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1],加强护理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2001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2 例,男32例,女20例。
入院日龄为出生后0.5小时~7天。
胎龄42周8例。
出生时体重4000g2例。
轻度窒息11例(阿氏评分4~7分,占21.2%),重度窒息41例(阿氏评≤3分,占78.8%)。
入院时并发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27例,新生儿硬肿症8例,颅内出血8例。
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意识障碍程度、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是否有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及前囟张力、瞳孔变化等情况,进行临床分度[1],其中轻度17例(32.7%),中度28例(53.8%),重度7例(13.5%)。
转归:52例,平均住院12天。
痊愈48例,治愈率92.3%;好转2例,好转率3.85%;自动出院2例,占3.85%。
护理体会本病关键是预防:当胎儿娩出后有窒息危险时,应作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人员、技术、用氧、暖箱、吸痰等准备工作。
神经症状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多在生后3天内出现症状。
轻者表现为兴奋症状,如激惹尖叫、睁眼时间较长、凝视、四肢颤抖、肌张力增高等,重者表现为抑制症状,反应迟钝、嗜睡、昏睡、昏迷、肌张力减弱、松软、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惊厥、呼吸暂停、瞳孔改变等。
保暖:患儿入院后立即置于辐射床上,头部抬高15°,将探头置于腹部,根据皮肤温度调节辐射热量,以保持体温在36. 5℃左右。
为使温度恒定,室温控制在22~24℃,不宜有对流风,这样可维持正常体温而使耗氧量减至最低,待病情稳定后将患儿移出辐射床。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仰卧,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有分泌物时采用粗导管,低负压快速吸引,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敏捷、迅速,边吸边转动吸痰管,以便吸净痰液,每次吸痰压力不超过0.02mpa,时间<5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缺氧和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常发生在新生儿生命的关键时期,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或患有永久性脑损伤。
护理分析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早期护理1. 基本生命支持:确保新生儿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的呼吸,保证氧气供给充足,以减少继续发生缺氧的机会。
2. 保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伴有低体温,应保持室温适宜,并用暖气设备对患儿进行保暖,防止进一步的热量损失。
3. 注射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新生儿促循环药物、抗癫痫药物等,以维持心脏和脑血流量,减少脑损伤。
4. 静脉通路:确保新生儿静脉通路畅通,便于给药和输血,以及监测液体平衡和电解质的情况。
1. 营养支持:根据医嘱,给予新生儿适量、营养均衡的母乳或特殊配方奶,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加快康复进程。
2. 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听觉治疗等,早期干预可促进神经发育,减轻脑损伤后遗症。
3. 密切观察: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心理护理:给予患儿及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解答其关于疾病的疑问,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提高患儿康复的信心和积极性。
1.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脑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评估脑损伤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应对并发症:如出现癫痫发作、肌张力异常等,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减轻并发症对患儿康复的影响。
3. 定期复诊: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诊,评估患儿的康复情况,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指导。
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早期护理、中期护理和后期护理,早期评估,积极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和康复训练,以提高患儿康复的机会,并减轻其对患儿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1.护理评估1.1病史:询问患儿母亲既往病史,了解患儿出生及生后反应情况。
1.2症状: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如兴奋激惹或反应迟钝。
1.3心理社会反应:因家属疾病知识缺乏,患儿病情危重,住院全无陪,家属容易焦虑不安。
1.4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结合病情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2.1保持呼吸道通畅2.2预防感染2.3合理喂养2.4切观察病情3.护理措施3.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3.2保持患儿安静,避免患儿长时间哭闹,护理工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3.3氧气吸入,注意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3.4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预防控制惊厥,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及脱水剂,详细记录出入量。
1/ 23.5观察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患儿的哭声、反应、前囟张力等情况,观察用药反应。
3.6提倡母乳喂养,对于吸吮差的患儿给予胃管喂养,以防止呛咳。
3.7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8出院时给予家属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方面指导,定期门诊随访。
4.健康指导4.1介绍婴儿喂养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属做好婴儿喂养。
4.2介绍婴儿保暖、皮肤护理知识,预防感染。
4.3定期随访,按时预防接种。
5.护理评价5.1做好新生儿各项护理,使患儿安全舒适,预防感染,易于病情恢复。
5.2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5.3家属了解婴儿护理基本知识,满足婴儿家庭护理基本需求。
2/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生期新生儿因窒息、缺氧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属于围生期神经系统重要疾病之一,该病不但能够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还可能成为导致患儿脑瘫、智力障碍以及癫痫等的常见原因。
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未出现一种肯定的特效疗法,临床护理便成为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
笔者就我院儿科的3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护理方式并阐释一些护理体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方式;体会[中图分类号] r27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7-0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指围生期、分娩期或出生后婴儿发生窒息等情况致使脑组织发生水肿、坏死、出血、软化为主要病变的脑缺氧缺血性损伤[1],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小儿智力障碍及躯体发育障碍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在综合治疗中,需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是挽救hie患儿生命、降低远期合并症发生机率的重要环节。
我院自2009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3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我们对全部hie患儿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获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病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其中宫内窒息9例,产时窒息20例,产后窒息7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1天;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轻度16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其中治愈31例,好转4例,死亡1例,治愈率达86.1%。
随诊半年,后遗症脑瘫1例,癫痫2例。
2 护理方式与体会2.1 早期干预我院早期护理干预,即由相关护理人员在患儿住院期间以多种形式向家长普及新生儿hie有关基础知识,并予适当安慰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指导家属共同参与到早期护理干预中,让患儿父母参与制定康复计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及其生存质量,是新生儿期重要疾病之一。
严密观察新生儿病情变化,及时了解血糖、血压、体温等变化并积极正确处理,加强呼吸道护理,控制惊厥,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措施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科、儿科专家给予的新命名,就是围生期新生儿缺氧缺血引起的脑部改变,严重者常在12 h 内出现中枢神经症状明显加重或在新生儿早期死亡或产后永久性脑功能缺陷,如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
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小儿智力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科室2006年2 月~2008年1月共收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8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本科室2006年2 月~2008年1月间共收治HIE 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26例;年龄为分娩后30 min ~6 d;均按HIE 临床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1]。
确诊轻度34例、中度20例、重度14例;平均住院时间8.11 d。
经治疗痊愈53例,好转后自动出院12例,死亡3例。
2治疗方法2.1控制惊厥对出现惊厥的患儿静脉给鲁米那,首剂负荷量为20 mg/kg,使用后仍频繁抽搐者1 h后可再予1次(10 mg/kg),24 h后使用维持量5 mg/(kg·d),维持3~5 d。
2.2降低颅内压首先静脉给呋塞米(1 mg/kg),然后用20%甘露醇0.50~0.75 g/kg静推,以后减量为0.25~0.50 g/kg,每6~8小时1次;地塞米松0.5~1.0 mg/kg,每日2次。
2 d后减量,3~5 d停用。
2.3维持内环境稳定包括:(1)有低氧血症者给氧疗。
根据患儿缺氧程度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轻、中度缺氧采用鼻导管或头面罩给氧,重度采用CPAP给氧,或用呼吸机维持,氧浓度根据血气分析调节,保持血气和pH值在正常范围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低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恰当的护理方法是疾病恢复的保证。
具体的护理措施常规如下;1.迅速纠正低氧及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
氧流量0.5~1 L/min,给氧过程中注意调节氧流量,不应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高浓度吸氧不超过3 d,以免造成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及支气管发育不良。
呼吸机供氧,氧浓度在40%以下,维持PaO250~70 mmHg,PaCO2<40 mmHg,SpO2 在96%以上。
将患儿放在开放式辐射保暖台、暖箱或保温床保暖,维持体温在中性温度环境,肛温36.5~37.5℃。
皮肤温36~36.5℃可维持最低耗氧量,。
2.供给适量的葡萄糖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脑组织本身不储存糖原,代谢所需能量主要靠血液中葡萄糖供应。
窒息缺氧时,脑血流量减少,其代谢障碍加重了脑细胞的损害,应静脉补充葡萄糖使患儿血糖维持在3.90~6.10 mmol/L,并根据血糖调整输液速度,一般6~8 mg/(kg·min),防止高血糖的发生。
3.严密观察病情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
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症状及药物效果。
3.1.控制惊厥保持患儿侧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
如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立即处理。
常用药物为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用药剂量要准确,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发生。
3.2.降低颅内压控制液体入量,每日50~60 ml/kg,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在4 ml/(kg·h)以内,常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等,注意用药的效果观察,及时反馈动态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因窒息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产生的一系列脑病症状。
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1]。
病情重,病死率高。
目前HIE仍以综合治疗为主,护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本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02例,现将抢救过程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住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
本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与分度均按照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进行。
其中男63例、女39例,足月儿82例、过期产13例、早产儿7例。
发病在出生24 h内89例,24~48 h 7例,48~72 h 4例,72 h以后2例。
病因主要为围产期窒息。
1.3 临床表现兴奋激惹63例,肌张力高59例,反应差43例,阵发性青紫巧例,苍白3例,拥抱反射或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9例,前自饱满11例,眼凝视或眼震4例,昏迷2例。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87例,好转12例,3例放弃治疗出院,平均治疗时间13 d。
3 护理
3.1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形态、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
人体各脏器组织的代谢以脑的需氧量最高,而据有关报道:新生儿脑组织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50%左右[2],因而选择适当的氧疗及保持正常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非常重要。
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咯痰,应加强巡视,发现患儿痰堵,应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由于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
由于新生儿鼻腔黏膜柔嫩易伤,所以使用头罩或面罩给氧[3]。
3.2 一般护理定时测体温、心率、呼吸,及时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度等。
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使给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勤洗手,加强环境管理。
患儿取侧卧位,床边备吸引器及止惊药物,使病情变化时及时使用[4]。
惊厥护理中度HIE患儿约50%发生惊厥,重度患儿可达80%。
控制惊厥,首先确定惊厥的原因,有无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或低血镁,如有给予相应的纠正。
若无代谢紊乱者仍出现持续或频繁惊厥,则可用
苯巴比妥,亦可用安定静推或水合氯醛灌肠。
3.3 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新生儿心肺发育不完善,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采用微量输液泵补液,控制速度。
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漏,给予药液时应稀释,避免使用高张溶液。
同时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和瞳孔的改变,避免输液过度加重颅内高压。
3.4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单纯HIE发生脑水肿的高峰一般在出生后3~5 d,出现前囟紧张或膨隆,而并发颅内出血时出现脑水肿的时间更早,一般在24 h内,且病情较重。
将患儿置于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15~30°,尽量少搬动患儿头部,伴有颅内出血时,应保持绝对静卧,室内安静,光线柔和,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按医嘱应用脱水剂和激素,控制液体入量60~80 mL/(kg•d),力争48 h内使颅内压明显下降[5],在用脱水剂时要注意选择较粗的静脉,保持通畅,防止渗漏,并经常更换静脉穿刺部位。
3.5 支持营养护理新生儿窒息后机体各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应注意维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能量,故护理中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我科均使用微量推注泵输液,并微量监测血糖,如血糖低于 2.2 mmol/L,给予喂糖水,加快输液速度。
如血糖高于6 mmol/L,应减慢输液,使血糖维持在5 mmol/L左右。
3.6 注意保暖,维持正常体温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散热机会增加,而新陈代谢相对低,产热不足,容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可导致代谢紊乱,也可致组织内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流量不足从而加重缺氧。
本组HIE患儿均全部放入温箱治疗,既可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又可以制动,降低耗能。
3.7 给予家长精神支持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介绍有关医学知识,树立患儿家长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为其长期居家照顾及康复锻炼做准备。
教会家长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
[2]崔淼.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5.
[3]霍桂兰.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6,36(12):45-46.
[4]马志英,李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24):2233-2234.
[5]苏生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08,37(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