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只松鼠》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20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那只松鼠》课程背景该课程适用于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本课程围绕着文本《那只松鼠》,通过阅读、讲解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技法。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情感变化•掌握文中的重要语言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阅读•课前轻度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并对其中一些生词进行解释。
•课堂精读,让学生做到仔细阅读,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认识生字,掌握字音、词义、词性、语法并进行笔记。
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向学生解释中心思想、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等问题。
•解释生词,以此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活动•用图片或实物的形式,展示文章中出现的物品,引导学生感知事物的特征、形态、颜色等。
•设计有关松鼠和树的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分组合作,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动物,并运用文中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表述和解释;然后小组内进行评估和点评,展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尊重。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该教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从主题阅读到细节阅读,同时定期进行笔记和总结。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发学生间的交流,在互动学习中实现知识共享,共同提升认知和思维水平。
•体验式学习法: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文中描写的实物或物品,进行感性体验,进而对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变化进行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节发展。
•理解文中的情感变化。
•掌握文中的重要语言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词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采用教学帮助学生将其消化。
•学生较难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变化,需要注重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
教学后记本课教学以阅读为基础,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感性情感体验,在活动中注重“心”的教育,引导学生多角度认知和理解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那只松鼠-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正常并正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寓意3.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描写的递进和比喻的运用2. 能力目标1.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关注并保护动物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出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小动物的爱好和保护意识2.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增强彼此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导入思维、交流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文中词汇及特有语言表述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唤醒学生记忆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获得知识2.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深层媒介含义,领悟夹生的知识点2.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1.1 热身老师由图书馆里搬来一本关于松鼠的生态图书,并带领学生一起浏览图书。
老师有选择地依次将以下问题抛出给学生讨论题:•松鼠是什么?•松鼠用什么东西睡觉?•松鼠是什么时候活动的?1.2 引入通过以上热身的引导,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图书馆的室外,放出几只松鼠,并让学生围观松鼠,近距离观察松鼠的活动状态,感受松鼠在树叶上跳跃、俯视周围、独自一人等动作。
2. 学习过程2.1 教师出题老师让同学们回到教室,先自由交流一会,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活动。
教师从以下几个问题或者问题组合中选择一道发给同学,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你来说,松鼠是怎样的动物? -松鼠在你居住的城市中是否常见?有什么特点? -熟悉动物的你,是否了解过松鼠的生态、习性?2.2 阅读文本学生回来后,老师熟悉学生小组活动成果后,着重让学生注意到在所小组活动中看到松鼠时所记录下的细节:松鼠在树上爬着、搜寻食物,或微微一动,就会被吓跑;松鼠会用前爪拿食物、夹小石头玩,用尾巴像气球一样。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一遍。
2.3 师生互动•学生自由思考:松鼠为什么会受惊而飞奔?就其中的原因分组讨论并寻找相应的词语。
18 那只松鼠(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这种故事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初步认识倒叙的写法,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关心爱护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七、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喜欢的词语句子。
2、和同桌小声交流你画出的句子。
3、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小松鼠的词语和句子,再画出描写父亲捉小松鼠的句子。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3、自由读5—7自然段,说一说父亲为什么把小松鼠放了。
4、指读第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朗读,同时体会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5、教师简单讲解有关倒叙的知识,及其作用。
使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父亲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板书设计:那只松鼠捉------------放----------想关爱动物。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那只松鼠-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生字词“桂林山水甲天下”、“气喘吁吁”、“白玉兰”、“绿萝”。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培养以下能力: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培养以下情感:关注小动物的生存环境,学习爱护身边的动物。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阅读、理解和记忆。
2.告诉学生怎样保护小动物。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关注小动物的环境问题,从而学习爱护身边的动物。
2.如何通过生字词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1.师生互动问好。
2.利用听力材料进行听力运动,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2. 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导入新课《那只松鼠》。
首先请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例如:“那只松鼠”为什么要为自己的寒舍进行整修呢?等等。
3.师生共读课文。
3. 阅读与讲解1.根据生字词进行分组阅读,学生互相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进行模仿。
2.教师讲解生字的字形、音、义、形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生字。
3.师生共同探讨“保护动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语言表达1.向学生要求读课文,并进行模仿,不断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2.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5. 总结1.对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分组让学生对生字和课文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
2.教师总结,提出本课的重难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课堂作业1.填表请每位同学针对上述话题,在家庭小组内填表。
话题我的观点怂恿放生倡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爱护宠物如何爱护家乡动物2.打小抄请学生将本课所学过的生字写在小抄上,以便日后复习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小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学习爱护身边的动物。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学习了解倒叙的叙述方法。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我和女儿的善良品质,体会父女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4、认识本课“泼、伶、俐”等11个生字,会写“惜、逗、鬼”等12个生字。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并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条谜语,听一听,想一想,你猜到了什么?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忙忙碌碌采松果,跳上跳下树上待。
(生说是松鼠)2.两次完成课题师:猜对了,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松鼠”。
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松鼠?(生:活泼、可爱、好玩、有趣-----)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
今天有一只小松鼠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它就是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5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松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校正读音。
3、师: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里的味道来。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生:课文主要讲父亲捉到一只松鼠,然后又把它放回了山林。
师:引导学生说出: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以及父亲经常梦到那只松鼠。
)4、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内容,就是哪几个词?(梦松鼠、逮松鼠、放松鼠、说松鼠)(板书:梦、逮、放、说。
)4、师:根据同学们说的,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怎么划分?生:交流汇报三、.简单渗透倒叙方式。
那只松鼠一、读拼音. 写词语。
xiè dài fú lǔ kàng jù qǐqiú()()()()二、词语模仿秀。
1.逃之天天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 蹑手蹑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对号入座。
希望失望绝望1. 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
3. 那天班会没有照常开展活动,真让人()。
四、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1. 最后,我哇咬牙,把它放了。
2.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五、精彩语段回顾。
我的手触电般地缩回原处。
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1. “触电般地”说明2. 想一想,小松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六、阅读大舞台。
深山含笑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花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折)服!几株两三文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l. 把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划掉。
2. 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3. 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 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5. 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18课《那只松鼠》word教案教学目标12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勾出生字、词,标出段落序号;查阅有关松鼠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1松鼠命运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
2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或读得不好的地方,师生共同评议。
3、你记住了哪些字词?怎么记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想想刚才的那些词和词组在文中该怎样理解,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指名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1~3段。
①读读文中写“我”捉松鼠的段落,勾出描写“我”神态、动作的词以及松鼠四处逃窜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②指导朗读第3段。
③如果你是这些四处逃窜的小松鼠中的一只,你会想些什么?24段。
①假如你是被捕捉的那只小松鼠,你会想什么?会有什么反应?(指名说或表演。
)②指导朗读,自由读,想想你能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35、6段。
①从“触电般地缩回”、“望”中,你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如此惊讶?②从“咬咬牙”、“放”中,你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不舍?(联系上下文。
)③指导朗读第5、6段。
4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说不出”:因为从情理上讲,好不容易捉到的松鼠,又是我非常喜欢的,没有理由放。
“非这样做不可”:因为我实在不忍心让小松鼠从此孤单、忧郁地生活。
58、9段。
①说说你对这个女儿的看法,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②指导朗读写女儿的句子。
③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这句话中,“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是什么?“落地”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四、总结全文文中的“我”和“女儿”是怎样的人?五、指导积累抄写、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抄写生字、新词,完成《同步练习》作业。
《那只松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2.难点: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谈谈父亲为什么会放走松鼠?
2.说说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四、参考资料
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中的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
根据生活环境不同,松鼠科分为树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
与其他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又被合称为松鼠形亚目。
全世界近35属212种,中国有11属24种,其中岩松鼠和侧纹岩松鼠2种是中国特有动物。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那只松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掌握课文中生词和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
2.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查字典、分析和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那只松鼠》。
【教学难点】提到树枝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如何让学生明确这些表达的意义。
【教学过程】1. 预习导引教师将“松鼠”两个字写在黑板上,及时纠正学生对于松鼠的认知认知误区,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松鼠的印象和感觉。
2. 畅想预测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于松鼠的印象和感觉,预测课文中将会讲述哪些有关于松鼠的话题。
3.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让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先大声朗读和读自己觉得重要和想识记的句子。
2)理解课文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问题点。
学生思考后,教师再进行详细解答。
问题列举:1. “明天我有许多事要办呢!”小樱鼓起了勇气,把松鼠领到花园,说道。
2. 小松鼠躲在里面告诉她:“这里一点都不危险,相反,这里可美呆了。
3. 松鼠的小脑袋突然想到,起身跳上树枝,然后迅速爬下去,用两只小手去抱那个葡萄。
4. 小樱眼睛一亮:“噢,这是‘权谋’。
”。
5. 小松鼠眨眨眼:“你真厉害,我都不会做饭呢!”3)学习生词让学生通过课文查找生词,完成生词小结。
教师在黑板上宣读生词并解释意思。
4)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到对于小动物充满爱心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教师从哪些方面出发,指引学生回顾课文时充分体验情感。
例如,在小松鼠被树枝辜负而他却不灰心丧气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人勇气和乐观向上的动力。
5)异化拓展开启异化拓展环节,将所学习过的知识和内容与现实世界和未来发展相联系,让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其中值得肯定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们具有对于小动物充满爱心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的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本次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那只松鼠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猜谜语师:今天,卿老师带来了一道谜语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招吗?(课件出示谜语:像鼠却又尾巴大,家里从来没有它,山上安家它)喜欢,爬山上树本领大——打一动物)师:咱们班的孩子果然聪明,一猜就中,这个动物就是松鼠。
(板书:松鼠)2.欣赏图片师: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这位新朋友。
(播放松鼠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学生描述)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有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
(完善课题,板书)美丽可爱的松鼠有千千万万只,可“那只”松鼠却只有一只,到底“那只”松鼠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作者如此难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感悟课文,品味语言1.梦见松鼠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写了什么?生:“我”连续好几个晚上,梦见了那只松鼠。
(板书:梦见松鼠)2.逮松鼠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作者如此难忘?咱们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小声的读,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Δ”。
提问:读完这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课件出示:我仿佛看到了____的小松鼠,我从_____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的。
)预设:①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我从小松鼠的样子“毛茸茸”、“圆球”等词感受到的。
②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
(生读句子: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
)③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动作敏捷的小松鼠。
我从“嗖嗖嗖”、“蹿”等词感受到的。
再次提问:作者看到了这样一只松鼠,心里特别喜欢,他忍不住做了什么?(逮松鼠)他是怎样逮小松鼠的?(板书:逮松鼠)(生回答,师引导学生抓住“蹑手蹑脚”、“跑东窜西”、“瘫坐在地上”、“喘着粗气”、“总算”等词感受作者“逮松鼠”的不易。
)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逮住了一只小松鼠的“我”,心情怎么样?生:异乎寻常地高兴。
(学习第3自然段)师:可是此时被逮住的松鼠还是原来那样活泼伶俐吗?(学习第2自然段)3.放松鼠师:“我”原本很开心的,可是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俘虏”,想伸手去……(生接读:想伸手去摸摸它。
课题:13 那只松鼠课型:解说知识与技术.学习本课的12个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经过频频朗诵,借助工具书,利用小组合作优势研究问题。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育学生的爱心。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松鼠的可爱。
教课方法师:读议、解说法。
生:自读、议论、想象相联合。
教课准备师:生字卡片,CAI课件。
生:预习课文,采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打扫文字阻碍,弄懂要点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1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上上下下跑得快,尾巴蓬松多好玩,高处跳下摔不伤,由于有把下降伞。
这是什么?(松鼠)你们见过松鼠吗?在哪里见过的呢?你们喜爱它吗?今日,老师和你们一同去认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 板书课题:13 那只松鼠)二、资料沟通.学生出示课前采集的松鼠资料或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松鼠资料。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
.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1)四、检查预习成效(2).教师启迪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沟通学习状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的状况。
检查自学生字的状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鼠窜逮厦迹茸梢泼夭乞颤隐学生自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检查自学词语的状况。
松鼠:哺乳动物,外形略像鼠,比鼠大,尾巴蓬松而特别长,生活在松林中,毛皮较名贵。
逃跑:逃跑、逃脱。
逮住:捉住,捕住。
踪影:人或动物走事后留下的脚迹。
树梢:树木的顶端部分。
轻手轻脚:行动很轻的样子。
溜之大吉:逃得看不见了。
恳求:向人讨、要求。
发抖:物体振动、抖动。
消失:隐匿,不显现。
俘虏:打仗时捉住的仇敌。
检查学生朗诵课文的状况。
指引学生沟通读文的感觉。
初步感知课文构造和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连续好几个夜晚,梦见了那只松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我”发现并逮住了那只松鼠。
2019-2020年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看,课堂里来了新朋友(屏幕出现小松鼠的活动场面)大家和它打个招呼吧。
2、今天咱们就围绕这可爱的松鼠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那只松鼠到底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赶快自由的读读课文,想想主要讲了些什么。
板书(捉放)三、抓关键词句,揣摩父亲心理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书上用的什么词?(屏幕出示“最后,我咬咬牙,终于把它放了。
”)一起读读这句话。
从咬咬牙这个动作,大家体会到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舍不得)(一)感情朗读,学习课文为什么捉的部分1.到底是一只什么样可爱的松鼠能让父亲这么舍不得呢?从课文的哪一部分能看出来?2.先自己读读第三段,再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是哪几句?3.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些句子,词语写得真生动用得真准确,那么我们就把表现那只松鼠可爱,机灵的第三自然段连起来好好读一遍怎么样?(二)创设情景,走进人物内心,学习为什么放的部分说心里话,要是真有这么一只既活泼可爱,又调皮机灵的小松鼠让你带回去当宠物好好爱,好好养,你舍得不要吗?要是换了我,我也舍不得啊。
可咱们文中这位父亲,到了最后,还是(再次引读屏幕上的句子。
)思考:父亲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有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读书:从文中哪些自然段中能看出父亲的感情变化。
(三)自我阅读后交流体会指导要点:1、(屏幕出示父亲提着网兜和被俘的小松鼠对望的画面,旁边配有课文4、5段的描写):看来,大家都特别关注了4、5自然段的描写,让我们先来读一读。
2、(响起舒缓的音乐)你们看,小松鼠就这样一动不动的躺在网袋里,失去了自由,父亲突然看到了它的目光,它也直盯盯的望着父亲,就这样静静地彼此注视着。
西师版语文四上18课《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文章写了一位父亲意外的抓住了一只松鼠,为了可以满足女儿的心愿而异常高兴,可后来居然把它放了,女儿知道后,毫不责备父亲,反而关注那只小松鼠的命运。
表现了他们关爱动物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启思1、出示松鼠图片,板书“松鼠”。
提醒学生“鼠”的书写注意事项。
你喜欢松鼠吗?了解它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解松鼠。
2、听到大家的介绍,我觉得松鼠十分可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3、齐读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4、师归纳问题。
(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那只松鼠怎么了?那只松鼠在哪里?)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读课文,自主识字。
2、认读词语:惦记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逃之夭夭活泼伶俐可怜巴巴高楼大厦毛茸茸蹑手蹑脚密林深处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三、速读,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围绕着那只松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四、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1、读1~3段,用“”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被逮到以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2、交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抓住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的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
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松鼠;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做动作理解“蹑手蹑脚”,联系上下文理解“逃之夭夭”等词语。
那只松鼠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松鼠图片)孩子们,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它吗?一位小姑娘,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她梦寐以求有一只小松鼠作伴。
有一天,她的父亲在山林路边等车,意外地逮到一只小松鼠,准备送给女儿。
可是,父亲最终放了那只松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只松鼠。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勾生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并把疑难生字向同桌提个醒。
3.出示小黑板上的生词,请生读,齐读,了解自学生字情况。
4.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父亲意外捉到一只松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是他居然把它放回了山林。
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
)5.师边叙述边板书:逮——放——惦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1.我们去瞧睢父亲逮松鼠吧。
请孩子们自由读第三段。
用横线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2.汇报自学情况。
(1)松鼠是什么样的?从松鼠外形描写中体会到什么?(2)当父亲去逮松鼠,松鼠要逃跑,课文是怎样写松鼠的呢?出示句子:“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树梢。
……那些小精灵呢,……”A、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松鼠怎样?B、这句中的省略号表明什么?C、这些语句该怎样读呢?(3)这样一只活泼伶俐的松鼠,父亲是怎样逮住它的?3.父亲费了很大的劲才逮到一只松鼠,心情怎样?联系前面的语句来说。
(心里非常高兴)4.领读感悟。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那只松鼠》。
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3.请大家打开语文书,回顾一下课文,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小结:同学们,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就能把长文读短。
(板书:逮——放——想)【反思】:通过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即先在黑板上写下“松鼠”二字,让学生加上能修饰“松鼠”的词嘛,然后板书“那只”,随即设问: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根据“逮松鼠——放松鼠——惦松鼠”的线索细搅课文,感悟理解。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1.自读课文,找出能概括松鼠特点的词语,把它圈出来。
交流: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松鼠的特点?(相机板书)活泼伶俐可怜巴巴2.文中那一段写了松鼠的活泼伶俐?哪几段写了松鼠的可怜巴巴?3.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写这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自学要求:勾一勾。
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画一画。
在最能表现松鼠活泼伶俐的词语下面画“.”。
说一说。
同桌交流,你从这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什么?读一读。
读出松鼠的可爱。
4.究竟什么样的松鼠让作者如此喜欢呢?你还找到哪些描写松鼠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指名读,抽读,齐读)5.小松鼠只有这一只吗?(不是)出示句子“顷刻间,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几只松鼠在跳动觅食。
第18课《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关心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体会作者和女儿对小松鼠的关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
2.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它们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
一条帽缨形的毛茸茸的美丽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2.学生阅读,说说自己读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动物?(松鼠)教师板书“鼠”,指导学生写对笔画顺序。
简单介绍松鼠:松鼠亦称灰鼠。
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
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
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
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5—10仔。
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
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3.出师松鼠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师生交流:大家喜欢松鼠吗?(喜欢。
)为什么?(松鼠很可爱,很漂亮。
)4.谈话导题:有一位小姑娘,她特别喜欢小松鼠,她做梦都想要一只松鼠做伴,有一天,她爸爸还真意外地逮到了一只松鼠,爸爸、女孩和松鼠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十八课,了解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那只松鼠,学生齐读课题。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生字,不理解的地方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主阅读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网袋拼命逃窜可惜踪迹意外携带逮到蹿上树梢觅食瘫坐携带俘虏绝望抗拒乞求缩回脑筋隐没晚餐说漏沉浸惦记灰褐色毛茸茸直盯盯可怜巴巴高楼大厦蹑手蹑脚活泼伶俐逃之夭夭一动不动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2)鼓励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词?怎么记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或指导读得不好的地方,师生共同评议。
3.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那只松鼠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三、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课堂作业新设计】1.看拼音写词语。
huīhèsè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Nièshǒu nièjiǎo便()地过去。
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cuān shànɡhuópōlínɡlì()了树梢。
哦,原来是一只()的小松鼠。
我忽然又发mìshí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松鼠在跳动()。
2.近义词辨析。
连续()伶俐()沉浸()似乎()3.反义词积累老实()灵活()抗拒()连续()【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看拼音写词语。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
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
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
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松鼠在跳动觅食。
2.近义词辨析。
连续(持续)伶俐(聪明)沉浸(沉醉)似乎(好像)3.反义词积累老实(淘气)灵活(笨拙)抗拒(顺从)连续(间断)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关心爱护动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学生自由读课文,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逮松鼠;哪些自然段描写放松鼠;哪些自然段描写惦记松鼠?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1~3自然段)逮松鼠;(4~7自然段)放松鼠;(第8、9自然段)惦记松鼠。
二、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
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
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
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松鼠在跳动觅食。
我兴奋无比,东奔西跑地去抓。
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
当我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那些小精灵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几棵树干上。
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后来,我用随身携带的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
(1)交流:读读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活泼伶俐。
)(2)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松鼠的活泼机灵,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逮松鼠的句子。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
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
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
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松鼠在跳动觅食。
我兴奋无比,东奔西跑地去抓。
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
当我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那些小精灵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几棵树干上。
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后来,我用随身携带的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
(1)交流:读读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逮住松鼠可真不容易。
)(2)“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逮一只松鼠?(在家时,女儿常常吵着要养一只小松鼠。
)“我”逮住松鼠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很难找到松鼠的一丝踪迹,没想到这次在山林路边等车,我却意外地逮到了一只。
所以“我”感到惊喜、高兴、兴奋、激动。
)(3)鼓励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出“我”逮住松鼠后的心情。
(4)被“我”逮住后的松鼠和先前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那只松鼠可怜巴巴地躺在我的网袋里,一动也不动,完全失去了几分钟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儿。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松鼠的可怜。
3.鼓励学生再读课文1~3自然段,看自己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由读课文。
)(1)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先写逮住松鼠,再写逮松鼠的过程。
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倒叙。
作者这样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小松鼠的可怜。
4.谈话过渡: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逮住小松鼠,女儿又是那么喜欢,爸爸心情怎样?(开心。
)他首先会想到什么?(把松鼠给女儿带回家。
)(二)学习第4~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交流:(1)捉到了松鼠,“我”异常兴奋,而此时的小松鼠呢?(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勾画描写松鼠的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此时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可怜。
)(2)教师小结: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抗议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
(3)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松鼠的绝望、抗拒、乞求。
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第五、六自然段:我的手触电般地缩回原处。
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
我看着它蹿上树梢,又从这棵树梢跳到了那棵树梢,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我决定回家后不对女儿说这件事。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从“触电般地缩回”、“望”中,你体会到什么?(“我”惊讶的心理。
)(3)“我”与小松鼠对视很久,猜不透再动什么脑筋……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松鼠的内心活动。
)假如,你就是这只被逮到的小松鼠,你会动什么样的脑筋呢?(向往自由,向往家园。
)(4)看到了小松鼠这样复杂的眼神,“我”做出怎样的决定?(我咬咬牙,把它放了。
)从“咬咬牙”、“放”中,你体会到什么?(“我”矛盾的心理。
)(5)从“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你又体会到什么?(“说不出”:因为从情理上讲,好不容易捉到的松鼠,又是我非常喜欢的,没有理由放。
“非这样做不可”:因为我实在不忍心让小松鼠从此孤单、忧郁地生活。
)(6)对到这里,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爱动物。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到七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8~9自然段。
自由朗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启发学生从小女儿的话中感受女儿的善良、关爱生命、关爱小动物。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课文写出了作者因为爱而捉松鼠,因为爱而放松鼠。
这两种爱是不同的爱。
前者是自私的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的爱;后者是高尚的爱,伟大无私的爱。
是热爱自然,关爱小动物的一种表现。
学到这里,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在发芽,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2.学生朗读全文,感情升华。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课外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资料(故事、图片等),在班内交流。
2.读写结合: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把小松鼠放回了大自然。
虽然女儿的心愿没能实现,但是女儿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深情地关注着小松鼠的命运。
如果这父女俩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请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1.给多音字注音。
逮.住()厦.门()兴.奋()逮.捕()大厦.()高兴.()2.词语巧搭配()地高兴()地走过来()地缩回来()的小松鼠()的目光()的圆球3.词语模仿秀。
(1)逃之夭夭(2)蹑手蹑脚4.对号入座。
希望失望绝望(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
(3)那天班会没有照常开展活动,真让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给多音字注音。
逮.住(dǎi)厦.门(xià)兴.奋(xīnɡ)逮.捕(dài)大厦.(shà)高兴.(xìnɡ)2.词语巧搭配(异常)地高兴(悄悄)地走过来(猛)地缩回来(机灵)的小松鼠(乞求)的目光(蓬松)的圆球3.词语模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