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1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1.(2016·浙江模拟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的好学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实际,谈谈孔子的好学观给你的两点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关注分值来答题。
(2)需要结合自身经验谈启示。
答案(1)①学而不厌,乃目的本身,是学业,更是修身。
②学思并重,不能偏废: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才有学习的收获。
③学无止境,日积月累,时时实践,方能不断上进。
(2)(示列)①好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并加以行为实践。
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于他人,大发脾气,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就此而言,孔子的好学观对重视物质生活、忽略道德修养的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题型4 断句题多数省市的高考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命题的情况看,有的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从文中选取五十字左右的一段文字,给出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供考生选择。
还有的采用主观题形式,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无论采用哪种命题方式,其基本要求、基本的解题方法是相同的。
浙江卷的主观断句题,相对来说试题难度稍大,注意结合文意进行断句。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基本方法1.字句必须能讲通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辨析] 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____________”,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答案】其不屈/正也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辨析] 按以上断句,“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
所以此句应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辨析]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应断为“__________________”。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答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辨析] 断句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专项训练七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时间:45 分钟,分数:45 分)一、语言基础(11 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yǎn)然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b ó)小小蓬船。
B.喊声,笑声,千万双脚的跺.(du ò)地声震天动地;喧嚣不时加剧,涌向大阶梯的人流不时折回来,乱作一团,搅成漩.(xu àn) 涡。
C.回归自然,首先要把自己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居所当然也应毫无市侩.(ku ài)气息,彻底消融.(r óng)于自然,如雨入湖。
D.一支蘸.(z àn)了胭脂的画笔,任你在时光的镜中怎样涂抹,也描摹.(mó) 不出最初的滋味,曾经的风景再美,也只是曾经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 题。
劫难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自然的劫难,一种是人为的劫难。
前者包括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等。
竺可桢给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画出了一个曲线,他发现气温相差一到两摄氏度就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不见了“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的盛景,也不见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的忧伤。
[甲]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真可谓醍.醐.灌.顶.。
.人们常.常.不能汲取历史教训,招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乙]只落得“六朝旧事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的结局,古人告诫“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但中国森林面积消失得很快,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推波助.澜...,造成很多问题,各种资源黯晦消沉。
[丙]明朝刘基说,人利用自然资源等于是“ 盗”,天地之盗,我们是盗用天地的财物,但他说我们要善盗,不要“竭泽而渔”。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醍醐灌顶B.常常C.招致D.推波助澜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 .甲 B .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前往上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讲)(含解析)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断句【高考典例】1、【202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上池州李使君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文言文断句题”强化练一、对点强化练(3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解析:先通读文段弄清大意,然后根据文中“乃”“邪”“则”“也”等虚词的用法和两两对举的句式特点断开。
参考答案: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参考译文:有些君主因贤才不应征而感到羞耻,于是用高位来引诱他,用严刑峻法来威胁他。
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那么高位一定不是他所贪念的,严刑一定不是他所畏惧的,君主最终还是得不到他。
君主能得到的,全都是些图谋高位贪生怕死的人,这又哪里值得尊重呢?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选自《投知己书》,有删改) 解析:解答断句题,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和结构特点,先断开容易判别的地方,最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破解难点。
本题可借助的标志性词语有“者”“庶几”等。
参考答案: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参考译文:古代能写文章的人,大抵十篇中有九篇是不得志的人写的,大概他们心中的激愤,既然已被阻遏堵塞不能发泄,只能在言语文章中抒发,不会掩住自己的嘴使自己窒息,这样或许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无边寂寞中自我安慰罢了。
3.用“/”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3分)君子浴德澡心力行善道而表里洞达人皆了然其有善一日月之明也其有过亦日月之食也必如是而后渐合至真矣(《诚伪》)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在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抓住文言标志性词语或根据句式结构分析难断处。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浙江省台州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 (共8题;共99分)1. (11分) (2017高三上·沈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
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
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
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未几,无遗事。
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省臣从之。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B .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C .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D .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可/(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拉分考点十|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直是浙江卷考查的重点,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对此已做了详尽的讲述;而在二轮复习中,我们有必要钩玄提要,精研精析,进一步提高答题能力。
一、基础点夯实——文言断句2大标志要记“熟”(一)词语标志爽①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②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注]①爽:人名,曹爽。
②芝:人名,鲁芝。
[技法演示]“遂”“而”表句与句之间的连词时,其前需断开;陈述内容的主语分别是“爽”“芝”和“宣帝”,其前需断开;“俄而”为连词,其前需断开。
[依法答题][参考答案]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参考译文]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
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
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
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例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技法演示]画波浪线部分有两个疑问词:“何”“奚”。
另外“为”也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由此判断出“何预我事”“自苦奚为”是两个问句,两句前后都应该断开。
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引出话题。
[依法答题][参考答案]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参考译文]治理政务就像治理家政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训导……(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缮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它。
训练二十[语言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剖.析(pāo)供.职(gòng)广袤.(mào) 一应.俱全(yīng)B.契.机(qì) 压轴.(zhòu)剽.窃(piǎo) 以讹.传讹(é)C.精髓.(suǐ) 鬈.曲(quán)毗.邻(pí) 强.人所难(qiǎng)D.模.块(mó) 谄.媚(chǎn)调.研(tiáo) 差.强人意(ch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怀柔错谬鸡尾酒嬉皮笑脸B.廓清聪慧联锁店积羽沉舟C.貌像揪心唱双簧前赴后继D.陌路惊悚霓虹灯放任自留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青年演员蔡蝶在近期播出的两部电视剧《锁梦楼》和《雳剑》中,塑造了性格上南辕..北辙..的两个角色,表现出精湛的演技,受到观众好评。
B.选择出国留学需要深思熟虑,瞻前顾后....,既要考虑所选学校的国际排名,也要考虑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更要顾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C.现在的党员干部都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当作清规戒律....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当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D.网络语言离开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受众,就可能会失去生命力,所以传统媒体和政府机关要谨慎使用网络用语,以免让人不知所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2年是国际“大选年”:奥巴马不但顺利连任,普京也不出意外再度出山,安倍晋三更是强势当选,而最引人眼球的是朴槿惠力挫群雄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任女总统。
B.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C.去年,联合国难民署宣布将2012年“南森难民奖”授予索马里难民教育活动家哈瓦·亚丁·穆罕默德,以表彰她这些年来为索马里难民所做的“杰出的、鼓舞人心的”人道主义。
高考拉分考点十|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直是浙江卷考查的重点,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对此已做了详尽的讲述;而在二轮复习中,我们有必要钩玄提要,精研精析,进一步提高答题能力。
一、基础点夯实——文言断句2大标志要记“熟”(一)词语标志爽①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②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注]①爽:人名,曹爽。
②芝:人名,鲁芝。
[技法演示]“遂”“而”表句与句之间的连词时,其前需断开;陈述内容的主语分别是“爽”“芝”和“宣帝”,其前需断开;“俄而”为连词,其前需断开。
[依法答题][参考答案]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参考译文]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
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
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
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例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技法演示]画波浪线部分有两个疑问词:“何”“奚”。
另外“为”也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由此判断出“何预我事”“自苦奚为”是两个问句,两句前后都应该断开。
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引出话题。
[依法答题][参考答案]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参考译文]治理政务就像治理家政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训导……(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缮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它。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新题型专项练习题标志词解说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断句。
动词这类词在句中常用来作谓语,还要特别关注活用为动词的词语。
对话词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道”等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词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虚词①常在句首的“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其前一般要断开;②引出议论的“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等词语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③“也、矣、焉、耳”等语气词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④复句中的“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关联词,其前一般要断开;⑤“以、于、为、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⑥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句式和固定短语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与……乎”“其……”“况……哉”“何……为”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如“何……(以)……为”等。
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影响正确断句,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进行判断。
固定短语不要轻易拆开,如“有所”“无所”“得无”“无乃”。
精准训练二借助语境,巧用标志,答好断句题练前提示浙江卷断句题近年来大都选选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断,内容有很强的议论性,看似很难,实则不难。
在顾及上下文语境(很多时候与上下文语境关联不大)的前提下,一定要结合内部大意,分清人物、人名是前一句的宾语,还是后一句的主语。
像“也”“矣”“哉”这些句末标志词后面一定要断开,名词、形容词一般不能单独断句。
对仗、排比的句子,句式一致,同位置词性基本相同,是很好的提示。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有删改)答案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
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
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节选自明·侯方域《八阵图序》,有删改)答案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参考译文所以我一直希望当今天子重文而轻武。
虽然如此,如今以文臣的身份来担任武事的,在朝便在枢府掌重权,到边地便为督抚管军事,我都曾有机会见过他们,大约多是因资历长而得到的地位。
又或者因为是错综复杂的险地,狡狯伶俐的人善于躲避,却把它移交给愚笨无能的人,这种人胸中的见识和普通士兵又有什么区别?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对点强化练(30分)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选自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然后找名词、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叠词的运用等。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言”“也”“曰”“此……也”等标志词。
参考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参考译文: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
我回答说:“很难说。
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
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入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
”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盖”“惟”“而”“是以”等标志词断句。
参考答案: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参考译文: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功的时候,也有溃堤、渗漏等等可怕的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就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断句方法一、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练习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限5处)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
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令世说〉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沈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人。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
六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剑南水陆发运事。
雩祀西洛,以伦留守东京兼大内都部署。
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
赠侍中。
(节选自《宋史·沈伦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B.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C.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D.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
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
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篑置厕中雎从篑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对点强化练(30分)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选自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然后找名词、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叠词的运用等。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言”“也”“曰”“此……也”等标志词。
参考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参考译文: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
我回答说:“很难说。
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
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入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
”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盖”“惟”“而”“是以”等标志词断句。
参考答案: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参考译文: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功的时候,也有溃堤、渗漏等等可怕的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就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选自苏轼《题鲁公帖》) 解析: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
第三步,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参考译文:看一个人的书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君子还是小人必能通过(他的)书法反映出来。
这种(书如其人的)说法恐怕是不正确的。
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才能,尚且不可以,何况是(根据)书法呢?我看颜公(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没有不联想到他风度神采的,不仅仅是了解他的为人,仿佛亲见他正气凛然地叱责权奸卢杞和叛臣李希烈,为什么会这样呢?那道理正像韩非子说的那个“智子疑邻窃斧”的寓言一样(因地位与亲疏关系而不能做出客观判断的小人之举)。
但是一个人的书法绘画在工巧和粗拙之外,一般都含有意趣,也可粗略了解其为人端正与否。
4.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吴郡褚胤年七岁便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
何尚之固请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父戮子宥,其例甚多。
特乞与其微命,使异术不绝。
”不许,时人痛惜之。
(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有删改) 解析: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人名“玄保”“何尚之”“褚胤”“胤父荣期”“臧质”,动词“善”“好”“入”“及”“冠绝”“逆”“诛”,虚词“而”等。
第三步,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吴郡褚胤年七岁便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参考译文:羊玄保善于下棋,而何尚之也极爱这种游戏。
吴郡的褚胤七岁时便进入了高品级,等他长大,在当时位居第一。
褚胤的父亲褚荣期与臧质一同叛逆,褚胤应当跟随着被处死。
何尚之坚持请求说:“褚胤下棋高妙,超过古代,冠于当今。
父亲被杀儿子宽大处理,这种例子很多。
特请给予他活命,使一种奇异的技艺不致断绝。
”结果没有得到批准,当时的人对此十分惋惜。
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节选自王充《论衡》) 解析: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贤圣”“时人”,谓语动词“下”“造”“得”“吐”“知”“见”“知”,虚词“夫”等,结构“安能皆是”“不能皆是”两两对应。
第三步,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参考译文: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
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知道去追问。
6.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
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选自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解析:首先,明确关键性名词“古人”“世人”;其次,抓住语段中的谓语动词“止”“须”“尽”“穷”“观览”“觌面”“过”“知”;再次,根据句子结构断句,如“可以尽日”“可以穷年”两两相对。
参考答案: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参考译文:世间特别休闲适意的事情,如游山水,赏胜迹,饮酒,下棋,都要有同伴,有对手。
只有读书这件事,只需一人,你可以读一整天,也可以读上一年。
坐在小屋子里你能够纵览天下;隔了上千年你也能面对古人,这是天下任何其他赏心乐事都比不上的。
只是世人不一定体会得到,非常可惜啊!7.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
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
(选自高启《独庵集序》)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余”“于”“久而”“焉”“然”“也”“而”等标志词断句。
参考答案: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参考译文:我从小就喜欢研究诗歌,担心向多方学习而不知道该怎么说,时间久了之后自己私下在这方面才有了这样的看法见解,并且努力学习实践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但还是不敢自信自己的言论没有错误,想要向有识之士征求意见但又没有时间。
同乡姚广孝,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
8.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
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术问知像缘遂与玉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兀术”“遂”“僧智完”等标志词断句;再根据“此……也”等句式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兀术问知像缘/遂与玉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参考译文:杭州上天竺供奉的观音大士古像,是后晋天福年间道翊和尚看见山涧里发出祥光,捞到非凡的木料雕刻而成。
南宋建炎四年,金大将金兀术攻进临安,高宗皇帝退避到东海。
金兀术了解到观音大士的雕刻经过,就把它同大量的珍宝物质、图书典籍一道用海船运到北方。
智完和尚带领他的徒弟们跟随观音大士古像上路,到达北京,在都城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安顿下来,盖了一座寺院供奉观音大士古像,这就是观音寺。
9.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焉”等标志词断句;再根据“以其所入”“给其所聚”“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两两对应的结构,“此……也”等句式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
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给予救济。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
用它所收入的粮食,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
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1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3分)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解析:文言断句要在读懂文言,基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作答。
文中标志性的提示语和句末语气词也是断句的依据,应该加以注意。
如本题的“曰”和几个“也”。
参考答案: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参考译文:天地虽然很大,但它们的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繁杂,处理它们的方法却是相同的;百姓虽然众多,但他们的主宰都是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