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司令刘明源
- 格式:pdf
- 大小:190.47 KB
- 文档页数:2
民族器乐之板胡篇板胡概述板胡是我国弓弦乐器-胡琴家族的一员,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琴筒上的面板由桐木板制成,故名“板胡”,又称秦胡,大弦和瓢等。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
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
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
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特点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
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
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
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
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
板胡有多个品种。
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
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
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板胡定弦法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
定弦高度多依据伴奏的戏曲和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乐队中定弦为d2、a2,音域d2~g4。
82音乐鉴赏刘明源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几十年来一直在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音乐工作,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将纯正的有民族气派的民间艺术展现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之一,他对传统弦乐作品的发展,以及弓弦乐器的改革,以及对音乐教育的热衷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被称为是“中国弓弦乐之圣手”。
一、对民间音乐内容和器具的发展刘明源创作实践中善于从繁杂多样、品类众多的艺术形式中进行改编,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板胡套曲《四季》的创作,1993年板胡大师原野先生指出很多欧洲和俄罗斯作家都有以《四季》为名创作过套曲,这激发了刘明源要创作中国化的板胡套曲《四季》的灵感。
此后他积极捕捉题材,开掘题材,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音乐入手,终于创作出了对素材准确的把握的《四季》。
今天我们听到的《四季》中各具特色,其中《春》是使用的秦腔和碗碗腔的音调,河北吹歌、梆子曲牌,唐山皮影戏、拉调的素材,到了《秋》中又为之一变,成了河南豫剧的曲牌音乐和过场音乐,《冬》则是回荡着二人转和琐呐声,全国的民间音乐由此汇集。
整个音乐作品中将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音乐素材进行高度的凝聚,具有浓郁而地道的戏曲音乐风格,充分的凝聚了客观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表现了传统音乐的魅力。
刘明源不仅仅善于独创,还善于进行改编演奏,浓郁的民族特点、优美的旋律是非常扎眼的,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音乐作品是非常丰富的,比如高音板胡二重奏《对花》,高胡独奏的《双声恨》,《河南小曲》《美丽的西藏》《花儿的故乡》等二胡曲,《牧民归来》《嘎达梅林》等中胡曲,《节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丰收乐》等高音板胡曲,《云雀》《樱花》《眉户联奏》等中音板胡曲,《喜洋洋》《十大姐》《幸福年》等民乐合奏。
通过如此多的民族音乐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刘明源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及其艺术感觉的敏锐。
板胡是目前全国的艺术院校中的主科,但是以前没有今天的板胡独奏地位。
刘明源(音乐家)简介刘明源先生1931年农历5月28日出生于天津市红桥区,父亲从医并酷爱民间音乐、戏剧,会拉一手好胡琴。
刘明源从小受父亲熏陶,五岁开始随父亲学拉板胡和京胡,幼年的刘明源聪慧好学,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七岁就开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登台演出,十一岁时有参加了天津的一些国乐社团(如“白灵乐团”、“闽粤会馆”)的演出活动。
通过聆听福广人的演奏,他掌握了大量的广东音乐乐曲。
十五岁开始其艺术生涯。
技巧娴熟,艺术风格洒脱而细腻。
创作、改编并演奏的《马车在田野上奔驰》《秦腔牌子曲》和《大起板》等板胡曲,形象生动,扣人心弦。
1945年刘明源入天津育才中学读书,加入了该校国乐团,担任高胡、扬琴等乐器演奏。
经常参加学校、国乐教育观以及民间组织的演出活动。
1952年他到天津市评剧团从事创腔、配器和二胡、板胡演奏,同年十一月,刘明源和其他几位民乐高手应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管弦乐队国乐祖之邀参加“龙须沟”的音乐录音,获得很好的评价,电影厂决定将刘明源等七人留团。
自此,刘明源先生成为新中国国家电影乐团首批专业民族音乐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创作和改革事业中。
他积极进行乐器改革,对我国的板胡、二胡、高胡、中胡同一型制、音色改进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使板胡、中胡这两件一直在戏剧乐队中担任伴奏的乐器上了独奏舞台。
他用高音板胡演奏的《大起板》、《大姑娘美》,用中音板胡演奏的《秦腔牌子曲》、《红军哥哥回来了》,他创作并演奏的中胡独奏曲《草原上》、《牧民归来》,二胡独奏曲《河南小调》等乐曲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人在他的琴声吸引下走上了专业的道路,并立志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
刘明源先生从1952年至1982年一直从事电影工作。
195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前身)成立了我国第一支专业民族乐队,刘明源先生即担任了该乐队的首席。
历任乐队副队长、队长等职。
三十多年来,他参加录制了《伟大的土地改革》、《祝福》、《林家铺子》、《红旗谱》、《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梅兰芳舞台艺术》等上千部新闻片、故事片、科教片的电影音乐,担任其中多民族弓弦乐器的领奏和独奏。
守候着琴弓制作这门手艺——访著名琴弓制作师李怀刚作者:孟建军来源:《乐器》 2019年第9期本刊记者/孟建军北京菜市口和虎坊桥之间,有一个地方叫果子巷。
早年果子巷的胡同和四合院已经觅不到踪迹,马路宽敞,高楼林立。
在一片被围墙围着的废墟里,还有几间老房子孤零零的矗立着,原北京乐器厂琴弓制作师李怀刚就住在这里。
尽管老街坊都走光了,可老人依然固守在这座住了几十年的旧居,一如既往的生活。
大衣柜前一束束梳理好的马尾瀑布般垂挂着,窗前的桌子上,有一盏酒精灯和几根弓杆,说明85岁的李师傅还会时常动手制作琴弓。
像守候着故土家园一样,李怀刚师傅仍在执着地守候着年轻时学到的制弓这门手艺。
在打磨厂“元音斋”做学徒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一辈子,李师傅乡音未改。
李怀刚出生于1934年,16岁的时候,他离开河北衡水老家来到北京,进入前门附近的打磨厂“元音斋”做学徒。
在“元音斋”,他跟随李英奇、左克宽师傅学习制作胡琴。
过去背井离乡来北京作学徒的,并不是因为爱好,更多的是为了生计才学一门手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元音斋”与北京众多私营乐器作坊一起并入北京民族乐器厂后,李怀刚继续从事胡琴制作。
李怀刚师傅原本是学习胡琴制作的,为何又干起了琴弓制作的活呢?李师傅解释说:是因为做弓子的师傅要退休了,于是领导就让我改学做弓子。
“刚开始照着师傅的样子做了一支弓子,师傅一看说:挺好。
”李师傅回忆说。
虽然没怎么学过做弓子,但有二胡制作经验的李怀刚一上手便将弓子做得令师傅满意。
“后来琴弓制作师傅杨汝真要退休了,工厂推荐我担任弓子组的组长。
”李师傅说自己做弓子和做二胡的年头差不多,基本上是一半一半,也就是说,从事乐器制作40年的光景,前20年做二胡,后20年专做琴弓。
什么事情做好了都不容易改行做琴弓以后,李师傅潜心研究做好琴弓的学问。
我问李师傅:做弓子和做二胡哪个更难?他回答:做好了都不容易,都够难的。
“做弓子一点也不能马虎,弓杆调直,弯度合适,手感要好。
中胡发展概述唐进宝【摘要】中胡作为一件重要的中音乐器,在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等领域不断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较之二胡等,其发展却十分滞后,主要表现在中胡的乐器改良停滞、技艺创新不足、曲目创作稀少、理论研究空白等方面.这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要在乐改、演奏及创作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推动中胡艺术的发展.【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中胡;发展与变革;演奏;创作【作者】唐进宝【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32.29汉语中,胡琴的涵意指向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近现代泛指中国诸多民族民间筒形擦弦乐器[1]。
为了追溯中胡的历史渊源,现对擦弦乐器的胡琴渊源作纵描分析。
在陈坤鹏的《二胡的历史渊源及同类乐器》[2]一文中,对胡琴的渊源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陈坤鹏认为胡琴的源头应是唐代的奚琴。
宋陈旸《乐书》云:“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3]根据其描述,这种乐器的形制、发音机理、运律轨迹等都与现行的胡琴基本相同:圆筒形共鸣体,前部有面板;竹制琴杆,头部稍往后弯;两个弦轴,张琴弦两根,两弦经过琴筒面板拴于琴杆的下端(琴筒底部);两弦与琴筒面板间垫以琴码;轧弦的竹片夹在两弦之间。
奚琴与现行胡琴的差异,相对说不算大,主要是如下三方面:琴筒比胡琴稍短;奚琴的弦轴由前往后插入琴柱,弦缠在粗的一端,胡琴则与此相反;奚琴用竹片轧弦,胡琴是马尾弓毛擦弦。
这些差异,显然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演变、逐渐完善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近现代所称的“胡琴类乐器”家族,主要有二胡、高胡、中胡、京胡、板胡等,形成了中国拉弦乐器胡琴类乐器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即圆筒形共鸣箱、弓在弦间夹奏、手掌向内持弓、竖式持琴、以动物皮膜为主(板式较少)的振动体。
结合乐曲说明揉弦在乐曲中的情感表现作者:姜莹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揉弦的方式和每首乐曲该匹配怎样的揉弦是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有位演奏家说过:揉弦就是一首乐曲的灵魂。
可想而知,在演奏和表达某首乐曲时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揉弦将会是一个不可原谅的过失,从而导致乐曲失去生命。
一、滚揉以《江南春色》为例,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所使用的揉弦方式就以滚揉为主。
《江南春色》是朱昌耀和马熙林根据江苏民歌音调创作的一首著名南派二胡曲,以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生动地描写了江南水乡那赏心悦目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散板,乐曲表现了江南大地,晨曦初露,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山川、河流苏醒了,布谷鸟的歌唱,江水的回旋让我们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演奏本段的第一个长音时,随着音的逐渐变强,揉弦也应该配合音的变化逐渐加大力度和速度,感情色彩也在随之变化,由恬静变为兴奋。
散板的感情的跌宕起伏为主,音的长短和强弱的变化非常丰富,所以在演奏滚揉时也要根据音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段是本曲的精华,表现了春回大地、春风荡漾在江南大地,春雨沐浴着万物生机,我们要歌唱,歌唱春给了江南的滋润;我们要赞美,赞美春带给水乡的生机。
本段是慢板,旋律流畅,曲调轻松,相比较前一段散板而言,本段的演奏要平稳中带着轻松,所以揉弦的变化也不会太大,从开头对春色的描述到收尾对水乡的赞美,情感也随之升温,滚揉在频率和幅度上要适当的根据情感的升温而加之变化。
第二段小快板,表现了万物争春、万物与春天的对话,生命在春天的怀抱里竞相争艳、茁壮成长的景象。
因为小快板速度较快,情感轻松欢快,所以本段的演奏基本不需要揉弦。
第三段广板,表现了江南沃野看万山葱郁、层林尽然、江河奔腾、稻浪渔歌的意境。
本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情感主要以歌颂、赞美为主,情绪比较激动,在音色上应该多以饱满、洪亮为主。
在揉弦时,手指与琴弦要紧密贴合,加大幅度、加快频率,以满足本段的感情需要。
论二胡演奏作品《河南小曲》的教学作者:李婷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摘要:《河南小曲》是极具河南音乐风格特点,艺术表现力很强的作品。
它的曲风淳朴、婉转、豪放、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影响力,本文通过从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以及河南风土人文方面对《河南小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以使对河南风格二胡作品演奏打下很好的根基。
关键词:河南小曲;风格特征;演奏技巧《河南小曲》是我国优秀的弓弦乐大家,享有“胡琴圣手”美誉的刘明源所创作的一首极具河南地方风格的曲子,刘明源是我国优秀的演奏家、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在胡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各种胡琴演奏研习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掌握都非常深刻,并且对各类胡琴进行总结研究,他所创作的大量胡琴曲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盛行,直至今日。
《河南小曲》仍是学习河南音乐风格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曲之一。
一、《河南小曲》中的左手演奏技巧特点揉弦是二胡表演左手惯用的一种独特魅力的操作技法。
其在对感情的加强和音色的美化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按照揉弦方法的不同侧重来分,主要有滚揉、压揉、滑揉和滚压揉等;按照二胡揉弦的快慢来分,有慢速揉,快速揉。
压揉弦的作用是给予人以紧张、浓烈的感觉,特别在一些凄苦、悲壮的乐曲时更加的具有感染力,但是压揉在《河南小曲》中却有不同的操作方式,首先压揉的力度不可过于深,弓子无须做过多变化。
《河南小曲》中滑音特点大量出现上下大滑音,要学会利用内外弦的音色差异配合上下大滑音,使得旋律更加趣味活泼。
滑揉,是将左手的虎口做为支点,手指在琴弦上的一定范围之内,快速的上下滑动从而产生的音效。
滑揉往往多用在乐曲特性音之上,为着重体现特性性音,在此曲中是以4和7的夸张运用。
4、7二音与《秦腔主题随想曲》中的特性音有些许相似,即两者都不是以十二平均律所划分音高。
此曲中的4,位于自然音4与升4之间;7位于降7与自然音7之间,这么看来已超出了十二平均律的范疇,是以微分音的形式而表现。
《戏剧之家》2019年第13期 总第313期95音乐研究刘明源先生作为我国杰出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以感情丰富和广阔的艺术视野闻名于五湖四海。
刘明源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诠释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祖国无比的热爱,也极为鲜明地突出了其对于中国十数种戏曲剧种音乐的广泛理解与应用。
在他的作品中,戏曲风格浓郁而鲜明,戏曲元素交织辉映,一曲曲谱写出了民族音乐美好而又华丽的篇章。
板胡套曲《四季》更是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刘明源先生创作和演奏的风格。
一、艺术积累——厚重艺术积累是进入创作过程的前提条件。
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胡琴演奏宗师,刘明源先生作为胡琴演奏的大师,其创作的作品中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广阔的艺术视野。
刘明源先生的音乐作品风格跨度极大,涉猎领域极广,从朝鲜到蒙古,从江南水乡到辽阔的东北大地全都留下了他的足记,从闽粤之地到中原大地都留下了他的影射。
(二)艺术胸怀的宽广。
自古老话常说“未学艺,先学人”“心有多大,艺有多高”,从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作者在作品中奉献的心血,从而明白其作者的人格品行。
在刘明源先生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种类繁多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为中国民族音乐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三)体验是观察的深入。
体验,顾名思义是艺术家在自身实践积累中得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上升至情绪、乃至情感上就是要做到把握生活。
刘明源先生在《四季套曲》的创作中,对这一点的表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从此曲中,秦腔的豪放与郿户碗碗腔的婉转交相呼应在西北三秦大地,高亢嘹亮的陕西语言中交杂了河南豫剧的流水潺潺,东北二人转更是直白粗犷。
二、艺术创造——源远流长(一)从板胡套曲《四季》中第一首乐曲《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构思那可是匠心独具。
《春》是一首具有浓厚的陕北风格并且由次中音板胡演奏的作品。
作为一首变奏曲,它的主要动机是陕北音乐曲牌及音调,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刘先生突破常规,运用了民间音乐的常用变奏手法——“加花”与“减字”。
《河南小曲》的二胡教学刍议作者:王静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4期【摘要】《河南小曲》创作于河南,是1962年刘明源老师在河南梆子乐团演出期间所作。
在河南期间,刘明源先生收集了大量河南民间乐曲和河南风格的表现技巧,于是便根据曲牌《剪剪花》和河南坠胡的演奏技法创作出这首极具河南特色的《河南小曲》。
该曲短小精悍卻不失地方风情,充分表现河南人民热爱家乡的自豪之情和幽默轻巧人民性格。
其情感浓烈,韵味十足,与《豫南行》、《豫北叙事曲》等二胡曲代表了河南的音乐性格和地方风情。
后代更是出现许多改编版本对此曲进行二度创作,可见《河南小曲》影响力之深。
本文是二胡教学的刍议,挖掘了更合适的演奏方法,同时也为二胡演奏者们更好地诠释作品提供了一个参考。
【关键词】二胡教学;《河南小曲》一、乐曲简介《河南小曲》创作于河南,是1962年刘明源老师在河南梆子乐团演出期间所作。
在河南期间,刘明源先生收集了大量河南民间乐曲和河南风格的表现技巧,于是便根据曲牌《剪剪花》和河南坠胡的演奏技法创作出这首极具河南特色的《河南小曲》。
其情感浓烈,韵味十足,与《豫南行》、《豫北叙事曲》等二胡曲代表了河南的音乐性格和地方风情。
二、《河南小曲》风格特征河南大调曲子(剪花花)和河南坠子是《河南小曲》的音乐素材来源,小剪剪花为徵调式,它的四级和七级音非常特殊,音级极不稳定又待解决,是有着特殊的色彩的音级。
《河南小曲》正是借鉴的小剪剪花这样的特性。
它把“do”当做宫音,把五正音当做稳定音级。
其中“re”和“do”作为他的上下五度音联系非常紧密,而在旋律音级中主音主要是以四级音作为音级支持的,如re-sol,mi-la等。
三、《河南小曲》的教学刍议1.揉弦技法揉弦作为二胡演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能够充分为曲子润色加花的精妙的左手演奏技法,是以除空弦音之外的弦上某音作为基音,按弦手指在琴弦上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
这种运动促使弦的长度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张一弛,张弛有度。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星期一)(版头音乐)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博览会》。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首先为您播送一首由尹相杰、于文华演唱的歌曲《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
在“音乐常识”这个小栏目里,介绍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
在华夏音乐之声栏目里,我们请您欣赏中国民间名曲,同时向您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节目就先预告到这里。
放音:——“音乐常识”——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
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速度是节奏的生命。
可见,节奏在音乐中是起着核心作用的。
音乐中的节奏和人类身体上的器官之间,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一点对于了解节奏的意义很重要。
脉搏的跳动,呼吸的吐纳,行走的步伐,跳跃的上下,都有它们时间上的规律性,也就是它们的节奏。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每分钟60——80次,高于这个频率就会感觉快了,低于这个频率就会感觉慢了,这也就是各种音乐拍动的出发点。
在实际乐曲中,作曲者在乐谱的开始规定的速度只是提示性的,演唱或演奏者只要不影响到节奏性质,是自由的,有弹性的,是一种主客观结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关系方面的组合共有以下四种方式:自由节奏、伸缩性节奏、定量节奏和拍节节奏。
节奏、旋律与和声是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因素,它们是一件事物的三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
不过由于旋律与和声都要依附于或借助于节奏,并且不能离开节奏而存在,所以说,没有节奏也就没有了音乐。
也就是说只有有节奏的音乐,不存在没有节奏的音乐。
听众朋友,在今天和明天的“华夏音乐之声”栏目里,我们为您准备了几首中国民间名曲。
听众朋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五大类。
音乐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是音乐艺术发慌和繁荣的客观条件。
民间音乐,特别是民间器乐曲,是属于纯音乐的表达形式。
这种纯音乐的表现艺术除了参与说唱、戏曲、歌舞的伴奏之外,就是在民间节日之中,作为群众自娱和助兴之用。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由顾冠仁根据京剧曲调为素材改编的《京调》,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演奏。
【二胡与乐队】《河南小曲》作曲:刘明源演奏:宋飞《河南小曲》是胡琴大师刘明源先生以河南曲剧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著名二胡曲,它以清新的旋律、浓郁的地方风味和丰富的演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河南人民对家乡的赞美和主人翁的自豪感。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由快板、慢板和快板再现三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快板,是乐曲的呈示部,情绪喜悦,旋律流畅,具有诙谐的情态和浓郁的河南地方风味。
第二段:慢板,是乐曲的中部,舒展如歌,表现了河南人民愉悦、自豪的情感。
第三乐段:快板,是一个大大简化了的再现乐段,其奏法与第一段相似,速度要比第一段快,情绪要更加热烈奔放些。
最后乐句,速度突漫,运弓宽阔,音符顿挫分明,在轻轻的、富有韵味的外弦拨音中结束全曲。
刘明源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之一,在中国和国际乐坛中,享有“中国弓弦乐之圣手”的称誉,精通各种胡琴乐器,尤其擅长板胡、中胡。
刘明源1931年生于天津。
六岁时跟父亲学习板胡和京胡,七岁登台,十五岁从事于音乐工作,曾学习丝竹音乐、广东音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
1947至1952年在天津胜利、皇宫、永安、惠中等歌舞团及评剧团任乐队队员。
1957年以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身份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乐器演奏比赛,荣获金质奖章。
1982年起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教授。
除了胡琴之外,刘明源还练学会弹钢琴,曾担任过爵士钢琴师;同时,亦曾拜师学习蒙古歌谣,对蒙古音乐风格颇能掌握。
刘明源的演奏技巧娴熟,形象生动,扣人心弦。
其演奏风格洒脱而细腻。
曾出访过数十个国家,在国际乐坛上颇有声誉。
他的演奏技法无疑也是他独特风格的一部份,叫人甚为羡慕的乃是演奏方法的极为松驰(得天独厚生有演奏弦乐器最佳的粗大而多肉的手指),令其音色清透明澈、圆润华兹,至今无出其右者。
刘明源也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弓弦乐器:曾改革研制了高音和中音板胡;继承和发展了板胡艺术;创作和改编有《喜车红马运粮忙》、《丰收乐》、《马车在田野上奔驰》等板胡曲、中胡曲《草原上》;另一首创作乐曲《喜洋洋》(民乐合奏),风靡全国,深受听众的普遍欢迎。
管弦飘神韵大音贯金城前不久,我有幸观看了中央民族乐团来兰的专场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曲目丰富、份量颇重。
首先上演的是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
这部由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作品,曲调气势雄浑,节奏铿锵有力,表现强烈且充满活力,是一部既好听,又有时代气息的佳品新作。
乐曲一开始,丝竹管弦各异其彩,优美流畅的旋律充盈于耳,整个剧场被渲染出一种红火热烈的节日气氛。
随着乐曲如歌的行板,在指挥极富情感张力的调动下,唢呐和弹拨、弦乐声部互相回应,层层递进,乐团演奏家们以高超的专业技巧和良好的音乐修养,把细腻的线条处理与宏大的音响场面融为一体,将乐曲不断推向高潮,使作品喜气洋洋的整体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
乐团在刘沙的指挥下演奏轻松自如、顺畅和练达。
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将现场听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得到了来自音乐本身美的享受。
由王祖皆编曲的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是中央民族乐团的保留曲目,演奏者唐峰是该团首席、国家一级演员。
当委婉细腻、伤感忧郁的旋律一响起,听众即被他的琴声所深深吸引,随着乐曲的跌宕舒收,大家进入一个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
唐峰的演奏音色清澈透亮,揉弦中速匀称,弓法卓绝。
指挥刘沙在音乐上赋予了该曲适度的伸缩和展示空间,以一个民族音乐家特有的理念和情感,对作品的深邃意境有着直接、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正因为如此,二胡、乐队、指挥相互交融,萧瑟的秋意,滞重的旋律,浑然一体的感染力,给人以哲理性思考和启迪。
《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流传至今约400余年。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这个作品节奏多变,写实性强,其曲调激昂,气势雄伟。
中央民族乐团演奏该曲的是青年琵琶家董晓琳。
她的演奏色调有层次,情绪有对比,发挥有意境,表现有气势。
在乐曲的第一部分,琵琶的扫轮指法干脆利落,声音刚劲;吹打段轮指音色坚实明亮、清晰流畅,将古代行伍的豪迈气势表现得有声有色,反映出演奏者在技术上完善的功力和磨练的积累。
中国弓弦乐之圣手——刘明源
蒋亚丽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刘明源是中国著名的民族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与刘天华、阿炳合称为"中国三大宗师","中国弓弦乐之圣手".
【总页数】1页(P254-254)
【作者】蒋亚丽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音乐系,山东·曲阜,2731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圆筒类拉弦乐器马尾弓出现时间的再思考 [J], 徐晓霞
2.弓弦乐器运弓过程的力学分析 [J], 韩佩琦;高新存
3.中国弓弦乐的弓之法——二胡演奏运弓之训练 [J], 孙逸雯
4.民族管弦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音响源的比较分析——以笛子协奏曲《苍》为例[J], 马锡骞
5.浅谈弓弦乐器弓不的运用 [J], 赵桂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岸三地音乐家共忆大师纪念刘明源先生“弦情满人间”大海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2010年10月2日,纪念民族音乐家刘明源先生音乐会"弦情满人间"在台湾台北市中山堂举行。
刘明源先生的夫人浣莎女士携儿子刘湘、孙女刘紫凤共同出席,刘明源两岸三地弟子萧白镛、黄正铭、宋飞、沈诚等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同台演出,大家用音乐会的方式纪念这位胡琴大师。
【总页数】1页(P2-2)
【作者】大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有教无类,有交无类--忆弓弦大师刘明源先生 [J], 满瑞兴
2.百年风雨蜚声中外世纪沉浮情满人间——"纪念杨宪益先生诞辰百年丛书"评介[J], 冯智强;常磊;李涛
3.深切缅怀永远纪念——"隆重纪念艺术教育家满谦子先生诞辰105周年大会"会议综述 [J], 陈志
4.满谦子歌曲创作探微(纪念满谦子先生逝世10周年) [J], 王小昆
5.丝弦馨中外操守自成蹊——怀念民乐大师刘明源 [J], 薛首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胡的流传与发展作者:张笑二胡工作室世界上最早运用独弦演奏并获得成功的弓弦演奏家——中国宋代艺人徐衍。
北宋神宗年间(1068—1077)某日,宫中举办盛晏,神宗命稽琴高手徐衍奏琴助兴。
徐衍的演奏十分精彩,众人皆如痴如醉。
当演奏到高潮部分时突然弦断了一根,但徐衍用一根弦继续演奏,直至曲终。
从此,独弦演奏便被确定为稽琴的演奏技巧之一。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把此事写进《梦溪笔谈》: “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位,只用一弦终其曲”,并称徐衍演奏的独弦曲为“一弦稽琴格”。
这是迄今所知胡琴用于独奏的最早记录,由此徐衍应被看做是二胡发展史上的第一位二胡演奏家。
中国近现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民乐教师——周少梅。
周少梅(1885—1938.7) 是江苏江阴顾山人,除能演奏南胡与琵琶外,在板胡、京胡上的技巧也相当高超,还能用叫做“虎琴”(比二胡大,比三弦小,样子像三弦、蒙皮)的乐器作单弦拉戏。
自1906年起他先后在私立华氏鸿模高等小学、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私立无锡中学、辅仁中学、常州五中、私立常州中学、武进女于师范学校等近二十所学校任音乐教员或国乐指导员,在短短53岁的生涯中致力于民乐演奏、教育及研究创作30多年,对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和二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刘天华、童孜弦、凌纯声、吴景略等著名民族音乐家。
还编写了《乐乐集》、《国乐谱》、《戏曲谱》3本二胡、琵琶曲谱,改编整理了《虞舜熏风曲》,创作了《顾山清明曲》、《划龙船曲》、《苦中行》、《苦中乐》《絮花落》、《喜只喜今宵夜》、《欢乐歌》、《落花西板》、《柳摇金》、《夹凡虞舜》、《西乐》、《凤求凰》、《梆子娃娃调》、《诉冤哭小肠》等二胡、琵琶独奏曲。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
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把在中国历史上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贱工之役”二胡、琵琶带进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开创了民族乐器发展的新里程;改革了二胡结构,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奠定了二胡制作的基础;最早明确了二胡固定音高定弦法则,使二胡能够加入乐队演奏;将二胡的应用音域增扩至三个八度,形成了低、中、高、最高四个音区,并吸收了小提琴的某些技巧,丰富了二胡的弓指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其从传统的伴乐地位一跃而为音乐会上的独奏乐器;创作了10首二胡曲、47首练习曲,进行了比较有系统的教材编写工作;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洋乐器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用练习曲和乐曲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建立了中国器乐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如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曹安和、吴伯超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与教育家,形成了刘天华的二胡学派;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
中国文化报
国赢得了荣誉。
刘明源是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土壤之中的演奏艺术家。
长期以来,刘明源始终没有停止过向社会、向民间、向姐妹艺术、向人民大众学习。
他抓紧到各地演出实践的机会,深入生活、深入民间。
在河南演出期间,他参加当地的河南梆子剧团的演奏,在掌握了大量河南民间音乐素材和演奏特点的基础上,创作了二胡独奏曲《河南小曲》。
在一次出国访问演出中,他听了蒙古艺术家赞米扬的马头琴独奏,深受启发,于是用心揣摩马头琴的演奏技法,并以内蒙古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了中胡独奏曲《草原上》。
这首乐曲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广袤的草原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同时在演奏技法上拓展了中胡的表现力,并首次将中胡这件伴奏乐器推上了舞台,成为独奏乐器。
技艺与神韵的完美统一,是刘明源演奏艺术魅力之所在。
深厚的功底、巧妙的处理、跌宕起伏的力度变化、刚健有力的音质、纯正明亮的音色和具有大将风度的舞台表演,令听者如醉如痴,心灵震撼。
他的演奏以情入曲、以曲传情,静如小河流水潺湲动听,动似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无论是以东北曲调创作的板胡独奏曲《大姑娘美》,还是具有陕西风情的《秦腔牌子曲》,都被他演奏得得心应手。
刘明源在几十年的操琴生涯中,不断进取,大胆创新,广收博采。
人们赞誉他拉什么像什么,并称他为“胡琴司令”。
他的按弦技法变化万千,揉弦、压弦、滑弦、滚打、勾颤等方面都能得心应手。
右手运弓似行云流水,而且出弓、入弓、换弓均不露刀斧痕迹。
几十年来,刘明源以其深厚的生活积累,创作了大量优秀民族器乐曲,这些乐曲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如板胡曲《节日》、《花儿的故乡》、《月芽五更》,合奏曲《喜洋洋》、《幸福年》,二胡曲《河南小曲》,中胡曲《草原上》、《牧民归来》,加工整理的广东音乐《平湖秋月》、《双声恨》、《倒垂簾》、《雨打芭蕉》、《孔雀开屏》,以及与他人合作出版的《板胡基本功练习》一书。
刘明源不仅是胡琴大师、民乐作曲家,还是一位卓有成绩、让人敬仰的教育家。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培养了大批的演奏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