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修辞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8
中考八种修辞的答题格式
中考八种修辞答题格式如下:
1. 比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或批评。
2. 拟人:将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得描写更加生动。
答题格式:这个拟人句生动地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或厌恶。
3. 夸张:将事物的特征夸大或缩小,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力。
答题格式:这个夸张句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或批评。
4. 排比: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答题格式:这个排比句列举了……的几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的赞扬或批评。
5. 对偶:将两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使得语言整齐、对称。
答题格式:这个对偶句将……进行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的褒贬。
6. 反复:将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多次出现,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答题格式:这个反复句强调了作者对……的情感或观点。
7. 设问:提出一个问题,并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答题格式:这个设问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引发了作者对……的探讨或反思。
8. 反问:将问题的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使得语言更加有力。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加强了作者的语气,强调了作者对……的观点或情感。
以上的答题格式只是一个参考,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和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希望这个答题格式能对您的复习和答题有所帮助。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纲要明确指出,中考语文常见考察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和对偶等八种。
1、比喻:释义: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一样、成了、是、变成等,有时没有本体,有时没有喻词。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相似点。
2、拟人:释义: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试它具有人的情态特点。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夸张:释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对事物作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马路都要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4、排比:释义: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跟感染力。
作用: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5、设问:释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自问自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句: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管束自我的行为。
6、反问:释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难道今天不是周三吗?(意思是:今天是周三。
)7、引用:释义: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知识讲解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语、引用、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1、明确各种修辞的概念并学会判别2、熟练使用各种修辞3、结合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三、各类修辞(一)比喻1、定义: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作用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
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三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4、句子赏析(1)明喻:本体+喻词(像、如等)+喻体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暗喻: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3)借喻: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粒粒珍珠。
5、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二)借代1、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修辞的概念: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作用:运用修辞方法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对文章的印象和抒情效果;⒈比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⒉比拟: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式。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种类:①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中考语文必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作文的文采和艺术性。
在中考中,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于语文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必备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加强表达的手法。
它能够使作文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如,可以用“他是一头勇猛的狮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具体、鲜明。
通过拟人,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文中的事物。
例如,“雨含着泪水轻轻地流淌”中的“雨含着泪水”就是一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使其效果更加突出和生动。
它常用于幽默和夸张的表达中。
例如,“他吃了一整桌的菜”就是夸张的说法。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结构的句子并列在一起,来强调并增加语句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它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我爱你,如初见;我恨你,如晚安。
”中的排比手法使语句更加生动。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借问来表达的修辞手法,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这里的反问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幸福的意义。
六、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物,更加深入地思考。
比如,“春天像个大自然的画家,把万物装点得五彩斑斓”中的比较手法使描写春天更加生动。
七、夸充夸充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或隐喻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现象。
它能够增加作文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个湖泊,清澈见底”中的夸充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
以上就是中考语文必备的一些修辞手法。
通过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当然,修辞手法并非万能,合适的修辞手法要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相结合,避免过度使用。
中考修辞解析一、比喻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讲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按照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讲解,即打例如,帮忙人深切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画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忙人们深切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份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仿佛、恍如)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看成、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二、比拟借助丰硕的想像,把物看成人来写,或把人看成物来写,或把此物看成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画形象,表意丰富。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情感、活动,用描述人的词来描述物。
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做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情感,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在语文考试中,修辞方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知识点。
掌握好修辞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系统地复习一下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比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月亮”是本体,“大圆盘”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的比喻词很明显,像“像、如、仿佛、犹如”等;暗喻的比喻词不太明显,常用“是、成为、变成”等;借喻则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运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还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这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和充满活力。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等。
例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将小鸟赋予了人的“歌唱”行为,使小鸟变得更加活泼可爱。
拟人能够让读者更加亲切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通过拟人的手法,展现出风的轻柔。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夸张地表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缩小夸张则相反,故意把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合理运用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情感表达,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四、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中考语文常考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通过描绘事物间的共同点来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比喻手法有:- 比如,作者用"他的笑声如同春风拂面"来形容他笑起来的声音温暖而愉悦。
- 再如,课文中出现"月亮像一颗银钩",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明亮和形状。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拟人手法有:- 比如,"江水快快地跑着",将江水赋予了运动的属性。
- 再如,"树枝在风中摇曳",将树枝赋予了舞动的形象。
3. 借代借代是通过用其他词汇代替原词来产生形象和表达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借代手法有:- 比如,"江山如此多娇"中的"江山"指的是美丽的山水景色。
- 再如,"飞翔的起点"中的"飞翔"指的是追求梦想和成功的开始。
4. 对偶对偶是通过相对或相同的方式表达,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对偶手法有:- 比如,"人比黄花瘦,雁过也孤单"中的"人比黄花瘦"和"雁过也孤单"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和相似的表达方式。
- 再如,"我路过,你离开"中的"路过"和"离开"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和相对的意义。
5.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短语或句子,以强调修辞对象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排比手法有:- 比如,"你有善良、勇敢、聪明、坚强的品质"中列举了一系列好的品质。
- 再如,"高山、大海、蓝天,一切都美丽"中列举了一系列美丽的自然景观。
以上是中考语文常考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比喻:用一种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注意区分:比喻含有喻体,而拟人没有。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解析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解析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中考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备考中不仅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还需透彻地理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运用“像”、“如”等词语,将两个不同事物相比较的修辞方法。
比喻常用来描绘复杂或抽象的对象,使之更加形象而易于理解。
例子:这个城市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每一个人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来表达其性质或感情的修辞方法。
拟人常用来描写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富于感情。
例子:月亮苍白的脸庞隐藏在云朵背后,似乎害怕被夜色吞噬。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放大或缩小事物来表现其特征或属性的修辞方法。
夸张常用于烘托情节或强调感情色彩。
例子:老师一声尖叫,把我们吓得魂飞魄散。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同类或相似的事物来强调其重要性、紧急性或渐进性的修辞方法。
排比常用于强调句子的节奏感和语气的震撼效果。
例子:我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热情,热爱生活;是爱,爱自己、爱别人;是勇气,勇敢面对挑战、勇于拼搏。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意图的修辞方法。
反问常用于增强语气,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子:你们难道不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六、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现其共性或差异的修辞方法。
对比常用于描写事物的特性和情感,使其更加鲜明。
例子:阳光明媚,温暖的春风吹拂在脸上,与此相比较,冷酷的冬天就显得格外寒冷。
七、设问设问是一种用问句的形式来暗示答案的修辞方法。
设问常用于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例子:面对困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放弃还是坚持?只有经历过,才会有真正的答案。
以上是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透彻地理解每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和使用方法,同时善于根据文章的要求选择适合的修辞手法进行运用,从而使文章的效果更加明显,得到更高的分数。
专题06 修辞【知识储备】1.【初中常见八种修辞辨识】名称定义及分类教材中典型例句比喻定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分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明喻】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宗璞《紫藤萝瀑布》)【暗喻】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流沙河《理想》)【借喻】例句: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比拟定义:比拟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把人当成物来写,或者把此物当成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
分类: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②拟物:还有一种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拟人】例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拟物】例句: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定义:把结【成分之间排比】例句:我想排比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分类:①成分之间的排比②句子之间的排比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句子之间排比】例句: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在中考语文的复习中,修辞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好修辞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系统地复习一下中考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在这个句子中,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动作,使事物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比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这里把鸟儿“高兴”“呼朋引伴”“卖弄”等人类的行为赋予鸟儿,生动地展现了鸟儿的活泼欢快。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比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四、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使文章更有节奏感,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下面是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用一事物来暗示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1.直接比喻:直接拿其中一具体形象来说明含义。
例: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
2.暗喻:通过具体而形象的比喻来隐晦地表达抽象含义。
例:阳光洒满大地,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二、拟人:赋予非生物事物人的性格、形态等特点的修辞手法。
例:阳光在树梢上蹦蹦跳跳,像个顽皮的孩子。
三、夸张:以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者描述事物的特点。
例: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做完作业。
四、对偶:通过对比和对称的手法,使表达更加凝练、生动。
例:花园里有红花、黄花、紫花,五颜六色,盛开得像一幅画。
五、排比:通过排列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达到互相衬托的目的。
例:春天给了我们阳光、给了我们花朵、给了我们希望。
六、反问: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感叹或者反问对方。
例:难道你不知道学习很吃劲儿吗?
七、双关:一句话有两个或多个意思。
例:昨晚我熬夜写作业,一夜无眠,早上醒来已是哈欠连天。
八、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他一下子吃掉了一整个西瓜。
九、比较:通过比较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形象。
例:他的心像火一样炙热。
十、借代:用一个特殊的词或物代表一类特定的事物。
例:开学了,我们又要迎来新的挑战。
修辞方法修辞的概念: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作用:运用修辞方法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对文章的印象和抒情效果;⒈比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⒉比拟: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式。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种类:①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
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⒌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的修辞方式。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
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定义: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式。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定义:即反诘或激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9.互文:定义: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特点:它一般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互文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现结合教材中的例句分别加以说明:1、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合而见义。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2、对句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孔雀东南飞》)”中“左手”与“右手”互补,意为两手中一手拿刀尺一手拿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孔雀东南飞》)”中“朝”与“晚”成互文,意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绣夹裙和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蜀道难》)”中“朝”与“夕”互补,意为一天到晚时时刻刻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
3、排比互文: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互相补充,意为到东南西北等市场上去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4、重章互文:指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到各章中去。
理解时要把各章内容互相参照,相互补充。
这种用法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如:“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
(《诗经·伐檀》)”中“伐檀”“伐辐”“伐轮”互补,意为砍伐用来造车的木料。
10、对比: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11、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2、双关:定义: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的。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3、反语:定义: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举例: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14、引用:定义:就是引述有关的语言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5、仿词: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
这一修辞方式的运用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如:“家庭主夫”是“家庭主妇”的仿词。
16、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由递下接。
它又称为顶针、连珠、联珠、蝉联。
如“一传十,十传百”。
17、拈连: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连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物。
前一事物称为本体,后一事物称为拈体,把两个事物拈起来的词称为拈词。
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8、回文:回文:又称回环。
它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9、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