的远方!
秋风吹落了一地黄叶,慰藉了大地辛劳,却孤独了枝头依靠。
季节的变迁总能激起我们对万物的感伤。
纷纷落叶黄,淡淡残花香,一切变得那么顺理成章。
光阴在四季轮回中穿梭,岁月却苍老了脸庞!岁岁年年皆不同,我们不能驻足青春留住年华,只能让记忆定格曾经的美好时光!
秋天的阳光温暖了脸庞,却抚慰不了内心孤独与惆怅。
心灵在过往与现实中游荡无处躲藏,遐想一片田园风光,邂逅一段情感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袅袅炊烟起,品粗茶淡饭香;一起策马牧羊,一起望秋水长天,一起观满天星斗,小桥流水茅草屋旁,月下共饮一杯自酿美酒两情相依儿女情长好生浪漫……
岁月的年轮还在继续,一切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把所有的遐想放进行囊,伴着着青春的激情和力量继续前行远方,创造一个奇迹铸就一段辉煌。
古典诗词形象鉴赏训练学案古典诗文2013-10-14 0936古典诗词形象鉴赏训练学案类型一:人物形象例一: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酬孝峙①[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案:(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例二: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zī,镃基,大锄)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古诗词鉴赏复习导学案 岔南初中 圣美秀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中古诗词鉴赏的若干题型; 2、重点复习炼字析句和表达技巧两类题型的常见拟题方式和解答技巧。 [复习重难点] 掌握炼字析句和表达技巧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一、古诗词鉴赏若干中考题型 二、炼字析词型古诗词的鉴赏 1.【题型示例】 题春晚 (宋)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 (1)春晚:暮春傍晚。(2)昏鸦:黄昏时的乌鸦。(3)樵渔:樵夫、渔夫。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合作探究】完成《江畔独步寻花》的练习,小组内可以探讨、交流,争取分析得
准确而全面。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三、表达技巧型古诗词的鉴赏 1.【题型示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结合诗句,说说诗歌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夜雪的?
2.【合作探究】阅读欧阳修《画眉鸟》,回答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由于守旧势力排挤,欧阳修被贬官外任,乃作此诗。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
四、自我检查独立完成鉴赏 ㈠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该词中“锁”字用得如何?请简要分析。
㈡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古代诗歌鉴赏概览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定义与分类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1.2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的定义与分类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鉴赏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理解情感、评价风格等1.3 教学活动引入古代诗歌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分类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鉴赏方法,并分享各自的感受第二章:唐诗的繁荣与特色2.1 教学目标了解唐诗的繁荣背景和发展历程掌握唐诗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2.2 教学内容唐诗的繁荣背景和发展历程唐诗的主要特点:韵律、意象、情感等唐诗的艺术成就:抒发感情、描绘自然、反映社会等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繁荣背景,理解其发展历程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唐诗的主要特点小组讨论,探讨唐诗的艺术成就,并分享各自的感受第三章:宋词的婉约与豪放3.1 教学目标了解宋词的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3.2 教学内容宋词的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的特点和区别宋词的基本特点:语言、韵律、意象、情感等鉴赏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理解情感、评价风格等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宋词的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理解其特点和区别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鉴赏方法,并分享各自的感受第四章:元曲的抒情与叙事4.1 教学目标了解元曲的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掌握元曲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4.2 教学内容元曲的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的特点和区别元曲的基本特点:曲调、韵律、意象、情感等鉴赏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理解情感、评价风格等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元曲的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理解其特点和区别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元曲的基本特点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鉴赏方法,并分享各自的感受第五章:古代诗歌鉴赏实践5.1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5.2 教学内容选取不同朝代的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实践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5.3 教学活动给学生发放所选诗歌作品,让学生独立进行鉴赏实践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欣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第六章:诗词中的意象分析6.1 教学目标理解诗词中意象的概念和作用学会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6.2 教学内容意象的定义与分类: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表达情感、描绘景象、象征意义等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6.3 教学活动讲解意象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理解意象的概念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解读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分享各自的发现第七章:诗词中的情感把握7.1 教学目标理解诗词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作用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及其内涵7.2 教学内容情感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间接表达、寓情于景等情感在诗词中的作用:抒发作者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及其内涵7.3 教学活动讲解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情感在诗词中的重要性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及其内涵,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解读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分享各自的发现第八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8.1 教学目标了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会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8.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分类: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增强表现力、形象生动等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8.3 教学活动讲解修辞手法的分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解读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分享各自的发现第九章:诗词风格与流派鉴赏9.1 教学目标了解诗词的不同风格与流派学会分析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词特点9.2 教学内容诗词风格的分类:豪放、婉约、清新、古朴等诗词流派的划分: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词等分析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词特点9.3 教学活动讲解诗词风格与流派的分类,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多样性分析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词特点,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解读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分享各自的发现第十章: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10.2 教学内容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进行综合鉴赏练习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0.3 教学活动给学生发放所选诗歌作品,让学生独立进行综合鉴赏练习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欣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古代诗歌鉴赏指导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的核心。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四花鸟草虫皆有品——咏物诗鉴赏指导设计者:谢宪起【考点阐述】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
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
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
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
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方法点拨】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
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
2、品味寄托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但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
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
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操作步骤①“读清”全诗。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课本经典】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答:(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答:【参考答案】(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俱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有关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阮郎归曾觌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
”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
答: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答:(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答:【参考答案】1、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2、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街”正是燕子的动作。
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3、(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五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设计者:谢宪起【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拨】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诗,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此外,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
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通过不断地体味、剖析,从而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课本经典】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真题再现】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