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行政活动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是行政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
行政环境与行政活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互动关系表明:只有首先适应环境,行政活动才能得以正常开展。
同时,行政活动的开展必然影响、塑造行政环境,使环境沿某种方向、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了解影响行政活动开展的环境因素,是科学、有效行政的前提,同时也为评估行政行为提供重要的启示。
本章首先阐述了行政环境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行政环境的特点及意义,介绍了行政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
其次,本章重点阐述了行政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自然、国际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行政一方面要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身,另一方面,它还要能动作用、改造环境。
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一、行政环境的含义“环境”一词泛指存在于特定空间、对事物或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生命体的存在与发展受所处环境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适者生存是普遍法则,与生物界相比,人类凭借自身创造力的施展,使自身对环境适应不再是消极的。
人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改善甚至创造环境,在此过程中,人类的生存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着。
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影响行政系统运行的因素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行政系统之外的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科技、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二是行政系统内部环境,如行政体制、职能、领导者、人际氛围等等。
在此,我们着重阐明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随着行政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对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行政生态学。
它把行政系统视为生物有机体,把行政环境看作生态环境,借助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研究行政问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二、行政环境的特点与分类13></a>.行政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行政环境1.[识记]环境的涵义是什么?所谓环境,是针对特定系统而言的,也就是处于特定系统的边界之外,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条件和情势因素的统称。
2.[领会]简述组织的系统与边界的关系?所谓“边界”是系统、环境这两个基本概念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
美国著名的管理系统理论学者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认为,边界的作用在于说明组织的特性及了解组织与外在环境间关系;而且,边界的有无渗透性是判别封闭与开放组织理论的重要标志,若边界是刚性、不可渗透的,则该纽织或者系统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系统,与外在环境无任何关系;反之,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对环境一词应该做如下界定,即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3.[领会]行政环境的含义是什么?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具体地说,我们要想较为全面地理解行政环境这一基本概念,就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内涵:(1)行攻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4.[识记]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有哪些?[200804多选]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有:(1)复杂性(2)相关性与综合性(3)层次性(4)动态性5.[识记]行政环境的类型有哪些?行政环境的类型有:(1)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2)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3)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6.[领会]简述自然行政环境的内容与特点?(1)自然行政环境的涵义是:自然行政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
(2)自然行政环境的内容有:天气、地质结构、原始森林等环境因素的形成都是自然界运行的表现与结果(3)自然行政环境的特点是:一般来说也不依赖人类而存在与发展。
第二章行政环境第二章行政环境一、行政环境的含义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一般的环境不能称之为公共行政环境,只有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公共行政系统和行政行为的环境,才能称之为公共行政环境。
公共行政环境分为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和具体公共行政环境,一般公共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
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对象等。
二、行政环境的特点1、复杂性。
公共行政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是非常复杂的。
同时,这些公共行政环境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互相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各种环境要素交织在一起,有时很难把这些环境看成是单一的要素,甚至也很难分清公共行政环境的类型。
公共行政环境也是多层次的,如果把公共行政环境的多结构性和多层次性加上人为的因素,就使公共行政环境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确定。
认识了公共行政环境的复杂性特点,才能认识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约束性。
公共行政只能在公共行政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各种条件下进行,不能超越它所提供的各种限制条件,必然受到公共行政环境的约束。
公共行政环境有历史性的限制条件,意识形态提供的价值和行为的约束条件,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约束条件等,它们共同对公共行政产生影响。
公共管理不能超越历史和现实所能够提供的各种条件。
3、特殊性。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其次,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4、不稳定性。
如果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比较稳定的,是渐变的,可以称之为稳态环境;如果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可以称之为动态环境。
动态环境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一般来讲公共行政环境是比较稳定的。
第二章行政环境一、行政管理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环境是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行政环境具有以下内涵: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更为高级的行政生态系统,而行政环境本身即构成一个与行政系统相并列的有机系统,他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复杂性。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2、相关性与综合性。
(一方面构成行政环境的各种因素之间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与相关性有关的一个行政环境特性是其影响的综合性。
)行政环境影响上的综合性可以看成是环境因素之间相关性特性在与行政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体现。
3、层次性。
在整个环境系统中的地位、相互隶属关系,在对行政系统作用过程中影响的直接或间接程度及其影响规模等方面,行政环境不同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或者说存在着层次性。
4、动态性。
行政环境的构成、影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动态性的特性。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1、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自然行政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
人造行政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
)2、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宏观行政环境是指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因素的集合。
中观行政环境是指一个行政系统在组织、空间、时间与运行过程结构上通常都存在着的中间层次,就是这里所谓的中观层次,这一概念具有极强的相对性。
行政管理学第二章行政环境1.识记环境的含义环境确实是指牌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2.组织的系统与边界的关系所谓“边界”是系统、环境这两个差不多概念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边界的作用在于说明组织的特性及了角组织与外在环境间的关系。
3.行政环境的含义所谓行政环境确实是牌特定行政系统边界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4.行政环境的差不多属性(1)复杂性。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行政系统产生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这使得行政环境的构成成分极其复杂。
(2)相关性与综合性。
一方面,构成行政环境的各种因素之间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相关性;别一方面,与相关性有关的一个行政环境我是其阻碍的综合性。
(3)层次性。
行政环境不同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或者说存在着层次性。
(4)动态性。
行政环境的构成、阻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现出动态性的特性。
5.行政环境的类型一.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能够划分为两各差不多类型:自然行政环境和人造行政环境。
自然行政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起阻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
人造行政环境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进展起来,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产生阻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可分为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三个较小的类别。
依照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阻碍层次,能够把行政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类型。
所谓宏观行政环境,确实是对特定行政系统的战略性、长期性与全局性存在与运行产生全然性阻碍的各种环境因素集合。
所谓中观确实是能够对特定行政系统的各种局域性构成成分、行政系统的治理层次产生阻碍的因素的集合。
微观确实是特定组织内部作为个体的工作人员在具体行政治理活动中必定要与之接触的各种物理、生理与心理因素的总和,要紧是对特定行政行为或行政人员个体发生作用。
以行政区划可将行政环境因素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牌一个国家的主权管辖范畴之外,能够直截了当或间接地对该车行政系统产生阻碍的环境因素构成了该国行政系统的国际环境;而牌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畴之内的全部行政环境因素则属于该国的国内行政环境范畴,也确实是通常所说的“国情”。
第二章行政环境第一部分学习目标行政环境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环境适应性,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环境下产生的,是受行政环境影响和制约的。
行政环境有其独立的特征,行政环境的不同决定和影响行政管理的差异性。
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行政环境的角度去理解行政管理的产生和特征,使行政管理适应行政环境的要求,并为特定的行政环境服务。
行政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要与其特定的环节交换信息和能量。
或者说,任何一种行政管理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离开了特定的环境,行政管理活动就无法展开。
因此,在研究行政管理学时,首先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行政管理的环境,分析行政管理环境的特点与类型,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的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不同影响作用。
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是改变同生产不相适应的各方面和环节。
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各方面和环节。
改革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始于1978年底1979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认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发展生产,因此当时有一句话就是“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都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进入农村改革阶段,在1979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富了,必然带来改革的发展,因此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城市体制改革,时间大约从1984年到1986年。
1984年招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公布了城市体制改革的决定。
城市改革的中心是搞活企业,而要搞活企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一个是企业和市长的关系。
企业要发展就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发展就要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体制改革的关键就引起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的提出,所以政企分开就成为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此就进入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环节。
第二章行政环境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一行政系统的界限(一)定义:行政系统的界限是指把行政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又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即相互区别,有彼此联系的中介环节(二)功能:1 抵抗外界环境干扰,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2 过滤外部环境的投入与行政系统的产出,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二行政环境(一)定义: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二)影响行政系统运行的因素:1 行政系统之外的环境:即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和。
2 行政系统内部环境:即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的总称。
(三)分类:1自然环境:指行政系统界限外所包括的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各种自然存在事务。
2 社会环境:(1)定义:指行政系统界限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2)内容:一是对一切行政组织均发生影响的一般社会环境二是对某种组织有直接影响的特定社会环境三是行政组织外的团体社会环境三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的发展不可缺失的条件,行政系统在一定行政环境的影响下存在和发展,与行政环境发生一定联系。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二者之间基本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以行政环境为主体,表现为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系统,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若以行政系统为主体,则表现为,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改造,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系统的表现(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二)行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行政系统的内容而活发展方向(三)行政环境影响行政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四)行政环境影响行政的过程五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改造的表现(一)行政系统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同时,又会积极的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在于,他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积极的促进其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在于他对行政环境能动的改造。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
所谓环境,是针对特定系统而言的,也就是处于特定系统的边界之外,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资条件和情势因素的统称。
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二、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是复杂性、相关性与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
三、行政环境的类型(一)自然行政环境(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与人造行政环境(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二)宏观(指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因素集合)、中观(在这不仅仅指对行政管理层次产生影响)与微观行政环境(特定组织内部作为个体的工作人员在具体行政管理活动中必定要与之接触的各种物理、生理与心理因素总和,主要对特定行政行为或行政人员个体发生的作用);(三)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四、行政生态模式
真正使行政生态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行政学分支学科并使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则是弗里德·雷格斯。
其代表作品《行政生态学》,其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注:融合型行政模式是指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该模式特点: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衍射型行政模式指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该模式特点是有着高度分工的不同行政机构组成,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专业化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科学性与效率为追求目标。
棱柱型行政模式是指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
该模式理论只是为解释与说明不同国家行政系统的差异性提出的一种理想假设。
五、经济环境
1.经济环境是能够对特定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力量、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制度规定的统称,是特定行政系统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力量与经济活动方式的总和。
2.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
3.经济力量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经济力量是特定行政系统最基本的总量经济因素,它直接决定该系统所处社会大系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行政系统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
因此,经济力量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结构因素。
4.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管理的影响: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
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必然要对作为上层建筑主要成分之一的公共行政系统产生基本性影响和制约。
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性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
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5.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6.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1)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2)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
(3)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制,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向成熟与完善。
(4)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受限市场模式”是雷格斯在分析过渡型社会的特征时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市场体制型。
主要特点“价格的不可决”,即在经济结构已经建构化,但却非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中,价格除了受市场因素限制外,还要受到买卖双方的社会地位、名望、亲疏关系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目前受限市场模式仍然在我国存在,主要表现:其一是价格双轨制,即大部分商品实行市场定价,但有少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所谓基本物资、基本能源及产品仍实行国家定价。
其二是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即全国市场体制的不统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的存在。
六、政治环境
狭义政治环境是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
广义上政治环境,就政治本身来看,现代各国政治系统中,对行政系统影响最为明显或者说最为重要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政党制度、社会团体发达程度以及社会流通性等组成部分。
政治环境是处于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集合。
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就是国家权力在政府横向各部门及纵向各层级政府间具体划分方式、互相关系及其制度体现。
(二)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其一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其二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
其三,政党的执政功能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三)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
通过它的作用,社会公众的许多特殊利益要求,愿望才能有效地传递给政府,而政府的政策措施也往往需要通过社会团体才能在社会公众中取得支持和有效实施。
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建立与各级政府直接相对应的、严密的层级节制型组织系统——
各级党委与党代会直接对行政系统的组织、人事和决策活动行使领导功能,直接领导行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与控制的全过程。
间接影响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国家权力组织与政治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来影响行政系统的组织与运行过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三)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七、文化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文化环境就是在特定社会里,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行政系统的成因、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公民间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是公共行政系统及其运行方式在社会成员心理上的稳定反映与沉淀。
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价值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价值文化或关于行政的总体价值观,又被称为行政神话是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社会价值的认识与价值取向模式。
(二)行政功能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功能文化或说关于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观,是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行政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结构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
行政功能文化方面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文化观念:1.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2.
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
(三)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行政运行文化实质上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运行机制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可称为公共行政过程观,主要指社会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关于各种公共行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途径与方式的普遍性价值取向模式。
(四)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可称为政民关系观,即社会关于民众在公共行政系统中所承担角色方面的认识与价值取向,也就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与民众间关系的认知、情感与价值取向。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管制型行政价值观即认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制。
服务型价值观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
(二)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四)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