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四校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80.23 KB
- 文档页数:11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3.《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国”与“家”的结合4.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6.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7.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8.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
安徽省宣城市高二年级四校联考(文科)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其中“争"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顺利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下列各项中,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二者根本着眼点惊人一致。
这说明()A。
儒家学说取代了法家学说B。
儒家学派备受争议C.思想文化为统治需要服务D。
汉朝重视文化教育4、冯友兰认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冯友兰在此否定:()A.儒学对中国政治制度影响深远B.儒学对国人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C.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D.佛道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5、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6、王阳明认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开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之先河B.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
2008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联考第一次月考(开卷)历史试卷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经过近三年的历史知识的学习,相信你的历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的试题是对你的历史知识水平的检测,请认真作答。
在答题过程中你可以使用教材和其它资料,但不能相互借阅资料,不能有交头接耳等影响考试的行为。
凡涉及中国史人名、地名、专用历史名词,出现错别字的,该得分点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答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烽火戏诸侯”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故事,诸侯们之所以能如约前往的原因是()A.想借机见见周王B.诸侯想去都城求助封赐C.诸侯为了讨好周王D.分封制中规定了诸侯有保卫王室的义务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面内容中表现他实施这一政策的历史事件是()A.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入藏C.金城公主入藏D.建立西域都护3、随着两岸旅游不断升温,如果你有机会去台湾旅游,建议你一定要去台南市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赤嵌楼,这里设有奉祀民族英雄()的专祠。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4、如果请你撰文批驳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你应该引用下列哪些事例作论据①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30万以上②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③日军在中国的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并制造大量的无人区④日军在中国每占一地,就抢劫当地的银行或工矿企业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诗句,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6、世界三大宗教,按创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伊斯兰教②佛教③基督教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7、1931年,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重期间,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向全国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宣城八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1至第4页,第Ⅱ卷第5至第6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 00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第一至五单元。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9年在皖南屯溪修建飞机场时,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工作者清理发掘了多座土墩墓,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器300余件,器形有尊、壶、杯、盂、瓶、盉、瓿等(如图1)。
材料主要表明A.安徽地区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B.西周时期中国已出现原始青瓷C.青瓷主要集中于中国南方地区D.在生活用具领域最先出现青瓷2.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武帝建议:“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该项主张的实质是A.以郡县制来遏制王国势力B.强化分封制在地方上的作用C.实行推恩令剥夺地方权力D.迁移郡国豪富加强中央集权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评论道:“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2015—2016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郎溪中学、广德中学联考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主张是()A.为政以德 B.以法为教 C.兼相爱D.有生于无2.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卖买"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某思想家指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4.“仁政"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5.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所言,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该思想家的主张是()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知行合一6.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记述: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7.宋代理学对儒学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更加重视《论语》《孟子》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⑤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宣城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D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表明A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B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民要承受很高的赋役负担3下列各项内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有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4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A严格市场的管理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C草市已经出现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5下面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由表可以推知北宋A农业经济的衰退B财政收入超过了前代C商品经济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6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力,组织派遣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探险和贸易活动。他死后葡萄牙政府正式接过探险殖民的领导,后来的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也全力支持探险活动。葡萄牙政府对探险全力支持,主要是因为A商业利润刺激B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C进行海外移民D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力7下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其中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是A封建传统势力的破坏B工业革命的推动C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D农业经济的发展8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油动力的汽车,第二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意大利无线电之父马可尼1897年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A仅在通讯与交通上有突破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C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D注重技术的发明与创造9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出口额的迅速增长A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B更加强化了小农经济形式C显现了近代经济被迫卷入世界市场D使得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10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901年荣宗敬与弟荣德生等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两者都A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B是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1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12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这些举措A丰富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内涵B促进了中国民族独立运动C有利于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3有诗云: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B火车C电视D互联网1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15.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消灭当时中国存在的私有制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6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A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用权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17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改变反映了A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B突破了计划经济束缚C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18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 —100%。他们的做法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B使得国际贸易额大幅度下降C促进世界市场有序的发展D有效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19下面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一时期美国A经济危机不断加剧B富裕阶层对新政的抵制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D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学者研究指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经济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这种变化有利于A杜绝经济危机频繁发生B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政权C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提升D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21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22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23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初期的宗旨是A全球性的发展援助B稳定国际货币体系C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D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24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就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计票结果显示“脱欧”一方支持率为519%,英国最终决定退出欧盟,英国“脱欧”说明了A国际间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B欧盟内部成员国间存在利益冲突C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D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5下表是央视“新闻调查”有关“iPhone在华代工公司的污染问题"的专题报道据表可知,经济全球化A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加重B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C进一步的丰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提高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
安徽省郎溪中学直升部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学段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分值:100分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猪的骸骨B稻谷遗存C炭化粟粒D贮粮窖穴2、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A使用铁锄清除杂草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3、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相互交融B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C生产工具、技术不断演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D人口的增加既为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又带来了巨大压力5、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西周政权被推翻B王权的加强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6、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7、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8、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现出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A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B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9、透过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我们可得出: ①唐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②唐朝商人众多③唐朝商业繁荣④商业繁荣阻碍了农业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10.我国最早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品种有:①小麦②水稻③玉米④粟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滁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请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仔细审题、认真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经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血缘亲族团结 B.社会宗法观念 C.家族观念流行 D.散漫自私意识2.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都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 D.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B.严格的等级关系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4.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秦砖,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皇帝制度建立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社会安定,国力强盛5.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①B.②C.③D.④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首创皇帝制度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7.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制度,对它们之间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维系宗法制的纽带 B.两者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D.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8.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某某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2月)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司马迁继父志,任史官,受宫刑,发愤著《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
子长著史有血有肉,“史”“我”相融,史家的“爱憎分明”尽显其中。
由此可见A.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客观B.史学家的个人情绪情感、是非标准左右了史书的编撰过程C.研究历史、再现历史,应先对历史认知者的人格心理作一番考察D.太史公以史抒情、以史达志,个人心理对著史影响超越社会心理2.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
这反映当时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体现秦代整齐划一的治国理念,而他又是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理念。
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权制度的理论来源3.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他强调中国画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相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这是突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
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艺术·中国画4.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宣城四校2015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数学试卷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角α的终边过点,则等于()A. B. C. D.2.将分针拨快15分钟,则分针转过的弧度数是()A. B. C. D.3.已知集合()A. B. C. D.4. 为了得到函数的图象,只需把函数的图象()A.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B.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C.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D.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5. 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这个函数的周期和初相分别是()A.2, B.2, C., D.,(第5题)(第6题)6. 如上图,在四边形中,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A. B.C. D.7. 函数是上的单调递减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8. 若是第三象限角,则的值为( )A.0 B. 2 C. -2 D. 2或-29. 中,点为边的中点,点为边的中点,交于点,若,则等于()(第9题)A. B.1 C. D.10. 函数的周期不大于,则正整数的最小值为()A.10 B.11 C.12 D.1311.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则的值不可能...是()A. B. C. D.12. 设,已知两个向量,,则向量长度的最大值是( ).A. B. C.3 D.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直接填在题中横线上.13.已知,则____________.14. ____________.15. 已知= .16. 设函数满足,当时,.则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解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17.(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直线上有一点,满足(1) 用,表示;(2) 若点是的中点,求证:四边形是梯形.18.(本小题满分12分)是单位圆上的点,点是单位圆与轴正半轴的交点,点在第二象限.记且.(1)求点坐标;(2)求的值.19.(本小题满分12分)设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并且满足,,(1)求的值;(2)如果,求x的取值范围.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当时,.(1)求常数的值;(2)设且,求g(x)的单调区间.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1)求证:为增函数;(2)若为奇函数,求的值域;(3)在(2)成立的情况下,若,在定义域内总有成立,求的取值范围.22.(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是否存在实数, 使对所有的均成立?若存在,求出适合条件的实数的值或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宣城四校2015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数学 试 卷 答 案一、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宣城四校2015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个小题,共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
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 )A .星火燎原B .力挽狂澜C .灯塔指引D .进京赶考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诞生极其艰难,每一条款都经过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激烈讨论,最后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
法兰西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最终确立下来。
这种情况说明( )①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法国大革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④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3.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B .辛亥革命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曾经认为“日本的侵略是皮肤病,共产党才是心脏病”。
体现蒋介石这种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A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 .进攻中原解放区C .重庆谈判D .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5.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联中的“国敌”是指( )A .英国B .德国C .美国D .日本6.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7.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个观点表述的是()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安徽省宣城市高级职业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即“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黑奴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背景。
煤炭资源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与其具备一系列条件相关。
其“向外”指的是具有广阔的市场,这刺激了技术的革新。
所以A符合题意。
而B,C不是其条件,D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综上,本题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2. 假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自由民约为16.8万,其中男性成年公民约4.5万,妇女4万人,外邦人约3万,奴隶约1万。
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有()A.约12.5万 B.约4.5万 C.约7.5万 D. 约8.5万参考答案:B3.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
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决定的提出()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D.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重大转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的信息说明当时红军已经失去根据地,在贵州一带活动,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故本题选择D项。
A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是长征的意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前,结果失败,排除C。
安徽省宣城市四校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联考英语试题及答案宣城四校2015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英语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woman not satisfied with?A. The design.B. The color.C. The price.2. What is the man’s most favorite activity?A. Watching TV.B. Reading a book.C. Listening to music.来源学科网Z,X,X,K]3. Where will the woman go first?A. To the accounting office.B. To the shipping department.C. To a Thai restaurant.4. What’s the weather probably like today?A. Rainy.B. Cloudy.C. Fine.5. Why does the man come to the woman?A. To take a picture of her.B. To ask for a new ID card.C. To get a social security number.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观点,但“克己复礼”才能够体现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非攻和兼爱均是墨子的观点,但“兼爱”即无阶级差别的爱才能够体现出墨子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克己复礼、兼爱2.《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人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代时儒家的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齐、鲁、东海也就出现了更多的卿相,这是因为因为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其实是及其深刻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3.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2015-2016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5题1.在我国古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国的象征是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品的外销。
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从汉代起中国丝绸大量传入西亚和欧洲,形成了“丝绸之路”;但从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了丝绸,成为中国的象征,故选B。
A、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我国青铜铸造业进入成熟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鼎成为青铜器的重要种类之一,故选A。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均晚于此时期,不符合“追溯到”的要求,故B、C、D错误。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唐诗描述的是利用水力进行农田灌溉的水利工具,即唐朝的筒车,故选A。
翻车是曹魏时期利用人力灌溉农田的工具,故B错误;曲辕犁为耕作工具,水排为冶铁工具,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错误。
4.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抓住关键词“东汉”即可,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民间集市、夜市基本上是在宋代才出现,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故选B。
5.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具有深远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下列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C.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D.形成了新的集体领导的核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宣城四校2015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个小题,共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
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A.星火燎原B.力挽狂澜 C.灯塔指引D.进京赶考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诞生极其艰难,每一条款都经过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激烈讨论,最后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
法兰西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最终确立下来。
这种情况说明()①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②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法国大革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④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曾经认为“日本的侵略是皮肤病,共产党才是心脏病”。
体现蒋介石这种认识的历史事件是()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进攻中原解放区C.重庆谈判D.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5.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联中的“国敌”是指()A.英国B.德国C.美国D.日本6.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7.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个观点表述的是()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
这说明中华民国()A.实行议会共和制B.权力过于分散C.注重权力的制衡D.实现了全国普选9.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D.共同支配中国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12.“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B.说明中国人民惧怕竹枪火炮C.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13.从下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不包括()A、1821年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B、1833年中英贸易中白银流向中国C、1833年英国对华正常贸易是入超D、1833年鸦片贸易额较1821年激增14. 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2年美国最悲惨城市。
曾经有200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万人口。
你认为底特律的衰败对它所在的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总统候选人的产生B.参议员席位分配C.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D.众议员席位分配15. 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
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16.“德意志国民团结其种族,一德一心共期改造邦家,永存于自由正义之境,维持国内国外之和平,促进社会之进化,制定此宪法”。
该宪法的特点不包括德意志帝国( )A.实行联邦制,中央权力极大B.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浓厚封建残余C.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17. 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
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禅让制1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9. “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A.中共“一大”B.国民大革命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新中国的成立20.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21.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22.下图是英国女王及丈夫菲利浦亲王在伦敦白金汉宫会见奥巴马夫妇的情景。
当今,英国女王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历史上“在选举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表明( )A .国王无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 .英国国王可以任意组成内阁C .英国历史上出现了责任内阁D .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23.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这反映出那时的公民社会是( ) A 、平等社会 B 、民主社会 C 、等级社会 D 、专制社会24. 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25.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D .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 大关系2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27.古代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认为:“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A.公民大会向全体居民开放B. 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选举产生C.陪审法官由选举方式产生D. 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28.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9.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30.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
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 (20分)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