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第4课时实验:碱和盐的性质课件(新版)浙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1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物理变化中肯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熔化是物理变化)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气味等。
化学性质:酸性、碱性、可燃性(H2、CO2、CH4、酒精、汽油)、助燃性(O2)、氧化性(O2、CuO等)、还原性(C、H2、CO)等2、探索物质变化的方法①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②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化学变化)③物质颜色的变化;(化学变化)④物质变化时有气体产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都有可能)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状态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3、CuSO4·H2O=CuSO4+H2O CuSO4+H2O=CuSO4·5H2O(蓝色晶体) (白色粉末)白色粉末遇水变蓝,此变化用以检验某些反应生成物中是否有水生成,检验蛋白质的存在,重金属铜的中毒,农药波尔多液【Ca(OH)2、CuSO4】杀虫剂。
4、硫氰化钾检验三价铁离子Fe3+5、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1、生活中常见的酸:食醋里含有醋酸,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水果中含有柠檬酸。
2、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酸碱性(大约的)酸碱酸碱指示剂:紫色石磊试液红色蓝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检测范围PH:8~10酸碱度(确定值):PH试纸(比色卡)或PH计步骤: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试纸上,稍候与标准比色卡对照4、盐酸能使鸡蛋壳变软:2HCl+CaCO3=CaCl2+H2O+CO2↑5、盐酸硫酸与铁锈反应:6HCl+Fe2O3=2FeCl3+3H2O Fe+2HCl=2FeCl2+H2↑H2SO4+Fe2O3=2FeSO4+H2O Zn+H2SO4=ZnSO4+H2↑6、盐酸硫酸与氧化铜反应:2HCl+CuO=CuCl2+H2O(黑色)H2SO4+CuO=CuSO4+H2O7、蓝色絮状沉淀溶解:Cu(OH)2+H2SO4=CuSO4+2H2O生成白色沉淀:BaCl2+H2SO4=BaSO4↓+2HCl第3节常见的酸1、酸的共性:①酸能使指示剂变色;②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③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⑤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第1节物质的变化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1、物理变化(1)概念: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2)现象: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或状态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状态都发生变化。
注意:电灯泡(电炉丝、电饭煲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能量间的转化,由电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2、化学变化(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2)现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加热时水变为水蒸汽,电灯泡(电炉丝、电饭煲等)通电发光、放热等是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1、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1)反应前的现象(2)反应中的现象(3)反应后的现象(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2)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①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形状、颜色。
蓝色固体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能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③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写出化学方程式)形成蓝色絮状沉淀2NaOH+CuSO4=Na2SO4 +Cu(OH)2↓④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写出化学方程式)蓝色固体逐渐变白CuSO4·5H2O = CuSO4 + 5H2O⑤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白色固体逐渐变蓝CuSO4 + 5H2O === CuSO4·5H2O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2、3、4 、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3, 原因是发生化学变化;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3、4、5, 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 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化学变化。
知识点2 探索物质变化的方法1.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放出气体、产生沉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了新物质。
2.探索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知识点1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1.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2.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3.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碱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
知识点2 酸碱指示剂1.在酸性或碱性溶液里能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
2.紫色的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示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显示红色;蓝色石蕊试纸在酸性溶液中显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示蓝色;红色石蕊试纸在酸性溶液中显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示蓝色.3.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使指示剂变色,不能说成指示剂使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变色。
因为变色的物质是指示剂,不是酸性或碱性溶液.4.花瓣中含有一些植物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用花的汁液可以制成酸碱指示剂。
知识点3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简称酸碱度。
2.化学上通常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3.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物质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物质碱性越强。
4.pH=0的溶液是酸性溶液,但不是酸性最强的。
九年级上册科学【高频考点解读】(考试范围:1.6几种重要的盐)考点1:常见的盐考点解读: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一类化合物。
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常见的可溶性盐有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
常见的难溶性盐有Ag Cl、BaSO4及大部分的碳酸盐。
纯碱又称苏打,是碳酸钠(化学式Na2CO3)的俗名。
它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当碳酸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量的水分子,其化学式为Na2CO3·10H2O。
碳酸钠晶体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而最后变成粉末,此变化叫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碳酸钙是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碳酸钙形成的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氯化钠俗称食盐,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有咸味。
氯化钠既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佐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例1:同学们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敞口放置且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状药品,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原瓶药品可能是碳酸钠,碳酸钙、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同学们对此很好奇,于是他们对这瓶白色粉末的成分做了如下探究:实验一:小明取一定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无色溶液。
实验二:小明取实验一得到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有(现象)产生,于是小明马上就得出结论,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是碳酸钙,但是小军却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固体还可能是碳酸钠,你认为小军的理由是,请你写出上述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
实验三:小明和小军认为有必要再对实验一中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过程如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不是(2)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有碳酸钠,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原试剂瓶中的药品也可能不是碳酸钠,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实际应用:某工厂化验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H2SO4的质量是多少?考点2:盐的化学性质考点解读:盐的化学性质:①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条件:盐要可溶;金属单质必须比盐中的金属元素活动性更强)②盐溶液+酸溶液→新盐+新酸(条件:一般盐、酸均溶于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碳酸盐等弱酸盐可与强酸反应)③盐溶液+碱溶液→新盐+新碱(条件:盐和碱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④盐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盐(条件:盐和盐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例2:某同学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构建了如图甲所示的知识网络图,借助网络图回答:(1)写出用酸和碱生成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教案(新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盐的概念,了解几种重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并掌握CO 32—、Cl —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介绍盐,重在介绍盐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了解盐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碳酸钠、碳酸钙与食盐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盐?1.展示重铬酸钾晶体、硝酸钾晶体、硫酸铜晶体等。
2.讨论科学中的盐是不是单纯指食盐?3.盐的概念: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几种盐的性质(一)碳酸钠(Na 2CO 3)1.俗名:纯碱、苏打。
2.结晶水合物:含有一定数目水分子的物质。
结晶水:晶体里结合是一定数量的水分子。
3.常见的结晶水合物:硫酸铜晶体:CuSO 4.5H 2O ,读作:五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
硫酸亚铁晶体:FeSO 4.7H 2O ,读作:七水硫酸亚铁,俗称:绿矾。
碳酸钠晶体:Na 2CO 3.10H 2O ,读作:十水碳酸钠。
1.碳酸钠的性质:(1)与指示剂作用(2)与碱反应:Na 2CO 3+Ca (OH )2=CaCO 3↓+2NaOH(3)与酸反应:Na 2CO 3+2HCl =2NaCl +H 2O +CO 2↑2.碳酸钠的用途碳酸钠可用来制造肥皂、玻璃、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上都利用它的碱性。
(二)碳酸钙(CaCO3)——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1.CaCO3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2.CaCO3化学性质:(1)碳酸钙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CO2)CaCO3+2HCl=CaCl2+H2O+CO2↑(2)碳酸钙高温分解(工业制取CO2)CaCO3CaO+CO2↑3.CO32—的鉴定向样品中滴加稀盐酸,若能产生一种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样品中含有CO32—。
(三)氯化钠NaCl1.俗称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