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 格式:docx
- 大小:38.01 KB
- 文档页数:19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①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②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
③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记叙文: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能够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
(3)小品文: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4)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5)四六: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
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作三、苏轼的诗1、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划分】(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圭寸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2)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
如《题西林壁》。
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
(3)乐观旷达的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1)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①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②苏轼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在多数情况下,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③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④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无隐,无难显之情,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①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能将极其平常之事, 写得生动有趣。
②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
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4)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四、苏轼的词1.苏轼对词的变革: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 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变革基础: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①诗词一体: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自是一家: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
(2)变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①苏轼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②苏轼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感叹“人生如梦”,(即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一③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涉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
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也常常表现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3)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是现实人生的功能。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感情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2.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
所谓的“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
题序: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
因此,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苏轼还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
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
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
用典: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
因此,苏词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1.苏轼的意义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