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与融合——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主题的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82.89 KB
- 文档页数:3
美国黑人的觉醒美国黑人的觉醒(一)【本刊讯】香港《大公报》自四月二十日以来,连续发表一篇长文,题目是《美国黑人的觉醒》,本刊将摘要连续转载。
三百多年的美国黑人血泪史,开始于大西洋东岸的非洲大陆,深沉在大西洋海底的千百万具带着锁链的黑人尸骨,就是最有力的第一批人证和物证。
这是因为,约占美国总人口百分之十一的两千多万美国黑人,他们的祖先原来并不住在美国,而是被欧美的殖民主义从非洲强行掠夺运往美洲的奴隶。
十四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的发展条件,必须是市场不断扩大,原料来源便宜,工人工资低廉。
欧洲人为了寻求新的市场,想开辟一条由海上通到东方的航线,开始沿着非洲的西岸向南航行,于是,西岸的几内亚海湾地区首当其冲,葡萄牙首先把势力插入了这一带。
(见本版插图)到了十五世纪末期,哥仑布航海到了美洲,又深受注意,从此,欧洲开始向美洲殖民。
殖民者到了新大陆之后,发现最大的问题乃是地大人少,劳动力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奴隶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就在欧洲、非洲、美洲之间大规模地展开了。
“三角贸易”的三角,事实上都在大西洋的沿岸。
他们从欧洲运出廉价的工业品到非洲,在非洲掠夺了大批非洲黑人到美洲贩卖,再换取那里的廉价原料,诸如棉花等等运回欧洲。
如此三角循环,单线周转,每一次航程都赚极大利润。
因此,“奴隶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很多资金。
“奴隶贸易”中的黑人从何处而来呢?他们大都来自“奴隶海岸”地区。
这个名称,在当年本来与“黄金海岸”(现在的加纳)、“象牙海岸”(现在的象牙海岸国)、“谷物海岸”(又称胡椒海岸)齐名,顾名思义,就知道每一个地区都有被掠夺的重点。
然而,“奴隶海岸”的名称毕竟过于彰明较著,太容易为西方的“文明”贴上丑恶的标签,后来,随着“奴隶贸易”的消灭,就很少使用。
从地理来说,“奴隶海岸”是指西非洲的几内亚海湾以北,沃尔特河与尼日尔河之间的一带海岸地方,即现在的多哥、达荷美和尼日利亚沿海一带。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初表现为黑人院校的建立与发展。
黑人院校主要是指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学院和大学(HistoricallyBlackCollegesandUniversities),是专门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两年制初级学院或提供学士学位教育的场所。
绝大多数黑人院校创立于1964年之前,且得到州政府的认可。
由于种族主义的存在,黑人院校成为美国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惟一场所,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实行黑人与白人合校,黑人高等教育才突破了“黑人院校”的局限。
在美国黑人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教会、政府、慈善团体和黑人本身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但种族主义不仅造成了黑人院校作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场所的存在,而且也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最终阻碍了整个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各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展开论述。
一、19世纪上半叶:萌芽期黑人自从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就遭遇着悲惨的处境:奴隶贩子、种植园主和资本家把黑人视作牟取暴利的工具,美国南部各蓄奴州甚至以法律形式剥夺了黑人受教育的权利,并对那些教授奴隶识字读书的人施予重罚。
因此,黑人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会在对黑人进行奴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黑人的聪颖,希望能够从心灵上拯救他们,因此教会在美国北部、中部建立了许多慈善学校,为穷苦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提供免费教育,部分黑人也由此踏上了求知之旅。
一些教会团体专门建立了从事黑人教育的学院,如1837年教友派(Quaker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有色青年学院”(1nstituteforColored Youth),对黑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了成功。
后来在教友的捐助下,该校将课程设置从职业教育转向更为广泛的学术教育,1852年该校完全变成了学术性的日校。
在其带动下,清教徒、长老会、卫理公会、天主教会等为了训练遵循本派教义的牧师,开始兴建黑人院校,如:1854年长老派(Presbyterian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阿什姆学院(Asbmunlnstisute,今林肯大学),1856年卫理公会主教会在俄亥俄州建立威尔伯福斯大学(WilberforceUniversity)。
浅谈《道格拉斯的人生自述》中黑人和白人的两种觉醒摘要: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是美国十九世纪废奴主义的领袖,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头人。
他的自传一经出版便引发社会巨大轰动,书中还原了他亲身经历和亲耳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大胆地抨击了奴隶制和种族压迫。
详细叙述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从乡下种植园辗转到城市为奴的经历见闻和心路历程。
在道格拉斯被分配到城市为奴后,以女主人索菲亚•奥尔德教他认字开始的一系列事件让其意识到奴隶制下白人的阴谋,这直接唤醒了他追求自由的意识。
另一方面,单纯善良、心肠柔软的女主人在丈夫的教唆下变得残忍狠心,开始享受奴隶制带给她的快乐。
因此,本论文以此分析这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两种“醒悟”。
关键词:奴隶制;弗雷德;索菲亚;觉醒一、引言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是美国历史上一名著名的黑人演说家、作家和废奴运动的重要领袖。
他一生坎坷在南方的马里兰州做了20年黑奴1838年逃往北方与新婚妻子定居在新英格兰的新贝德福德开始过上普通工人的生活。
四年之后他应邀去参加一次反对奴隶制的会议并根据自身的苦难经历作了一次成功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讲。
这次演讲之后道格拉斯被许多废奴协会邀请并迅速成为美国著名的演讲家之一在美国和国外进行演讲到各地宣传废奴运动逐渐成为废奴运动的骨干。
他一生一直在为黑人奴隶的自由和人权而奋斗。
道格拉斯自传的价值在于他不但将罪恶的奴隶制公之于世并痛加鞭答,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杰出的自我。
自传是一种利己主义性质的纪实作品,不能以其表现价值作出某种定论。
但就其艺术性而言,不论是通过刻画人物反映社会问题,还是处理人物关系,与其他也是黑奴出身的作者的任何作品相比,道格拉斯自传的写作都直击人心。
通过这本自传,道格拉斯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以此读者得以了解奴隶制惨无人道的本质、他在逃脱奴隶制束缚之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他对自由的向往。
二、弗莱德的觉醒—渴望自由(一)女主人初期善意的教导和弗雷德以往所接触的女主人都不同,“和门口初次见面时她留给我的印象一样,我的新女主人有着最仁慈的心肠和最细腻的情感。
分类号学校代码!鱼墨垒2密级学号201002080811AStudyofInitiationThemeinBlackBoy《黑孩子》中的成长主题解读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逃堡茎到塾撞学科专研究方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
一三年五月AStudyofInitiationThemeinBlackBoyByLuoMinUndertheSupervisionofAssociateProfessorYaoPeizhiSubmittedtoForeignStudiesCollege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intheSubjectof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May,2013摘要国内读者对理查德·赖特并不陌生,主要是因为他的力作《土生子》引起了非常强烈的读者反应,然而国内文学评论家对赖特的作品《土生子》已有了充分研究,而《黑孩子》作为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于1945年一经出版之后即引起巨大轰动,在地位上是仅次于《土生子》的佳作,但是在国内研究《黑孩子》的论文以及著作却相对较少。
著名文学评论家杰里·沃德在《黑孩子》的简介中说:“《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价值在于《黑孩子》作为自传这一体裁,它提供我们方法去思考法律和习俗,种族融合以及各个种族之间的交流,欲望和心理上的挫败和无畏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自从1945年《黑孩子》问世以来,许多文学评论家从主题、内容、人物和艺术手法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评析。
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至今还没有评论家从成长小说这一独特视角对《黑孩子》的成长主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事实上,《黑孩子》中描述了小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从而获得成长这样一个故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令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问题再次暴露出来。
有评论称,这次事件暴露出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是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美国“黑人文学”所写过的题目。
在不算长的历史中,美国“黑人文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写黑人”——作者大多数是同情黑人的白人;第二类为“黑人写”——作者本人是黑人,其创作内容并不仅限于“黑白话题”。
《汤姆叔叔的小屋》与《为奴十二年》美国独立之初,南方各州仍实行奴隶制,即便在废除奴隶制的北方各州,黑人地位也十分低下。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一些白人作家创作了大量以同情黑奴、反对奴隶制为题材的作品。
如诗人惠蒂埃自1826年起创作的一系列诗篇,朗费罗一系列反对白人奴隶主奴役黑奴的作品,以及惠特曼歌颂社会进步、指斥奴隶制腐朽落后的诗作。
这些诗人社会地位普遍较高,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黑奴予以同情,对奴役和虐待黑奴提出谴责,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19世纪前半叶美国知识分子对奴隶制的主流意见。
相比于“高高在上”的诗歌,19世纪的小说在民间拥有更大影响力。
这一时期著名的“白人写黑人”小说,有海尔德列斯的《白奴》(1834年)、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3年)。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后在美国引发讨论,北方许多人质疑“黑奴有这么惨吗”,南方奴隶主则斥责她“胡编乱造”,迫使斯托夫人特意出版《汤姆叔叔小屋索引》,为小说中的各种细节描写罗列证据。
其实在1865年美国奴隶制废除之前,就有许多黑人作家指出“白人写黑人”的文学作品仍是“白人作品”——思想、视角、情感都是白人且居高临下的。
第一部在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黑人写黑人”奴隶题材作品,是笔名古斯塔夫·瓦萨的恩齐亚诺。
他自幼被奴隶贩子卖到加勒比海,此后又被多次转卖,直到1766年才被一名英国海军军官赋予自由,此后定居英国的他积极投入反对黑奴买卖运动。
1789年,瓦萨出版了书名冗长的自传(图①),揭露黑奴贩卖的罪恶和黑奴们苦难的生活。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研究王国琼一、引言在璀璨的美国文学史上,反映青少年成长主题的小说即成长小说,一直以来就有着特殊地位,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完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或者类型。
所谓成长小说,就是以探讨人物成长过程或成长经历为主题的小说,通常是通过对一个或几个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叙述,揭示其心理变化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励志性质,其核心界定在于指出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逐渐进入有知状态。
美国成长小说的繁荣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国度,美国一直崇尚青年文化,把青少年视为国家的未来,对其成长问题极为重视,因此诞生了以赫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为首的成长小说作家以及他们脍炙人口的作品《白鲸》(Moby Dick,1851)、《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等。
在这些前辈的引领下,伴随着民权运动爆发带来的族裔地位提升,族裔成长小说也快速发展起来。
在族裔成长小说创作中,又以黑人文学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也是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主要采取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兴起、繁盛进行梳理式研究。
二、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兴起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实际上是美国黑人争取权利和自我拯救意识觉醒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黑人文学的出现是黑人群体不断成长的一个意识形态反映。
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Du Bois,1868—1963)早在1903年就通过作品《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说:“美国黑人的历史是抗争的历史。
”总的来说,美国黑人渴望获得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双重的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不愿失去真正的自我。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成长”与“顿悟”主题探析摘要: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二战后,犹太裔的美国作家更是异军突起,佳作不断。
在这些作品中,“个人成长”与“精神顿悟”是被反复书写的主题,本文就将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雨王汉德森》两部作品的主题分析,解读犹太作家对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犹太文学;成长;顿悟导语二战后,犹太裔作家异军突起,雄霸美国文坛。
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在二战后的犹太作家作品中,“个人成长”与“精神顿悟”是被反复书写的主题,这两个主题不仅触及了战后犹太民族面临的困境,而且反映了犹太作家对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哲学思考。
作为移民民族,犹太人在美国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人就遭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次反犹高潮,之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爆发了第二次反犹高潮。
即使二战后,“排犹”现象也未消除。
面临危机,作为普通民众代言人的犹太作家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成长与精神顿悟,才能实现本民族的长远发展,构建犹太民族在美国更好的未来。
本文就将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雨王汉德森》两部作品的分析来解读“个人成长”与“精神顿悟”这两个主题。
一、“个人成长”主题《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籍犹太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为二战战胜国的美国,在战后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利益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首要关系,思想关系与情感关系退居其后,虚伪的作风愈演愈烈,而“纽约”作为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
《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16岁的青年,出生于美国一家富裕的中产家庭,父母老师都希望他能努力读书出人头地,而他却不愿读书并厌烦学校里的一切,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问,他独自一人在纽约游荡了三天。
美国黑人小说的主题嬗变
王庆勇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6)003
【摘要】文章从分析美国黑人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小说入手,以时间为序,结合美国的历史背景,揭示美国黑人小说主题由血泪史到抗议再到自省的嬗变过程,并兼及其艺术手法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庆勇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追求自身解放到探寻自我精神——美国黑人小说主题发展研究 [J], 赵颖
2.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 [J], 刘加媚
3.从托尼·莫里森到特丽·麦克米兰: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题的嬗变与发展 [J], 张巧欢
4.觉醒与融合——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主题的变迁 [J], 宋金花;张华
5.美国黑人文学中泛非文化寻根主题解析——以《外婆的日用家当》等小说为例[J], 汪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鉴赏浅析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变化蒋叶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摘要:在美国历史上,黑人一直在为争取自由、平等和公正而奋斗。
美国文学则反映了社会现实,从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变化,可以一窥不同时期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变化,本文试图重现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的形象转变历程。
关键词:美国文学;黑人;形象自从最早一批殖民者占领美洲大陆,白人便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级。
虽然美国已经诞生了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但是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黑人依然处于社会边缘地带。
20世纪以前,美国的黑人都是奴隶,白人是他们的主人。
那时候,黑人完全没有自主意识,仅仅是作为白人的财产而存在。
在这个时期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也都是以奴隶、毫无自主意识和社会地位的形象出现。
其中的典型形象是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一名黑人,这个形象的善良、极具牺牲精神的品格深深感染着读者。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兴起了黑人文化运动,黑人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
此时,美国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的黑人形象也开始具有反抗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改以往温顺的黑奴形象。
从这个时期开始,黑人的社会地位在美国文学中大大提高了,他们也拥有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20世纪5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开始兴起,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美国黑人运动旨在为非裔美国人争取应有的权利。
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们团结一致,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话语权,争取应有的权力而不懈奋斗。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更是给整个美国大陆带去了震撼,他积极努力而又坚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极富有代表性的、正义和勇敢的黑人形象。
此后,美国的作家笔下的黑人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大大觉醒,并且有了极大的自信心。
一、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转变的原因纵观美国文学各个时期的典型作品,可以发现其中黑人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可以从作家的个人思路和外部的时代变革两个方面来解释。
从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看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作者:商爱华李惠娥周斌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9期【摘要】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及发展与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
从早期的废奴文学,呼吁改变黑人痛苦低下的生存状况,到“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呼吁黑人平等的社会权力,再到黑人美学、文化运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民族文化的肯定,我们能够看到黑人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奋斗过程。
文章从黑人文学不同阶段的主题着手,探讨了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黑人文学;抗议性;民族意识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一是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反种族及反蓄奴制文学。
这一阶段主要包含了白人小说家及著名黑人作家,其作品体现反种族压迫、反奴役的反抗思想。
二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四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哈莱姆文艺复兴使美国黑人文学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小高潮,它以自然主义色彩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当时黑人受压迫遭歧视及黑人民族处于劣势的现象,形成了具有强烈抗议思想的文学特点。
三是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黑人文学主题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主要体现黑人权利运动、黑人自我肯定与民族素质发展等内容,形成了黑人文学的快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美国黑人民族意识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过程,下面文章将从美国黑人文学的不同阶段着手,探讨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一、废奴文学,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黑人位于最古老的美国人之列,他们的祖先是以奴隶贩卖方式到达美国的。
随着南方烟草种植业的发展,1661年弗吉尼亚州正式立法,把贩卖来的黑人变为终身奴隶,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权,完全遭到社会的孤立与遗弃。
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的同情,一群由白人作家为主体的文学队伍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从社会、伦理、思想、宗教、心理等方面对黑人进行分析,发出了反对民族压迫及废奴的先声。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寻根之旅途中黑人身份的认同反抗与融合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以来,一直处在美国以基督教和盎格鲁主流文化的边缘。
寻求和建构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成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的重要议题和历史使命。
其中,佐拉·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非裔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作品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深刻的反思。
在探索中经历了身份认同,反抗和融合,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建构了黑人群体共同的文化身份,开拓了黑人种族的文化。
一、引言自古来文化就是多元的。
具体的说,各名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学艺术等等。
如何对待这些差异,从来就是人类面临的考验之一。
今天,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种族成分较为复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北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多元文化。
然而,美国的主流文化是以基督教和盎格鲁为核心。
如何在这个以白人占绝对优势对黑人充满歧视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身份,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主题。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伊斯在《黑人的灵魂》一书中说道:“二十纪的问题是个肤色界限的问题。
纵观20世纪是美国黑人文学辉煌灿烂的一百年,赫斯顿、莱特和莫里森是这一文学浪潮中的领军人物,他们分别在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土生子》和《所罗门之歌》中对“身份” 建构主题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和深刻的探讨。
本文通过在美国文学三次思潮中分别分析代表作家佐拉·赫斯顿,理查德·赖特,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土生子》《所罗门之歌》对自己名族身份建构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期我们对认识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的美国文学和美国少数裔文学及其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认同中的“黑人性”美国文学经过19世纪中后期的“文艺复兴”之后迅速走上了民族发展的道路,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美国文学的又一次繁荣,即“哈莱姆文艺复兴”,形成了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参考文献[1]赖晓桦.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09).[2]陈迪辉.构筑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2(12).[3]常瑞东,张懿,陈玉龙.支持大学生创业的S —CSU 政策系统构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3).[4]黄浩,杨翟.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创业机制及实现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1(24).[5]李黎.浅议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政策中的责任[J].黑河学刊.2011(12).美国的黑人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同美国的黑人文化、种族身份、政治地位等的发展密切关联。
[1]美国黑人自被贩卖到新大陆伊始,历经了两百多年奴隶制的压迫和一百多年种族隔离制度的歧视。
因此,追求自由、反对种族歧视、构建身份成为一代又一代黑人作家探寻的主题。
这些主题在黑人小说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结合美国黑人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来阐释这一系列主题的发展。
美国黑人文学的早期阶段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始于1619年第一批黑人奴隶被贩运到詹姆斯敦之后的200年。
[2]此阶段黑人文学的主要形式是黑奴自述和黑人自传,这些作品以叙述事实为主,讲述黑人历经磨难、饱受摧残的生活境遇,表达他们渴望自由的心声以及追求自由的历程。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道格拉斯自述》,通过身为黑奴的道格拉斯的自述,真实的反映了奴隶制度下黑奴的生命被视为草芥、任意蹂躏践踏,揭露了奴隶制的罪恶和残暴。
美国黑人小说以成熟姿态出现始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
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聚居在纽约哈莱姆的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创造,有意识的振兴黑人文化,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独立自主、具有种族自豪感的“新黑人”形象。
这一时期黑人文学领域的领袖人物首推兰斯顿•休斯。
虽然他以诗歌闻名,只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并非没有笑声》,但足以奠定他在黑人小说作家中的地位。
美国黑人文学的兴起与社会变革:从哈莱姆复兴到今天引言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极具影响力和独特性的一个分支。
它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的哈莱姆复兴时期,通过黑人作家们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黑人社区的生活和经历,以此对种族歧视、社会不公正发出强烈的声音。
自哈莱姆复兴以来,美国黑人文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莱姆复兴及其背景在20世纪初,哈莱姆成为了纽约市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黑人社区。
哈莱姆复兴是一个文艺复兴和思想变革的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黑人作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等。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走向辉煌之路的起点。
哈莱姆复兴中的代表作品在哈莱姆复兴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
其中包括兰登·休斯的诗歌集《哈莱姆》、乔治·史密斯的小说《天堂失控》和鲁道夫·费舍尔的自传体小说《黑人之家》等。
这些作品以真实地描绘黑人社区的生活为特色,展示了黑人在一个种族分裂和不公平待遇的社会中的坚韧与生活智慧。
社会变革与文学表达美国黑人文学不仅仅是艺术品,它还是一种通过文字传递信息和呼吁正义的手段。
许多作家借助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种族歧视、贫困、暴力等问题的关注,并试图唤起公众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行动。
现代美国黑人文学发展随着时间推移,美国黑人文学已经从哈莱姆复兴时期发展到今天。
现代黑人作家如塔娜赫西·科茨、托妮·莫里森、奥廷迪·罗伊森等都为美国文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种族、身份认同、历史记忆等议题,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美国黑人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美国黑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揭示黑人社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它扩大了公众对种族不公平现象的关注度。
它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并为推动美国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作出了努力。
结论美国黑人文学自哈莱姆复兴以来经历了持续发展和演变,它成为反映、呼吁和塑造美国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2012年第0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6,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2期)Total No .282收稿日期:2012—01—19作者简介:宋金花(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华(1979—),女,山东即墨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项目简介: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二战后美国成长小说的多元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554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觉醒与融合———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主题的变迁宋金花1,张华2(1、2.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是以叙述黑人主人公成长历程为主题的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结合二战后的时代背景,以典型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为例,分析了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成长小说的主题由抗议到觉醒与融合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正反映了处于边缘的少数族裔文学逐渐与美国主流文学相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黑人文学;成长小说;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109—03一、成长小说及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成长小说作为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时经英国传入美国,直到20世纪40年代,成长小说这一术语才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在美国文学批评中出现。
莫迪凯·马科斯(Mordecai Marcus )在《什么是成长小说》(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一文中认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简而言之,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但大都具有自传的性质,几乎都包含成长中的磨难、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结构要素。
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动态的,通常都会在思想和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有全新的认识。
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是以叙述黑人主人公成长历程为主题的小说。
在美国,与白人的成长相比,生活在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的成长又多了许多困惑与艰辛。
大批的美国黑人作家在进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以生活在种族社会的美国黑人的艰辛成长为内容,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成长小说。
在多数黑人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年龄普遍偏大,因为主流社会对黑人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设置了太多的障碍,使得他们需要走比白人青少年更长的路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的主题二战前,“赖特派”小说主要采用抗议和激进的方式来揭露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美国黑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而二战后的黑人作家则基于现实拓宽了创作的视角,通过描写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黑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青少年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同种族的文化冲突问题、家庭问题和自我认同问题等来探讨黑人自身人格的独立、个体生存的意义、社会认可程度、黑人的解放之路等抽象而微妙的自我身份构建问题,从而使黑人成长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全面,更深刻。
1.黑人男性作家这期间黑人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 )和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他们的作品都主要表现黑人男性的成长。
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 ,1952)描写了901没有名字的黑人主人公作为奴隶的后代在白人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公正对待后,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罢了,因为周围的人都对他视而不见,从此他隐居洞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堕落,依然沉静乐观,反思后,他毅然走出洞穴,抛弃别人强加给他的身份,去承受原本属于他自己的社会身份。
主人公的顿悟与成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有力抨击,也体现了他对文化冲突中黑人的成长与困惑的思考,他认为黑人也是人,是整个人类的一分子,黑人的身份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应该做自己的主人。
埃里森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把这一观点扩大到了整个人类社会,探讨了生活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的整个人类对自我的寻求和发现,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所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如何说服美国读者超越阶级、种族、财富或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去认识别人的本质。
”鲍德温的《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是一部关于约翰和黑人群体追寻身份认同的成长小说。
小说中对约翰最终皈依宗教及许多圣经故事的描写突出了宗教的拯救力量和宗教给予黑人的生存勇气,但小说更主要探讨了黑人的内心世界和黑人的出路问题,认为黑人和黑人群体不应在悲痛中失去自我,而应该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在整合中确立本群体的身份和立场;同时该小说也表达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揭示了爱的力量的潜在价值。
2.黑人女性作家这期间还涌现一批黑人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她们的小说充满着女权意识,如波·马歇尔(Paul Marshall)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Brown Girls,Brownstones,1959)、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所罗门之歌》(The Song of Solomon,1977)和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1982)等。
不同于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和鲍德温的《向苍天呼吁》表现黑人男性的艰难成长,波·马歇尔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充满了女权意识,以她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一位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普通黑人女性赛丽娜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处在两种文化冲突下的艰难成长。
塞丽娜热情敏感、多才多艺,却受尽了白人社会对她的冷漠和排斥,她迷惘、痛苦和激愤过,但她却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在父母、妓女苏吉和美发师汤普森小姐等人的影响下,她一直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空间、不断地进行自我内省,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努力在异质文化中找寻自己的位置。
通过塑造赛丽娜这一全新的、积极向上的黑人女性形象,马歇尔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黑人女性的影响,也强调了黑人女性对社会和文化的反作用,从而唤醒了黑人女性的觉悟,激励她们根除奴性烙印,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波·马歇尔的新型女主人公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之后的少数族裔女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参照,为此,我国的美国黑人文学专家王家湘把该书和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布鲁克斯的《莫德·玛莎》(Mudd Matha,1953)并列誉为“黑人文学中率先成功塑造新型黑人女性形象的杰作”。
正如黑人文学理论家斯蒂芬·亨德森所说:“当黑人妇女发现了涉及种族和性别两个方面的政治内容后,美国黑人的历史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转折点。
黑人文学在走向成熟和公正方面才有了一个显著的跨越。
”托尼·莫里森是这一理论最好的诠释者,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创作了许多受人欢迎的成长小说,如《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s,1970)、《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和《宠儿》(Beloved,1988)等。
《所罗门之歌》描述了黑人男子奶娃在众多女性尤其是他的姑妈帕拉特的帮助下返祖寻根,并从一个不负责任的、被白人文化漂白了的“黑鬼”转变成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懂得珍惜情谊的“黑人”的成长及再生的过程,其中,对许多源自非洲黑人的神话和仪式等的描写突出了黑人文化传统对帮助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方向的黑人男子寻回自我所起的重要作用。
莫里森选择黑人男性作为《所罗门之歌》的主人公是因为她认为男人在某些方面比女人有更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她希望男人学会如何放弃某些东西和如何统治这个世界。
然而,在小说中,她并没有忽略女性的作用和力量,其中奶娃的姑妈帕拉特就是莫里森在每部小说中都力图展现的一个伟大的黑人女性形象———“一个永远存在的人,她对于其他人来说是爱神、指路明灯和保护神的化身”。
帕拉特有着奇怪的名字和与众不同的特征,开始时,她处处碰壁、遭人遗弃,但她自立自强、无私博爱,后来成了大家极其爱戴的人物。
帕拉特从失败到成功的自我创新过程展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对于熏陶出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黑人女性的重要性。
小说体现了莫里森对黑人群体中存在的文化危机的关注,她认为黑人只有不丢弃自己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才能像奶娃的曾祖父所罗门一样飞翔:“只要你依附于大气,你就能驾驭它”,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011的美国社会里不迷失人生的方向。
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主要描述了一个美国普通黑人妇女西莉由一个天真顺从、倍受蹂躏的小女孩转变成一个成熟、独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黑人新女性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涉及到了西莉的丈夫某某先生由苛刻地对待西莉到成了西莉的好朋友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小说强调了自立自强对于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实现自我的重要性,在认识到黑人妇女受苦受难的根源是种族压迫的基础上,又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肩负种族歧视受害者和性别歧视施害者的双重身份而心灵扭曲了的黑人男性的成长之路在于真正认识黑人女性,而妇女自尊自爱、维护人性的行动可以影响男人,促进他们转变思想和尊重女性。
在小说最后,西莉和丈夫的和谐共处表达了沃克想用相互理解和沟通来谋求男女和谐关系的愿望。
另外,小说还描写了西莉与莎格之间的女性友情及莎格对西莉的影响和帮助,从而进一步拓宽了黑人文学的主题和视野。
可见,二战后美国黑人文学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构建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这是美国黑人社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困境。
而二战后的黑人作家尤其是黑人女作家在经历过社会大震荡后,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观点越来越富有历史使命感和前瞻性。
他们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更注重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更关注本民族社会地位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并将种族意识提升到成长意义和生存意义的层面上,主张黑人的立足之本在于从自身融合走向社会融合,希望种族歧视不再存在,男女两性和谐共处,所有的人都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三、结语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的发展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主题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而今后的美国黑人成长小说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黑人社会经历的不断变化而更具活力。
因此,我们应时刻关注美国黑人成长小说的发展,从主题和其他更多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地探讨美国黑人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为美国黑人文学从边缘走向主流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