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丽如班级:高二班时间:2012年5月31日地点:新一中教学楼B205 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即看待认识和实践。
它围绕着“求索真理”这一主题,讲述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有涉及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让学生从题中揣摩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内容,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授课类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复习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知识构图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城方法指津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知识构图 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丽如班级:高二班时间:2012年5月31日地点:新一中教学楼B205 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即看待认识和实践。
它围绕着“求索真理”这一主题,讲述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有涉及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让学生从题中揣摩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内容,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授课类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复习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知识构图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城方法指津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知识构图 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误区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点评:①真理是有用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
(肯定题目中的可取观点并分析)②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的事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
(指出题目中的不足之处)练习题:1.(2008年广东高考政治)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C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2.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6分)37答:①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②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2分)四、认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1)含义(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到,再从到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误区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点评:①真理是有用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
(肯定题目中的可取观点并分析)②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的事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
(指出题目中的不足之处)③“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非常有害的。
(小结题中观点的实质)误区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点评: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③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误区3: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
点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变成谬误。
误区4: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点评: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但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误区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点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掌握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第一,树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永恒信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含义实践及其特点特征基本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来源从何而来实践是认动力识的基础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二)重点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检测(1)使用说明:自主闭卷完成,时间:10分钟(1-7为A类,8为B类)1、《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鲁宾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42-43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的活动。
即:。
( 即:(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注意1】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注意2】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提示】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思考:判断下列观点的对错。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活动是人们的认识活动。
()C、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属于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三观”统一的基础。
()E、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F、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扩展1】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提示注意】实践虽然有客观的物质性,但并不是纯客观的活动,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扩展2】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扩展3】坚持坚持的主观能动性,与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及认识的反作用是一致的。
【扩展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导航]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考点解读】考点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特别注意)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
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易错点]科学发展观是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全面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考点三.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
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②真理的相对性A、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3、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绝对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意】既不能理解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理解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提示】认识的无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
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1、党的思想路线(1)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顺序)(3)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求真务实(理解)(1)含义“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提示)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知识归纳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原理内容】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
(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
(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