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高考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一直是很多同学的弱项,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想拿满分也不难。
今天高考辅导班老师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套路,学会了就再也不怕了。
读诗步骤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词句5.看题干诗歌常识诗歌的格律常识(体裁)对仗:律诗首联尾联可不对仗,但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平仄:律诗平仄的规则从排序的角度可用。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字平仄可不管,二、四、六的平仄必须符合规则。
诗歌内容分类(题材)A、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B、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C、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D、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E、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等。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常用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诗歌的情感类型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专题19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考纲解析2020年、2021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考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进而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从近两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选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分别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
②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③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④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诗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诗歌选择题设误“4角度”角度一(重点)内容感情判断【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角度二形象画面的判断(难点)【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
【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
角度三表达技巧【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
角度四语言特点判断【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向二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两角度解答诗歌鉴赏性选择题,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三、新题解析一、选择题1.(2020·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三一模)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里所描绘的古人活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二讲:客观综合题命题五角度指导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一道四选一选择题,一道主观简答题。
考查侧重点: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鉴赏。
古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是考纲规定的五大考查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态度),只不过是命题人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让考生来判断鉴赏的正误优劣,同时加入了对诗歌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
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考查点细小,覆盖面广泛。
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
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须从整体到细节,仔细阅读,先内容后手法,逐字逐句琢磨。
[答题技巧]“4步骤”破解综合选择题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
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
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
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综合选择题解答规范考法一.词句理解设误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
对此,我们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技法点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技法点拨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1:XXX的《春行即兴》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示例2:XXX的《游月陂》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3解答分析:语言特色是指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性,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语言特色。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这种语言特色。
3)此语言特色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答题示例1:赋得古原草送别XXX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分析其效果。
专题21 规范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内容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2.【2015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指导)一、答题模式与步骤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步骤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 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答题示例2:游月陂 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淙淙的泉声更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答题示例2: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如何做好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例析学生做不好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诗性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二是多元的考查角度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考点中难以厘清思路。
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一些试题的分析,给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01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古代诗歌在创作方面常用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语序、跳跃性语言、改变词性、变换词义、使用典故等技巧为诗歌增色。
要想更好地理解诗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古代诗歌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表述形式。
例如:忆昔陆游忆昔梁州①夜枕戈,东归如此壮心何!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今日扁舟钓烟水,当时重铠渡冰河。
自怜一觉寒窗梦,尚想浯溪石②可磨。
[注]①梁州:治所在南郑(汉中)。
乾道八年,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襄赞军务,遂在当时的抗金重地南郑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
②浯溪石:唐代元结作《大唐中兴颂》,铭刻在浯溪旁的石崖上,以歌颂肃宗的功德。
后遂泛称铭刻勋绩的碑石为“浯溪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回忆当年东归后的军旅生活,充满对抗金岁月的留恋。
B.“夜枕戈”“邯郸步”化用成语典故,显示了今昔生活的迥异。
C.颈联中的“冰河”与“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的“冰河”内涵接近。
D.尾联中诗人以梦中刻石纪功的美好梦想反衬壮志难酬的残酷现实。
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诗,笔者将其进行如下改编:(我)忆昔(在)梁州夜枕戈(待旦),(我如今)东归如此壮心何(处安放)!(岁月)蹉跎(我)已失邯郸步,(我内心)悲壮(只有)敕勒歌空传。
今日(乘坐)扁舟钓(于)烟水(雾气弥漫的水面),(这番景象让我想起)当时(穿着)重铠渡冰河。
自怜一觉(从)寒窗梦(中睡醒),(梦中)尚想浯溪石可磨。
诗中省略了句子成分,如主语“岁月”、谓语“穿着”、介词“从”等;运用了颠倒语序,如“空传敕勒歌”;使用了典故,如“邯郸步”“浯溪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设误角度及解题思路客观题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四大考点(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选择题通过给出的选项内容,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高考考情报告考情调研: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两套和全国卷两套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学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1.思想内容: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2.形象画面: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3.表达技巧: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4.语言特点: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
从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②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③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④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⑤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经典例题剖析(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专题21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pdf专题21 规范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内容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2.【2015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古诗词鉴赏主要题型及其答题方法考点一、景物概括典型考题:这首诗词(诗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考题分析:这是诗词鉴赏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要明确问题答题方向:概括诗词句的景物形象。
答题要素包括:时间、时令、地点、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⑴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句中的画面(忠实于原诗)。
⑶结合诗句阐述诗人的情感表达(抒发)。
诗词导引: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问题: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⑴第三四句描写了庐山之夜明净幽寂的景色。
⑵层峦叠嶂中皓月的清光把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风雨交至的萧瑟秋声。
⑶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
母题迁移:临江仙●夜登小阁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两宋重臣,历靖康之难。
该词是在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时所作,追忆了20多年前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考点二、分析情感意境:典型考题:这首诗词(诗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考题分析:这是诗词鉴赏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诗人借助诗中的意象(物象),构建出令人想象的境界,进而寄托自己的情感。
也因此,该题型答题时,景、境、情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实于原诗,用想象、联想加以再创造)。
⑵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出因什么而产生这种感情)。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专题11诗歌鉴赏选择题技巧一、专题概说〔1〕考情分析●文本选择:唐宋诗词,名家名篇等●试题构造:客观+主观●分值:3+6●内容:理解分析、炼字炼句、手法技巧〔用典〕、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
●特征:每一个题都有设题点〔2〕题型分析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察题型的变化,而非考察本质的变动。
由主观考察变客观考察,读诗容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二、总分值是技巧1、读懂文,看看写什么〔时间是,地点,事件,感情〕借助选项,进一步理解内容2、预设手法,想想怎么写3、找准点,猜猜考哪个〔确定考向,逐句排除;对易错点有一定的敏感度;常见设误方式如望文生义、无中生有、说法绝对、成心混淆等要心中有数;双向确定,必错的必对的综合处理〕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仍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彷徨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妙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祖咏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以下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的“才〞与“遥〞照应,才入,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登城楼望西山作(节选)张九龄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①,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②久不还。
金编③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
勿复尘埃事④,归来且闭关。
【注】①鸾鹤处:洪崖先生乘鸾休憩之处,下有炼丹井,被称为“洪井”。
②洪崖:上古仙人。
③金编:传说中道教的宝书。
④尘埃事:指世间的工作,这里指做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全诗以景物描写开篇,中间以神话故事为主干内容,诗末表露出诗人心志。
B.一、二句开篇照应题目,并形象地交待出了城楼与西山的大体位置关系。
C.三、四句中,“宛宛”“高高”两个叠词来描摹景物,富有环复的音律之美。
D.九、十句中,“千峰”“云中”等意象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
【解析】“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说法错误,“冷”并未在诗句中体现。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6分)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倦于仕宦、质疑求仙的抑郁苦恼之情;同时也抒发对归隐的向往之情。
诗中,面对开阔缥缈的西山晚景,诗人联想到洪崖先生的求仙之事,并提出了对“求仙”一事的疑惑,进而产生了郁闷苦恼的情感;另外,末两句中,“勿复”“且闭关”等语又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诗开头以景写怀,描写西山晚景的开阔和闲适,第四句话锋急转,诗人联想到洪崖先生的求仙之事,以“莫我授”和“难攀”,表达了对“求仙”一事的疑惑,透露出作者心中的抑郁之情。
结尾作者以“归来且闭关”的心态来表达自己因失意而苦恼的沉思,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云冻”“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解析】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答: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要求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注意从即事抒情和用典的手法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解析】“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6分)答: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
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
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的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的态度。
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解析】“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6分)答: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实际是分析表达的情感,这两句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②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是唱和之作。
中书舍人贾至作诗一首,岑参、杜甫、王维都作了和诗。
②剑佩:带剑、垂佩绶,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③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鸡鸣”“曙光”在交代早朝时间的同时,也是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
B.第二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形象鲜明。
C.颔联写早朝,由此联可以想象皇宫的金碧辉煌和早朝场面的气势恢宏。
D.尾联有恭敬、谦逊意味,也流露出和王维等诗人一同和诗的真实感受。
【解析】“早春”错,应是“暮春”,“阑”意为将尽。
(2)人们对“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这一联颇为赞赏,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①紧扣题目“早朝”二字,既围绕朝见场面来写,又体现了“早”字。
②意象选择典型多样:有宫廷气象,如“花迎剑佩”“柳拂旌旗”,也有自然景象,如“星初落”“露未干”,二者巧妙融为一体。
③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迎”“拂”字分别赋予“花”“柳”人的情态,使景物描写更具生机与意趣。
④对仗工整:“花迎剑佩”与“柳拂旌旗”、“星初落”与“露未干”相对,对仗很是整齐。
【解析】赏析某一联的精妙之处,要从表现手法、意境的营造和诗人的感情等方面回答。
诗的标题有“早朝”二字,颈联紧扣题目二字,既围绕朝见场面来写,又体现了“早”字。
诗句中“花迎剑佩”,“柳拂旌旗”,“星初落”,“露未干”,意象的选择既有宫廷气象,也有自然景象,二者巧妙融为一体。
诗句中“迎”“拂”二字被士人分别赋予“花”“柳”人的情态,写出了“剑”、“旗”、“星”、“露”等是很新奇的景语,使景物描写更具生机与意趣。
另外,颈联对仗工整:“花迎剑佩”与“柳拂旌旗”、“星初落”与“露未干”相对,对仗很是整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A.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煦欢乐之景。
B.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天寒霜重;“杀气”指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
C.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
D.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醉舞军中,豪迈粗犷的性格。
【解析】颔联不是边地严酷环境的描写,重在烘托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
(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1)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_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解析】通过联系分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主要分析本诗中封大夫形象与将军形象不同的方面。
“黄花酒”“登高”写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饮酒的洒脱气质;“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写出了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威名远扬的特点;“横笛”“娇歌”写出了将士们纵情欢歌的场景,体现了封大夫与士兵同乐,并深受士兵爱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