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肩风护理常规 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康复科漏肩风(肩周炎)诊疗常规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痠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
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至气血阻滞而成肩痛。
肩痛日久,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蕴郁而生湿热,以致患处发生轻度肿胀,甚则关节僵直,肘臂不能举动。
西医部分: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亦可两侧先后发病。
多为中、老年患病。
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
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
如欲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烈锐痛发生。
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
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
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
肩周炎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表现:(1)、肩、部疼痛;(2)、肩关节活动受限;(3)、患肩怕冷;(4)、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2、治疗方法:(1)、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患侧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等穴,药物用普鲁卡因、柴胡针、654-2针等作导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一小时。
(2)、电针+TDP: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臂?、风池、条口、承山等穴,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3)、针挑: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等穴为主。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欧阳化创编2021.02.06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
第一章、
第二章、内科临床路径
第三章、外科临床路径
第四章、骨科临床路径
第五章、妇科临床路径
第六章、儿科临床路径
第七章、五官科临床路径
第八章、急诊科临床路径
第九章、针灸科临床路径
一、内科部分
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NYHAII—IV级)
缺血中风
帕金森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衰非透析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非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性)
肝硬化腹水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足
甲亢
非小细胞肺癌
欧阳化创编2021.02.06 外科病临床护理路径。
肩周炎之五兆芳芳创作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老年肩”等,是指肩关节疼痛及勾当强直的一促临床综合症,由于年老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痰湿瘀阴,复感风寒湿邪,使血凝滞不畅,筋脉为之拘挛而致. 早期临床表示为肩关节疼痛、或有轻微肿胀,每在肩关节外展,后伸和前臂旋前等勾当时疼痛加重,病程如超出两个月,甚至洗脸、梳头等日常生活自理均感困难、疼痛可影响睡眠,偶而扭闪患肩时会引起刀割样疼痛、肩关节有普遍压痛、龙以喙突、结节间沟、肱骨大结节外痛为重,并向背部及肘部放射,不管主动或主动的肩上举、后伸外旋内等勾当均受限,肌肉萎缩,病程长,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肢功效.一、护理评估 1)疼痛爆发时间、性质、关节形态.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3)心理社会状况.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1)按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恶寒发烧、关节红肿疼痛、屈伸倒霉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勾当.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枯燥,出汗多时实时擦干,改更衣单.3)生活不克不及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忙其勾当肢体,适时改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庇护,避免产生压疮.2、病情不雅察,做好护理记实1)不雅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更的关系.2)不雅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陪伴症状等变更.3、给药护理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响,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实时陈述医师.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响.4、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动勉励多饮水.5、情志护理 1)病程缱绻,步履便利,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怀患者,赐与心理安抚,加重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2)劝说家眷赐与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赐与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2)热痹者遵医嘱赐与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三、安康指导1)注意防风寒、防湿润,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枯燥清洁.2)需持续服药者,应奉告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响,如有不适,实时诊治.3)均衡饮食,瘦削者需指导患者加重体重,以加重关节负荷.4)按照病情和体质,适当勾当.。
漏肩风(肩周炎)护理常规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因退行性改变、等,导劳损致患者出现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的一-组疾病,简称肩周炎。
[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肩关节活动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外感风寒、湿邪流注、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护理要点]1、 -般护理(1) 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3)工作要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特别应注意在空调房中时,不要做在冷风口前,保护肩关节不受风寒,夏季夜晚不要在窗口、屋顶睡觉,防止肩关节长时间地受冷风吹袭。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意观察肩关节疼痛的性质、部位、活动情况及发病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休息后是否缓解。
3、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般温服,风寒湿痹宜热服,风湿热痹宜凉服。
(2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3)用薰药及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4、饮食指导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适当多食羊肉、胡桃、海参等温性食物及滋补肝肾之品,忌生冷、肥腻、寒性之品,忌烟酒,鼓励多饮水。
5、情志护理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痛苦,多与患者交流,取得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劝导其戒躁戒怒,使体内阳气宣泄,安心养病。
.6、临症(证)施护(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药熨治疗,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护]1、外感风寒(1)主证:肩部酸痛、隐痛或肿痛,渐渐加重,夜间痛甚,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
(2)施护:1)急性期卧床休息,禁止患处关节活动及患处负重,指导有效功能锻炼。
2)注意保暖,避风寒,夜间疼痛明显时,可予以热敷或遵医嘱服用止痛剂。
肩痹(肩袖损伤)入院标准:反复肩关节疼痛,或伴活动受限,或出现关节萎缩或关节挛缩。
门诊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袖损伤的住院患者。
一、肩痹(肩袖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痹/漏肩风(TCD 2019版: A03.06.04.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袖损伤(ICD-10:S46.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的肩痹疾病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由冯华主编的《实用骨科运动损伤临床诊断》中关于肩袖损伤诊断标准。
①临床表现:肩关节疼痛,以三角区内疼痛为主;或活动受限,以肩主动前屈、外展关节活动为主;有慢性劳损或外伤或感受风寒等病史。
②体格检查:肩峰下或肱骨大结节处压痛;或垂臂试验和撞击试验阳性;疼痛弧:外展60-120度疼痛,肱盂关节摩擦音:主动、被动活动时肱盂关节弹响或摩擦音。
病程大于3月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挛缩。
③辅助检查:X-ray检查:肩关节平片,骨骼可有骨质增生或无明显异常;超声:肩袖部位存在回声増强紊乱,可见低回声或高、低混合性回声病灶,肩袖区有积液;核磁共振成像(MRI):肩袖组织损伤但未完全撕裂。
肩袖损伤分级:参照Zlatkin 分类:根据磁共振检查结果,根据肌腱外形、肌腱连续性、肌腱局部信号强度等因素,将肩袖损伤分为4级。
0级:无损伤。
1级:肩袖挫伤,患者肩袖肌腱水肿、充血,甚至纤维变性,这种损伤是可逆的。
2级:肩袖不完全撕裂,肌腱纤维部分撕裂,若不知识治疗或反复撕裂损伤可进展为完全性撕裂,常见于冈上肌肌腱的滑囊面侧或关节面侧。
3级:肩袖完全撕裂,这种损伤多见于肩胛下肌、冈上肌肌腱,患者肌腱完全撕裂,是一种贯通肩峰下滑囊和肱盂关节的损伤,此过程不可逆,常需手术治疗。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支气管哮喘日期项目护理内容入院当天评估1、一般评估:神志,生命体征,皮肤等。
2、专科评估:呼吸频率,节律以及幅度,呼吸困难的类型,紫绀及出汗情况,咳嗽,咯痰情况,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及发作时间。
治疗根据病情吸氧、雾化吸入、吸痰、床边监测血压、心率、血氧、呼吸的变化,建立静脉通道。
检查做相关检查,如肺功能、胸片、B超、抽血、痰标本。
药物按医嘱正确使用解痉、平喘、化痰、抗炎药物:氨茶碱类、激素类、沐舒坦类等,注意用药后的观察。
活动嘱患者卧床休息,床上解二便。
饮食1、根据中医辨证饮食2、禁止进食已知过敏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虾、蟹、海鱼。
3、瞩多饮水。
护理1、备半卧位,根据情况准备气垫床,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车、吸痰、监护仪等备用装置。
2、做好入院介绍,主管护士自我介绍。
3、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如口腔护理,管道留置护理,皮肤、毛发、会阴、肛周护理措施。
4、视病情做好各项监测记录。
5、密切观察是否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胸闷、鼻咽痒、咳嗽、流涕、打喷嚏等。
6、观察并发症:如发生哮喘持续状态,沉默肺时,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7、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8、病室避免放置花草、皮毛等,减少病人不良刺激。
9、根据病情留陪人,上床挡,确保安全。
健康宣教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安全知识、服药知识等,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扩张支气管气雾剂,各种检查注意事项。
第2天评估神志、生命体征、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等情况。
,治疗按医嘱执行治疗。
检查继续完善检查。
药物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后症状缓解情况。
活动卧床休息,注意安全。
饮食同前护理1、基础护理、留置管道护理,皮肤、毛发、会阴、肛周护理。
2、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巡视及病人的主诉,发现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仔细询问病史,找出过敏的原因,通过避免接触过敏源,治疗或脱敏等治疗方法以祛除诱因,减少哮喘的发作。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中医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得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 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得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就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得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得”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就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得关节囊与关节周围软组织得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得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就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得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凯里市中医医院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试行)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
(2)西医临床分期诊断: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辨证分型。
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见附件)。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针灸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011)。
2. 病程超过一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 除外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4.除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沉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体针(2)经皮穴位电刺激(3)电针(4)温针灸(5)平衡针灸(6)拔罐(7)穴位注射(8)TDP照射2.其他疗法:如肩关节周围推拿、肩关节松解术、小针刀治疗、康复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1.肩部疼痛改善;2.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
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漏肩风(肩周炎)护理常规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因退行性改变、劳损等,导致患者出现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的一组疾病,简称肩周炎。
【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肩关节活动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外感风寒、湿邪流注、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3)工作要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特别应注意在空调房中时,不要做在冷风口前,保护肩关节不受风寒,夏季夜晚不要在窗口、屋顶睡觉,防止肩关节长时间地受冷风吹袭。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注意观察肩关节疼痛的性质、部位、活动情况及发病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休息后是否缓解。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风寒湿痹宜热服,风湿热痹宜凉服。
(2)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3)用薰药及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4、饮食指导
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适当多食羊肉、胡桃、海参等温性食物及滋补肝肾之品,忌生冷、肥腻、寒性之品,忌烟酒,鼓励多饮水。
5、情志护理
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痛苦,多与患者交流,
取得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劝导其戒躁戒怒,使
体内阳气宣泄,安心养病。
6、临症(证)施护
(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药熨治疗,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护】
1、外感风寒
(1)主证:肩部酸痛、隐痛或肿痛,渐渐加重,夜间痛甚,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
(2)施护:
1)急性期卧床休息,禁止患处关节活动及患处负重,指导有效功能锻炼。
2)注意保暖,避风寒,夜间疼痛明显时,可予以热敷或遵医嘱服用止痛剂。
3)肩痛甚者可选择肩隅、肩贞等穴位,行艾灸、拔火罐、中药熏药以及药熨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4)中药予以祛风散寒汤剂,宜热服以加强药效,药后避免当风受凉,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
5)饮食选择温热易于消化之品,忌食生冷肥厚、不易消化之品。
2、湿邪流注
(1)主证:肩部刺痛,尤以夜间为甚,遇寒痛增,舌胖,苔白,脉滑。
(2)施护: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肩部保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患肢避免负重以免加重病情。
2)疼痛甚时可予针刺肩隅、肩贞、阿是穴等以缓解疼痛。
3)指导正确功能锻炼,画圈法、爬墙摸高等。
应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为原则。
3、气血不足
(1)主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舌淡,少苔或苔白,脉细弱或沉。
(2)施护: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肩部保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患肢避免负重以免加重病情。
2)疼痛甚时可予针刺肩隅、肩贞、阿是穴等以缓解疼痛。
3)可遵医嘱服补益气血剂,药宜文火久煎,温热服下。
4)饮食营养丰富、增加蛋白质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补益气血之品,如人参、黄芪、桂圆肉等。
5)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需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情况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恢复期坚持每天行手指爬墙及患肢抬手等功能锻炼。
4、肝肾亏虚
(1)主证:肩部空痛,遇劳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弱。
(2)施护: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肩部保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患肢避免负重以免加重病情。
2)疼痛甚时可予针刺肩隅、肩贞、阿是穴等以缓解疼痛。
3)饮食宜温补,如羊肉、鸡肉、鲫鱼、牛奶、胡桃仁、饴糖等。
要加强营养,可适当多吃富含钙、磷等具有补益肝肾、滋养筋脉的食物。
4)指导正确功能锻炼,画圈法、爬墙摸高等。
应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为原则。
【并发症护理】肩-手综合征
1、良姿位
2、避免过度牵拉
3、运动疗法
【健康指导】
1、注意防风寒、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
晒,保持清洁干燥。
2、需继续服药者,告知其特殊药物的服法,并注意用
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就诊。
3、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恢复过程一般需要一段时间,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反复,不必过分担忧,保持乐观情绪。
4、教病人活动时保护肩部的方法:
1)保护肩关节:在同一体位下避免长时间患侧肩关节负荷,
维持良好姿势,减轻对患肩的挤压;维持足够关节活动度范围和
肌力训练。
(2)良姿位:较好的体位是仰卧时在患侧肩下放置一薄枕,使
肩关节呈水平位。
一般不主张患侧卧位,以减少对患肩的挤压。
避免俯卧位,因为俯卧位既不利于保持颈、肩部的平衡及生理曲
度,又影响呼吸道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