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考研大纲(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28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2012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试题选用一览表
注:
1.学科专业中带*者为代码册中的二级学科;不带*者为代码册中的一级学科,这些一级学科中的所有二级学科,都应使用其所在一级学科的统考试题;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3.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均可选用相应单元的统考试题。
4.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的满分值。
5.第三单元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601-609仅供理学数学科目使用,其他门类不得使用。
⼀、单项选择题:1~45⼩题,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
对于题⽬的答案有疑义的,可以进⼊勤思考研论坛提问或者关注勤思考研的微博。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A. 制度教育学B. 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 批判教育学 【参考答案】D 【勤思考研解析】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种教育思潮,主要代表⼈物是鲍尔斯、⾦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基本观点是:第⼀,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量,⽽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的根源;第⼆,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低制约着学校的⽬的、课程、师⽣关系、评价⽅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批判教育学的⽬的就是要揭⽰看似⾃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对⾃⼰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从⽽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四,教育现象不是中⽴的和客观的,⽽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法,⽽要采⽤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法。
从题⼲的⾓度出发,选择D。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 爸爸针对⼩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明如何以⽛还⽛报复欺侮者 B. 妈妈指导⼩明在与他⼈冲突中如何保护⾃⼰ C. ⽼师严格管理以保护⼩明等弱⼩学⽣不再受欺负 D. ⼩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和睦相处 【参考答案】B 【勤思考研解析】教育的定义具有⼴义和狭义的区分,⼴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的的地增进⼈的知识技能,影响⼈的思想品德,增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012年各大高校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试题目录2012年北京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2)2012年东北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3)2012年福建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4)2012年河北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5)2012年华东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6)2012年华南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7)2012年华中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8)2012年南京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9)2012年曲阜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0)2012年山东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1)2012年山西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2)2012年陕西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3)2012年上海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4)2012年首都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5)2012年浙江大学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6)2012年浙江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7)2012年北京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2生活教育3贝尔兰卡特制4知识表征5自我提高内驱力6恩物二、简答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简述教育的基本目的的基本精神。
3简述课程的多样化。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试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试论述韦纳的动机理论。
4材料:教育无目的论。
(1)这个材料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一教育原理1课程标准2义务教育3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目标4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的关系二.中外教育史1学而优而仕2苏格拉底法3生活教育4((学制令))5孔子的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6评述终身教育思潮三.教育心理学1流体智力2先行组织者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简述归因理论一、名词解释1学习策略2角色扮演法3智者派4壬戌学制5性善论6要素教育论二、简答1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2012年考研招⽣学科及专业代码册2012年(考研)研究⽣招⽣学科、专业代码册说明1.《2012年研究⽣招⽣学科、专业代码册》(以下简称“代码册”)是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学科⽬录(2011年)》(以下简称“新⽬录”)并参照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授予博⼠、硕⼠学位和培养研究⽣的学科、专业⽬录》(以下简称 “旧⽬录”)编制的。
2.“代码册”编制的原则:学科门类、⼀级学科全部使⽤ “新⽬录”中代码和名称;⼆级学科使⽤“旧⽬录”中的代码和名称;“新⽬录”中新增加的⼀级学科全国不统⼀设⼆级学科,招⽣单位可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主设置⼆级学科。
3.本“代码册”对“新⽬录”中可授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级学科,在相应学科门类中分别编制了学科代码(第3位为“7”或“8”)。
4.本“代码册”中学科名称后括号内四位(六位)数字为该学科在“新⽬录”中原⼀级(⼆级)学科代码。
5.各有权⾃主设置⼆级学科的招⽣单位,⾃主设置⼆级学科代码的规则是:⼆级学科代码的前四位与该⼆级学科所在的⼀级学科代码相同,后两位从“20”开始依次排序。
6.附《专业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录专业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录》。
专业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录0251⾦融0252应⽤统计0253税务0254国际商务0255保险0256资产评估0257审计0351法律035101法律硕⼠(⾮法学)035102法律硕⼠(法学)0352社会⼯作0353警务0451*教育045101教育管理045102学科教学(思政)045103学科教学(语⽂)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45105学科教学(物理)045106学科教学(化学)045107学科教学(⽣物)045108学科教学(英语)045109学科教学(历史)045110学科教学(地理)045111学科教学(⾳乐)045112学科教学(体育)045113学科教学(美术)045114现代教育技术045115⼩学教育045116⼼理健康教育045117科学与技术教育045118学前教育045119特殊教育0452体育045201体育教学045202运动训练045203竞赛组织045204社会体育指导0453汉语国际教育0454应⽤⼼理0551翻译055101英语笔译055102英语⼝译055103俄语笔译055104俄语⼝译055105⽇语笔译055106⽇语⼝译055107法语笔译055108法语⼝译055109德语笔译055110德语⼝译055111朝鲜语笔译055112朝鲜语⼝译0552新闻与传播0553出版0651⽂物与博物馆0851建筑学0852*⼯程085201机械⼯程085202光学⼯程085203仪器仪表⼯程085204材料⼯程085205冶⾦⼯程085206动⼒⼯程085207电⽓⼯程085208电⼦与通信⼯程085209集成电路⼯程085210控制⼯程085211计算机技术085212软件⼯程085213建筑与⼟⽊⼯程085214⽔利⼯程085215测绘⼯程085216化学⼯程085217地质⼯程085218矿业⼯程085219⽯油与天然⽓⼯程085220纺织⼯程085221轻⼯技术与⼯程085222交通运输⼯程085223船舶与海洋⼯程085224安全⼯程085225兵器⼯程085226核能与核技术⼯程085227农业⼯程085228林业⼯程085229环境⼯程085230⽣物医学⼯程085231⾷品⼯程085232航空⼯程085233航天⼯程085234车辆⼯程085235制药⼯程085236⼯业⼯程085237⼯业设计⼯程085238⽣物⼯程085239项⽬管理085240物流⼯程0853城市规划0951农业推⼴095101作物095102园艺095103农业资源利⽤095104植物保护095105养殖095106草业095107林业[设林业硕⼠(0954)的单位不在此领域招⽣]095108渔业095109农业机械化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095111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095112农业信息化095113⾷品加⼯与安全095114设施农业095115种业0952*兽医0953风景园林0954林业1051*临床医学105101内科学105102⼉科学105103⽼年医学105104神经病学105105精神病与精神卫⽣学105106⽪肤病与性病学1051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5108临床检验诊断学105109外科学105110妇产科学105111眼科学105112⽿⿐咽喉科学105113肿瘤学105114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5115运动医学105116⿇醉学105117急诊医学105118中医内科学105119中医外科学105120中医⾻伤科学105121中医妇科学105122中医⼉科学105123中医五官科学105124针灸推拿学105125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1052*⼝腔医学1053公共卫⽣1054护理1055药学1056中药学a c i n g = 1 c e l l P a d d i n g = 0 w i d t h = 9 0 % a l i g n = c e n t e rb g C o l o r = # 0 0 0 0 0 0 b o r d e r = 0 > T B O D Y > T R > T D b g C o l o r = # f f f f f f > S T R O N G > 1 1 5 1 / S T R O N G > / T D > T D b g C o l o r = # f f f f f f >。
教育333统考大纲
(实用版)
目录
1.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概述
2.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内容
3.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特点
4.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适用对象
5.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备考建议
正文
教育 333 统考大纲是我国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是备考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必须熟悉的内容。
一、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概述
教育 333 统考大纲,全称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命题和备考工作。
二、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内容
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
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心理学部分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教育管理学部分包括教育管理学基本理论、学校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等内容。
三、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特点
教育 333 统考大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科学性体
现在它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系统性体现在它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实用性体现在它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明确方向和目标。
四、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适用对象
教育 333 统考大纲主要适用于备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教育研究方法【考查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2.教育研究的意义3.教育研究的类型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选题的主要来源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三)课题研究的设计1.教育研究假设假设的含义与作用;假设的主要类型;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2.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选择研究对象(抽样);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选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三、教育文献检索(一)教育文献概述1.教育文献的含义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1.教育文献的等级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批判教育学【考点】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育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制度教育学重视制度的教育价值;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主张以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批判教育学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考点】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内涵与实质的理解程度。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它与“管理”、“自学”不同,更与“以牙还牙”等负面的“训练”有本质区别。
这道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每个选项的关键词,ACD的关键词分别给出,是训练、管理和学会。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考点】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最新版)目录1.教育综合 333 考研大纲概述2.大纲的内容结构3.备考建议正文【教育综合 333 考研大纲概述】教育综合 333 考研大纲是指导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科目的参考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
该大纲旨在为考生提供明确的复习方向和目标,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选拔质量。
【大纲的内容结构】教育综合 333 考研大纲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教育学原理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教育史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国内外教育发展历程、重要教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以及对教育思想演变的认识。
3.教育心理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育实践中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备考建议】针对教育综合 333 考研大纲,以下是一些建议供考生参考:1.系统学习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教育学专业教材,理解掌握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强化教育史的学习。
教育史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考生需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了解外国教育史的主要内容。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部分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4.多做真题和模拟题。
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考生可以了解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应试能力。
5.关注教育热点问题。
考生需要关注国内外教育动态,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论述能力。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教育综合考试是为了评估学生在教育综合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通过考试,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管理、教育心理等方面。
考试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理解教育实践的要素,了解教育管理的原则,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教育中。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管理和教育心理学。
二、考试内容1.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育综合的基础,对于理解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非常重要。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思想流派、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学科的内涵。
2. 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教育中的过程。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教育教学设计、教育评估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3.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过程中各项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的管理活动。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管理的原则、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教育管理的评估等。
4.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三、考试形式教育综合考试分为笔试和实践两个部分。
1. 笔试笔试部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 实践实践部分根据考生的选择,可以选择开展教学设计、教育案例分析或教育实践报告等实践性的评测任务。
实践任务将在考试前告知,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四、考试评分标准考试采用百分制评分,总分为100分。
评分标准包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设计、对教育管理的组织和评估以及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考试评分根据答案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全面性进行评判,要求学生展示对教育综合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复习建议为了备考教育综合考试,学生可以参考以下复习建议:1. 熟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流派,理解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2. 练习解答教育实践的题目,加强对教育教学设计和评估的理解和应用;3. 学习了解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评估方法;4. 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5. 多做试题,加强对考试形式和要求的了解,提升答题技巧。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古史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经济与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举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7.宋、辽、西夏、金、元宋朝建立于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宋元的社会经济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8.明清(前期)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明清国家制度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二、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对华侵略列强历次侵华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2.清统治的衰落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清廷政局义和团运动3.近代化的启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早期维新思潮洋务运动商办企业戊戌维新运动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科举制度的废除核晚期教育改革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会党与民变5.辛亥革命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同盟会的建立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证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6.民初政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民初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9.抗日战争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面抗战的爆发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沦陷区与伪政权侵华日军暴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10.国共内战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史前人类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2.古代西亚诸文明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3.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王朝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古代埃及的文化4.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5.古代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民主政治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6.古代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罗马帝国的危机古代罗马文化7.中世纪的西欧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基督教文化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9.中世纪的东欧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0.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中日文化交流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11.古代美洲文明古代中美洲文明印加文明四、世界近现代史1.近代初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科学革命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明君主专制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工业革命19世纪的英国改革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3.近代的亚非拉大西洋奴隶贸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瓜分非洲埃及阿里改革土耳其坦志麦特日本明治维新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4.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两大军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共产国际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7.两战之间的世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卡德纳斯改革8.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美国的内政与外交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战后的日本西欧一体化进程当代科技革命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苏南冲突赫鲁晓夫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戈尔巴乔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Ⅳ、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012考研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及答案的获取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年的考试题型和难度,还可以作为复习的重要参考。
以下是2012年考研真题及答案的概述:开头:考研,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考试,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历年的真题是他们复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2年的考研真题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
正文:2012年的考研真题在题型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以下是部分真题的示例:1. 选择题:这部分通常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填写适当的词汇或短语,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简答题: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给出简洁明了的回答,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4. 论述题:论述题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答案解析:对于每道题目,答案解析通常会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掌握解题技巧。
例如,对于选择题,解析会指出正确选项,并解释为什么其他选项是错误的;对于论述题,解析会给出答题的框架和要点,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答案。
结尾:真题的复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风格,还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建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认真研究真题,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所有题目。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述,具体的真题及答案需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如购买历年真题汇编书籍或访问官方网站下载相关资料。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数学二考试科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高等教学78% 线性代数22%四、试卷题型结构试卷题型结构为:单项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9小题,共94分高等数学一、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极限、右极限之间的关系.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二、一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弧微分曲率的概念曲率圆与曲率半径考试要求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 Cauchy )中值定理.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9.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三、一元函数积分学考试内容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考试要求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5.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及函数平均值.四、多元函数微积分学考试内容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考试要求: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五、常微分方程考试内容: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微分方程.3.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形式的微分方程:和.4.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5.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6.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7.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线性代数一、行列式:考试内容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考试要求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二、矩阵考试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矩阵的等价分块矩阵及其运算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和正交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4.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5.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三、向量考试内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考试要求1.理解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3.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4.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的关系.5.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四、线性方程组考试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Cramer)法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考试要求1.会用克莱姆法则.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通解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5.会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五、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考试内容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会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3.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六、二次型考试内容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二次型的秩惯性定理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考试要求:1.了解二次型的概念,会用矩阵形式表示二次型,了解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2.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了解惯性定理,会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3.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并掌握其判别法.。
章节2011年数学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2012年数学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变化对比高等数学一、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对比:无变化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二、一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弧微分曲率的概念曲率圆与曲率半径考试要求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弧微分曲率的概念曲率圆与曲率半径考试要求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对比:无变化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
新东方在线张乃岳老师第一时间解读2012考研专业硕士大纲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东方在线课堂!今天我们主要给大家讲解一下我们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发布的,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的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者是教育部的考试中心,官方教材,一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个才是官方教材。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从2010年开始,这本考试和教材,都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出版,实际上我们说专业硕士是把MBA、MPA、MPAcc、MEM、MTA等等管理类的,我们说合并成一个大的学科,考两个考试,一个是英语(二),一个是管理类综合。
2012年应该是1月份考试,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一个新的消息,就是以前的MPAcc,专业会计硕士,以前初试有政治和专业课,现在只考英语(二)和管理类综合,只要考管理类综合的考生,初试的时候就是英语(二)和管理综合。
我们今天把这个考试的大纲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解析。
大家如果有大纲的话,你可以翻到我们大纲的头一页,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考试性质,首先我们说综合能力的考试,是为了这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它的考试目标考察你是否具有数学的基础知识,基础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具有较强的这种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个是具有较强的这种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书面的表达能力。
我们先讲了,我们管理类综合的考试是三个科目放在一起,就是数学,逻辑和写作,我们先来看看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的内容。
我们说试卷的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大家注意为180分钟,我们并不是希望大家认为是三个小时,我们希望把它缩为180分钟,为什么?有的同学问180分钟不就是三个小时嘛,你说180分钟,我就要求你争分夺妙,我希望你说到秒,秒的数字实在太大。
答题方式为B卷笔式,主观题要写文字,不允许使用计算机,明确在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在以前的考试中,有的考场还允许带计算器,今年开始不允许使用计算器,不会出现计算量非常大的纯计算问题,考试当中你的计算量非常大的话,只能说明你计算错了,或者方法错了。
2012年考研英语二新题型大纲样题(5篇)第一篇:2012年考研英语二新题型大纲样题2012年考研英语二新题型大纲样题Sample(1)多项对应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text and answer questions by find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right column that corresponds to each of the marked details given in the left column.There are two extra choices in the right column.Mark your answer on ANSWER SHEET 1.(10 points)The world economy has run into a brick wall.Despite countless warnings in recent years about the need to address a looming hunger crisis in poor countries and looming energy crisis worldwide, world leaders failed to think ahead.The result is a global food crisis.Wheat, corn and rice prices have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d oil prices have more than tripled since the start of 2004.These food-price increases combined with soaring energy costs will slow if not stop economic growth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will even undermine political stability, as evidenced by the protest riots that have erupted in places like Haiti, Bangladesh and Burkina Faso.Practical solutions to these growing woes do exist, but we‟ll have to start thinking ahead and acting globally.The crisis has its roots in four interlinked trends.The first is the chronically low productivity of farmers in the poorest countries, caused by their inability to pay for seeds, fertilizers and irrigation.The second is the misguided policy in the U.S.and Europe of subsidizing the diversion of food crops to produce biofuels like corn-based ethanol.The third is climate change;take the recent droughts in Australia and Europe, which cut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grain in 2005 and 2006.The fourth is the growing global demand for foodand feed grains brought on by swelling populations and incomes.In short, rising demand has hit a limited supply, with the poor taking the hardest blow.So, what should be done? Here are three steps to ease the current crisis and avert the potential for a global disaster.The first is to scale-up the dramatic success of Malawi, a famine-prone country in southern Africa, which three years ago established a special fund to help its farmers get fertilizer and high-yield seeds.Malawi‟s harvest doubled after just one year.An international fund based on the Malawi model would cost a mere $10 per person annually in the rich world, or $10 billion in all.Such a fund could fight hunger as effectively as 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B and Malaria is controlling those diseases.Second, the U.S.and Europe should abandon their policies of subsidizing the conversion of food into biofuels.The ernment gives farmers a taxpayer-financed subsidy of 51 cents per gal of ethanol to divert corn from the food and feed-grain supply.There may be a case for biofuels produced on lands that do not produce foodstree crops(like palm oil), grasses and wood products but there‟s no case for doling out subsidies to put the world‟s crops as soon and as effectively aspossible.For a poor farmer, sometimes something as simple as a farm pondwhich collects rainwater to be used for emergency irrigation in a dry spellcan ma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bountiful crop and a famine.The world has already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a Climate Adaptation Fund to help poor regions climate-proof vital economic activities such as food production and health care but has not yet acted upon the promise.[A] poor countries 41.Anti-hunger campaigns are successful in[B] all the world 42.Production of biofuels are subsidized in[C] the Climate Adaptation Fund 43.Protest riots occurred in[D] 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B andMalaria 44.The efforts were not so successful with[E] Bangladesh 45.Food shortage becomes more serious in[F] Malawi[G] the U.S.and EuropeSample(2)小标题对应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text and answer questions by finding a subtitle for each of the marked parts or paragraphs.There are two extra items in the subtitles.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 1.(10 points)[A] Follow Onlines [B] Whisper: Keep It to Yourself [C] Word of Experience: Stick to It [D] Code of Success: Freed and Targeted [E] Efficient Work to Promote Efficient Workers [F] Recipe: Simplicity Means Everything [G] Efficiency Comes from OrderEvery decade has its defining self-help business book.In the 1940s it was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in the 1990s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These days we‟re worried about something much simpler: Getting Things Done.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at‟s the title of productivity guru David Allen‟ pithy 2001 treatise on working efficiently, which continues to resonate in this decade‟s overworked, overwhelmed, overteched workplace.Allen hasn‟t just sold 500,000 copies of his book.He has preached his message of focus, discipline and creativity everywhere from Sony and Novartis to the World Bank and the U.S.Air Force.He counsels swamped chief executives on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overload.He ministers to some clients with an intensive, two-day, $6,000 private session in which he and his team organize their lives from top to bottom.And he has won the devotion of acolytes who document on their blogs how hisGetting Things Done(GTD)program has changed their lives.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llen admits that much of his basic recipe is common sense.Free your mind, and productivity will follow.Break down projects and goals into discrete, definable actions, and you won‟be bothered by all those loose threads pulling at your attention.First make decisions about what needs to get done, and then fashion a plan for doing it.If you‟ve cataloged everything you have to do and all your long-term goals, Allen says, you‟re less likely to wake up at 3 a.m.worrying about whether you‟ve forgotten something: “Most people haven‟t realized how out of control their head is when they get 300 e-mails a day and each of them has potential meaning.”43.When e-mails, phone calls and to-do lists are truly under control, Allen says, the real change begins.You will finally be able to use your mind to dream up great ideas and enjoy your life rather than just occupy it with all the things you‟ve got to do.Allen himself, despite running a $ 5.5 million consulting practice, traveling 200 days a year and juggling a business that‟s growing 40% every year, finds time to joyride in his Mini Cooper and sculpt bonsai plants.Oh, and he has earned his black belt in karate.4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w companies have embraced …Allen‟s philosophy as thoroughly as General Mills, the Minnesota-based maker of Cheerios and Lucky Charms.Allen began at the company with a couple of private coaching sessions for top executives, who raved about his guidance.Allen and his staff now hold six to eight two-day training sessions a year.The company has already put more than 2,000 employees through GTD training and plans to expand it company-wide.“Fads come and go,” says Kevin Wilde, General Mills‟ CEO, “but this continues to work.”4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most fevered followers of Allen‟s organizational methodology gather online.Websites like gtdindex, parse Allen‟s every utterance.The 43Folders blog ran an eight-part pod-cast interview with him.GTD enthusiasts like Frank Meeuwsen, on gather best practice techniques for implementing the book‟s ideas.More than 60 software tools have been built specifically to supplement Allen‟s system.Sample(3)正误判断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text and answer questions by deciding each of the statements after the text is True or False.Choose T if the statement is true or F if the statement is not true.Mark your on ANSWER SHEET 1.(10 points)A Tree Project Helps the Genes of Champions Live OnAs an eagle wheels overhead against a crystalline blue sky, Martin Flanagan walks toward a grove of towering cottonwood trees beside the Yellowstone River, which is the color of chocolate milk due to the spring rain.As Mr.Flanagan leaves the glaring sun of the prairie and enters the shady grove, his eyes search for a specific tree.As he reaches a narrow-leaf cottonwood, a towering giant, he cr anes his neck to look at the top, “This is the one I plan to nominate for state champion,” he says, petting the bark with his hand.“It‟s a beauty, isn‟t?”When Europeans first came to North America, one of the largest primeval forests in the world covered much of the continent.Experts say a squirrel could have traveled from the Atlantic coast to the Mississippi River without touching the ground.But only about 3 percent of America‟s native old-growth forest remains, and many of the trees they hold are those that were not big enough to attract a logger‟s eye.The result is ageneration of trees that barely resemble the native forests that once covered the country.That make some scientists suspect that the surviving forests have lost much of their genetic quality, the molecular muscle that made them dominate the landscape.When the loggers swept through, these scientists say, only poor specimens were left to reproduce.Other researchers wonder whe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or just plain luck may explain a good part of the supertrees‟ success.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mightiest trees of their types, or genetically identical offspring, must be preserved for study, and that is what is being done by a handful of enthusiasts, including Mr.Flanagan and David Milarch, a nurseryman from Copemish, Michigan.They are searching out the largest tree of each species and taking cuttings of new growth to make copies of genetic clones of the giants.With tissue culture and grafting, they have reproduced 52 of the 827 living giants and are planting the offspring in what they call “living libraries.” More than 20,000 offspring have been planted.The work is part of the Champion Tree Project, which began in 1996 with financial help from the National Tree Trust, a nonprofit group in Wa shington.“Those big trees are the last links to the boreal forests,” arch, president of theChampion Tree Project, said.State and federal agencies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keeping track of the largest trees in each state for some time.The largest effort is 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Big Trees, run by American Forests, a 125-year-old nonprofit group based in Washington.But the Champion Tree Project takes things a step further by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 largest trees to live on.Eventually the Champion Tree Project hopes to reproduce enough genetically superior trees for a project.The offspring of the native trees, should they provegenetically superior, could be especially valuable in urban settings, where the average tree lives just 7 to 10 years.But things like soil conditions, moistur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also affect the success of the trees.41.Water in the Yellowstone River turned dark brown because of the spring rain.42.The cottonwood tree Mr.Flanagan found was an extremely tall tree with broad leaves.43.In the days when Europeans first came to America, it had one of the largest primeval forests in the world.44.Some scientists have the suspicion that the surviving forests have lost much of their genetic quality because they were the offspring of poor specimens.45.The offspring of the supertrees have proved to be genetically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average trees.答案:Sample 1: 41.F 42.G 43.E 44.C 45.A Sample 2: 41.E 42.D 43.G 44.C 45.A Sample 3: 41.T 42.F 43.T 44.T 45.F大纲样题解析Sample(1)多项对应【文章注解】做多项对应这类考题应先通观全文,用略读法弄清文章的大意,勿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留意体现逻辑关系的特征词,例如first, finally, of cource, however 等。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教育综合)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5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30分,共60分材料分析题:1小题,共40分综合应用题:1小题,共5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012年教育学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Ⅰ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Ⅲ.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国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吕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国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l。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l.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l.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l.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苟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