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6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科组高一历史主备人执教人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1课时时间2013-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设想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修改【导入新课】新旧三大件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
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参见前言)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民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农民的自我解放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个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质: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从局部到全国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二、解放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局部试点阶段(1978——1984)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2、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2)《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增强企业活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深化改革阶段(1992——今)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利: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问题:下岗职工增加,生活困难等…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国家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①确立目标: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②入宪:全国人大修宪(1993年)③发展:中共十五大创新(1997年9月)④初步建立:21世纪初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3、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加快现代化进程。
四、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1)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实现了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变。
(3)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五、存在的问题1、GDP至上,“含血量”过高,环境破坏触目惊心,资源浪费严重;2、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西部发展落后于东部发展;3、社会不公,“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劳动者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社会歧视现象加剧;4、民生问题严峻,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公共卫生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空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居民储蓄只好用于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