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_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格式:ppt
- 大小:596.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课文中提供的图片、文字等材料的观察和阅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诠释和解读能力;通过对洋务企业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手段、方法借助计算机,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与竞争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顺口溜导入请你猜猜“我”是谁我是一匹狼,来之欧洲西海洋。
外号“日不落”,野性特别强。
工业革命养肥了我,总想吃小羊。
中华大地美味多,关起门来不让尝。
一恼发射俩炮弹,大清王朝吓破膛。
乖乖把我请进门,各种美味任我尝。
请回答:(1)“我”是谁?(2)“美味”实际上是指什么?(3)“关起门来”说明当时的清王朝奉行什么政策?(4)“俩炮弹”又指什么?回答:我是英国。
美味是指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关起门来是指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俩炮弹是指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0课看一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标解读】1、课标阐述: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标领会: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初步发展的原因等。
2、对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要会概述,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洋务运动、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本节课的内容。
【本课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开始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目标,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
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的基础知识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兴办的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概况;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2、理解与运用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企业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
③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及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
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过程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刻体会一些洋务派代表人物和中国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
③通过近代工业的起步和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重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及其后的洋务运动。
从那时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一些变革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
第一个重大变革是农业。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浪潮。
传统的手工农业逐渐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大量农民因此失业。
同时,农业现代化导致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第二个重大变革是工业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
经过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工业化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政策。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许多国有企业和工厂被建立起来,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厂工作。
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农民失业问题。
第三个重大变革是城乡差距的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城乡差距也逐渐扩大。
城市地区享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工人和职员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而农村地区则很少从工业化发展中受益,农民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改善。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第四个重大变革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政府逐渐减少对经济的控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私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经济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竞争,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五个重大变革是信息技术的突破。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的销售,改善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生活。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和服务业的发展。
以上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些主要变动。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将会继续进行。
虽然这些变革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它们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潜力。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桓仁一中高鸿鑫【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难点】: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原因、概况;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民族工业的特点【基础过关】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时间:鸦片战争后。
2、原因:外国商品冲击中国经济结构。
3、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已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③从地域上看,首先遭到冲击的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较快;其他地区特别是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迟缓。
4、影响:①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②促进农产品商业化,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③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④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⑤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变化,买办阶层出现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时间、人物: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
2、背景:内忧外患。
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英法联军的侵略,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3、目的:直接目的:“自强”和“求富”。
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4、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如开平煤矿。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