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34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学习目标】掌握不同时期国内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状况、货币的演变、城市发展的特点、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推行情况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影响;注意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认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本课重点: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地位本课难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预习要求:课前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并勾画课本,写上提示语。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写到“我的疑问”处。
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
Ⅰ。
教材助读:一、商业的发展(一) 产生1.原因:原始社会末期,______________ 的出现和______________ 的发展。
2.表现: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______________ 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二)发展概况1.商朝:______________ 和最早的______________已经产生。
2.西周:实行“______________ ”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______________服务,成为官商。
3.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逐渐取代______________ 成为商人的主体。
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商业繁荣(1)原因:______________ 的统一和______________ 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商品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1)概况: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商人往来经商频繁。
陆上、海上______________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集镇、夜市兴盛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讲师姓名:高娟(09级历史一班)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
【以诗说史】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它们要把货物运送到哪里呢?应该是运到安西(安西都护府是唐政府设立的管理新疆南部的机构)吧。
这是一首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诗歌。
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成为古代东西方一条重要的商路。
【课标点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清单】清单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时期,①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②政策。
2.发展:③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高峰(1)④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⑥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⑦、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清单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代(1)城市商业情况a.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bcd2abcd城市功能:城市的⑥大大增强。
(2)唐宋时期,海上⑦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明清时期: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⑧为盛。
清单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①和商人②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汉代,④“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历史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新知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情景激疑我们生活在一个卡证的时代,购物、旅游都不必携带大量资金,一卡在手,全部“over”。
货币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卡证的流行归根到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古代中国商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新知解惑1.产生——商周(1)商朝出现了①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实行②政策。
2.发展——春秋战国(1)③时期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2)黄金、④_________也开始被用作货币;(3)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繁荣——隋唐宋元(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2)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5.高峰——明清(1)⑥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⑦大量进入市场;(3)广泛使用贵重金属白银作为货币;(4)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重点探究1.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1)根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2)关系: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亟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的货币;(2)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
纸币便应运而生。
应用提升1.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垄断”一词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2.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第1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1.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的学费,他最有可能准备的货币是()A.银两B.金币C.纸钞D.布帛【答案】 A【解析】明代时的主要货币是白银。
2.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 C【解析】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含④选项即可。
3.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诗中所述的从商原因主要有()①商业利润丰厚②商人好逸恶劳③农民赋税沉重④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③【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逐利”“税多”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
4.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
这一现象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元朝D.明朝【答案】 D【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皆用白银”,这开始于明朝。
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
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实际上它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的重视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D.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 A【解析】图片体现了对商业的限制逐渐放宽,这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6.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主要依据是()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当时的客观事物C.各种历史教科书D.各种历史文物【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甲骨文”“《清明上河图》”可判断出其依据是各种历史文物。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物物交换。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B.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时期(1)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2)表现: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步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4)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并成为商品(5)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6)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形成大商帮。
※破产农民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城市的繁荣1、先秦至隋唐:(1)坊市制度: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坊市分开。
③唐代实行坊市制。
(2)城市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
②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的监视。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①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②在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
③经济职能性城市。
④专业性城市。
⑤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重农抑商(重点)1、原因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历程产生:战国表现: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
发展:汉初表现:贬低身份,严禁购地,征收重税。
松动:中唐表现: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提高。
强化:明清表现:A. 限制经营,征收重税对。
B. 限制外贸,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3、评价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2、城市商业发达3、对外贸易发达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5、商人群体活跃6、商业地位低下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高一(1)级部历史必修ⅡBCA案编号:10.03.04 使用时间:2010年03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BCA案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难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历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B案【课前自主预习】【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如何?2、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呈现怎样的阶段特征1.下列关于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①商业产生——商朝②工商食官——周朝③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春秋战国时期④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A. ②③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③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不包括()A.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C.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D.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3.古诗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所描绘的城市出现于()A. 西周B. 唐代C. 宋代D. 元代4. 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这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
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C。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D。
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5.《尚书〃洪范》说,“一曰食,二曰货”。
这说明当时统治者()A. 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 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税收D. 实行海禁政策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皆秉承了这一政策。
“这一政策”指的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农抑商政策C. 工商皆本政策D. 无为而治政策【疑惑问题】课堂探究要求:(分组进行讨论—形成结果—展示—互相指正—老师点评—展示答案)1.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徝我宋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辅席宅舍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