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1)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8
在《红楼梦》第一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外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以下是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描述:
1. 贾宝玉:
-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他的外貌被描绘为具有神秘色彩。
- 宝玉生得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2. 王熙凤:
- 王熙凤是贾家的女强人,她的外貌被形容为美丽而精明干练。
-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3. 林黛玉:
- 林黛玉是故事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和出众的才情。
- 双眸似水,脸带愁容,皮肤细腻白皙,双颊微微泛红。
她的眉毛如同紧锁的烟雾,眼睛似乎总是带着一种喜悦又哀愁的表情。
她静时像娇艳的花朵倒映在水中,动起来则如同病弱的垂柳轻轻摇曳。
她的内心比一般人多了一窍,但身体却虚弱得仿佛西施一般。
这些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不仅展现了曹雪芹独特的文学才华,也揭示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通过对外貌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原文高二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是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的节选出来的一部分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原文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
林黛玉进贾府原文林黛玉进贾府原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原著《红楼梦》第3回。
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或“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黛玉进贾府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原文的内容有哪些呢,想了解的话大家可以来看看哦,希望对你有帮助!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原文高二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是曹雪芹所着的《红楼梦》中的节选出来的一部分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原文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
【公开课教案】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授课者: 龚巧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 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
2. 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 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带领学生仔细品读课文, 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 欣赏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含蓄之美, 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 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典型的例句, 理解选文中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 如便宜、态度、形容、可怜等。
3. 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 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强化认识, 掌握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品读课文精彩选段的语言描写, 体会其中调动多种形式与手法写人生百态的妙处。
4.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 有其丰厚的、深刻的意蕴, 借助多媒体, 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研究讨论, 各抒己见, 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5.探究活动, 运用对比法比较人物不同的出场, 不同的“哭”与“笑”, 以与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加强口头语言组织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 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求真求美, 摒弃虚假的生活。
2. 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百态。
一、教学过程:二、导入三、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一)、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 虽然贾母十分疼爱, 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 所以, 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细心、多虑、自尊是她的性格特点。
提问: 请举例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些特点的?明确: 1、大舅妈留她吃饭时;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 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 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 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 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第三单元教学导引一、学习任务1、能力项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习鉴赏古代小说,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1)主要看这个人物是否个性鲜明,有无典型意义。
(2)主要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语言。
(3)要特别注意古代白话的语言特点。
2、语文基础积累古白话的一些常用语词。
积累古白话小说中的文言文词语。
识记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二、学习建议1、鉴赏古代小说一定要注意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发展传统所经历的过程:神话--史传文学与“稗官野史”小说--唐代传奇--讲唱文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
2、鉴赏古代小说还要与西方长短篇小说进行比较,找出明显的差异,以加深对古代小说特征的理解。
3、留意古代小说中的一些不明白的常用词语。
5、《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构成本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均属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节选,拟增加单元阅读导言,阐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②就小说而言,根据课文特点,《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研讨故事情节;《明湖居听书》重在鉴赏;以做到学前心中有数。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
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两个重点;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教案按后一种情况设计编写。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指定一名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学标出:《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然后补充介绍如下:《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
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
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1:《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
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附录2:《红楼梦》人名拾趣《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
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
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
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
“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
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
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
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
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
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
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 ,冯渊是“逢冤” ,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等等《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注:⑴《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