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植物需要水份 |粤教粤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22.73 KB
- 文档页数:4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是动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之一。
2、在做“植物需要水分”的探究实验时,一组幼苗要(),一组幼苗()。
3、没有浇水的幼苗摸上去()的。
4、充足的水分能为植物的()提供保障。
5、不同的植物体内含有的水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晒干的植物种子内不含有水分。
()2、充足的水分保障植物正常生长,当水分缺乏,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3、离水源较近的植物往往生长得旺盛。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因此水浇得越多越好。
()三、实验操作题下面是某组同学将生长情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幼苗分成两组,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结果如下:你从实验观察记录中可以得出怎么的结论?四、问答题1、为什么水龙头喷嘴周边的植物生长特别好?2、结合全文分析水分对植物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水分2、浇水不浇水3、软绵绵4、正常生长5、也不同二、判断题1、✘2、√3、√4、✘三、实验操作题①充足的水分保障植物正常生长。
②当水分缺乏,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四、问答题1、因为水龙头喷嘴周边植物得到充分的水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所以长得特别好。
2、①水分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分的参与下进行的。
③水分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并使植物的枝条挺立,叶片展开,花朵饱满、果实丰硕。
④水分使叶片舒展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⑤水分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植物需要水分-粤教粤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学校科学课程中,学习生态系统和植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五年级学生需要了解植物需要光线、空气和水分来生长,同时能够理解这些要素是维持植物生命的重要因素。
本教案将会介绍植物需要水分以及为什么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知道植物需要水分来生长;2.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3.学生能够掌握如何正确浇水以及浇水的频率。
三、教学内容1.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2.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3.如何正确浇水以及浇水的频率。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可先问学生:“你有没有养过花或者蔬菜?”并请他们谈谈以往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这个问题将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为后面的讨论提供答案。
2. 探究植物需要水分教师可以提问:“植物需要什么才能生长?”引导学生说出植物需要空气、光线和水分。
然后再问:“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让学生思考,并一起讨论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
3. 探究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的植物,并将它们置于不同的土壤中,如一罐旱土和一罐湿土。
然后,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下的生长情况。
这有助于理解土壤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4. 如何正确浇水以及浇水的频率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正确地浇水,并让学生练习。
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讨论如何判断植物需要水分以及如何浇水的频率。
5.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回答一些问题,并向学生强调植物需要水分才能生长。
五、教学参考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教材:1.《粤教粤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小学科学教育方案(试行)》。
六、作业1.在家中养一盆植物,并记录下浇水的频率和植物的生长情况;2.答题:“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回答500字以上。
七、拓展扩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需要水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中的花园或公园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当地的降雨量。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知识点第一课植物需要水分1.水分是生物的基本需求之一。
2.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分的参与下进行。
第二课水分的吸收1.根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
2.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都比较发达,分布较广。
3.根深入土壤,并向四周延伸,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第三课水分在茎里运输1.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2.植物的茎都有导管。
导管是植物体内的一种输到组织。
3.植物的茎里的导管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提供植物体各个部位生长所需的水分和矿物质。
第四课叶会蒸腾水分吗1.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通过根系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其中一部分水分被植物利用,而大部分水分会通过叶片以蒸腾的形式蒸腾到大气中。
2.植物叶片蒸腾水分的快慢与叶片总面积有关。
3.植物蒸腾的意义是可以帮助矿物质的吸收。
第五课植物需要阳光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阳光,叶片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2.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是与叶吸收阳光的功能相适应。
3.植物的叶柄长短,叶片牌类角度和着生方向各不相同,形成叶在茎上互不遮挡的镶嵌排列现象,满足植物对阳光的需求。
第六课探究技能:猜想1.对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2.阳光照射到金鱼藻上,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许多小气泡。
3.保鲜膜能隔绝空气。
第七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二氧化碳等。
2.叶片将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称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
3.植物的叶片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
4.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
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处二氧化碳。
第八课植物生长还需要什么1.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但能固着植物,还能为植物生长储存水分、空气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2.土壤里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物质。
3.有的矿物质是土壤中固定的;有的来自动植物的腐化;有得是人们添加进入的,如肥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需求第 2 课水份的吸取一、授课要求:1、使学生知道根有不变植物、吸取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考据——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授课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课前准备:1、用试管、根条统统的植物幼苗、胶塞、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萝卜的幼根、培养皿、放大镜。
3、采集野蒿、狗尾草等植物的根。
四、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植物的根。
2、提问:谁还记得根可以分成几类?〔指名答复〕3、表达:那么根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根的作用。
〔板书课题 1、水分的吸取〕〔二〕学习新课1、指名学生依照事实推想根的作用。
(1〕谈论:绝全局部的植物都有根,根有什么作用呢?〔2〕依照学生答复,教师小结:依据有以上事实可以推想:根能紧紧地“抓住〞土地,有不变植物的作用。
(3〕谈论: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和养分,可是人们其实不把水和肥料直接给植物,而是把水浇在地里,把肥料撒在地里,这是为什么?(4〕教师小结。
2、指导学生考据“根有吸取水分的作用〞的推想。
(1〕表达:我们经过思虑与谈论,推想根有吸取水分的作用。
那么怎样证明呢?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怎样操作?请大家谈论。
(2〕分组谈论。
(3〕报告谈论结果。
(4〕教师归纳步骤:① 把带根的植物浸在盛水的试管;在水面参加一层植物油,防范水蒸发;用胶塞不变好植物。
② 在试管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标出高度。
③ 把上述装置放在旭日处,观察试管内的水可否会减少。
〔 5〕观察“根吸取水分〞的实验。
① 请学生观察一下,试管里的水量有没有变化?② 学生观察、报告。
〔水量减少〕〔 6〕谈论:试管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7〕小结:由于试管内水面上有一层植物油,它能防范水分蒸发,因此,试管里减少的水只能被植物的根吸取了,因此根确实有吸取水分的作用。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需要水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的需求第1节《植物需要水分》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b. 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关爱植物、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b.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爱护环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b.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植物是怎么生长的?”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植物生长需要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植物对水分有什么需求吗?”-给学生一些提示,例如植物需要水分来吸收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等。
第二环节:植物对水分的需求1.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展示,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展示一张干枯的植物和一张健康的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准备一盆干燥的花卉,让学生触摸并感受干燥的植物。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提出各种观点。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并进行展示。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环节: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将两盆植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一盆有足够的水分,另一盆没有水分。
五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植物需要水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水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之一科学探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的数据进行记录,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态度:对探究植物的需求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2.植物体内含有水分难点: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的数据进行记录,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缺水严重情况下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缺水对植物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组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大器官在缺水下的状态)讲述:缺水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个器官都有影响。
植株缺水会影响根系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从而导致植株矮小;并且植株缺水叶片蒸腾作用的水分和吸收水分不成正比,会导致叶片干枯,严重的叶片会掉落;植株缺水还会影响作物开花和结果;植物在长时间缺水的情况下,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
引出课题:植物需要水分。
新知探索讲述:我们常常看到动物喝水,那植物“喝水”吗?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是否也需要水分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分的证据,比如:离喷水口近的植物长得更好;河边的大树树根长得更茂盛。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到“植物生长需要水分?活动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讲述:请仔细阅读书本P2页资源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水分。
提醒:1.选择对水分需求大、观察周期短的植物;2.观察植物哪些方面的变化,可以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水分;怎样比较?3.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更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案。
交流:分小组讲述设计的方案,其他小组提出建议,完善设计方案。
实验:植物生长需要水分。
所需材料:两组幼苗、清水、喷水壶、直尺。
实验注意事项:两盆植物必须是同种植物、相同生长状态,放在相同的环境(阳光充足的地方),实验期间一组植物每天浇适量的的水,另一组植物不浇水。
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需要水分”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的需求”的第1 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继而了解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能够制造养分供自身生存所需。
同时,激发学生产生了解、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和爱护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本课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实践活动,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初步感受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了解植物体对水分的保存,知道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通过控制水分,比较植物的生长状态,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第二个活动是“植物体内含有水分吗”,使用不同的方法探究植物体是否含有水分,知道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分是动物的基本需求之一。
为植物浇水是学生常见的生活行为,但这种行为是否真的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学生没有做过科学的实验。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设计一个种植活动进行观察和比较。
通过对水分因素的控制,让学生进行一段时期的观察,记录两组植物的生长状况。
最终学生经过对观察到的证据进行分析,形成认识:充足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道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之一,了解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的数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探究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4.对探究植物的奥秘保持好奇心,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之一,了解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含有水分。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探究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并能描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试管、酒精灯、试管夹、吸水纸、植物幼苗、各种植物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第一单元植物的需求
第1课植物需要水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水对植物的作用。
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说明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对水的不同需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对水的需求及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获得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对水的不同需求的科学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达到利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说明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对水的不同需求。
三、教学难点:
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课前准备:
四、学生准备:调查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对水的不同需求的科学事实。
教师准备:指导两位学生进行萝卜条的小实验:从一个洗干净的萝卜上切下粗细、长短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在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浓盐水和清水。
制作课件;准备课堂上演示实验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条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水,植物生活同样需要水,那么,是不是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一样呢?在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相同吗?”学生们开始纷纷议论。
2、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我趁机说:“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他们的调查结果。
”学生甲:“我调查的植物有水稻、高粱、玉米,它们的需水量是不同的。
水稻需要的水最多。
”
学生乙:“我调查的水稻在它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
抽穗期需要的水最多。
要47.80米3/公顷.天”……
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然后总结说:“也就是说,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不一样,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也不相同。
那么,植物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3、学生实验展示:“我们有两位同学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我们先请他们来给我们讲讲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
”(学生讲解实验的过程及结果:放入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而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得更加硬挺)这时候学生们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了。
4、质疑:给了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我允许学生开始提问,并且由做实验的两个学生来回答。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多:“萝卜是不是把盐吃进去
了?”“实验中为什么两个萝卜条要一样?”……在这两名学生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后,还有一个问题:“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变软?”大家仍然感到疑惑。
5、释疑:小实验为了说明水对植物形体维持的作用,我准备了一个气球的小实验:把气球吹大后,发现气球可以立起来,并且用手触摸表面,感觉比较硬挺;随后慢慢放掉一些气,发现气球慢慢变软,表面也变得柔软,这时候我问:“气球为什么会变软?”很多学生都很快回答:“气球中的气体跑出去
了。
”“那么,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变软呢?”这时候,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是不是因为萝卜中的水分跑出去了呢?”还有学生引申到:“那么清水中的萝卜条变硬就是因为它吸收了水分吧!”并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到此时,大家已经基本体会到了水分能维持植物体一定的形态。
6、再次质疑:这时有学生又问:“清水中的萝卜条为什么能吸收水分;盐水中的萝卜条又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呢?”
7、分析实验及进行科学探索:“在他们所做的萝卜条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什么呢?”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马上回答:“清水和盐水。
”“对,也就是说萝卜条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浓度是不一样的。
”我及时补充。
有学生马上提出来:“老师,什么是浓度?”
关于浓度的概念书上并没有提到,学生确实不好理解,因为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盐水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西,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两杯同样多的清水,一杯中加入了一勺食盐,另一杯中加入了两勺食盐,然后我问道:“这两杯水现在会有什么区别?”一名以前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马上抢着回答:“放了两勺盐的会更咸。
”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由此简单地解释了浓度的概念:一种液体中溶解的另一种物质的多少。
溶解得多,表示浓度高,反之,则表示浓度低。
马上有同学想到:“那么,萝卜条的吸水和失水是不是与它所处的环境浓度有关系呢?”我马上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并请小组代表进行说明。
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同学们设计的实验:四个相同大小的萝卜,在中间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浓度为10%、20%、30%的盐水和清水,并且水柱高低相同。
那么在四个萝卜中的水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们作出了各种猜测。
而后我将结果展示出来:注入10%盐水的萝卜中水柱稍微降低,注入清水的萝卜中水柱降得更低,表明两者中的萝卜都吸收了水分;注入30%盐水的萝卜中水柱明显升高,表明萝卜丢失了水分。
而注入20%盐水的萝卜中水柱没有发生变化。
8、得出科学结论:随后我将问题“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浓度有什么样的关系?”显示在屏幕上,并提醒大家植物自身液泡的细胞液也是有一定浓度的。
学生马上开始思考并很快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然后我用课前准备的两个动画:植物细胞吸水示意图;植物细胞失水示意图分别进行了说明,并且在每个动画演示完毕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最后,我们得
出: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9、利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趁着大家为得到新知识高兴的时候,我将另一些新问题提了出来:“现在你可以解释为什么糖拌西红柿后会有大量水流出来吗?”“农民种植蔬菜时,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反而会使蔬菜出现萎蔫的现象,称为“烧苗”,为什么?可以怎样补救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基本都能正确地进行解释,也就达到了本堂课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