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蜀黍平脐蠕孢拮抗细菌YB01的鉴定及拮抗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399.65 KB
- 文档页数:5
作物病原真菌的拮抗菌筛选及其活性物质初步鉴定作者:胡洪涛张亚妮张舒李金泉张佑宏汪本福曹春霞任淑惠朱志刚姚经武龙同黄大野杨自文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23期摘要:从湖北、安徽等地的水稻、小麦、豇豆、西瓜等种植区采集土壤,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和培养。
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到20株对11种重要作物病原真菌,如水稻稻瘟菌、小麦赤霉菌、豇豆根腐菌、西瓜枯萎菌等,具有不同拮抗活性的细菌,其中2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对其中一株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制备和结构初步鉴定,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烯类物质,分子量为803.67。
继续深入研究抗菌物质结构和抑菌机理,将有助于新型生物源杀菌剂的开发。
关键词:生防菌;稻瘟菌;赤霉菌;抑菌活性;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中图分类号:S4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3-0164-041 引言作物真菌性病害,如水稻稻瘟病(Rice blast)、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西瓜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watermelon)、豇豆根腐病(Cowpea root rot)等,是世界性重要作物病害,全球每年仅因稻瘟病和赤霉病流行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十亿美元[1,3],同时,赤霉菌所产生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4];西瓜枯萎病和豇豆根腐病是重要土传性病害,常导致西瓜和豇豆大面积死亡。
目前,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方法众多,但多以化学药剂防效最好,然而,化学药剂大量施用,不仅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也给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生物农药环境兼容性好、对生物安全,是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关键。
供药筛选的化合物主要由3种获取途径,购买已知化合物库、分离和提取天然产物以及化学合成,其中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因其种类众多、易扩大和再生,而成为药物开发的最主要来源[5]。
由于前人研究多关注放线菌和真菌,因而在过去所发现的2万多种微生物来源的活性物质中,绝大部分来源于放线菌和真菌[5],只有小部分约7%来源于细菌,说明细菌来源的活性物质亟待研究和开发。
拮抗菌和药剂对银杏病原菌的抑菌试验俞家楠;杨策;鲍竹;姜华【摘要】银杏(Ginkgo Biloba L.)是常见的城市园林观赏绿化树种,并具有极高的材用、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银杏树发生了较严重的叶斑病,防治病情蔓延已迫在眉睫.大连银杏叶斑病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ima)两种真菌感染所致,本文采用抑菌圈法,以4种细菌和5种药剂对这两种致病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旨在为防治此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环状芽孢杆菌对细极链格孢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高达80.88%,3009·L-1苯甲丙环唑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5.79%和80.11%.【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21)004【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拮抗菌;抑菌试验【作者】俞家楠;杨策;鲍竹;姜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95银杏 (Ginkgo bilob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
除供观赏、材用外,银杏叶含有银杏内酯和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和衰老等有独特的疗效[1]。
近年来,银杏越来越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量栽培的树种,由此银杏叶部病害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姜华等人[2]对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银杏树发生的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现已查明大连银杏叶斑病致病菌分别为链格孢属的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本研究为大连银杏叶斑病病原研究的延续,主要针对其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旨在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菌和化学药剂,为有效地防治银杏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北方玉米上平脐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及其所致叶斑病作者:郭玉杰牛永春邓晖来源:《植物保护》2016年第05期摘要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和弯孢属(Curvularia)真菌可引起多种玉米叶斑病。
为了解当前玉米生产上此类病害的发生情况,2014年8-9月对我国玉米主产区北京、河北、河南、黑龙江和吉林5省市玉米上疑似由该两属真菌引起的叶部病斑样品进行了采集,随后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共采集样品42份,根据其形状特点归为4类:长条形、椭圆形、小点状和梭形病斑。
经组织分离获得平脐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28株,基于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出5个种:玉蜀黍平脐蠕孢(B.maydis)、玉米平脐蠕孢(B.zeae)、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新月弯孢(C.lunata)和穂状弯孢(C.spicifera)。
从长条形病斑和椭圆形病斑上分离到的主要是B.maydis和B.zeicola,从小点状病斑分离到的主要是C.lunata,其次是B.zeae。
分离出C.lunata的样品病斑较为稀疏、颜色略浅、呈苍白色,分离出B.zeae的样品病斑更为密集、颜色较深。
从梭型病斑分离到的是C.spicifera。
有少数样品可分离到上述两种菌。
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对温室玉米苗接种,上述5种真菌均可致病。
以接种B.maydis发病最快,发病最重;接种B.zeicola、C.lunata 或C.spicifera发病较慢,症状明显;接种B.zeae 发病最慢,仅引起小点状病斑。
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叶斑病的正确诊断提供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玉米;叶斑病;诊断;平脐蠕孢;弯孢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位居禾谷类作物之首,每年播种面积在3 000万~3 067万hm2,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1]。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hoemaker)和弯孢属(Curvularia Boedijn)的多种真菌都是禾本科植物上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叶斑病[23]。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活性成分分析任建军;师光禄;高美娟;王有年【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为了获得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高效广谱拮抗细菌菌株,从采自北京不同农田区的土样中分离得到103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发酵产物活性测定法,并根据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筛选了拮抗菌株。
选用不同饱和度的( NH4)2 SO4溶液提取拮抗蛋白并分析其抗菌活性。
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中,菌株RN-61和RN-88对供试的10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株RN-61和RN-88的发酵液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率较大,分别为87.31%和80.15%( P<0.05);对棉花红腐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低于40%(P<0.05)。
RN-61与枯草芽孢杆菌相似度最高,为99%,确定其为芽孢杆菌属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RN-61),NCBI登录号为GenBank accession no.KC840668。
菌株RN-88与Pseudomonas fluorescens F113等相似度为99%,确定其为假单胞菌属的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RN-88)。
对不同盐浓度提取的菌株RN-61抗菌蛋白活性研究发现,效果最好的是饱和度为80%的( NH4)2 SO4溶液提取的蛋白。
蛋白原液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96 h后的病原真菌直径为29.0 mm(P<0.05)。
【总页数】7页(P126-132)【作者】任建军;师光禄;高美娟;王有年【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北京农学院;北京农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农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3【相关文献】1.1株植物病原真菌拮抗细菌的鉴定 [J], 何亮;宋新华;王智文;吴凡;刘训理2.土壤拮抗细菌的分离与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初步研究 [J], 刘春来;李新民;王爽;夏吉星;杨帆;刘宇;苏宝华3.一种从土壤中筛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细菌的新方法初步研究 [J], 吕娟;邓小叶;郑服丛;张荣意4.1株广谱拮抗植物病原真菌的芽孢杆菌HNA3的鉴定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J], 徐菱菱;王丽;陈龙男;谢福莉;李友国5.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菌株12-51的筛选鉴定与抗菌物性质分析 [J], 王伟;李术娜;李红亚;王全;朱宝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者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类病毒:类病毒是小的环状分子,长度为数百个核苷酸,具有高度的二级结构。
它们不编码任何多肽,可独立于任何相关的病毒而复制。
3.病毒卫星:包括卫星病毒和卫星RNA。
4.卫星RNA:有些RNA 病毒伴随小分子的RNA,它与辅助病毒RNA 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
这些小分子量RNA即为卫星RNA。
5.卫星病毒: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并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6.PAMPs及PAMPs-Trigger Immunity (PTI):PAMPs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病原细菌菌体表面的鞭毛、胞外多糖、脂多糖等引起植物防卫反应的物质。
PTI:在病原物与植物接触时,类型识别受体感受到病原物的PAMPs后,植物免疫系统被激活,表达PAMP激发反应性,即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免疫(PTI)。
7.Effectors及Effector-Trigger Immunity (ETI):Effectors是一种病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可以抑制植物免疫的物质。
ETI是植物经过进化和自然选择,产生了抗病基因,抗病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异的效应子,表达专化抗病性,即效应蛋白触发免疫。
8.biotrophic, necrotrophic 及hemibiotrophic pathogens:Biotrophic pathogens活体营养型真菌:直接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真菌。
Necrotrophic pathogens死体营养型真菌: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的真菌。
三株拮抗细菌的鉴定及抑菌作用研究王树雪;魏艳敏;尚巧霞;赵晓燕;刘正坪【期刊名称】《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年(卷),期】2013(029)004【摘要】为了充分发掘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本文以草莓根腐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为靶标菌,从草莓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3株拮抗细菌,通过培养性状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同源序列比对分析进行了鉴定,菌株1-9和9—4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olymyxa、菌株12—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这3株细菌对草莓根腐尖孢镰刀菌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3株拮抗细菌对草莓根腐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镜下观察对菌丝有致畸作用,其培养滤液还能够抑制草莓根腐病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
【总页数】8页(P647-654)【作者】王树雪;魏艳敏;尚巧霞;赵晓燕;刘正坪【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试验室,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相关文献】1.三株甜瓜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J], 路晓萌;姚良同;赵丽明;杜秉海;丁延芹2.三株芸豆叶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J], 路晓萌;姚良同;宋洪宁;丁延芹;侯启会;杜秉海3.三株拮抗细菌的鉴定及抑菌作用研究 [J], 王树雪;魏艳敏;尚巧霞;赵晓燕;刘正坪4.1株水蜜桃采后病害拮抗细菌的鉴定及抑菌作用 [J], 李培中;许丽;何惠霞;尹京苑;高海燕5.内生拮抗细菌X1-6-1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作用研究 [J], 蒋晶晶;王春明;陈明;周昭旭;杜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平脐蠕孢的分离、鉴定及对作物的安全性耿锐梅;张建萍;余柳青【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08(020)006【摘要】为了筛选获得可用于防治李氏禾的病原菌菌株,采用孢子形态观察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云南西双版纳稻田感病李氏禾植株上的两株病原真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离体叶片生测法评价其除草活性,采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要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两株病原真菌分别被鉴定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稻平脐蠕孢有性型[Bipolaris oryzae(teleomorph:Cochliobolus miyabeanus)].稻平脐蠕孢发酵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88.9%;稻平脐蠕孢有性型发酵液配制的菌悬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100%.两个菌株对水稻、玉米、黄瓜及番茄等主要农作物安全.【总页数】5页(P446-450)【作者】耿锐梅;张建萍;余柳青【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1【相关文献】1.六蕊假稻Leersia hexandra病原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J], 韩川;段桂芳;张建萍;陆永良;余柳青2.六蕊假稻Leersia hexandra病原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J], 韩川;段桂芳;张建萍;陆永良;余柳青;3.麦根腐平脐蠕孢和薏苡平脐蠕孢防治稻田稗草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 [J], 耿锐梅;傅扬;张文明;张建萍;余柳青4.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分类鉴定 [J], 文景艺;陆家云5.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研究 [J], 彭金火;陆家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913 ~ 918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研究论文Articles拮抗菌BJB01抗黄萎病的抗病效果评价段平成1,2 , 郑凯1 , 张宇宏2 , 张国丽3 * , 孙国清2 *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棉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乌鲁木齐 830052;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3.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摘要:棉花是重要的战略与民生物资,在种植过程中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中棉花黄萎病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植物性疾病使棉花大量减产,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从新疆棉花重病田中筛选到菌株BJB01并进行提取纯化,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革兰氏染色试验,对获得的菌株DNA 进行16S rDNA 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 上进行比对;然后利用平板对峙试验初步测试防效;最后通过温室防效试验,筛选到最佳的防治方法及浓度。
试验结果显示,该菌与贝莱斯芽孢杆菌相似度极高,为99.71%,由此可确定该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belleiensis );在平板对峙中,该菌显现出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Kleb.)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防效测试发现该菌在浓度为OD 600=0.6时的防效结果达到89.35%,优于其他方法及处理浓度,并且再次单独测试后防效为85.91%,效果依旧最佳。
综合分析,从新疆棉花重病田中获得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JB01,可以对大丽轮枝菌起抑制作用,有望用于制备生物菌剂用以棉花生产防治。
关键词:棉花;拮抗菌;黄萎病;大丽轮枝菌;贝莱斯芽孢杆菌DOI :10.19586/j.20952341.2022.0088中图分类号:Q939.95, S562 文献标志码:AEvaluation of the Anti -disease Effect of Antagonistic Bacterium BJB01 Against Verticillium wiltDUAN Pingcheng 1,2 , ZHENG Kai 1 , ZHANG Yuhong 2 , ZHANG Guoli 3 * , SUN Guoqing 2 *1.Cott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Urumqi 830052, China ;2.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China ;3.Xin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 Xinjiang Shihezi 832000, ChinaAbstract :Cott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livelihood material , which faces many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 among which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 as a very harmful plant disease , could cause a large reduction in cotton production. Therefore , a safe and efficient method is needed to deal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 We extracted and purified the strain BJB01 from a severely diseased cotton field in Xinjia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Gram staining test were performed. And we also extracted the DNA of the strain for 16S rDNA sequencing , and blasted the sequencing results on NCBI ; then we used the plate standoff test to initially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finally , we screenedthe b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centration through the greenhou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st. Through the test results , the bacterium was found to be 99.71% similar to Bacillus belleiensis ,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as B. belleiensis ; and the bacterium showed inhibition of Verticillium dahlia Kleb. in the plate standoff test ; through the greenhouse efficacy test , it was found that the bacteriu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OD 600=0.6 ha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89.35%, which was better than other methods and treatment concentrations ,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85.91% was still the best effect in the separate test again.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 Bacillus pelliculatus BJB01 obtained from the cotton disease field in Xinjiang can inhibit Verticillium dahliae ,which could be prepared as a biofungicide for cotton production.收稿日期:20220525; 接受日期:202308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1851)。
一株拮抗细菌拮抗性能的测试与评价
贾翠英;王秀梅;张玉辉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9)002
【摘要】以测定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判定拈抗细菌的拮抗性能,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拮抗细菌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进行设计与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为淀粉3g/L,蛋白胨12g/L,氯化钙3 g/L,利用最佳发酵培养基进行条件为初始pH 8.0,接种量8%,装液量75 mL/250 mL,发酵时间24 h的发酵,此拮抗细菌的拮抗性能最佳,抑菌圈直径达2.6 cm左右.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拮抗细菌拈抗性能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同时也为拮抗细菌更好地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贾翠英;王秀梅;张玉辉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三门峡市湖滨果汁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6
【相关文献】
1.一株拮抗细菌拮抗性能的测试与评价 [J], 贾翠英;王秀梅;张玉辉
2.一株青枯菌拮抗细菌M26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J], 陈丹丹;李圆圆;齐素敏;冉新炎;韩广泉;陶宁;王丽荣
3.一株烟草赤星病拮抗细菌Y6的筛选·鉴定及生长条件优化 [J], 杨德政;孙光军;桑维钧
4.一株花生白绢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 [J], 李亮亮;雷高;李磊;岳丹丹;甄静;王继雯
5.一株番茄青枯病拮抗细菌JK19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检测 [J], 黄伟;宋博;张丽娟;王博;王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各菌株间的拮抗试验及培养条件的筛选吴颖;侯潞丹;张杰【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8)005【摘要】采用牛津杯法和平板涂布法对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各菌株的拮抗作用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各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可以通过调整菌种配比来降低各个菌株间的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较小的菌种配比为: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细黄链霉菌=6∶3∶2∶2∶6∶2∶2∶3∶2∶2。
所选定的培养基为Ⅰ类培养基, pH 6.5。
根据菌种习性、生长环境以及快速活菌计数结果确定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添加顺序为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真菌类。
【总页数】8页(P820-827)【作者】吴颖;侯潞丹;张杰【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4.1【相关文献】1.应用交叉拮抗法筛选产细菌素菌株的试验研究 [J], 李曼;罗晨;张柏林2.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株筛选及其复合微生物菌剂r在有机堆肥中的应用效果 [J], 岳丹;王磊;乔莉娟;李丹花;昝立峰3.复合木质纤维素酶菌株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J], 于俊杰;赫荣琳;武改红;张粲;陈树林;张同存4.猕猴桃溃疡病拮抗菌株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J], 张文娟5.烟草黑胫病拮抗细菌复合菌株的筛选与防治效果评价 [J], 喻会平;罗定棋;代园凤;徐传涛;陈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域霉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抗性的研究王霞;王素英【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07(000)007【摘要】以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步测定渤海海洋霉菌的抑菌活性,再用牛津杯扩散法对初筛获得的活性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67对玉蜀黍平脐蠕孢菌和大豆尖孢镰刀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菌株32对玉蜀黍平脐蠕孢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将菌株67在28℃,180 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66h,生物量达到7.054mg/mL,在54~120 h的发酵时间内,发酵液均具有抑菌活性,发酵96 h时抑菌效果最明显,对F.oxysporum和B.maydi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3 mm和13.6 mm.同时发现,菌株67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不仅与发酵时间有关,而且与发酵液的pH值相关,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的发酵液的pH范围为4.0~5.0.【总页数】4页(P57-60)【作者】王霞;王素英【作者单位】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学院,生物工程系,天津,300134;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学院,生物工程系,天津,3001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9.92【相关文献】1.木霉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J], 姚艳平;李友莲;王建明;张作刚2.木霉菌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性初探 [J], 徐瑞富;刘鸣韬;田文杰;李红琴;任志敏3.土壤来源链霉菌KIB-717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J], 尚宁宁;张周鑫;喻明明;马亚团;黄胜雄;彭腾4.植物内生链霉菌KIB-271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J], 董淼;杨凤仙;罗剑英;黄胜雄;马亚团;李蓉涛5.红火蚁共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DF-5的分离培养及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研究 [J], 张晓宇;赵晓峰;许益镌;程代凤;陆永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分类鉴定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是真菌界的一类蠕孢菌目中的属。
蠕孢菌目是乳霉菌纲的一个目,包括了一些形态独特的真菌。
下面将对这三个属的分类鉴定进行详细描述。
1.内脐蠕孢属(Umbelopsis)内脐蠕孢属是蠕孢菌目中的一类。
该属下的真菌为支原体状,生长形态相对单一,且在分生孢子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内脐结构。
内脐蠕孢属生长在有机物富集的环境中,例如腐木和草地。
其分生孢子通常具有颜色较深的孢子壳,在传粉过程中起到吸引昆虫的作用。
内脐蠕孢属真菌一般可以通过形态学鉴定来确定其分类。
在培养基上,其菌丝呈无色或浅黄色,分生孢子生长具有相对一致的形态特征。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内脐蠕孢属的分生孢子通常具有球形、卵形或肾形,且在其中央具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形成了内脐结构。
此外,内脐蠕孢属的菌丝具有分支较发达、成网状的特点。
2.平脐蠕孢属(Calycina)平脐蠕孢属是蠕孢菌目中的另一类。
该属下的真菌形态多样,菌盖平滑或具有不规则的褶皱,内脐结构不明显。
平脐蠕孢属主要生长在森林或受到干扰的土壤中,其分生孢子通常由风或昆虫传播。
平脐蠕孢属真菌的分类鉴定同样依赖于形态学特征。
鉴定时需要查看菌盖的形状和颜色,观察菌丝的形态以及分生孢子的特征。
平脐蠕孢属真菌的菌盖可以是平滑的或具有不规则的褶皱,颜色有很大的变异性,通常可见到黄色、棕色或黑色的菌盖。
分生孢子通常呈无色或浅黄色,形态也较为多样化。
3.凸脐蠕孢属(Pseudoregillum)凸脐蠕孢属是蠕孢菌目中的另一类。
该属下的真菌具有显眼的凸脐结构,菌盖有不规则的褶皱,生长在受到人为干扰的土壤中。
分生孢子通过昆虫或蠕虫传播。
凸脐蠕孢属真菌的分类鉴定同样依赖于形态学特征。
通过观察菌丝、菌盖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其分类。
凸脐蠕孢属真菌的菌盖具有不规则的褶皱,颜色可变,从棕色到黑色不等。
菌丝通常具有分支较少、较为粗壮的特点。
分生孢子呈无色或浅黄色,具有圆形或卵形,中央有一个明显的凸脐结构。
半知菌亚门分类(2012-03-21 11:23:34)转载▼标签:杂谈半知菌亚门分为:3纲,8目,1880属, 26000种(Ainsworth1973).半知菌亚门分纲检索表1.营养体是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或假菌丝体,以芽孢子繁殖…… 芽孢纲(Blastomycetes)1.营养体是多细胞的菌丝体,以分生孢子繁殖 (2)2.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丝孢纲(Hyphomycetes)2.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腔孢纲(Coelomycetes)丝孢纲(Hyphomycete)本纲真菌有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直接生在菌丝或分生孢子梗上,不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有的不产生分生孢子.根据分生孢子形成和着生情况,分为4目.丝孢纲分目检索表1.除产生厚垣孢子外,不产生其它孢子………………………… 无孢目(Agonomycetales)1.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梗上 (2)2.分生孢子梗散生丛梗孢目(Moniliales)2.分生孢子梗不散生 (3)3.分生孢子梗形成束丝束梗孢目(Stilbellales)3.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分生孢子座上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一,无孢目(Agonomycetales)菌丝不发达,不产生分生孢子,有的属能形成厚垣孢子,有的属只形成菌核,本目仅一科——无孢科(Agonomycetaceae),28属约200种.1.丝核属(Rhizoctonia):菌丝褐色,直角分枝在分枝处略缢缩,离此不远处形成隔膜.菌核扁形,黑色,褐色或棕红色,内外颜色一致,常生于寄主表面,有菌丝连接.1.丝核属(Rhizoctonia):有性阶段为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不形成无性孢子.主要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引起植物苗期的立枯和猝倒病.水稻纹枯病2.小菌核属(Sclerotium):菌核圆形,椭圆形或长形,隆起或扁平,褐色至黑色,组织致密,干时极硬,内部颜色浅或无色,无菌丝连接.代表种:稻小菌核(S. oryzae),引起水稻杆腐病.整齐小菌核(S. rolfsii Sacc),大豆,向日葵,烟草,致猝倒,根腐,基腐等.二,丛梗孢目(moniliales)菌丝发达,呈疏松的棉絮状,有色或无色.根据孢子梗,孢子的形态,颜色分为2科.菌丝,孢梗及分生孢子无色或色鲜……丛梗孢科(Moniliaceae)菌丝,孢梗及分生孢子暗色或其中之一无色…… …… 暗色孢科(Dematiaceae)1.丛梗孢科的主要属:(1)粉孢属(Oidium)菌丝白色生于寄主体外,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外表呈白色粉层.分生孢子梗直立,无分枝,顶生椭圆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串生或单生,自上而下先后成熟.(1)粉孢属(Oidium)多数是子囊菌中白粉菌科的无性阶段.代表种:Oidium monilioides串珠状粉孢菌,引起小麦白粉病.有性时期为Blumeria graminis禾白粉菌.月季白粉病(2)丛梗孢属(Monilia)菌丝体白或灰色,生长茂盛,分生孢子单胞串生,短圆形到园形,向顶而生.孢子成团时为粉状,灰色或黄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与成熟孢子难区别.(2)丛梗孢属(Monilia)有性阶段为链核盘菌属(Monilinia)及脉孢菌属(Neurospora)代表种:M. fructigena仁果丛梗孢,造成苹果,梨的褐腐病.桃褐腐病桃褐腐病杏褐腐病(3)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分生孢子梗直立,分枝轮生,顶端小梗下部膨大而尖端细削;分生孢子单生,很快脱落,单细胞,球形,椭圆形,卵形或梭形,无色或略带褐色.(3)轮枝孢属(Verticillium):种:V.albo-atrum黄萎轮枝孢V. dahliae 大丽花轮枝孢侵染植物维管束组织,引起萎蔫,如茄子黄萎病,棉花黄萎病.茄子黄萎病(4)梨孢霉属(Piricaulalia)分生孢子梗细长,淡褐色,分枝少,合轴式延伸,曲梗状,有孢子脱落留下的疤痕.孢子梨形,无色至淡橄榄色,2—3个细胞.(4)梨孢霉属(Piricaulalia)危害禾谷类作物,如谷子,水稻,造成谷瘟,稻瘟等.种P. Setarae粟梨孢,引起粟瘟病.稻瘟病(5) 小尾孢属(Cercosporella)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枝或有短分枝,枝顶产生孢子;孢子单生,无色,多胞,长圆形,圆筒形至丝状,直或弯曲.种:(C. albo-maculans)白斑小尾孢,危害大白菜,引起白菜白斑病.(6) 葡萄孢属(Botrytis)分生孢子梗粗大,顶部分枝,分枝未端膨大,细或平截,常有小突起,从膨大体或突起上产生多数分生孢子(外观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圆形,无色或淡色,基部细.种:灰葡萄孢(B. cinerea)引起黄瓜,番茄灰霉病.2,暗色孢科主要属:(1)黑星孢属(Fusicladium)孢梗棕褐色,直立或弯曲不分枝,尖端稍钝,有少数横隔或明显的孢痕.分生孢子暗色,卵圆形,倒梨形,1—2个细胞,在孢梗顶端单生.有性阶段为黑星菌属(Venturia)种:(F. Pyrinum)梨黑星孢,引起梨黑星病.(2)枝孢属(Cladosporium):孢梗橄榄色,近顶端或中部分枝,分生孢子褐绿色,1—2个细胞,单生或簇生,卵圆,圆筒或不规则形.有性阶段为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种:C. fulvum黄枝孢,引起蕃茄叶霉病.(3)尾孢属(Cercospora)孢梗不分枝或分枝,常成丛自叶片气孔伸出,青黄色至褐色.分生孢子线形或尾形,有数个横隔,无色至浅褐色.(3)尾孢属(Cercospora)种:C. beticola甜菜生尾孢,造成甜菜褐斑病.C.apii芹菜生尾孢,危害芹菜,烟草,蕃茄,莴笋等.菜豆尾孢①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离蠕孢属)②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德氏霉属)③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以上三属过去均为长蠕孢属(蠕虫孢属)(Helminthosporium)①分生孢子具假膜;②产孢细胞多芽生或全壁产孢,合轴延伸,孢子梗曲膝状弯曲;③孢子脱落后产孢细胞上留下齿状突起等特征又另分出以上三属. 三属共同点:分生孢子梗粗壮,顶部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芽殖型.分生孢子深褐色.三属形态区别玉米大斑病菌(E. turcicum)玉蜀黍平脐蠕孢(B. maydis)(玉米小斑病)大麦条纹病菌(D. graminis)大表网纹病菌(D. teres)代表种亚中部出现在中部至亚中部分隔出基细胞分生孢子第一个隔膜位置强烈突出平截,稍突起腔孔式,向内凹陷脐点梭形,圆筒形,倒棍棒形长梭形圆筒状形状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突脐蠕孢属玉米大斑病平脐蠕孢属水稻胡麻叶枯病(6)链格孢属(Alternaria)孢梗暗色,单枝,长短不一,顶生不枝或偶尔分枝的孢子链.分生孢子暗色,有纵横隔膜,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形,常成链,单生的较少.顶端有喙状细胞(附属丝).(6)链格孢属(Alternaria)种:茄链格孢(A. solani)引起马铃薯,蕃茄早疫病及茄子轮纹病.云苔链格孢(A. brassicae)造成白菜黑斑病.番茄早疫病(7)褐孢霉属(Fulvia Ciferri)分生孢子梗基部细,上部较粗,具多数分隔,许多细胞上端向一侧膨大.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圆柱状或椭圆形,淡褐色至褐色或橄褐色,光滑,具0—3隔膜. 种:褐孢霉F.fulva,寄生在番茄上,引起叶霉病.三,束梗孢目(Stilbellales):分生孢子梗聚合起成束状,在其顶部或侧面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棍棒形,单孢,淡色,鲜色,暗色均有.本目只有一科——束梗孢科(stilbellaceae)170属.500种.拟棒束孢属(Isariopsis)孢梗束暗色,由疏松孢梗组成,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暗色或淡色,双胞或多胞,圆筒形至倒棍棒形,常弯曲.种:褐斑拟捧束孢(I.clavispora)引起葡萄褐斑病,莱豆角斑病.四,瘤痤孢目(Tuberculariales)分生孢子产生在垫状的菌丝结构上,这个结构称为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座的颜色,质地有各种.分生孢子梗短(个别种较长).本目有一种——瘤痤孢科(Tuberculariaceae),160属,600种.多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镰孢霉属(Fusarium)该属真菌一般称作镰刀菌,多为土壤习居菌,有腐生,也有寄生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集成分生孢子座,细长或粗短,单枝或分枝.分生孢子无色,有两种:①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椭圆形,多细胞,微弯或两端尖而弯曲显著.②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圆形,单细胞(个别双胞)许多菌种在菌丝顶端或中间(有的大型分生孢子上)形成单生,对生,成串或成团的厚垣孢子. 菌丝体繁茂,絮状,在人工培养基上常产生红,紫,黄等色素.有性阶段为:赤霉属(Gibberella)赤壳属(Calonectria)丛赤壳属(Nectria)菌寄生属(Hypornyces)等子囊菌.代表种:F. oxysporum尖孢镰刀菌,引起瓜类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腔孢纲(Coelomycetes)分生孢子各形,大都产生于无性孢子果中,孢子果有两类:①半球形的分生孢子器.②盘状的分生孢子盘.多为子囊菌的无性时期,有的是腐生菌,有的是寄生菌,引起病害.本纲分为2目,5种,870(+420)和属,约7000种.腔孢纲分目检索表1,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内…………………………黑盘孢目(Melanconicales)1.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器内…………………………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一,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或角质层下形成,孢梗紧密排列在孢盘上.分生孢子单个生在梗顶,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一般具胶粘物质,主要靠雨水和昆虫传播.引起植物的"炭疽病".本目只一科——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120属,1000种.(1)痂圆孢属(Sphaceloma)孢盘内盘状或垫状,腊质,分生孢子梗紧集,不分枝,分生孢子卵形或长圆形,单胞,无色.有性阶段:痂囊腔菌属(Elsinoe)种:柑桔痂圆孢(S. fawce ttii)引起柑桔疮痂病.葡萄痂圆孢(S. ampelinum)葡萄黑痘病.痂圆孢属(2)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生孢子盘平坦,上面敞开,下面略埋生于基质内.分生孢子自茁壮的梗上顶生,单孢无色,长椭圆形或弯月形,萌发后产生附着胞.有黑褐色刚毛生在分生孢子盘四周或混杂在孢梗中间.种:棉刺盘孢(C. gossypii)引起棉花炭疽病瓜刺盘孢(C. orbiculare)引起瓜类炭疽病.棉花炭疽病(3)盘二孢属(Marssonina)孢子盘小,位于寄主角质层下,分生孢子双细胞,椭圆或卵形,无色,分隔处溢缩.种:苹果盘二孢(M. mali)引起苹果褐斑病.盘二孢属二,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本目真菌大部分是植物寄生菌.分生孢子器各形,有孔口或无孔口,内壁生长长或短的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生于基质内或表面,有的产生于子座中.(1)茎点霉属(Phoma)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内或处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孔口.分生孢子小,长不到15 ,无色,单胞,卵形,椭圆形或长方形,孢梗短,不分枝,不明显. 多寄生于茎枝上.代表种:甜菜茎点霉(P.beta)引起甜菜蛇眼病.(2)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孢梗短或细长,分生孢子长于15 .代表种:轮纹大茎点菌(M. kawatsukai)引起苹果,梨的轮纹病.(3)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在同一孢子器内产生两种分生孢子:①甲型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一端较窄,含有两个油球.②乙型孢子:细长如线形,一端弯曲,有时呈钩形.有性阶段多为间座壳属(Diaporthe)代表种:茄褐纹拟茎点霉(P. vexans)引起茄褐纹病.(4)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形似Phoma,孢器黑色,有孔口,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小,单胞,无色.寄生性较强,多寄生在叶片上.代表种:桃叶点霉(Phyllosticta ),引起桃穿孔病.(5)壳囊孢属(Cytospora)分生孢子器位于瘤状或球状子座器,不规则地分为数室,有一个共同的出口.分生孢子梗排列紧密,栅栏状,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多寄生在树皮上,造成腐烂.代表种:梨壳囊孢(C. carphosperma)引起梨树腐烂病.壳囊孢属(6)色二孢属(Diplodia)分生孢子双细胞,长于15 ,深褐色至黑色.玉米色二孢(D. zeae)引起玉米干腐病.(7)壳二孢属(Ascochyta)分生孢子双胞,无色或浅色.高粱壳二孢(A. sorghi)引起高粱粗斑病.壳二孢属蚕豆褐斑病(8)壳针孢属(Septoria)分生孢子多细胞,无色,狭长至线形,直或弯曲. 番茄壳针孢(S. lycoyxersici)引起番茄斑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