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 格式:doc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27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郭松义几年前,笔者曾就清代的粮食生产写过些东西。
i[1]若干年过去了,现在重新回顾,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补充,而且在论点上也有修正的必要。
另外,鉴于学术界对明代的亩产至今触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写了明代一段。
因为课题的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尽管笔者作了较多的思考,但一定还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粮食亩产记录计算粮食亩产量,从方法上说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其前提必须有大量系统的数字资料。
遗憾的是在明清两代,这样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即使已经掌握的数字,也因各地的亩积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做到精确划一,ii[2]出于如此等等情况,我们在计算明清粮食亩产时,只能根据现有条件,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作出大体匡估。
明清两代统共544年(公元1368一1 9 1 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代268年(公元1644—1 9 1 1年)。
虽然那时的农业发展速度不像今天有现代化科技作后盾,可以十几年、几十年一大变,但是前后五百多年,毕竟不是个短时间,其中充满着治乱变化及诸如政府政策的调整、人口的增减、生态环境的改变、工商业的兴衰等等,都会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反映在粮食亩产上,也会有升有降。
请先看一下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明清粮食亩产所持的看法,见表1。
iii[3]表1 有关学者对明清两代亩产的推算上述亩产数字,有的是照着这样的公式计算得出的:粮食耕地面积 =单产量由此得出的单产数字是每一单位耕地面积的单产量,而不是每一单位播种面积的单产量iv[4]。
也有的是根据当时记录的亩产量数字,再参照不同耕地的比例、复种指数等综合统计而成。
对于各人的计算方法,作者不想妄评,值得注意的是三组数字间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得出完全相同的数字是不可能的。
但出入那么大,说明学术界对明清两代粮食亩产的看法并不一致,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也根据掌握的资料,试着作了一些评估。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两朝时期的农业发展表现体现在基本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多样农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农业市场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首先,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的增加,种植技术的进步,农业设备的改进和利用化肥和灌溉系统的兴起等方面。
例如,明朝时期,农业部颁布《种植名义》,引入了许多种植技术,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清朝时期,政府大力发展灌溉工程,在淮河、长江一带发展了大量灌溉工程;农业设备上,清朝早期引进了蒸汽、煤气、水力机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其次,明清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
这一时期,政府重视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路、河道和水库建设,以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物保护也促进了农业发展,例如清朝早期政府为保护渤海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效改善了浅山粗壤地区的土壤质量。
再者,明清两朝时期农民劳动力质量也显著改善,清朝早期出现了许多农业科技发明,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例如明朝时,出现了米浆机以及清朝时,出现了农田灌溉技术等,都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明清时期的农村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收入以及技术上的支持,从而改善了农民劳动力的质量。
此外,明清两朝时期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农业结构,既有重视粮食生产的地方农情,又有重视多种作物种植的综合农情,还有重视蔬菜、瓜果种植的抗盐农情。
因此,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农业发展。
最后,明清两朝时期农业市场贸易也取得了发展。
明清时期,政府推行了民族贸易法,建立了大批市场和酒楼,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市集,以及政府进行的农业拍卖、国有物质交易等,这些都有助于农业市场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明清两朝时期的农业发展表现在基本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多样农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农业市场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也非常重要。
明朝和清朝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前者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发达,后者注重粮食生产和种植业的发展。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
一、农业生产在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是对整个国家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领域。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宋代。
宋代农学家陆王曾经在《农政全书》中提出了“三物一元”的农业生产思想,即“水、肥、稻三者为一元,光、热、土三者为一物,有所增有所减,三者相配合,有以少而得多之效”。
到了明朝,随着钢铁、纸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土地兼并和人口增长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农业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明代末期农学家李时中在《农政全书》中对种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提出了“埋锄”、“换种”、“轮机”等方法,以及耕田技术、水利设施建设和肥料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明朝的发展为清代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清朝初期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清政府推行了多项政策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例如“招抚”.二、种植业明清时期,种植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耕作方法的变革。
明代后期,新的“一年三熟”制度被实行,这个制度要求农民在田地上逐渐增加田间水分,使农作物在一年内收成三次。
在这个制度下,农民需要使用轮作方法,以及更好的肥料管理方法,从而增加产量。
清朝时期,种植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据统计,在清朝时期,每年的输华粮食量一般在1200万石左右。
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政策,例如实行民田制度、建设水利设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等。
这些政策的实行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切实保障了粮食的生产和储备。
三、畜牧业明清时期的畜牧业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明朝时期建立了“牧青”的制度,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草业管理制度渐渐完善。
在清朝时期,“放牧青”和“修墙篱、开天井、轮耕犁”等畜牧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明朝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其农业生产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将着重探讨明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们的生活。
一、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业生产水平高明代的农业生产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之一,这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是非常高的。
在明代,农业生产各项技术和制度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实现了大规模农业生产。
这也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2、多种经济作物种植明代时期,农民种植的经济作物除了稻谷,还有棉花、甘蔗、茶叶等多种作物,这些作物都给社会的生产和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
棉花被作为纺织原料,甘蔗则生产出了一些食品和糖,茶叶则至今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品。
3、极强的耕作技术明朝时期,中国的农民采用了一些耐久性强的农具,如铁耕具和铁犁。
这样的农具很好地解决了农民们更快地开垦荒地以及更好地整地,使得农业生产完全经营化。
二、明代生活的变迁1、人口逐渐增多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明朝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移民引入闽、客家等较少发达的地区。
人口逐渐增多,也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安定富足了。
2、物质文化日益繁荣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这些为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同时,明朝的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其出现了很多出色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生活环境逐渐改善明朝时期,城市文化的兴起,城市的垫高、街市的规划、住宅的增多、街道的铺设等都为居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结语明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部分宝贵的经验。
历史的发展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和启发,有朝向绿色、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我们需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的。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
一、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在明清时期,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主要有三种形式:自耕自食的耕地、官府屯田和地方富户的大田。
自耕自食的耕地是农民自己种植,也是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主要种植粮食和蔬菜。
而官府屯田则是官方组织农民种植农作物,以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利益。
地方富户的大田,则是由地方富豪通过收买官员、控制土地的方式获取的大片耕地,也是明清时期最典型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
在农业生产方面,明清时期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包括稻、麦、粟、豆等多种农作物。
稻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其耐旱性较差,适宜种在江南水乡。
而麦、粟则适合种在北方干旱地区。
豆类作物则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营养。
除了粮食作物外,明清时期也种植了很多蔬菜和水果。
蔬菜包括菜心、芥菜、茄子等,而水果则有葡萄、桃子、杏子等。
这些作物的种植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口味,还能够增加营养和保护健康。
二、农业技术与生产效率在农业技术方面,明清时期的农民和官府都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种植技术方面,明清时期推广了灌溉、田间管理和施肥等技术,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种植园、农业学院等机构,有利于农民和官员学习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农业机器,如水车、犁、马车等,这些机器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但因为技术水平有限,很少被广泛应用。
三、农村社区和经济组织明清时期的农村社区和经济组织是当时的重要经济基础,其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都非常丰富。
农村社区通常是由村长、村委会以及居民组成,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组织形式。
论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方面来论述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首先,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提出了“三略”农书,系统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对农民的生产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农具的改进和发明,如水力犁、水力锄等,这些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农业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例如,清代农学家袁枚提出了“田园杂记”,对农业生产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创新。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明代,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明代的农业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财政收入。
此外,明代还发展了茶叶、丝绸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这些农产品的出口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
清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产量上,还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上。
例如,清代的茶叶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提高,成为了国内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这些农产品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明清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明代,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清代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清代农民的收入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的时期。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在多个方面都经历了改变和发展,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新的农作物的引进以及农民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整个社会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水利工程。
明清时期,许多地方兴修水利,如黄河上下游的堤防加固、官渡水库的修建以及京杭大运河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不仅有助于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更可以保证农田的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明清时期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明朝,北方地区开始引进马铃薯的种植,这是一种富含淀粉的作物,丰收后可以作为主要粮食之外的重要粮食补充物。
同时,南方地区开始引进甘蔗的种植,这是一种可以提取糖分的作物,对于提供能源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引进还包括玉米、番薯等作物,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明清时期,农民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尤其是清代,清朝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生活禁区等使得社会地位的差距被明确规定。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严格的赋税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同时,农民在农民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给了农民一种平等地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然而,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农田的扩张以及社会矛盾的深化,土地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农民土地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家园,成为苦力等。
其次,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和西方科学技术的进入,农民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农民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顺从以及对现代技术的无知,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一定提升,但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距仍然很大。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在多个方面都经历了变化和发展,显示出一定的活力和创造力。
明朝的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明朝时期,农村经济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态。
在明朝时期,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变迁是相互关联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明朝的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
第一,明朝的农村经济结构。
明朝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
因为当时人口众多,粮食是维持社会生存的核心。
在这个农村经济中,农业生产是主要矛盾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中又以水稻、小麦、谷子为主,其他作物生产相对较少。
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的物质基础尚未发展到能够支持多元的农业生产,所以明朝时期的农村经济只能以粮食生产为主,而其他的农产品生产比较有限。
第二,明朝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变化。
明朝时期,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也是经济的基础。
农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明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具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农民劳动力的水平比较低。
但是随着明朝时期技术、知识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农民衣食生活的变化。
当时的农民,虽然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生活方式还是比较固定的。
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通常是以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为主,生活比较单调,粮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而其他蔬菜水果和肉食相对较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农民们开始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他们拥有了更丰富的食物和更好的衣服。
第三,明朝农村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明朝时期,农村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但是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在明朝时期,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发展农业生产和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其中包括实行“田亩制度”、取消藩镇割据、发展经济所经过的地区的政策和鼓励生产技术创新等。
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农民们有了更充足的粮食和更多的财富,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开始了解新的文化观念和新的思想文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作物推广:①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元朝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种植遍及南方。
)②新品种:玉米(美洲)、甘薯(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明朝从越南交趾国引进)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意义:使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⑵农产品商品化: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手工业的进步⑴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的新式“纱绸机”。
⑵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
⑶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⑷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如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可出铁六七千斤。
⑸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缓慢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⑴产生:原因:①直接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
②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满足了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关系)出现。
实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⑵发展: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⑶特点:①发展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②水平低,力量不足,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稀疏出现(一些地区、部门)。
⑷受阻原因:①市场狭窄: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资金缺乏: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农民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1.1 粮食生产的增长: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田的有效利用,粮食生产显著增长。
农民利用水稻、小麦等作物耕种,有效地满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需求。
丰收年景,使得农村社会安定,农民生活得到保障。
1.2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驱动,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
农村经济的繁荣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农产品的贸易获得额外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手工业如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1.3 农民改良的实施:明清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农民改良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技的推广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土地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给农民,同时提高了耕地的产出效率。
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使得农民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提升了生产力。
二、农民生活的改善2.1 丰衣足食的保障:由于农业经济的繁荣,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粮食生产充裕,使得农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满足了食物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农民能够购买更多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2.2 思想观念的提升:在明清时期,社会各界开始注重农民的教育和文化传承。
经济的繁荣使得一部分富有农民能够接受正规教育,学习文化知识。
同时,文人士大夫也开始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醒。
2.3 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这使得农村社会的治安良好,农民生活免于战火的困扰。
农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追求家庭幸福和稳定生活。
三、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的影响3.1 城乡交流的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带动了农村商品贸易的发展,同时城市商品的流入也丰富了农民的消费选择。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转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中心。
元明清时期,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元代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段发展阶段。
在元朝初期,农民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亩产稻谷已达到1000斤以上。
但是在中期到晚期,征战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生产水平有所下降。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生产技术逐渐提高。
在明代中后期,农业生产成为了全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明朝实行了农田水利、肥料施用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明代的市场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货币经济的出现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得到了发展,粮食生产水平提高,而且棉花、茶叶、刺绣等农林副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还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法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二、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也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
这期间,华北平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并且发生了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农民起义、民族融合等大量社会问题。
元代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中农民群体的困难生活,东北出现了“五大夫”等土豪势力。
他们借助于战争、官位和地权等获利方式,逐渐发展壮大,导致了华北土地兼并的局面。
明代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兴起,使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步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随着财富的积累,地主集团和农民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这时候,在旱涝、饥荒等灾害之下,在农民革命派的领导之下,明朝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清代时期,连续的战乱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混乱和人口流动,一些民族团体也在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相继崛起,反映了东北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时期南方稻作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稻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历程。
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国稻作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南方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它的发展对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南方稻作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由于银两的大量流入中国,使得南方稻作农业出现了一个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农田开垦扩大,稻田面积增加。
明清时期的南方农业,以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稻田面积的增加,是明清时期南方稻作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农民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南方的农田开垦逐步扩大,稻田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2.农业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逐步进步。
在明清时期,各地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加深疏导水道开凿田亩,使得稻田的水源更加充沛,农民也逐步掌握了一些灌溉排水的技巧。
同时,粮食收获、运输等方面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扇子、石磨、鼓风机、杠杆等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逐步普及,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3.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稻作农业的繁荣。
随着明清时期商业经济逐步发展,特别是海运商业和内陆交通的发展,不仅为南方的稻作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也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加之粮食产量的大量增加,稻米的价格也逐步下降,使得南方的一些商业城市,如杭州、苏州等地的商业生产和物资交易逐步兴旺。
二、农民的生活南方稻作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因此,明清时期南方农民的生活与稻作农业发展密不可分。
1.农民生产生活的变迁随着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也逐步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逐渐松动。
这一时期,农民的土地兴修,也促进了土地所有权的转化,土地的使用权和控制权逐渐由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使得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2.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生活在南方的稻作农业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内容提要:作者以明清兩代的糧食生產記錄為依據,對其平均畝產和總產作了人體的筐算,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生活水平。
作者認為,由明及:青、從清前期到清後期,在糧食畝產上總的是呈上升的趨勢,說明農業是有進步的,可就勞動生產率而言,自乾隆中達到最高點,便不斷下滑了,從而又反映出傳統農業在人口壓力下後勁不足的一面。
考察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生活水平,嚴格說應包括經濟作物和副業等各種收入在內,但因本文談的是糧食生產,又鑒於它在農業生產和多數農民生活中佔有主導的位置,故單獨提出進行探討,應仍有其價值。
關鍵詞:明代清朝糧食畝產和平均畝產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生活水平幾年前,筆者曾就清朝的糧食生產寫過些東西。
①假设干年過去了,現在从头回顧,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需要補充,而且在論點上也有修正的必要。
另外,鑒於學術界對明代的畝產至今觸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寫了明代一段。
因為課題的涉及面較廣,難度較大,儘管筆者作了較多的试探,但必然還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糧食畝產記錄計算糧食畝產量,從方式上說屬於統計學的範疇,其前提必須有大量系統的數字資料。
遺憾的是在明清兩代,這樣的條件专门大程度上並不存在,即便已經把握的數字,也因各地的畝積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異而難以做到精確劃一,②出於如此等等情形,我們在計算明清糧食畝產時,衹能根據現有條件,採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作出大體匡估。
————————————————①《清前期南方稻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清朝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②見郭松義《清朝的畝制和流行於民間的田土計量法》,載《平準學刊》第3輯;又《清朝的量器和量法》,載《清史研究通訊》1986年第1期;黄冕堂:《清朝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考辨》,載《文史哲》1990年第3期。
明清兩代統共544年(公元1368—191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朝268年(公元1644—1911年)。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其中,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变革、农民地位的改变、商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的变革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重要的变革。
首先,明初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经营,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但到了明中期,棉花、甘蔗等新作物进入中国种植,使得农业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
棉花可以制成纱线,用于纺织业中,甘蔗则可以制作糖,为贸易和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样,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也被引进种植,进一步改善了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
其次,明中后期,水利建设日益完善,水运交通也随之发达。
这些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江南一带的湖泊和河渠,以及北方的灌溉系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新型的灌溉工程,例如“截江灌区”等工程,使得农田的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无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民地位的改变明清时期,农民从原来的“低贱人”变成了“中产阶级”。
这个阶级的出现,与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
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了更好的回报,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茶叶、烟草、绸缎等商品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些商品的出售,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市场贸易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主对农民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是以地租为主。
但到了清代,地租的比例降低,一些地主通过出租耕地,向农民收取租金,收益更多。
然而,一些地主和富户对农民的剥削依然残酷,贫富分化加剧,毒瘤肆虐。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这主要得益于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升,粮食、柴火、棉布等交易逐渐增多,商业领域里的中介人角色得以发挥。
同时,钱庄和鸦片贸易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商业经济中的重要元素。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注:表中另见资料《明宣宗实绿》卷六;万历《六安州志》卷二;嘉庆《芜湖县志》卷四;同治《南昌府志》卷一六;同治《广信府志》卷四之二;同治《茶陵州志》卷一三;道光《重辑新宁县志》卷一o;光绪《潮州府志》卷二四;万历《雷州府志》卷一0;乾隆《海澄县志》卷二;《明经世文编》卷一三四,胡世宁:《为定册籍以均赋役疏》;道光《忠州州志》卷六;道光《遵义府志》卷二三将表4和表2、3对照起来考察,明代的南方稻作区,单产稻谷一般在1石多到2石多,也有超过3石、4石,少数条件好的达到5—6石,甚至更多。
当然在山区和海边湖滩沙地,土质差,生产条件恶劣,亩产不高,多的1石上下,少的不满石。
在明代,南方的一年两熟制农业已相当普遍,少数还有一年三熟的。
一般说来,两熟制以秋作为主,春作产量约为秋作的一半,如我们引《补农书》所言:秋作米3石,春花1.5石即属此。
这样,一般田地可达2石到3石,稍上者4—5石,上上5—6石或7—8石。
不过这都是指谷或原粮,米或精粮就会递减一半,灾年或大熟年另当别论。
在明清时期,常有人这麽说,南方生产粮食论石,北方生产计斗。
石和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通常10斗才算l石。
论石或计斗,说明北方地区限於水土和自然条件,在产量上有着很大差异。
嘉靖、隆庆间,户部尚书葛守礼言:“北方地土瘠薄,每亩收入不过数斗。
”①又如叶盛提到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北直宣府(今宣化)一带种地40万亩,待秋收获,得粗细粮74000石,平均亩收不足2斗。
②还有像北直河间府故城县,“履亩得五六斗、六七斗,即庆有余矣”③。
不过也不是所有田地都那麽低产,山东濮州一带,自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葛端肃公集》卷二《宽农民以重根本疏》。
②《水东日记》卷三《土薄收入少》。
③万历《故城县志》卷一。
南徙,原来沿河床周围地区土地肥美,树艺丰沃,每亩竟可收7—8斛。
①按照二斛为石的度量衡标准,7—8斛,便是3—4石;又如河南怀庆府,上田岁收可达2石,多的到3—4石,下田不满石,乃至3—4斗。
明朝的农村经济一、农业生产的发展明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繁荣至关重要。
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明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种植技术得到改进,引进了许多新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等,丰富了粮食种植结构。
其次,农具得到改良,农民使用了更加高效的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农民还学习了新的耕作方法和灌溉技术,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和水资源。
这些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2. 土地制度的变革明朝时期,土地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实行的土地制度以家庭承包制为主,农民有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明朝还进行了土地的统一调查和确权,使土地交易更加稳定和有序。
这些制度改革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明朝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还涌现出了多样化的产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 手工业的兴起明朝时期,许多农民不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开始发展手工业。
制陶、制砖、造纸、制茶等手工业在农村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兴起不仅提供了农民的额外收入来源,也促进了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2. 商业网络的发展明朝时期,由于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商业网络迅速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更加便利。
许多农民开始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易,其中特别以茶叶和绸缎等产品最为著名。
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农村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三、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朝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 粮食产量的增加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明朝农民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粮食供应充足,使得农民不再为温饱而担忧。
这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2. 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商业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得许多农民能够参与到商品经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明清时期农村社会与土地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社会盛行的时代,农村社会和土地制度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民生活、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这三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农村社会与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一、农民生活明清时期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农户,绝大多数的人口都聚居在农村。
农民的生活以务农为主,靠种田和养殖来维持生计。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村社会的基础。
在明代,纲粮税制度逐渐形成,农民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交纳粮食作为税收。
这种制度对于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因为粮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交纳纳粮之后,农民所剩的收入很有限,导致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
而到了清代,由于社会变动和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清朝实行了田赋制度,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此外,一些农民开始租种土地,以经商和手工业为生,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来源。
这些变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来说,绝大多数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中,他们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辛。
二、土地所有制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官庄制和自耕制两种形式。
官庄制是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并向农民征收租金或赋税的制度。
封建地主拥有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农民只能从地主那里租赁土地进行耕种。
这种制度使得地主富裕,农民贫困。
地主剥削农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地租和赋税十分沉重,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境。
而自耕制是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并自己耕种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农民有自主权和保障,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状况。
然而,自耕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面积有限、土地私有化程度不高等,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三、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明清时期农村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明代,随着农田的荒废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业生产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为了改善农田状况,明朝出台了一系列农田整理政策,推行了新的农田整理法。
此外,明朝还积极引进了一些农业科技,如水利技术和种植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郭松义几年前,笔者曾就清代的粮食生产写过些东西。
i[1]若干年过去了,现在重新回顾,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补充,而且在论点上也有修正的必要。
另外,鉴于学术界对明代的亩产至今触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写了明代一段。
因为课题的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尽管笔者作了较多的思考,但一定还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粮食亩产记录计算粮食亩产量,从方法上说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其前提必须有大量系统的数字资料。
遗憾的是在明清两代,这样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即使已经掌握的数字,也因各地的亩积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做到精确划一,ii[2]出于如此等等情况,我们在计算明清粮食亩产时,只能根据现有条件,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作出大体匡估。
明清两代统共544年(公元1368一1 9 1 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代268年(公元1644—1 9 1 1年)。
虽然那时的农业发展速度不像今天有现代化科技作后盾,可以十几年、几十年一大变,但是前后五百多年,毕竟不是个短时间,其中充满着治乱变化及诸如政府政策的调整、人口的增减、生态环境的改变、工商业的兴衰等等,都会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反映在粮食亩产上,也会有升有降。
请先看一下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明清粮食亩产所持的看法,见表1。
iii[3]表1 有关学者对明清两代亩产的推算上述亩产数字,有的是照着这样的公式计算得出的:粮食耕地面积 =单产量由此得出的单产数字是每一单位耕地面积的单产量,而不是每一单位播种面积的单产量iv[4]。
也有的是根据当时记录的亩产量数字,再参照不同耕地的比例、复种指数等综合统计而成。
对于各人的计算方法,作者不想妄评,值得注意的是三组数字间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得出完全相同的数字是不可能的。
但出入那么大,说明学术界对明清两代粮食亩产的看法并不一致,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也根据掌握的资料,试着作了一些评估。
先排列明清各时期的亩产数字。
首先说明代。
明代的亩产记录不多,所以无法按时期细分,不过因自然条件不同,作物种植和产量各有差别,可以分成南方稻作区和北方旱作区两大块。
它们的自然分界一般以淮河和秦岭为界,以南为稻作区,以北属旱作区。
当然,这不是说稻作区中没有旱作地,至少在某些丘陵山地和沿海沙地,因无法蓄水而只能种植旱作。
在北方,稻田亦时有所见。
在南方稻作区中,相对来说,亩产记录较多的是长江下游的江浙沿太湖平原地区。
列表2。
表2明代沿太湖平原区粮食亩产举例太湖平原区自宋以来,已是全国出名的粮食高产区。
上述亩出米2石、3石,应是全国最高单产量。
又据万历《通州志》言长江北岸的通州(今南通),丰年上田亩出谷3石,次田2石,下田1石,与出米相比,便少了一半。
明代中期后,湖广和广东也有舆太湖平原区大致相同的亩产,见表3 。
表3 明代湖广、广东亩产举例上述亩产记载中,广东南海县上田1 O石、中田7石、下田5石,以谷折米便是5石、3.5石和2.5石,其上田比太湖平原区同等则田一季出米3石,或加春花1.5石,共4.5石,还高出O.5石。
不过据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说,在浙江湖州的下路湖田,也有亩收米4—5石的,原因是“田宽土滋也”。
看来水沃地肥,再加上亩积偏大,是那里亩产高的重要条件。
其实,南直苏松地区的浙江嘉湖一带,亩积窄小是众所周知的。
顾炎武在谈到“苏松二府田赋之重”中,就对此有过议论。
v[5]今人陈恒力的《补农书研究》,专门就浙江湖州一带亩稹作过考订。
vi[6]广束南海县亩产量之所以高,一是亩积较太湖平原区大,二是南海县位于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好。
到明代后期,整个珠江三角洲的产量都提高了,南海不过是其中的典型。
表3中,产量出入较大的是湖广长沙府(包括湘乡和浏阳二县。
它们均系该府辖县),由谷0、7石至接近3石不等。
这里除了土地等级不同以外,O.7石和1石的说法,我很怀疑是当时官员为了说服朝廷不要再加征赋课,有意把产量朝低的方面说。
另外,我们还收集到明代广西南宁和弘治时贵州兴隆卫(今黄平县)的两则粮食亩产记载,前者言:“每一亩得谷二石者为上”vii[7],说的似乎是最高亩产;后者见于周瑛《舆隆卫学丁祭碑记》,有学田七亩,召田力耕,岁获白粲l 50石零,平均亩出米2石多。
viii[8]同为2石,一说是谷,另一说的是米,后者产量要高于前面一倍。
为了进一步弄清南方稻作区的亩产,我们试就祭举田的定额租进行推算。
按照一般惯例,额租量约相当于正常年产量的一半。
当然也有超过或不足一半的,但多数看来,用地租额的一倍计算正常年产量是说得通的。
有关遣部分资料,有的采自李文治的《明清时代封建关系的松解》ix[9]一书,也有一些是著者独自辑录的,其出处列于表后,见表4。
将表4和表2、3对照起来考察,明代的南方稻作区,单产稻谷一般在1石多到2石多,也有超过3石、4石,少数条件好的达到5—6石,甚至更多。
当然在山区和海边湖滩沙地,土质差,生产条件恶劣,亩产不高,多的1石上下,少的不满石。
在明代,南方的一年两熟制农业已相当普遍,少数还有一年三熟的。
一般说来,两熟制以秋作为主,春作产量约为秋作的一半,如我们引《补农书》所言:秋作米3石,春花1、5石即属此。
这样,一般田地可达2石到3石,稍上者4—5石,上上5—6石或7—8石。
不过这都是指谷或原粮,米或精粮就会递减一半,灾年或大熟年另当别论。
表4 由租额估测南方稻作区的亩产注:表中另见资料如下:《明宜宗宝录》卷六;万历《六安州志》卷二;嘉庆《芜湖县志》卷四;同治《南昌府志》卷一六;同治《广信府志》卷四之二;同治《茶陵州志》卷一三;道光《重辑新宁县志》卷一十;光绪《潮州府志》卷二四;万历《雷州府志》卷一十;乾隆》》《海澄县志》卷二;《明经世文编》卷一三四,胡世宁:《为定册籍以均赋役疏》;道光《忠州州志》卷六;道光《遵义府志》卷二三在明清时期,常有人这么说,南方生产粮食论石,北方生产计斗。
石和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通常1 O斗才算1石。
论石或计斗,说明北方地区限于水土和自然条件,在产量上有着很大差异。
嘉靖、隆庆间,户部尚书葛守礼言:“北方地土瘠薄,每亩收入不过敷斗。
”x[10]又如叶盛提到成化二年(公元l 466年),在北直宣府(今宣化)一带种地40万亩,待秋收获,得粗细粮7 4000石,平均亩收不足2斗。
xi[11]还有像北直河间府故城县,“履亩得五六斗、六七斗,即庆有余矣”xii[12]。
不过也不是所有田地都那么低产.山东濮州一带,自黄河南徙,原来沿河床周围地区土地肥美,树艺丰沃,每亩竟可收7—8斛。
xiii[13]按照二斛为石的度量衡标准,7—8斛,便是3—4石;又如河南怀庆府,上田岁收可达2石,多的到3—4石,下田不满石,乃至3—4斗。
xiv[14]怀庆往北的彰德府临漳县,地居漳水卫河之间,土肥水足,沃衍无岗阜,“田收亩皆十斛或八斛”xv[15],亩产比怀庆府还高。
还有同是宣府,以及宣府西边的大同一带,崇祯时,兵部尚书卢象升为解决那裹的军食,曾大兴屯政,据说可亩收l钟。
xvi[16]钟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每钟约相当3石。
这样的产量,即使在南方也不算是低产了。
不过据笔者考察,上述亩当指大亩。
在明代,北方诸省向有以大亩为计的,如合2—3小亩为1大亩,甚至有6—7小亩为l亩的,xvii[17]所以3—4石也就是1石多。
亩产1石上下,这在明代北方地区亦时有可见。
明初陕西新垦地,就有亩产超过1石的。
西边的岷州卫(今岷县)有学田1 40亩,均系“负郭沃壤”,雇人耕种,岁可收1 50石,平均亩产1.07石,后经兵燹,改为召田完租,定额3 9石,说明已不能维持往昔的产量了。
xviii[18]又据北直隶人梁清标回忆他家乡老一辈人说:在正定,明嘉靖时垦田1亩,收谷l石,也是后来生产条件恶化,到万历年间递减到亩收不足5斗;xix[19]再如天津葛沽、白塘一带,东边临海,多盐碱斥卤之地,间或近河有水滋润,可点种豆类,亩收不过2斗,但当改善耕作环境,开渠筑堤,又勤种勤粪,每亩竟得薯豆1—2石,较前增产4—5倍到7—8倍。
说明祇要土地有肥力,又耕作得法,即使是旱作区,亩产也可论石而计。
xx[20]为了再对上面的亩产有所验证,也用实物额租换算产量的方法,试作表5 。
按照表5,再比较前说的说法,明代北方旱作区粮食亩产土地1石左右,其次是6—7斗、5—6斗、再次3—4斗,也有2—3斗,乃至不满斗的。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一定的规模,这样上地可超过1石,如1.4—1.5,1、2—1、3以及1石上下。
中等田地可达7—8斗,5—6斗,下地2—3斗。
由于水稻的产量较麦、黍等旱地作物要高,所以在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北方农民也有种植水稻的,有的还由政府直接试验、倡导。
从所记亩产量看并不亚于南方,如:嘉靖间山西沁州开渠引水种稻,亩收2钟有奇。
xxi[21]表5 由额租估测北方旱作区的亩产注:上表资料出处,除李文治书外,另见光绪《重修广平府志》卷二九;康熙《黄县志》卷二;道光《招远县志》卷三;道光《文登县志》卷一;道光《蓬莱县志》卷二。
山东青州府“海上斥卤,原湿之地皆宜稻,播种苗出,耘过四五遍,即生而待获,但雨旸以时:可收五六石、四五石”xxii[22]。
万历间,天津葛沽、白塘滨海区,开渠引水种稻2000亩,“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xxiii[23]。
万历末,徐光启言北直房山、涞水二县,沿琉璃河和拒马河两岸,“可开渠种稻,每亩岁可收二三石”xxiv[24]。
不过毕竟因种植零星,有的兴废无常,而且产量也不稳定,所以从总体看,还不能占有一定的位置。
由于以上我们引用的亩产数据基本上都以嘉靖后为主,故所指产量祇能代表有明后期。
在前期,虽然也有与后期相等或稍高的产量,但总体权衡,可能要低于明后期,这从元代或元末的亩产对比中便可作出估测。
据有的学者考订,元代北方以种粟为主,照原粮计,低的3—4斗,高的可达1石,更低的还有不到2斗;南方出稻米:浙西(嘉兴路)上等和较好的田土每亩产米3石或2石,综合平均应在l一2石间。
作高一点的估计,每亩1、5—2石。
浙东地区的粮食产量高的可达米2石,甚至更多一些,低的则仅2、3斗。
就多数而言,应在l一1.5石之间。
从整个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说,浙西应是上等,浙东为中。
浙东的平均亩产,大体代表南方的平均产量xxv[25]。
明初的水平,应与元代相差不远或稍有超过,但不如明代后期。
相比起来,清代能够查见的粮食亩产数据较明代要多得多,笔者在先前发表的文章中,曾辑录了上千个亩产数。
尽管要用遣千把个数据来说明有清二百来年的粮食产量仍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多一些数据,总比像明代那样数据严重不足要好得多,因为它至少能多一点旁证,把估测弄得更准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