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浪群体生存状况恶化等五则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真题解析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The homeless make up a growing percentage of America's population. 1 homelessness has reached such proportions that local government can't possibly 2 . To help homeless people 3 independenc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ust support job training programs, 4 the minimum wage, and fund more low-cost housing.5 everyone agrees on the numbers of Americans who are homeless. Estimates 6 anywhere from 600,000 to 3 million. 7 thefigure may vary, analysts do agree on another matter: that the number of the homeless is 8 , on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studies 9 that the number of the homelesswill reach nearly 19 million by the end of thisdecade.Finding ways to 10 this growing homeless population has be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11 when homelessindividuals manage to find a 12 that will give them three meals a day and a place to sleep at night, a good number still spend the bulk of each day 13 the street. Part of the problem is that many homeless adults are addicted to alcohol or drugs. An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he homeless have serious mental disorders. Many others, 14 not addicted or mentally ill, simply lack the everyday 15 skills needed to turn their lives 16 . Boston Globe reporter Chris Reedy notes that the situation will improve only when there are 17 programs that address the many needs of the homeless. 18Edward Zlotkowski, director of munity service at Bentley College in Massachusetts, 19 it. “There has to be 20 of programs. What we need is a packagedeal.“1.[A]Indeed[B]Likewise[C]The refore[D]Furthermore2.[A ]stand[B]cope[C]approve[D]retain3.[A]in[B]for[C]with[D]towa rd4.[A]raise[B]add[C]take[D]keep5.[A]Generally[B]Almost[C]H ardly[D]Not6.[A]cover[B]change[C]range[D]differ7.[A]Now that[B] Although[C] Provided[D] Exceptthat8.[A]inflating[B]expanding[C]increasing[D]extending9.[A ]predicts[B]displays[C]proves[D]discovers10.[A]assist[B]tra ck[C]sustain[D]dismiss11.[A]Hence[B] But[C] Even[D]Only12.[A]lodging[B]shelter[C]dwelling[D]house13.[A]searchi ng[B]strolling[C]crowding[D]wandering14.[A]when[B]once[C]wh ile[D]whereas15.[A]life[B]existence[C]survival[D]maintenanc e16.[A]around[B]over[C]on[D]up17.[A]plex[B]prehensive[C]ple mentary[D]pensating18.[A]So[B] Since[C] As[D]Thus19.[A]puts[B]interprets[C]assumes[D]makes20.[A]supervis ion[B]manipulation[C]regulation[D]coordination 文章背景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社会中的无家可归者,以及他们目前的现状:他们的数量已经增长至地方政府对付不了的地步,需要联邦政府采取措施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立。
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报告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然而,美国作为一个全球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国家,却在某些环境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损害全球环境治理的行为。
首先,针对气候变化这一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美国在过去几年内一直持保守态度,迟迟未加入《巴黎协定》的行列。
这使得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推动者。
联合国气候行动高级专员帕特里克·万沙利已经明确指出,美国未加入《巴黎协定》导致该协议失去了约束性。
没有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气候变化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对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其次,美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可再生能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美国政府却多次削减可再生能源研发资金,缺乏对清洁能源产业的积极支持。
这种态度不仅阻碍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使得美国自身错失了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再次,美国在全球环境治理机构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人意。
美国撤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减少对国际环境组织的资金贡献,这些行为都减弱了全球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美国的做法则显得自私和孤立。
此外,美国在一些环境问题上也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例如,对于塑料垃圾的处理,美国将大量废弃塑料出口到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塑料污染问题。
然而,美国本身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却长期无所作为,对此问题缺乏积极的解决方案。
这种行为不仅对全球环境安全构成威胁,也体现了美国的双重标准与自私。
总之,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环境保护造成了不利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重要国家,美国应该承担起更多责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美国非法移民降低了美国劳工工资水平非法移民冲击了美国的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劳工工资水平产生了影响。
首先,非法移民在谋求职业时采用非法的方式和手段,对合法移民和土生劳工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雇主能够最大限度的压低工资,这对合法移民和美国土生劳工工资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由于担心暴露非法身分和被驱逐出境,使许多非法移民不得不去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低薪职业。
在1976年,福特政府成立了“国内非法移民评议委员会”,他们对非法移民的就业流向、地域分布和工资水平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三个特点:(1)在地域上,中西部和西北部地区非法移民的工资较高,平均每小时为3. 28美元,东北部地区最高,每小时为3. 29美元,西南部地区为2至2. 5美元,距美、墨边境越远,工资就越高。
(2)在民族来源上,欧洲和亚洲的非法移民每小时的工资平均为4. 08美元,拉丁美洲的非法移民每小时平均为3. 04美元,墨西哥的非法移民为2. 33美元。
(3)在职业上,农业工人的工资平均为2. 01美元,非农业工人为2. 83美元。
其次,由于大多数非法移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多从事低端产业工作。
即便有教育程度高的非法移民,也会因为其非法的身份而不得不从事低端产业工作。
在和国外劳动力的竞争中,受到最大伤害的也恰恰是本土的低技能工人。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乔治·鲍哈斯的一份研究中指出,1980-2000年间,非法移民使美国高中掇学生的工资降低了9%,因此反对非法移民的团体主要是高中文凭的美国人。
非法移民的职业都属薪资较低的非技术性工作,着实威胁了美国本土劳工的求职和工作机会,并且将薪资水平拉低了2. 9%,但是仅仅是受教育程度较低、高中毕业的非技术劳工受到影响。
此外,在世界贸易市场上,低工资可以使生产成本减少并且提高商品的竞争力。
在资本投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低工资可以使雇主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扩大生产商品的总量并占有相应的商品市场,产业的利润也能有所增加,从而促进其发展。
浅析美国无家可归的现象作者:魏恒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1期摘要:无家可归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贫困人口的增加,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美国是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无家可归,这一问题深刻的反映出当前美国社会最大的矛盾。
公平对待,社会平等,福利制度,宗族歧视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困扰着美国社会。
本文通过描述美国无家可归者的背景,当前的状态等,让读者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无家可归;无家可归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国家,无家可归的现象充分的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贫富差距之巨大。
在美国,无家可归者并一定是失业者、精神病患者、吸毒者等,他们可能只是低收入者。
在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你有固定工作收入等,不管你的收入有多低,就有可能有自己的固定住所;但是在美国,如果你的收入未能达标,你就有可能要住宿街头,成为一名无家可归者。
据终止无家可归全国联盟(National Alliance to End Homelessness)估计,每晚美国有超过67万人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家但是有住所,另一种是没有固定住所,只能流浪街头的人。
所以无家可归者又被称之为流浪汉。
在美国,每年有3百5十万人会无家可归。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超过1百万的儿童经历过晚上的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的民众生活在马路上,缺少食物等其他生活必需品。
尽管慈善机构会给这些无家可归者分发食物等,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其要求。
无家可归者有长期性和偶发性。
他们生活在城市商业中心的马路上,有超过一半的是带有孩子的家庭。
有很多原因导致了民众的无家可归,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美国社会应该密切关注该问题。
一、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无家可归呢?(1)从贫困的角度穷人很难维持生计。
所谓的贫困人口是指他们可以有房住,但是很难做到收支平衡,如果他们遇到意外的或未经筹划的重大事件话,他们就会变得无家可归。
美国社会极化问题透视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36期政治极化是当前美国政治生态的一个鲜明特点。
无论是在政治层面抑或社会文化层面,美国社会的“共识”正不断被无法妥协的“冲突”所取代。
纵然以经济总量、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论,美国仍是首屈一指的大国,但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新旧力量此消彼长,美国国家实力相对下降、霸权相对衰落,国内外面临总体性、结构性危机亦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而疫情的持续扩散与恶化,更加剧了美国的极化现象,强化了其在诸多领域内的固有矛盾,导致金钱政治、身份政治、价值分裂、政党对立、社会撕裂、种族矛盾、贫富分化等问题在美国愈演愈烈。
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互为因果、相互促动,预示着美国不容乐观的前景。
具体来看,美国两党的意识形态分野愈发严重,在处理国家重大议题上的观点更加对立,美国政治传统中的“妥协”理念趋向失灵。
两党矛盾激化、对立加剧,党派利益甚至超越国家和人民利益。
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移民政策、全球化主张等方面,两党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政策上相互拆台,这大大影响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政策的延续性,加之民粹主义、反智主义、保守主义、种族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的高涨,造成了美国当下一系列政治僵局和政策震荡。
正如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言,美国已由“权力分割与制衡”异变为了“否决政治”。
美国政治极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层面,美国通货膨胀严重,供应链失灵导致进出口贸易受挫,长期以来的贫富分化、经济“空心化”“虚拟化”、债务问题积重难返;社会层面,美国枪击事件不断,种族矛盾激化,大规模示威与暴力冲突频发,失业率居高不下,一系列抗疫乱象更是导致社会戾气弥漫,社会内聚力严重不足;外交层面,美国频繁推行逆全球化、霸凌主义、技术民族主义、遏制主义政策,与其标榜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背道而驰……诸多内政外交失序之表现,不一而足。
美国政治极化的深层次根源,在于美国长期以来与日俱增的不平等,而意识形态上的选民分裂、贫富分化造成的阶级分裂,以及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分裂,促使极化程度不断加深。
美国流浪者安置计划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2年第7期文/ (美)大卫·伯恩斯坦编译/李有观图/CFP美国改变解决无家可归这个问题的做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营利机构Pathways率先提出名为“安置第一”的方案。
在美国,每天大约有70万无家可归的人,其中长期流浪者约有12万人。
他们长年居住在街道上,有的患有精神障碍,有的吸毒成瘾,有的患有诸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威胁生命的疾病。
与普通美国人相比,他们更容易遭受创伤性脑损伤,这也可能促使他们无家可归。
如果没有直接的援助,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余生仍然无家可归。
安置第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正在开展一项安置无家可归人员的计划。
其目标是:到2013年7月,安置10万个无家可归人员,尤其是那些最可能在街道上面临死亡危险的流浪者,使他们可以居住在永久性住房。
不论目标能否实现,这场运动有助于解决城市中经常被认为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扰人的问题。
这场运动是由总部位于纽约市的一个名叫“公共基础”的组织在2010年7月发起的,将近20个组织关注着流浪者、退伍军人事务、精神疾病、住房和医疗保健问题。
到这一年年底,就已经有64个社区加入其中,6816人被安置,走上正轨后在最后期限前可以实现98000人被安置。
但是组织工作者说,他们将加快进程。
美国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减少街头流浪者,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纽约、丹佛、威奇托、诺福克等城市的街头流浪者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
这些减少的流浪者已经居住在永久性住房。
流浪街头的人常常进出于急诊室、戒毒所、精神病护理室和监狱。
安置他们能够节省许多社会成本。
在洛杉矶这个主要流浪者城市中,有4800个长期流浪者,约占这个城市流浪者总数的10%,每年为他们的服务费用高达5亿美元,比其余的90%还要多。
在洛杉矶,提供永久性住房要比继续放任这些流浪者游荡在街头节省40%的费用。
美国改变解决无家可归这个问题的做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以社区为基础的非营利机构Pathways率先提出名为“安置第一”的方案。
这篇文章对比了中美流浪人的问题。
其实,首先我们对流浪人有偏见,觉得他们脏,危险,不要好,懒惰,但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所想所见的那样,他们积极劳动可是由于没文化工资太低租不起房子,这一个方面在美国尤为明显,由于高额的房价,很多有工作的人也会流浪(即没有落脚处)。
其次他们并不是那么危险,他们走到穷途末路也没有选择偷或抢,比起有些收受贿赂的人要值得尊重得多。
第二方面,现在很多的流浪都以家庭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孩子,这是由于家庭暴力造成的,妇女没有其他选择,唯独逃离,这一部分弱势群体是更需要被关心的。
第三方面,由于残疾导致的流浪,这包括了精神和身体的残疾。
在美国,精神病不是一种需要小声说的病,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遗留问题,是这个国家自作孽的后果,只是苦了那么多可怜的士兵,他们的一辈子就毁了。
他们一闭眼就是尸体,自己的战友在自己身边一个一个死去,看着自己的手臂脱离自己的身体,看着自己的枪火扫射无辜的平民甚至小孩,这样的记忆足够他们一辈子受心理的折磨了。
这个国家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战士的,这是一个冷血的国家,让他们的战士流浪街头。
当然有残疾的流浪人还包括其他的人,他们各有各的故事。
在中国,精神病的流浪人相对较少,身体残疾的则比较多,这也是一个国家的能力的体现。
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是不会让它的弱势群体走上街头要饭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
在我看来,社会福利不应该是锦上添花,更应该是雪中送炭。
最后一方面,儿童的流浪问题,在中国我们习惯叫他们“小要饭的”。
他们从出生就流浪,他们没有奢求过教育,他们想象不出牛奶的味道,他们年少夭折,他们没有人权没人关怀,甚至还要被歧视。
在美国,歧视不是一个大问题,而在我的祖国,大部分有钱的人都是冷血动物。
有钱人通过歧视要饭的来证明自己的高贵,这种思想是如此的普遍,如此让人寒心。
在美国,有的教会和非牟利组织每周都会去给流浪人派发食物,这是我在中国不曾见过的善良。
在这儿,每个人的都是弟兄姐妹,当然我也不能说每个人都很善良,人渣哪里都是有的。
美国流浪人数下降但全球越发堪忧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a home is down from one year ago.美国流浪人数比前一年下降了。
The total is nearly 550,000, about 3 percent lower than in 2015. The number come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今年流浪者人数总计为55万,比2015年降低了3%左右。
这一数字出自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
b7f9aba7c7144f386e5c002b2136e4a6.jpgThe information comes after the United Nations (UN) reported that homelessness is "spreading" worldwide. The report called on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o end homelessness by 2030.这些信息是继联合国报告称流浪正在全球蔓延后出台的。
这份联合国报告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在2030年前结束流浪状况。
The UN last produced a study on the world's homeless population 11 years ago. At that time, it estimated the total at 100 million.联合国上一次对全球流浪人数进行研究是在11年前。
当时联合国估计总共有1亿名流浪者。
But the UN said the number is likely much higher today. It estimates 100 million children alone are now without a home.但是联合国表示,如今这一数字可能要高得多。
世界难民问题与解决措施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难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统计,现今全球有超过7,500万难民和被迫流离失所的人,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世界难民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
一、难民的概念和分类难民是指因为迫害、战争、自然灾害、贫困和人口爆炸等原因而被迫离开自己原居住的地方或国家的人。
根据引起难民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难民可以被分为政治难民、战争难民、经济难民和环境难民等。
二、世界难民现状和原因目前,受到战争和冲突影响的难民比例最高。
在整个难民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和索马里等冲突地区。
而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贫困等问题也是造成难民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措施1. 国际社会加大援助力度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难民问题的援助力度,为难民提供必要的食品、医疗和临时住所等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还应加大对经济困难的国家和地区的支持,提高其自身的应对能力。
2. 推动本地解决难民问题此外,应重视本地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当难民可以安全、自由地返回原居住地时,应支持和促进他们回归自己的国家或家乡,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支持。
3. 鼓励全球合作和共享责任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各国应该加强合作,促进难民的分配和安置,共同承担难民问题的责任。
此外,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难民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发挥联合国难民署的作用,加强国际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四、结语总之,解决世界难民问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国际社会应加大对难民问题的援助力度,推动本地解决难民问题,鼓励全球合作和共享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遏制难民问题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实现全球难民的利益和福祉。
近五年世界动荡的例子1.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新冠状病毒疫情给世界经济的冲击或会比“非典”更大。
无论是经济还是民生全部停摆,损失不计其数。
其引发的蝴蝶效应影响扩散到各个行业,造成大小的影响。
单就中国而言目前在控制范围内,情况已经扭转,多亏了中国医护人员及政府和人民的坚持和奋战。
2. 澳洲山火灾持续五个月澳洲山火受灾面积高达186000平方公里,摧毁了5900多栋建筑物,包括2779个家庭。
至少34人死亡,10亿只动物被杀,一些稀有物种灭绝。
在火灾风暴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大火持续了4个月,这4个月的山火,浓烟都飘到了距离2000公里以外的新西兰,导致新西兰甚至出现了雾霾,在扩散当中,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等地也是相继发生了山火。
火灾受损面积达到了600万公顷,根据估计,4个月的山火向大气排放了4亿吨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快的全球变暖,就连南极都出现了异象。
3. 美国爆发40年来最严重的乙型流感、且新疫情不断加重乙型流感美国约30万人住院,20000余人死亡,堪称美国过去40年最致命流感。
而新冠状病毒疫情中,在截至9月20日的一周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增加了约17%,新增死亡病例增加了5.5%。
形势再度恶化,截至9月22日15时00分,美国地区现有确诊2542185例,累计确诊7046216例。
4. 非洲爆发约3600亿只蝗灾非洲蝗虫数量已达到约3600亿只。
这是肯尼亚近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也是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25年来受灾最严重的一次。
中国也向非洲三国援助马拉硫磷药剂112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2000台、手持超低量喷雾机3500台以及防护服、面罩和手套各4000套,为非方开展蝗灾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5. 印尼洪水,数千房屋被毁1月2日,印度尼西亚洪水泛滥成灾,首都雅加达和周边城镇的17多万人无家可归,死亡人数已达60人。
6. 美国三枚火箭弹袭击伊朗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遭到美国的三枚火箭弹袭击,导致约25人死亡。
美国流浪群体生存状况恶化等五则
作者:
来源:《职业》2012年第08期
职场女性:不妨学习一些男性思维
很多女性白领通过自己的打拼,在职场中已经做出一番成就,然而,人们总认为女性还是比男性略逊一筹。
这除了因为职场环境长期由男性主导之外,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女性的思维方式的问题。
女性要分半壁江山,不妨试着像男性那样思考和行事:
首先,提高逻辑性和自信心。
大多数情况下,当提案遭到主管退回时,对女性而言即代表绝对否定,没有机会;对男性而言,拒绝却代表了以后还有机会,可以换个方式再接再厉。
因此,女性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将失败与挫折视为下一次机会。
其次,掌握表达的技巧。
女性可以训练自己的报告技巧,学习如何自信、有逻辑地传达信息,以直接有力自信的开场白坚定地回答问题。
第三,不要期待每个人都是朋友。
男性对于工作和私人感情,比女性分明,即使彼此不是朋友,只要工作上能配合、共同达成目的,就可以合作,对于私人感情并不注重很多。
第四,敢于接受新挑战,接受风险。
当公司赋予你新的职务,肩负更多的挑战与责任时,女性应学着努力承担,而不是一味追求安全感。
因为若不踏出新的一步,就没有成功的机会。
第五,不要私下抱怨。
工作碰到瓶颈或挫折时,作为女性主管,要设法寻找其他平衡情绪、缓解压力的方法,否则无助于工作完成。
最后,担负更多责任时要获得更多权力。
女性在企业里多担任副手、军师的角色,也不会主动要求享有更多的职权。
在这里提醒女性担负更多责任的同时,切勿忘记要求有更多权力,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会拥有更多资源。
美国流浪群体生存状况恶化
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称,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中无家可归者的生存情况恶化。
费城市长纳特最近签署法令,禁止在费城的流浪者集中区域向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食物,这项举措更是遭到无家可归者福利组织的抗议。
丹佛市也已经开始实施禁令,要求在未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在露天场地食宿。
根据美国国家法律中心对无家可归和贫困问题的统计研究,亚特兰大、凤凰城、圣迭戈、洛杉矶、迈阿密、俄克拉荷马市和其他50多个城市已经通过了类似的针对无家可归者的禁令。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贫富差距扩大,无家可归者这一社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
据悉,2010年美国无家可归家庭数比2007年增长了20%。
这反映出不少美国人在社会最底层挣扎求生的悲惨局面。
其中,无家可归儿童的状况更不容乐观。
去年年底,美国全国无家可归者家庭中心称,美国目前有160万儿童无家可归,占同龄人总数的1/45。
让人担忧的是,联邦政府15亿美元的援助款项将在今年耗尽。
颁布针对无家可归者禁令的美国官员称,他们想改善流浪人士的生活,以及保证公众安全。
据统计,无家可归的人数还在不断增长。
欧盟:年假期间生病可补休
欧盟法院于6月份裁定,员工休年假期间生病,可在日后获得补休。
该裁定在欧盟所有成员国均有法律效力。
欧盟工时指导规定,所有员工每年必须享有至少四周的带薪假期。
此前,欧盟法院曾出台规定,员工在休年假前生病时可重新安排年假计划,以避免年假和病假重叠。
如有雇主侵犯员工享受年假的权利,员工可随其提出诉讼。
欧盟法院还规定,如果员工在年底生病而无法休完年假,则可以将年假延后到下一年度使用;长期休病假者,其年假可至少累积一年,各国可对年假累积上限做出具体规定。
遭遇“会议杀手”该怎么办?
开会,向来是职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总会潜伏着这样一些“杀手”:比如用巧克力等小零食塞住他们的嘴,或者奉以如冰的冷漠让他们自知没趣。
会议中手机铃声响、出去接电话算什么?唱反调、沉默不语、东拉西扯才是真正的“会议杀手”!这类人不光会让会议气氛直线下滑,还会让会议进程大大受阻。
他们生硬地打断讨论话题,一个接一个抛出馊主意,同时扼杀掉可能出现的好创意。
即使高明的管理者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以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
在这里为那些经常为“会议杀手”所上火的高管们支几招:
首先对于那些唱反调的人,在会议之前最好带这些人去吃午饭,让他们在饭桌上发泄,一旦会议开始,就定下规矩:任何唱反调者都被要求在质疑的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否则大众的矛头将指向他们。
其次,对于那些会议闷骚型人士,在会议期间应特别让这些人发表意见,以便获得他们的反馈信息。
否则将在日后的工作中隐患不断。
再次,对最棘手的那类东拉西扯人士,最好事先在会议上放一个玩偶,并告诉与会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觉得会议跑题了,就把这个玩偶拿在手里,这样可以让与会者在不打断会议进程的情况下表达不满。
推迟退休年龄这事挺难办
在国外,推迟退休年龄的确是一种趋势,很多国家以此作为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办法之一。
不过,事实证明,推迟退休年龄对于解决养老金缺口,并未起到根本性作用。
这项规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澳大利亚有一个养老保障,就是政府向无收入者或低收入者提供支持基本生活的养老补助,前提是申请者需要提供足够证据来证明自己确实经济或工作能力有限。
因此在澳洲,政府规定能力有限者才可以提前退休。
由于德国养老金系统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并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将养老金以储蓄形式放在账户累积,因此人们将德国的养老体系形象地称为“工作的一代人供养退休的一代人。
”尽管从理论上说,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和自己工作时交养老金的年限、数额有直接关系,但总额多少是由人们交的养老金决定的。
因此,一些人对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养老金、能否保证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一无所知。
在日本,养老金问题迫在眉睫。
国内所有20~60岁的人都要参加“国民年金”。
除全民参加的国民年金外,“厚生年金”则是日本民企职工加入的公共年金,“共济年金”则针对公务员和私立学校教职员。
对于“国民年金”,原则上居民65岁以后,可以获得“老龄给付”(支付给个人的养老金)。
如果一定要在60岁提前开始领取养老金,那么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按提前的月数,每月将被减额0.5%。
1944年日本最初制定《厚生年金保险法》时,规定男女都是从55岁领取厚生年金,几经修改,逐渐提高到65岁。
可以说,厚生年金领取年龄的不断提高,也是国民年金今后的写照,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劳动人口减少,使得年金维持下去异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