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科学观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21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与自然科学观有密切的关联。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发展性的认识,而自然科学观注重对自然界规律的具体研究。
下面将详细回答关于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观的问题:自然辩证法:1. 全面性认识: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与片面的、静态的认识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2. 对立统一:自然辩证法提出的对立统一法则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这种对立面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时对立面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 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这与一些静态的、机械的认识方法形成了对比。
4. 否定之否定:自然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肯定。
自然科学观:1. 实证主义:自然科学观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实验和观察,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推导出科学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推理方法有所不同。
2. 定量分析:自然科学观倾向于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强调量化研究,通过数学模型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事物质的质的变化的关注形成对比。
3. 客观性:自然科学观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即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不应影响研究结果。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有所不同。
4. 原因与果效应:自然科学观追求确定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确定性的原因与效应,以建立科学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事物发展中复杂的多因素作用有所不同。
综合考量: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观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互补关系。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两种观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有助于超越简单的机械、静态认识,而自然科学观则提供了实证验证和定量研究的强大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1.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包括观察、实验、理论构建和验证等方面。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性的,是科学
家之间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科学知识也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自然辩证法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
动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4.科学的伦理和价值: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的伦理和价值问题,科学
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需要关注伦理和价值问题,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研究是跨学科的,不同
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在跨学科的研究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科学的局限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有其自身
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反思和修正科学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总之,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关注科学研究的本质、方法、价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旨在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科学的局限性。
第二讲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根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可以大致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古到夏、商、西周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770)中国古代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到秦汉前(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奠基时期第三阶段: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形成时期第四阶段:隋唐、宋、金、元时期(581——136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第五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逐渐停滞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时期◆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以实用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科学和技术始终未能分离的状态;与古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技术相比,由定理、定律表现出来的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少,而实用形态的知识较多。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征1、原始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
而中国原始思维自然观的理论形态,主要是:(1)“阴阳学说”(2)“五行说”(3)“八卦说”——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2、理性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二、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欧几立得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静力学方面:阿基米德(“物理学之父”)(二)古希腊自然观的演进和基本内容1、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6)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前525 )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4、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5、阿那克萨哥拉(约前500——前428)的“种子说”自然观6、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前430)“四根说”自然观7、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的原子论自然观8、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四因论”、“形式质料说”和“原性说”自然观(三)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自然观特征1、确定自然或者宇宙为其哲学思考的对象2、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特征3、强烈的思辨特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主要特点1、力求简单2、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3、整体直观性4、富于想象5、深刻和谐6、相信守恒7、合乎常识◆历史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技术还没有近代意义上的系统科学实验作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不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by 娜娜)第二章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1、归纳主义:归纳推理过程:单称陈述→全称陈述→(通过归纳法)科学知识困难:逻辑论证上不可能(无法穷尽观察)(归纳主义火鸡)(课堂练习考过)经验论证无效(循环论证)2、证伪主义:基本主张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特设性假定3、研究纲领: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研究纲领的硬核和保护带硬核:基本假定,整套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保护带:保护硬核不被证伪的辅助条件和初始条件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如何补充硬核、保护和扩大保护带、发展适当的数学和实验技术等4、范式:一门成熟科学由一种范式支配.即范式为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指导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的活动.有没有这样一个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范式存在,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标志•范式的组成部分:•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如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非常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如:认真努力使你的范式与自然匹配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有无范式为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志)组成部分: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非茶馆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库恩的难题:(1)范式的无法定义与多义性(2)夸大了范式之间的对立5、对科学的三种理解方式:主观主义(如逻辑主义、归纳主义)、约定主义(如范式)、客观主义(如实在论)6、实在论与工具主义多元实在论:实在世界是多元的因而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不是唯一的(课堂练习)第三章科学发展的历史1、人类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2、科学不同层面: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3、古代科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诞生条件:惊异、闲暇、自由古希腊自然哲学为科学大厦挖地基欧几里得几何学科学大厦第一根柱基阿基米德力学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托勒密天文学用数学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盖伦医学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4、中世纪科学古代科学的衰落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阿拉伯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主义兴起和被改造(1)重新发现古希腊(2)大学创立(3)逻辑论证上帝存在(4)新教出现(5)改革教义(6)实验研究自然界5、现代科学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2)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3)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4)文艺复兴促进科学解放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1)牛顿体系(解释层面)(2)工业革命(器物层面)(3)科学凝聚性结构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形成(精神层面、体制层面)6、后现代科学科学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1)德堪多(计量研究的先驱)(2)洛特卡定律Fn=c/n2第四章科学的社会学研究1、科学社会学的早期历史(最初源头与萌芽阶段)2、科学建制社会学科学的规范结构(普遍性universalism、共享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因果性、公正性、反身性、对称性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1)研究科学具体实践(2)客观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同等重要性(3)取消社会/自然、主/客观二分法3、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4、实证主义科学观对默顿科学建制社会学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1)启蒙期(2)体制形成期(3)现代发展期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1)外国传教士(2)洋务运动(3)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异质文化:利玛窦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心态向现代心态的转变3、体制形成期时间:完成心态转变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4、现代发展期时间:完成体制转变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建立主要内容:动力转变第六章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1、中国科学启蒙的三段式:言技、言政、言教2、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1)科学含义的偏差(2)启蒙目的的限制(3)启蒙方法的错误3、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1)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及其科学后果在中国和苏联的对比(2)科学家个人在科学争论中的立场与政治立场的紧密联系4、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1)复杂的凝聚性整体结构图示被简单的单一层面图示所代替(2)精神层面或价值用来替代任何层面和整个科学(3)科学的权威性用来替代科学,科学成了“赛菩萨”5、科学形变引起的四个层面的变化科学观念的改变科学体制层面的改变---行政体制科学解释层面的改变科学器物层面第七章、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1、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功能⏹特点:⏹基础性:三层含义⏹ 1.1.2先导性: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成果的公开性、无偿共享特性⏹ 1.1.3创造性:成果的实现更难把握和预测、工作更富理论抽象性、更依赖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先导性⏹ 1.2.1应用研究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 1.2.2应用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 1.2.3应用研究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创造性⏹ 1.3.1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技术成果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 1.3.2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体现出来⏹ 1.3.3技术发明创造者与成果拥有者分离:技术专利与技术转让2、应用研究的特点和功能(1)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2)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3)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3、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1)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2)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3)技术发明者与成果拥有者相分离1、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功能A、基础性:三层含义:(一切教育研究的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旨在解释和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它强调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
在自然辩证法的观念下,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方法来逐渐揭示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科学观的内涵、应用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指自然界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
例如,在一棵树的生长过程中,阳光和水分是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因素。
自然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观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强调对自然界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和分析。
科学观鼓励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证实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观的内涵包括对客观事实的准确把握、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深入探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等。
科学观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臆断,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进行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们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开展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发现。
例如,在生物学领域,通过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物理学领域,通过对物质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在这些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人们认识自然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它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精度和有效性。
此外,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倡人们具有辩证思维的素养,关注自然界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矛盾依存关系,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