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项羽之死(二)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究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的偏颇,培养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意识和思考习惯。
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质疑探究,师生共同研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忆英雄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国度里,有一位失败英雄﹑悲剧英雄,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
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
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品评着。
他是谁?巨鹿之战中曾见他指挥若定的身影,鸿门宴上有对他多仁寡断的评价,李清照赞扬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我们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看项羽还有哪一面的面容。
二﹑感英雄1.听课文朗诵。
2.听读检测。
⑴读音:垓()下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麾下()田父绐()曰⑵解释划线词语:项王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地方千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⑶指出句式特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复述项羽之死的整个故事情节。
4.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垓下之围(1);东城快战(2—3);乌江自刎(4)。
5.教师讲课文内容总结成一段话,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字:垓下之围,其势可谓(穷﹑危)矣;四面楚歌,其心可谓(惊)矣;霸王别姬,其情可谓(悲)矣;东城快战,其行可谓(勇﹑猛)矣;乌江自刎,其死可谓(壮)矣。
三﹑探英雄1.在《鸿门宴》中,司马迁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项羽性格的鲁莽直率﹑轻信他人﹑骄傲自信的一面,《项羽之死》则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司马迁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刻画。
进而正确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启发法教学程序:一.检测学生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幻灯展示二、导入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他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师: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三.概括项羽的一生(幻灯)项羽本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楚国灭亡之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於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自小心存大志。
在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发挥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大部分兵力,此后和刘邦展开军事斗争,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局限导致了政治局面的扭转,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包围了粮食不足的项羽军队,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江,遂自刎于乌江。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评析人物形象难点:评价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问题提示:“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
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
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
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先说歌: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
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学生的真正用意。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
随从将士的“泣”,更是把这种悲凉推到了极致。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三课时知识链接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⒊项羽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
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义大泽乡。
项羽起兵会稽,携各路诸候,用了三年时间灭了秦国,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
只是称霸不足五年就在乌江边上发出了“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而后拨剑自刎。
这个打仗还要带个虞姬的人,确实达到了“手握天下权,美人卧身边”的境界,——只是这样的时光也太短了点,距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不过五年,距起兵反秦也不过八年。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
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
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王我()自度()被十余创()二、文言字词积累⒈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直夜溃围南出(直通值, 当)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教学难点:体味司马迁情感内涵,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翻译全文,完成练习二第二课时导入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思考讨论: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场面?怎样的情节?分别概括。
三个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情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溃围、斩将、刈旗,拒渡、赠马、赐头2、结合练习一,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不同意。
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三、课时与方法2课时。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上,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往往是写给胜者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败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项羽的形象。
比如韩信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后人评价他“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项羽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宠爱的创作素材。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
(二)文本朗读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预习时我要求大家自主探讨本文的字词句解释,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项羽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
然后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
(开始) 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还沉浸在项羽之死的悲剧氛围中。
项羽,不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标题形式给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第1段:垓下之围第2~3段:东城快战第4段:自刎乌江(四)具体分析文本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通过反复朗读《垓下歌》以及分析项羽昔盛今衰的事实,揣测此刻人物英雄末路时的心境。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阅读并把握课文内容,揣摩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在本文中出现的新的性格特点,力求在精彩的情节描写中感悟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
2、通过研究文中的人物形象,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案件线索,培养发现意识,总结意识,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自圆其说,有所感悟。
3、领悟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五、准备与预习1、复习《鸿门宴》这篇课文:重新领略项羽的风采,刘邦的性格特点。
2、搜集有关楚汉相争的历史资料,准确地把握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
3、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大意。
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老师设疑)公元前202年12月的一天,项羽兵败垓下。
死在了乌江边,一个人的死亡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自杀,一是他杀。
那么项羽应该属于那一种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使得这样一位英雄走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下面我们将成立四个调查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设疑――取证――推理――结案报告”其中取证包括:案发背景、现场勘察、涉案人员档案、证人证言四个步骤。
要求:15人一组,每组组员分工负责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
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小组调查报告。
二十分钟后,组内确定一人宣读。
(在小组研讨期间老师可以就各个小组在研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0分钟后,请四个小组的成员宣读调查报告)取证阶段师:同学们准备好没有?生: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
师:我们首先请“现场勘查”小组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勘查的情况。
生:死者,姓名:项籍,楚国人,又号西楚霸王。
死亡地点:乌江边。
现场比较混乱,好像曾经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从现场留有大量的马蹄印可以推断出。
现场地下留有二十六具尸体,据查这些尸体都是项羽部下。
现场没有发现项王的尸体。
他生前所骑的爱骑――乌锥马也不见了踪迹。
现场也没有找到其爱姬――虞姬的尸体。
当然这些消息对我们案件的侦破来说是令人失望的,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虽然没有在现场找到项王的尸体,但我们找到了一些项王生前所穿的衣服的碎片,以及提取到了他的一些血样。
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
”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教师解读: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
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
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
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项羽之死》(第二课时)教学案例《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文章内容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我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二、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三、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如下:一、导语设计: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
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
”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
”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来刻画项羽的形象,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1.集体朗读第一段2.教师问:这位曾经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时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明确: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板书课题)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1分角色朗读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1快速浏览,讨论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武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
教学难点: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由此导入到这首歌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
(学生回答:西楚霸王项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雄风。
(板书课题:项羽之死)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自称“太史公”。
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博览了朝廷藏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撰写,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迁为之辩解,因而得罪汉武帝,被判死刑。
按汉律,或纳钱或受宫刑均可免除死罪,可是他家贫不足以自赎,亲朋因慑于汉武帝淫威,莫肯营救,曾想“引决自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接受的残酷的腐刑。
其所以“隐忍苟活”,就是为了把“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完成。
当时他精神上十分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忍受“扫除之吏”、“闺阁之臣”的屈辱,十分悲愤,经常用先贤受迫害后从事著述的事迹激励自己发奋著书。
约在太始四年(前93年)完成写作。
2、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1.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项羽之死》原创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三、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垓()下骓()数阕()马骑() 麾()下属()者田父()绐()自度()刈()旗王()我被十余创()2、通假字骑皆伏曰(服)乌江亭长yì船待(舣)3、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5、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
”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
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
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
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