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七章病机-虚实病机阴阳失调
- 格式:ppt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医)邪正盛衰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决定着病证的虚实病理变化。
1.虚实病机在疾病发展变化中,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决定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性病机:实是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实证较多见于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斗争激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不通为特征的证候。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疫疠的初、中期,或痰饮水湿、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
(2)虚性病机: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或因大吐、大泻、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
2.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证或实证,还会出现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的病证。
(1)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但临证时需仔细区别邪盛、正虚的主次,分清是虚中夹实还是实中夹虚。
(2)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3)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如患者因脾气虚弱(真虚)而出现脘腹胀满、疼痛的假实症状;患者因肢体经络气血不通(真实)而出现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的假虚的症状。
3.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1)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变化过程中,疾病趋于好转和痊愈的转归。
这也是许多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结局。
(2)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变化过程中,疾病趋于恶化甚至死亡的一种转归。
(3)正虚邪恋:是在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
《黄帝内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道出了阴阳失调的病机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和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或偏衰等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是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总概括,是疾病反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阴阳不相得则病”。
阴阳失调的病机,非常复杂,但其不外呼阴阳的偏衰,阴阳得偏盛,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个方面。
病邪侵袭人体,在性质上有所不同,阳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机体的阳气偏盛,阴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机体的阴气偏盛,当然它们在机体中也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热为阳,寒为阴。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即指出了阴阳偏盛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有寒或热的特点。
阴阳偏盛的病机,一般应是阴或阳中的一方亢盛,而另一方呢,也不是很虚,但是,由于阴和阳的相互制约,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阳偏盛则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也就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一样,弱肉强食,虽然其中一个的势力也不小,但还有比它势力更大的,这时他不得不屈服,甚则它的东西会被霸用,或身边的小人弃逃,这样它的势力就更弱了。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即指出了阴阳偏盛病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阳邪偏盛,机体代谢活动的亢进,机体的反映也很强,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者是亏损不大的实热证候。
这就是所谓的阳盛。
阳盛则热,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入里而从阳化热,或者是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者是因为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常表现为实热,热性病证。
这都是由于人体的阳气具有热,燥,动的特点,所以阳偏盛容易出现热象,如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2、阴偏胜││├(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2、阴偏衰││├(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五)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2、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2)精瘀││├(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1)气滞│││├(2)气逆│││├(3)气陷│││├(4)气闭│││└(5)气脱││├(三)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1)血瘀│││└(2)出血││└(四)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精气两虚│││├(2)精血不足│││└(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湿浊困阻│││├2、痰饮凝聚│││└3、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水停│└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虚寒│├(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2)里病出表││├2、外感病的传变:┬(1)六经传变│││├(2)三焦传变│││└(3)卫气营血传变││└3、内伤病传变:┬(1)脏与脏传变││├(2)脏与腑传变││├(3)腑与腑传变││└(4)形脏内外传变│└(二)病性转化│┬1、寒热转化:┬(1)由寒化热││└(2)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2)因虚致实└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四)生活因素附:研究进展。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正气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虽然在临床上疾病的种类繁多,表现复杂,病理变化多样,但其基本病机不外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内容。
一、邪正盛衰邪气侵袭人体之后,机体的抗病能力与邪气相互斗争: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损害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正气对邪气的抗损害和驱除邪气的过程。
这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正气和邪气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即所谓邪正盛衰。
因此,邪正斗争及其双方力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疾病的虚实变化,而且关系着疾病的转归。
(一)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指出了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决定着机体虚或实的病理状态。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由于邪气亢盛,但机体的正气尚足,能积极地与邪气抗争,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亢盛有余、不通的证候表现,即所谓实证。
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
临床以精神亢奋,壮热狂躁,疼痛拒按,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为典型表现。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精气夺则虚”,此“精气”泛指人体的精、气、血、津液。
由于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导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正气对邪气的斗争,未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而出现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年老虚损者,或外感病后期,或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之后。
临床可见神疲乏力,声低气微,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概括。
1、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1)阳偏盛临床表现: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
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
此即是“阳盛则阴病”。
2)阴偏盛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
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
“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2、阴阳偏衰: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临床表现: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2)阴偏衰临床表现: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
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
第七章病机一、选择题(一)A型题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饮食习惯D.生活与工作环境E.体质与精神状态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A.正邪相搏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功能失调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邪气强盛B.正气不足C.邪胜正负D.正虚邪不胜E.正胜邪衰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邪气B.正气C.地域因素D.饮食习惯E.生活和工作环境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除E.饮食不慎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A.正气的盛衰B.邪气的性质C.感邪的轻重D.禀赋的强弱E.邪正斗争的胜负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8.并病是指: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E.气血两燔9.合病是指: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10.“重感冒”指: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复感邪E.肺卫同病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气郁化火D.瘀热在里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虚阳亢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重阳必阴B.寒极生热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阳损及阴E.阳长阴消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阳亡失1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1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房劳过度而耗伤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思虑无穷而暗耗1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内脏下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子宫脱垂E.久利脱肛18.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不摄血D.气随血脱E.气血两虚19.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燥热之邪灼伤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忧愁思虑而暗耗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2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A.热汗多B.身热肢冷C.畏寒蜷卧D.气喘E.脉数疾21.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A.烦躁不安B.面色苍白C.冷汗淋漓D.脉微欲绝E.以上皆非(二)B型题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1.病情的轻重主要与什么有关:2.疾病的病位主要与什么有关:A.饮食不慎B.情志失调C.劳逸失度D.邪未尽除E.新感病邪3.最易引起气机失调而发病的是:4.疾病复发的最基本条件是: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A.气陷B.血热C.出血D.气脱E.血瘀4.气滞会引起:5.大出血会引起:6.气不摄血会引起:A.痰涎壅盛,咳嗽气粗B.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肿C.大实之病,反见赢状D.久病心悸,面憔体倦E.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满痛喜按7.病机属真虚假实的是:8.病机属虚的是:9.病机属真实假虚的是:A.邪正盛衰变化B.身体素质C.生活状况D.地区方域E.失治误治10.对疾病传变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11.对病理“从化”有重要影响的是:12.导致损伤人体正气,助长邪气,变证迭起的是:(三)D型题1.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A.正气B.邪气C.体质D.精神状态E.饮食习惯2.决定体质强弱的主要因素:A.精神状态B.先天禀赋C.生活习惯D.饮食营养E.劳逸适度3.疾病的轻重,除机体的正气状态外,常与什么有关:A.邪气的种类B.邪气的性质C.感受阴邪D.感受阳邪E.治疗不当4.属气机升降失常病机的是:A.气闭B.气脱C.气逆D.气滞E.气陷5.阳盛格阴出现真热假寒,下列表现哪两项为假象:A.壮热面红B.呼吸气粗C.烦躁不安D.四肢不温E.脉象沉伏6.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下列表现哪两项为假象:A.四肢逆冷B.畏寒蜷卧C.口渴D.面色泛红E.脉微细7.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热象B.很重的虚寒证C.寒热错杂证D.实寒证E.真热假寒证8.阳盛格阴,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寒象B.虚热证C.寒热错杂证D.实热证E.真寒假热证9.形成阴阳两虚病机的是:A.阴虚B.阳虚C.阴损及阳D.阳损及阴E.阴阳格拒10.在疾病过程中,其病理状态属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是:A.大实有赢状B.至虚有盛候C.由虚转实D.虚中夹实E.实中夹虚11.机体阴液不足,一般以下列哪两脏为主:A.心B.肝C.脾D.胃E.肾(四)X型题1.发病类型包括:A.感邪即发B.伏而后发C.徐发D.继发E.合病与并病2.正气抗邪主要表现于:A.抵御外邪的入侵B.病位的浅深C.疾病的不药而愈D.病情的轻重E.影响发病的证候类型3.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A.邪未尽除B.正虚未复C.诱因D.情志不舒E.气血失和4.中医病机学说的病理观认为:A.疾病是单纯的局部病变的病理过程B.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C.疾病是无局部症状的全身性病变的病理过程D.疾病是局部和全身综合的病理过程E.全身性疾病常通过局部反映出来5.属虚实错杂病理状态的是:A.表虚里实B.上实下虚C.至虚有盛候D.表实里虚E.上虚下实6.可造成实性病理变化的有:A.经络闭塞B.久病耗精C.脏腑功能亢奋D.气机阻滞E.脏腑功能减退,病理产物凝结7.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A.食积郁而化热B.外感温热之邪C.血瘀化热D.寒邪入里化热E.五志过极化火8.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证,所见真寒表现是:A.脉大而无根B.精神萎靡C.畏寒蜷卧D.脉微欲绝E.面色苍白9.在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中,以哪些脏腑升降失常最为重要:A.肺B.肝C.脾D.胃E.肾10.气逆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A.肾B.心C.肺D.肝E.胃11.形成气随血脱病理的原因有:A.外伤大量失血B.肝病呕血C.月经淋漓不断D.妇女崩中E.产后大出血12.津液的排泄与输布障碍,主要产生哪些病理改变:A.湿浊困阻B.肌肤肿胀C.痰饮凝聚D.水液贮留E.气滞血瘀13.实证临床可见到:A.二便不通B.脉实有力C.瘀血内阻D.心悸气短E.水湿泛滥14.导致气逆的主要原因有:A.情志所伤B.饮食寒温不适C.水湿停滞D.瘀血内阻E.痰浊壅阻15.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A.水停气阻B.血瘀水停C.气随津脱D.津亏血瘀E.津枯血燥16.内燥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A.心B.肝C.胃D.肺E.肾二、填空题1.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和。
阴阳失调的概念阴阳失调,即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阴阳互损,或阴阳相互格拒,或阴阳亡失等的病理状态。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说明]中医发病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此,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是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总概括,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到阳气和阴精,除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外,阴精、阳气两方面之间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立又统一,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阳气的功能是温煦机体,卫外御邪,助养精神,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阳气的正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并起着主导作用。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精的功能,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化生阳气,助长精神。
阴精既是机体的组成成分,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两方面的关系失去协调平衡,则又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阴阳失调病机,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方面。
[概括表]阴阳偏胜阴阳的偏胜,主要可见于“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病邪侵袭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阴偏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第七章病机一、单项选择题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A、经络的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的功能失调D、内生五邪病变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A、肝B、肾C、脾D、心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A、阳盛阴虚B、阴盛伤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C、气机失调D、脏腑阴阳失调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D、邪去而正不复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B、邪正相持C、邪盛正衰D、正胜邪退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A、肢冷或汗出肢厥B、心烦失眠多梦C、脉伏而不出D、心悸怔状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A、眩晕、昏冒B、狂言、骂唇C、神昏、痴呆D、胸闷、心悸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A、心气虚B、心血瘀阻C、心气实D、心血不足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A、肾气亏虚B、脾虚不摄C、脾虚湿热D、痰涎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A、肺气虚弱B、肾气虚C、脾肺气虚D、肺气失宣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A、劳倦过度B、禀赋素虚C、嗜酒过度D、久病耗伤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A、水肿B、崩酒C、黄疽D、自汗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A、外感暑湿B、痰饮停胃C、饮食所伤D、感受湿邪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A、咯血吐血B、头胀痛,面红目赤C、晕眩目花D、耳暴鸣或暴聋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A、滑精B、自汗C、遗尿D、久泄脱肛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A、耳鸣B、夜尿多C、水肿D、气喘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A、咳喘胸憋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C、喘促痰涎壅盛D、喘而鼻煽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A、心火亢盛B、湿热蕴结膀胱C、心肾阴虚D心火下移小肠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A、肝气犯胃B、肝气郁结C、肝气犯脾D、脾气虚弱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A、上病下取B、肺与大肠相表里C、六腑以通为用D整体观念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久利脱肛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A、肾气不固B、脾气虚弱C、中气下陷D、宗气下陷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濡动D、神昏诡语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B、气陷C、气脱C、气闭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B、气虚C、气滞D、气闭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暖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A、大便燥结B、肌肤干燥C、鼻干目涩D、烦渴引饮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A、阴盛格阳B、阳虚则寒C、阳盛格阴D、阴盛则寒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D、阳热病邪侵袭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A、正盛邪衰则病退B、正虚邪衰则病危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A、口苦B、多梦C、失眠D、易怒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A、脾阴B、肾阴C、胃阴D、心阴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A、巅顶疼痛B、少腹拘急疼痛C、肢麻抽搐D、两胁不舒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A、昏厥B、呃逆C、头胀痛D、咯血吐血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A、肝气的疏泄B、肺气的宣肃C、脾气的主升D、以上都不是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A、肾阳不足B、脾肾阳虚C、脾胃虚寒D、脾胃气虚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A、神昏谵语B、手足蠕动C、痉厥D、目睛上吊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A、脾气虚B、脾肺气虚C、肺肾气虚D、心气虚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A、三焦B、肺C、小肠D、肾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B、思虑无穷C、劳力过度耗伤D、失血过多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A汗、吐、下太过B、五志过极化火C、忧愁思虑过度D、燥热之邪所伤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A、气消B、气陷C、气逆D、气滞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A、情志所伤B、痰湿阻滞C、脏腑功能减退D、宿食积滞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C、胃脘痞满不舒D、两胁胀满疼痛二、多项选择题:、1、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有:()A、感受阳邪B、五志过极C、久病耗伤D、大吐、大泻E、大出血2、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A、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B、禀赋不足脏气衰弱C、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D、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E、气血津液的生成不足3、导致心阳,心气虚的可以原因有:()A、宗气不足B、肾阳虚衰,水气凌心C、血瘀气滞D、脾虚不运,痰浊内生E、正不敌邪,阳气暴脱4、心阴不足的证候可见:()A、五心烦热B、心神不安,虚烦不得眠C、舌质红D、盗汗E、脉细数5、心血不足的症状可见:()A、心悸失眠B、烦热盗汗C、脉细无力D、神思难以集中,甚则神思恍惚E、面白无华6、形成肺气虚损的可能原因有:()A、肺失宣肃,日久不复B、久病C、劳伤过度D、房室劳伤E、肝升太过7、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的原因有:()A、肺气虚B、肺阴虚C、外邪袭表D、痰浊内阻E、肝升太过8、引起气滞的原因有;()A、食积B、情志内郁C、痰湿D、血瘀E、肝、肺、脾、胃等脏腑功能障碍9、属“心火”症状是:()A、目赤肿痛B、失眠多梦C、狂言昏乱D、易怒E、口舌糜烂疼痛10、虚火灼肺的病理表现:()A、五心烦热B、自汗C、潮热颧红D、痰中带血E、干咳无痰11、面色无华,眩晕、夜寐梦多,两目干涩,肢体麻木不仁,筋肉紧动,脉细舌淡,属于:()A、心血高虚B、肝阴虚C、肝血不足D、气血两虚E、阳盛化风12、肾阳虚,命门火衰的病人,其小便改变可表现为:()A、小便不利B、小便清长C、小便频数D、小便刺痛E、夜尿多13、肾精亏虚临床表现为:()A、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B、脑髓空虚,智力减退C、水液代谢失常而发为水肿D、壮年早衰E、“天癸”迟至,生殖器官发育不良14、津液不足可表现为:()A、口渴引饮B、形体瘦削,手足麻木C、口鼻干燥D、皮肤干燥E、目陷瘪瘩15、形成血虚的原因:()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久病不愈,慢性消耗C、思虑过度D、劳力过度耗伤E、饮食营养不足16、气虚的临表现:()A、自汗B、眩晕C、精神萎顿D、易于感冒E、倦怠无力17、经络病机主要有:()A、经络的气血衰竭B、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C、经络的气血逆乱D、经络的气血偏盛E、经络的气血偏衰18、“亡阳”的危重证候可表现为:()A、神疲B、脉微欲绝C、大汗淋漓D、肌肤手足逆冷E、倦卧19、经络的气血逆乱可导致:()A、脘腹剧痛E、上吐下泻C、厥逆D、呕血、吐血E、瘘瘤20、血脉寒滞可见:()A、形寒肢冷B、大汗淋漓C、胸口憋闷、刺痛D、心悸怔仲E、脉涩元力或迟、或结代21、导致失眠多梦的原因,可由:()A、血不养心,心神浮越B、痰火抗动心神C、邪热扰心D、心阴不足E、心血虚22、胃阴虚的病理表现:()A、口糜B、干呕C、搅面舌D、不思饮食E、胃中嘈杂,消谷善饥23、引起气滞的原因有:()A、瘀血B、痰湿C、食积D、情志内部E、饮食寒温不适24、邪正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影响着:()A、疾病阴阳转化的病机B、疾病的发展与转归C、疾病的表里转化的病机D、疾病的寒热转化的病机E、病证的虚实变化25、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A、无汗B、自汗C、盗汗D、鼻塞E、喉痒而咳26、脾的阳气虚衰可导致:()A、腹泻B、水肿C、口淡D、便血E、眩晕27、肝火可出现的症状有:()A、口舌糜烂B、面红目赤C、五心烦热D、急躁易怒E、耳鸣、耳聋28、胃气虚的临床表现有:()A、纳呆B、脘腹胀满、隐痛C、喛气D、腹胀便溏E、干呕29、形成“心肾不交”的原因有:()A、心阴不能下交于肾B、心阴不能制约心阳,心火独亢C、心火不能下降于肾D、肾阳不能温煦心阳E、肾水不能上济于心30、形成“内火”的主要原因是:()A、气郁血滞B、食积C、精血亏少D、五志过极E、虫积31、气随血脱的理论根据是:()A、气血相互化生B、气血相互依存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32、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A、小儿颅门迟闭B、遗精、滑泄C、早衰D、耳聋耳鸣E、二便失禁33、与形成“内寒”密切相关的是:()A、心阳虚B、肾阳虚C、寒邪直中D、脾阳虚E、恣食生冷三、填空题1、实,主要指亢盛,是以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一般而言,邪正盛衰是虚实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联合应用、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导致以邪气盛为主的病机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就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
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
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机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胜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邪偏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而见热象的病机变化。
阳盛的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身热,面赤,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若阳盛伤及阴液,则兼有口渴、小便短少等表现,即所谓“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瘀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阻偏盛,以热、动、燥为临床特点,可见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邪亢盛,阳长阴消,“阳胜则阴病”,可伤阴耗液。
阳盛之初,对阴液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病情发展,阳邪亢盛,明显耗伤阴液,疾病则转化为实热兼阴虚津亏证;若阴气大伤,疾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阴偏胜阴偏胜,即是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邪偏盛、功能抑制、机体反应性减弱而产生寒象的病机变化。
简述病机的基本类型。
病机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病因和病理变化过程。
病
机可以分为多种基本类型,以下简述其中几种。
1. 阴阳失调型:
中医学理论认为,阴阳是世界万物的两个相对极性,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是维持生命
活动的基础。
阴阳失调型病机指的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导致疾患的类型。
比如,阴虚阳亢
型是指人体内阴气不足、阳气亢盛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头痛等;阴寒阳盛型则是指
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导致的疾病,如乏力、腰膝酸软等。
2. 虚实夹杂型:
虚实夹杂型指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同时存在实证和虚证两种病机。
虚证表示机体致病
因素过于强大,大量消耗了人体正气使之虚弱;实证则是致病因素过于猛烈,使人体阳气
亢盛,出现实病症状。
虚实夹杂型常见于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如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
肺虚肝实型哮喘等。
3. 湿热病机型:
湿热病机型指的是机体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类型。
湿热病机型有
湿热蕴结型、湿热壅盛型、热毒扰动型等多种类型。
湿热蕴结型是指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形成蕴结在机体某部位或全身的疾病,如慢性肝炎、淋巴结核等;湿热壅盛型则是指湿气
和热气同时存在,互相助长,使病情加重,如热淋涩痛、湿疹等;热毒扰动型指热毒与机
体的相互作用,使病情急剧恶化,如致命的风湿热、脓毒病等。
总之,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不同类型的病机导致了不同类型的疾病。
中
医学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