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7
第九章辽金元法律制度重点、难点:1、元朝立法指导思想;2、辽金元法制的特点;3、元朝司法制度的特征。
辽、金、元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宋代对峙的几个团体,他们的法律深受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一、辽金法制概况辽金两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又受到汉族法律文化的影响。
在仿效唐宋法制的基础上,它们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1、辽代(916—1125)立法概况契丹人源自辽河流域,“渔猎以食,车马为家”,没有成文法律,沿用民族习惯法。
辽太祖执政之初,仍然适用习惯法,对一般犯罪“量轻重决之”,对重大案件则“权宜立法”随着辽政权的不断扩张,渐受宋朝法制影响,开始采用“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分治原则。
在加速汉化的进程中,辽代不断扩大汉法的适用范围。
圣宗即位后,着手改革辽法,组织大臣翻译南京(今北京)所进唐宋律文,作为法律改革的基础。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契丹人与汉人发生冲突而适用法律轻重不均的问题。
辽代大规模地编纂法典,开始于兴宗时期。
重熙五年(1036年),参照唐律修订太祖以来法令,正式编定《新定条例》547条,又称《重熙条制》,颁行全国,成为辽代基本法典。
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为由,对《重熙条制》进行删修增补,编成《咸雍重定条例》789条,简称《咸雍条制》。
这部法典对契丹、汉人同样适用,是辽代法律进一步汉化的标志。
大康以后,又对新律续补过两次,分别增加36条和67条。
至大安五年(1089年),道宗以新律繁杂,“典者不能遍习,愚民莫知所避,犯法者众,吏得因缘为奸”,下令恢复行用《重熙条制》。
2、金代(1115—1234)立法概况金代建立之初,主要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法制简易,无轻重贵贱之别”。
即使皇帝违法或违誓,也要承担罪责,甚至被杖打。
直至太宗即位,仍继续“依本朝旧制”。
自灭掉辽政权,进入黄河流域后,开始依照辽、宋法律进行治理,出现了多元法制并存的局面。
历代之下15章解释。
(最新版6篇)篇1 目录1.历代之下 15 章的概述2.各章节的主要内容3.各章节的联系与逻辑顺序4.历代之下 15 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篇1正文《历代之下》是一部描绘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经典著作,共分为十五章,每章都详尽地解释了一个朝代的历史。
第一章为“黄帝尧舜”,讲述了我国最早的领袖黄帝以及尧舜两位圣贤的传说。
第二章“夏商西周”,描绘了从夏朝到西周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春秋战国”,展示了这个战乱纷起、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第四章“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
第五章“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之间的英勇斗争。
第六章“汉朝的兴衰”,讲述了汉朝四百年的历程。
第七章“三国鼎立”,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
第八章“晋朝南北朝”,讲述了晋朝以及其后南北朝的历史。
第九章“隋唐五代十国”,描绘了隋唐的繁荣以及五代十国的割据。
第十章“宋朝”,讲述了宋朝的历史以及文化成就。
第十一章“辽金西夏”,描绘了这三个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
第十二章“元朝”,讲述了蒙古族统治下的历史。
第十三章“明朝”,描绘了明朝的兴起与衰落。
第十四章“清朝”,讲述了满族统治下的历史。
第十五章“民国”,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
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逻辑顺序,从最早的朝代到最近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篇2 目录1.历代之下 15 章的概述2.各章节的主要内容3.历代之下 15 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篇2正文历代之下 15 章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变迁。
这部作品对于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历代之下 15 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
首先,历代之下 15 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 15 个章节,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其中,第一章为夏朝,描述了大禹治水、夏朝建立等重要事件;第二章为商朝,讲述了商汤革命、盘庚迁都等历史过程;第三章至第十五章分别叙述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历史。
第九章辽、西夏、金和元朝的法律制度1.辽的法律制度?答:即处于从奴隶制政权向封建政权过渡的过程中,又处于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不断汉化的过程中,建立了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
(1)主要立法:辽实行的是因俗而治的政策,对其统治区域中的汉族人采用唐律,对本民族人采用本民族原有的习惯法。
A决狱法——辽最早的基本法律,主要根据契丹族的习惯法汇编而成。
B重熙条制——辽重要的成文法典,于1036年编成,参照汉族相关规定下,重点解决原先决狱法背景下契丹人与汉人适用法律不均等矛盾。
C咸雍重修条制——于1070年依重熙条制修定,统一适用于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和契丹人,标志着辽汉化进程完成。
(2)法制的主要内容:刑罚四种:杖、徒、流、死刑。
辽在刑罚上法外用酷刑的情形成为辽法制的一个显著特色。
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一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大量吸收了唐宋法律的原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大量契丹习惯。
(3)司法制度:夷离毕一职专门负责司法,性质相当于刑部,分掌部族法令、刑狱等。
辽圣宗时设大理寺。
尚书刑部等统一管理全国事务,地方上实行行政长官兼司法的做法,下设属官,专管司法审判事务。
2.西夏的法律制度?答:(1)主要立法: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新法、光定年新法。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它是西夏篇幅最长、内容最详,保存最好的一部综合性法典,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等,还有许多规定涉及到西夏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历史方面的广泛内容,它是西夏的国家政典,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刊行的法典。
(2)法制的主要内容;量刑原则:重刑主义原则和按身份量刑的原则。
刑罚上首次出现长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刑罚制度也有五刑:杖刑、短期徒刑、长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罪名十恶有:谋逆、失孝德礼、背叛、恶毒、为不道、大不恭、不孝顺、不睦、失义、内乱。
财产制度不承认不动产地邻的先买权,并禁止倚仗强权强行买卖。
借贷制度要求依据自愿原则订立契据为依据,负债不还处罚金和杖刑。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
2. 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1.1 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
1.2 重要事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出现,战争和争霸的过程和影响。
1.3 人物介绍: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1.4 文化遗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如《诗经》、《楚辞》、青铜器等。
第二章:秦汉时期2.1 背景介绍: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2.2 重要事件: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汉朝的文景之治和武帝时期的扩张。
2.3 人物介绍:秦始皇、汉武帝等皇帝的统治政策和成就,张骞、班超等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2.4 文化遗产: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如兵马俑、长城、汉画像石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3.1 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3.2 重要事件:三国鼎立和晋朝的建立,南北朝的对峙和文化交流。
3.3 人物介绍: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家的创作。
3.4 文化遗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和书法艺术,如敦煌莫高窟、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第四章:唐宋时期4.1 背景介绍: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繁荣,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4.2 重要事件: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宋朝的靖康之变,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宋朝的仁宗中兴。
4.3 人物介绍:唐太宗、宋太祖等皇帝的政治才能,李白、杜甫等文学家的创作,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的艺术成就。
4.4 文化遗产:唐宋时期的诗词、书画和科技成就,如唐诗、宋词、书法作品等。
第五章:明清时期5.1 背景介绍:明朝和清朝的建立和衰落,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5.2 重要事件: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和清朝的鸦片战争,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圆明园毁灭。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1.2 工艺美术的定义解释工艺美术的概念和特点。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2.1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背景介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2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分析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如陶器、石器等。
2.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半坡遗址的彩陶等。
第三章: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3.1 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3.2 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青铜器、玉器等。
3.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商周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神树等。
第四章: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4.1 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4.2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漆器、陶器等。
4.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战国秦汉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秦始皇兵马俑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5.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5.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佛教艺术等。
5.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等。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6.1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6.2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金银器等。
6.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隋唐五代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唐代的越窑青瓷等。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7.1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7.2 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建筑装饰等。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