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吴中四才子
- 格式:ppt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29
明代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
这是给大家推荐的明代吴中四杰,一起来看看吧。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
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
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
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
”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
”(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简介: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
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高启: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汉族,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友"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杨基:杨基(1326~?) 元末明初诗人。
字孟载,号眉庵。
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
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
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
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张羽: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
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被扔到长江里淹死)。
吴中四士简介,吴中四士都有哪些文化成果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那么吴中四士简介,吴中四士都有哪些文化成果?下面就由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
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
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张旭,唐著名书法家,诗人,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
初为常熟尉,后任金吾长史。
世称张长史。
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精草书,喜欢喝酒,每当大醉后,便高声喊叫,发狂般地奔跑,然后下笔,有时竟以头发蘸墨而书,时称"张颠"。
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亦能诗,长于七绝。
所存六首写景之作意境清丽深幽,别具一格。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都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在唐中宗时以“文词俊秀”闻名长安。
《全唐诗》存其诗仅二首。
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成就一般;一首《春江花月夜》却独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就是所谓的“以孤篇压倒全唐”。
包融:生卒年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
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
吴中四才子
吴中四才子指的是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
因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上各有千秋,且四人均生活在苏州地区,因而被后人合称为“四大才子”。
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
唐寅(1470至1523年),相传因生於寅年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故民间多称其为唐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祝允明(1461至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文徵明(1470至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徐祯卿(1479至1511年),字昌谷,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历史上真实的吴中四才子(完结)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
文征明山水
世语唐寅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然余独爱文征明!
文征明像
文征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为人谦和而耿介。
文征明扇面画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草书七绝诗
归去来兮辞
行书七律诗
行书午门朝见诗
行书五律
行书雪后早朝诗
小楷老子列传
小楷醉翁亭记
浒溪草堂图
兰亭图
茅亭挥尘图
漪兰竹石图
玉兰图
《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庭下石榴花乱吐,满地绿阴亭午。
午睡觉来时自语,悠扬魂梦,黯然情绪,蝴蝶过墙去。
骎骎娇眼开仍,悄无人至还凝伫。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令狐采学2014-08-17藝術聯盟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这就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真实历史的唐伯虎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
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诗画映发,对象的神态和画家的情趣融为一体,寄寓了超凡脱俗的思想。
这幅画在画法上属小写意,一路运腕灵便,以书法人画,以写代描,笔力雄强,造型优美,全画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形象饶有韵度,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探讨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
生动入微唐寅人物画唐寅诗情画意山水立轴唐寅即兴抒怀江山胜景唐寅笔墨潇洒山水间唐寅写意人物欣赏唐寅淋漓尽致墨色山水风趣洒脱的祝枝山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
吴中四才子的二十首诗词,值得你诵读!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指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中第一名解元。
赴进京会试,因涉嫌受贿案,贬谪浙江为吏,耻不就官。
作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
为人不拘礼法,晚年尤其明显。
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女人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被称为“神童"。
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
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江行渡口人争发,出江舟已微。
钟声离岸小,帆影逐星稀。
朔雁连云度,寒潮伴月归。
苍然山一带,隐隐伏长围。
首夏山中行吟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山窗昼睡身在云房梦亦闲,松头鹤影枕屏间。
一声隔谷鸣华雉,信手推窗满眼山。
赠楞伽院老僧庭前柏树手摩挲,世寿宁如僧腊多。
江南四才子,哪位更风流(一)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书画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世。
绘画方面,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
书法的意趣与绘画情趣极为相近,书风与画风的一致与和谐,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形象地表达出诗意,这种诗与画的完美结合,也是唐寅画的一大特点。
祝允明是明代书法家,家学渊源,专攻书法,亦善诗文。
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但四人皆学识渊博,各有千秋。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唐寅像唐寅丨(1470-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唐寅丨《落花诗册》丨行书丨纸本册页三十四开丨每开尺寸27cm x 30Cm不等苏州市博物馆藏本(选登)唐寅《落花诗册》收入律诗30首,其中13首是唐寅文集中和沈周的原作,另有补遗17首,现藏苏州市博物馆。
此幅行书俊逸挺秀,用笔圆转灵活,提按顿挫,转折分明,而且结构正奇相间,错落有致,笔断意连,尽显唐伯虎的风流倜傥之神韵。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
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
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
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
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
吴中四士
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吴、越之士,文辞俊秀,名扬上京”,此四人号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与张旭皆是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的人物,其诗风率真、洒脱,著名的《咏柳》便是他的作品。
包融(约695-约764)诗仅存八首,以《酬忠公林亭》《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为代表。
张旭(约685-约759)又是草书大家,时号草圣、张颠,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曼剑被诏为三绝,有《清溪泛舟》《山行留客》等诗作。
张若虚(约670-约730),生平不可详考,唯《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3篇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1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江南文化的繁荣开启了中国文人的巨大贡献,而吴中四士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批人物。
他们分别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宋徽宗这四位才思敏捷的文人,他们在吴中一带以及整个中国都留下了传世的文化和艺术巨著。
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对吴中四士分别进行介绍与评价。
唐伯虎: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唐伯虎,名仲裁,字伯虎,号龙门山人。
他是元末明初之际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成名后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
唐伯虎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但是以骈文和白话文为主,并且往往揉合了很多俚语和民间语言。
他的晚年主要从事画家和书法家的创作,作品丰富多样,风格独树一帜,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祝枝山:文学家、书法家、散文家祝枝山,字夏扇,号芋谷,出生于苏州。
其家族虽不显赫,但祝枝山却凭借着才华横溢的文学与书法作品而名噪一时。
祝枝山最突出的成就是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娓娓道来,动人心魄,曾被誉为“写实主义视角的早期代表”,为后世的散文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祝枝山的书法功力也不容小觑,他所书写的楷书、行书和书法碑刻都是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
文征明:诗人、书法家、画家文征明,字仲宣,号芸谷。
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被誉为“逸仙”。
文征明的诗歌在神韵、意境和情感上极富冲击力,他所谱写的抒情诗,如《登高》、《江南曲》、《处女》等,无不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同时,文征明也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位天才,其山水画以“墨守、自然、情趣”为特色,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宋徽宗:诗人、书法家、画家宋徽宗赵佶,字子厚,号“徽宗”。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学艺术家之一,又称“书画诗琴四绝”。
宋徽宗成名后,经常在宫中为文武百官作画、书法、诗词和唐音乐演奏等。
他的书法被誉为“真、草、隶、篆四体精通”,画作风格卓异,以“东坡、米芾、文同”并称“宋元四大家”。
总之,吴中四士的杰出文学艺术,对中国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吴中四才子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是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其中徐祯卿于弘治末进士及第后,在北京加入李、何为首的文学群体,成为“前七子”之一。
但吴中这一文学群体在弘治初形成时,与李、何在北方崛起的时间相近,两方起初并无联系。
他们的基本方向——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极其一致,正表明当时社会思潮出现了一种整体性的骚动。
而徐祯卿加盟李、何的群体,恰好体现了南北文学潮流汇合的趋势。
万历间袁宏道说:“苏郡文物,甲于一时。
至弘、正间,才艺代出,斌斌称极盛,词林当天下之五。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指出当时吴中诸子在文学上与李、何等人旗鼓相当。
然而吴中文学对后来文学进程的影响却远逊于前七子,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他们大多科场中蹭蹬,名位不显;其次,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不像李、何那样激烈而鲜明,有“危言耸听”、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再有,他们的创作也取径较宽,像祝允明追慕秦汉,唐寅偏向六朝而兼有白居易的浅俗率易,文征明虽然在理论上对宋诗表示不满,却承认自己受宋诗影响很大。
也许我们可以说,吴中诸子的态度比李、何等人更为合理,但这种“合理”,却减弱了作为一个群体对当时文坛的冲击力。
但是,吴中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自明中期始城市经济又特别发达的地区,它所孕育的文学自有一种地域和时代的特征。
一般说来,吴中诸子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关怀不像李、何那样热切,而对于个人在社会中遭到压抑的感受却特别敏锐;他们同商业社会、市民阶层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而也更敢于肯定物质享乐的要求。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少年时已“漫负独名”(《国宝新编·唐寅传》。
其家世代为商人,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走读书求仕道路的子弟。
弘治年间中乡试第一名。
正当他于功名踌躇满志时,却因会试中被牵连进一桩科场舞弊案,被逮下狱,继遭罚黜,失去仕进的希望。
吴中四士的文学与艺术成就介绍吴中四士吴中四士是指明朝时期江苏苏州一带闻名的四位文人,分别为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和仇英。
他们在明代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寅唐寅(1470年-1524年)是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和音乐家。
他以自由奔放、意境悠远的作品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山水画,并将自己的音乐才华结合到作品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唐寅还以其爱情诗集《醉翁亭记》闻名,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祝枝山祝枝山(1498年-1573年)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也擅长文学创作。
他对书法有着深厚的造诣,并提出了“天真独步”、“兰亭丹青”等理论观点,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画作风格秀逸洒脱,充满生命力和诗意。
祝枝山还以其文学作品《祝英台近臣(送梅二郎)》等闻名。
文徵明文徵明(1470年-1534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精通绘画技法,尤其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
他善于运用写意技法,给予作品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同时,文徵明也有着雄辩的才华,在文学评论方面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仇英仇英(1465年-1522年)是明代杰出的戏曲作家、剧评家和诗人。
他撰写了许多优秀的剧本,并在剧评方面有着权威地位。
仇英特别擅长以戏曲形式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性之美与丑恶,并通过角色形象塑造展现深刻思想。
吴中四士的影响吴中四士不仅在自己时代享有盛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理念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他们对绘画、诗歌、音乐等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开拓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结起来,吴中四士是明代时期具有卓越成就的文人,他们在绘画、书法、诗歌和戏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追求自由创意和高尚情感,在其作品中融入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并为后世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财富。
「明代」吴中四才子文徵明的二十首诗词,值得品读!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
嘉靖五年(1526年)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著有《甫田集》,编有《停云馆法帖》等。
▲文徴明江南春图台北故宫藏【早起露坐】炎宵不能寐,起坐蹇絺帏。
繁星丽中天,明河连曙晖。
凉风不满鬓,落月犹在衣。
中庭草木稠,宿露朝未晞。
人生亦旦暮,急景无停机。
抚时怀美人,欲往情依依。
暑寒互推迁,安得愿无违。
【题画兰】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秋日西斋】纨扇无聊鬓怯风,芙蓉波冷月溶溶。
不知秋色来多少,飘尽西斋一树桐。
【甲寅除夜杂书·其三】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事是文词。
【感怀】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文徴明雨余春树图台北故宫藏【除夕】白发婆娑夜不眠,孙曾绕膝更翩跹。
已知明旦非今日,不觉残龄又一年。
旧事悲欢灯影里,春风消息酒杯前。
更阑人静鸡声起,却对梅花一灿然。
【夏日閒居】门巷幽深白日长,清风时洒玉兰堂。
粉墙树色交深夏,羽扇茶瓯共晚凉。
病起经时疏笔研,晏居终日懒衣裳。
偶然无事成媮惰,不是栖迟与世忘。
【冬夜读书】故书不厌百回读,病后惟应此味长。
千古精神如对越,一灯风雨正相忘。
卷中求道深知谬,意外图名抑又荒。
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姑苏四才子、苏州四才子,民间戏曲讹称江南四大才子,是明朝吴中(今江苏苏州)地区才华出众的四大杰出人物,即唐寅(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祯卿。
唐寅(唐伯虎)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绘画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伯虎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
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徵明同师沈周。
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
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伯虎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
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唐伯虎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
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
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
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伯虎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
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伯虎去世,享年54岁。
唐伯虎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
吴中四士的名词解释吴中四士,是指南宋时期著名的四位文人,他们分别是陆游、杨万里、范仲淹和欧阳修。
他们以才华横溢、文学造诣深厚而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将对吴中四士进行名词解释。
陆游,字务观,号将进居士。
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陆游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坚定的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以诗和词为主,其诗才独特,笔法纯熟,风格多变。
陆游的诗歌以抒情为主,通常与自然景色、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他的作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表达了对社会动态和人生百态的思考。
陆游的词也非常优秀,以其婉约、细腻和含蓄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词具有深情、含义丰富,行文流畅,不拘一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杨万里,字无咎,号尝菱山人。
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画家。
杨万里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游山玩水的生活态度而著称。
他的作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其散文表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杨万里的散文风格清新,文字简练,富有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的诗歌则多以山水之美和一些琐事抒发情感。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明快,自由随意,给人以淡泊闲适之感。
此外,杨万里还以其绘画才能闻名,他的画作多为山水、花鸟和人物,作品构图雅致,笔法洒脱,给人以自然清丽之感。
范仲淹,字文正,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范仲淹以其清正廉洁的品行和渊博的学问而备受人们景仰。
他曾任官多个重要职位,深受宋仁宗赏识,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建设尽心尽力。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他的诗和散文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其中,他的诗歌以豪放、旷达为主,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范仲淹的散文则多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方面,文字简练,意义深远,其代表作品《岳阳楼记》以其雄奇磅礴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欧阳修以其辩才和杰出的文学才华而著名。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出任过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等职,曾经为整顿学风和整治政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谁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江南四大才子都有谁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江南四大才子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江南四大才子都有谁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江南四大才子简介唐伯虎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汉族,明朝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
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因为生病而去世。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祝枝山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
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
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
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
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