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8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区优质课说课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14.10 MB
- 文档页数:45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图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是继第二节之后进一步讲解陆地环境。
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广泛的联系,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等思维活动,把握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等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
3、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欣赏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地表形态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说学情(一)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基础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构造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壱)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弐)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3.外力作用的表现.(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自主探究一一、内外力作用阅读课本P29—30填空。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阅读课本P31填表。
1、地质构造类型概念联系区别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失连续性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断层褶皱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C.石油天然气水D.天然气石油水读图1回答1~2题。
图11. 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①处是断层成谷B. ②处是背斜成山C. ①处是向斜成谷D. ②处是向斜成山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 ②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C. ①处构造核心适合开凿隧道D. ②处断层发育图2为我国北方某区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
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
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
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本节重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地表形态即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本节难点是理顺地质过程。
需要教师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时渗透“变化”与“综合”的观点。
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具体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实例”分析是最佳途径,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结合某河流地貌,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同时初步建构起综合思维的深度应用。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3 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能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 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二、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三、教学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2、运用所学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理中国西岳华山》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华山的奇险,从而抛出问题华山的地貌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入课堂。
【展示目标】:1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2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图片展示】:分析我国的地形图,抛出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内外力的概念与区别【图片展示】: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小组展示】:让学生绘制背斜向斜,并且讲解背斜向斜的区别【图片展示】:(断块山)华山、(谷地)渭河平原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总结】: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右图):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合作探究】: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1A、B 两处,有可能找出油气资源的是哪一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哪一处?2、在图示区域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ABC 三处中应选择哪处?为什么?。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及作用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1.风蚀作用(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 )(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1)×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ד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
(3)×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赣马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教案编制:董淑信审核:谭洪之上课日期:编号:013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判断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能让学生举例说明外力作用(流水、风力、冰川等)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每课一讲】
1、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2、后编制或选择配套的练习1题,进行解题。
按:考点-分析-答案的顺序进行。
【活动展示】
(一)预习展示与点评
要求声音洪亮,图文并茂,结构明晰,形式多样,容易理解。
(二)订单抢购与点评
(三)预设订购与点评
(1)赣榆县老百姓流传这样一句话“浪打吴山头”,今昔对比,请用内、外力作用解释一下。
沧海桑田呢?(2)思考研究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3)分析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____斜,B为_____________斜。
(2)甲乙处山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其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_。
(4)③处的岩石可能是岩石,④处呢?
【课后任务】
1、完成下一节预习案
2、上交学后问题订单
1。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平邑一中李明启 2012.10.12【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内力、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
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应以“公民必备和有用”为标准,力求突出人地关系主线,除了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等)外,要特别强调“怎么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当地典型地貌的成因分析等)。
【教学设想】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地对人影响”的角度,阐明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从“人对地影响”的角度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地质构造的规律,更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获得“有用地理”的情感体验。
2.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
尝试把内力作用过程转变为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识别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以“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貌成形态”为载体,认识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探究三地在外力作用上的成因关联。
3.通过展示景观图、多媒体动画、制作和演示模型等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成因、原理和现成的结论形象化、动态化、过程化。
4.引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一些信息(沂河、沭河为“姊妹河”),讨论交流其成因,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多种可能,力争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怎样形成、有何价值),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动画演示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结合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貌形态,说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探究三地在外力作用上的成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