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机械效率改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6
苏科版《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15机械效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机械效率与输入功率、输出功率以及摩擦损失之间的关系;3.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实验设备;2.教学材料:教材《115机械效率》、课件资料《机械效率之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一些机械设备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效率做比较。
2.讲授(25分钟)(1)通过投影展示《115机械效率》的教材内容,解释机械效率的定义,并介绍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机械效率=输出功率/输入功率。
(3)详细解释输入功率、输出功率和摩擦损失的概念,并介绍如何计算各个指标。
3.案例演示(15分钟)在课件上展示一个实际机械设备的示例,如风力发电机组或汽车发动机。
引导学生逐步计算该机械设备的输入功率、输出功率以及机械效率,并且讨论摩擦损失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4.实验操作(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机械设备,如手摇发电机。
(2)要求学生测量该机械设备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并计算机械效率。
(3)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和测量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并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5.总结(5分钟)(1)学生主持人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
(2)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堂知识,通过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进行巩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实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及时的总结和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引入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第5课机械效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定义、大小范围、表示方法、公式、影响因素;3.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关系式;4.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公式。
5.机械效率只是反应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和做功多少、做功的距离、省力费力、做功快慢等因素无关;6.了解杠杆、滑轮(组)、斜面等简单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在理想情况下,使用机械所做的功等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在实际情况中,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大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2.有用功: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必须做的功。
如提沙子上楼时对沙子做的功就是有用功。
利用机械工作时对工作目的物做的功叫有用功。
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斜面:W 有用=Gh 。
3.额外功:对人们完成某件事情来说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提沙子上楼时对桶、滑轮等做的功就是额外功。
公式:W 额=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 额=fL 。
4.额外功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升重物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自重等所做的功,以及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5.总功:使用机械时,动力做的功,例如:用桶从井中打水。
由于工作目的是水,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人在整个提水过程中做的功是总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6.机械效率: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称为机械效率。
公式:η=总有用W W ×100%η是一个没有单位的量,常用百分数表示。
7.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机械效率只有大小没有单位;2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3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的好坏的物理量之一,机械效率越高,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就越大这个机械的做功性能就越好。
8.计算机械效率的各种变形式.1在竖直方向上提升物体,η====(对于杠杆:n=s/h=;对于滑轮组:n=s/h,s为动力移动的距离,h为物体提升的高度)2注:若只计动滑轮的重,则F=(G+G轮)/n,机械效率η还可等于,即η=.3在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η==(s物为物体移动的距离,s动力为拉力移动的距离)4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功率是表示机械做功的快慢,功率大只表示机械做功快;机械效率是表示机械对总功利用率高低的物理量,效率高只表示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高.因此,功率大的机械不一定机械效率高,如内燃机车的功率是4210W,但它的效率只有30—40%;而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它的功率不一定就大,如儿童玩具汽车的电动机效率可达80%,但功率只有几瓦.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越省力的机械效率就越高.知识点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等于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5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1.5节《机械效率》。
本节主要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滑轮组的效率是多少?2. 概念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
3. 公式讲解:给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影响因素分析:讲解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因素如何影响机械效率。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机械效率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几道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
7.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 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2. 题目二:分析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答案: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
2018年秋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PDF版)11.5 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技巧;3.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实验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具(摆轮组、弹簧测力计、小卡尺、线尺、计时器、数据采集卡、电脑)、实验报告模板;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醒学生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告诉学生机械效率是用来衡量机械工作质量的比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讲解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机械效率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
教师使用摆轮组和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输入功和输出功的数值,并计算机械效率。
4. 实验操作(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报告模板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实验报告(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解析实验数据和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机械效率对机械工作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1.机械效率与能量转化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提高机械效率?3.机械效率对机械工作的影响是什么?总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和实验操作,强调机械效率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机械效率的应用。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将报告交给教师进行批改。
苏科版《11.5机械效率》
一、教学设计思路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重要的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它既是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说,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拟用实验探究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本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以及功的知识复习,为学生顺利完成反映机械性能的机械效率构建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平台。
第二环节是猜想、实验和质疑,通过活动一,让学生对问题“手拉绳子做的功等于动滑轮拉重物所做的功吗?”进行猜想,并引导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手拉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拉重物所做的功。
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则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同时达到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得出结论后进一步让学生分析讨论:多余的功干什么了,引出使用机械的三个功。
第三环节是认识有用功、总功、额外功,这一环节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旨在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紧接着是认识机械效率,通过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三个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上面的对多余的功(即额外功)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用功和总功数量上相差越小越好,继而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过度自然且易于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了解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
这一环节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四环节议一议“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
有关”和“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教师适当引导:把公式η=
W
W
ⅹ100% 变形为η=
W
W W
ⅹ100%,通过讨论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
五环节是课堂巩固,围绕着怎样提高自行车的机械效率问题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
借助这一活动,学生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最后再将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能把课堂知识活学活用,增强提高效率的意识。
最后一环是小节和作业布置,利用遗忘规律,起当堂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资源创设情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分析数据后自主学习认识使用机械的三个功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算一算机械效率,议一议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观看图片和视频说一说怎样提高自行车
有用 总
有用
额外
有用
的机械效率,举例说明学习和生活中的效率问题等,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
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课堂学习目标
1、经历使用动滑轮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学会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
3、了解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4、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
5、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发现动力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理解机械效率,知道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六、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
学生分组用:铁架台、细绳、滑轮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若干。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