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溶血实验 PPT
- 格式:ppt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22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
2. 掌握补体溶血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进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情况,来研究补体的溶血活性。
实验原理如下:1. 将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的物质。
3. 将溶血物质与红细胞混合,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血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绵羊红细胞、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兔血清、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2. 试剂:溶血素、巴比妥缓冲液、NaCl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2%绵羊红细胞悬液:取新鲜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2%悬液。
2. 准备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将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用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3. 设置实验组:将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加入绵羊红细胞悬液中,混匀,置于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4. 设置对照组:将兔血清加入绵羊红细胞悬液中,混匀,置于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5. 加入溶血素:向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加入等量溶血素,混匀。
6. 观察溶血现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血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观察到红细胞发生明显的溶血现象,溶液呈粉红色。
2. 对照组:观察到红细胞未发生溶血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果表明,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血。
而兔血清中不含有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因此不能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血。
六、实验讨论1. 补体溶血实验是研究补体系统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情况,验证了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 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溶血活性与抗体种类、浓度、补体系统活性等因素有关。
一、实验目的了解补体介导的溶血反应原理,掌握溶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一组存在于血清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补体可以识别并与之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现象,验证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红细胞悬液(绵羊红细胞)2. 抗红细胞抗体(溶血素)3. 新鲜血清4. 补体(豚鼠血清)5. 磷酸盐缓冲盐水(PBS)6. 移液器7. 离心机8. 吸管9. 实验试管10. 酶标仪四、实验方法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取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去除血浆蛋白和杂质,最后配制成2%的红细胞悬液。
2. 抗体和补体的稀释:将溶血素和补体用PBS按适当比例稀释。
3. 实验分组:- A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补体- B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PBS- C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PBS- D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补体4. 实验操作:- 将各组的试剂加入试管中,轻轻混匀。
- 将试管置于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 离心各试管,取上清液。
5. 溶血测定:- 用酶标仪测定各组的吸光度值。
- 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溶血率。
五、实验结果1. A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补体)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吸光度值显著降低。
2. B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PBS)吸光度值略有下降,但溶血现象不明显。
3. C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PBS)吸光度值无变化,无溶血现象。
4. D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补体)吸光度值略有下降,但溶血现象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补体在溶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补体可以识别并与之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
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实验讨论
补体在溶血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溶血反应中,当红细胞与抗原相结合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红细胞溶解。
具体来说,补体系统的激活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在经典途径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一种叫做C1酶的补体蛋白会结合到免疫复合物上,激活后续的补体反应。
在替代途径中,补体蛋白C3通过蛋白质水解产生C3b,C3b结合至免疫复合物或直接与细菌表面结合,并进一步激活补体系统。
激活后的补体系统会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这些复合物能够插入到细菌或抗原溶血性红细胞的细胞膜上,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
此外,激活的补体还能激发炎症反应和吞噬细菌的过程。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补体试剂来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情况。
通过不同浓度的补体试剂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通过观察特定的溶血指标(如红细胞溶解度、血红蛋白释放量等)来评估补体的作用效果。
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条件探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和对不同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差异。
总结来说,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红细胞的溶解。
50%溶血试验(CH50)测定补体实验50%溶血试验即求得能使50%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小量血清,然后计算出每毫升血清中补体含量。
以补体量作为横坐标,溶血百分数作为纵坐标,可得到一个清晰的“S”形曲线。
在50%溶血周围,线段近似一条直线。
因此当补体用量稍有变动,就可对溶血程度发生很大影响。
所以用50%溶血作为终点要比100%溶血更为敏感。
50%溶血试验定血清中补体含量用以下公式表示:每毫升血清中补体含量(单位)=(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该公式可以从Von Krogh 方程式进一步加以论证:x=k[1/(1-y)]1/n。
假定X=加入的新鲜血清量,y= 溶血的百分率,以小数表示,V=斜率,k=常数,转变成对数,上述公式就变成:logx=logk+1/n log[y/(1-y)],当以50%溶血作为终点时,y/(1-y)=0.5/(1-0.5)=1,代入上述公式,log x=log k+1/n log1,由于-log1=0,log x =log k,x=k,也即表示补体的50%溶血单位k就是加入的新鲜血清量。
材料及器材使用时取此原液50ml,加90ml蒸馏水,经高压灭菌后即可使用。
加入100%硫酸镁溶液1ml,可增强补体的效能;2、绵羊红细胞悬液(1×10g/ml);3、溶血素(2U);4、被检血清(新鲜豚鼠血清);5、水平离心机;6、水浴箱;7、721型分光光度计。
方法1、浓度为1×10g/ml的绵羊红细胞配制取经稀释洗涤后的绵羊红细胞配成较5%稍浓的细胞悬液。
取50%细胞悬液1ml,加于14ml蒸馏水中测 O.D值为DI按下式求出于一定体积的5%细胞悬液中应加入稀释液的毫升数。
Vf=Vi(Di-Ds)/Ds,Vi为配制的50%细胞悬液体积,Vf为于一定量5%细胞悬液中应加入稀释的ml数Ds为已知标准化的1×100 个细胞/ml悬液的OD540值-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