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8课《小浮板》教学课件19
- 格式:pptx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20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课程一、课程介绍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探究和实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物质和能量等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单元- 描述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 探究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 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物质变化- 了解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 探究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 实践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化方法。
3. 能量与运动- 研究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转化规律。
- 探究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 实践简单的机械运动和能量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研究,共同解决问题。
4. 综合训练:通过综合性的练和活动,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1.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评定学生成绩。
2.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材选用本教学课程以《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为主要教材,辅以教师自编教学辅助资料和其他优秀科普读物。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科学知识。
八、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约需1-2周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难度和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九、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课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件,辅助教师讲解和学生研究。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浮板》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物体的沉与浮》这一单元的第1节课,主要介绍了物体的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材质等因素有关。
通过引入小浮板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材质等因素有关。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浮力的特点和规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材质等因素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浮力的特点和规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物体的沉与浮的基本概念,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材质等因素的关系可能还不太清楚。
他们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但还需要引导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沉与浮,你们还记得吗?那么,你们知道在液体中,物体是如何浮起来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的原因。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个小浮板。
你们看到这个小浮板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
第二环节:引入小浮板实验教师:现在,我将这个小浮板放入水中,你们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小浮板浮在水面上。
教师:非常好!小浮板浮在水面上,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小浮板能够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小浮板能够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下面,我将给大家进行一个实验,我们来观察一下不同形状、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请大家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纸片、小塑料球和小木块逐个放入水中。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实验结果。
请你们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看看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学生观察和讨论。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总2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根里的“抽水机”教学目的: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一)观察植物的根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
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板书:根系分为: 1)直根系2)须根系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
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
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第2课时扎根土壤的秘密教学目的: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教学过程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第三单元水循环第19课空气中有水吗【教学目标】1、能说出水蒸气遇冷会形成小水珠或小冰晶2、能通过实验研究,知道饮料罐外壁水珠的形成条件【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实验研究,知道饮料罐外壁水珠的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8小浮板练习卷瞭望塔1.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了解哪种材料的漂浮能力强。
2.通过实验知道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它们在水中的承重能力也有差异。
一、知识展示台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组成它的有关。
2.同一种材料组成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的承重能力c(选填"一样”或"不一样”)3.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泡沫塑料块和木块,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体现在它们浮出水面的. 不一样。
二、选择大乐园4.大小相同,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能力()oA.相同B.差不多C.不同5.通常情况下,浮板和救生圈都是用()材料做的。
A.玻璃B.塑料C.金属6.木块能浮在水面上与它的()有关。
A.材料B.形状C.大小7.已知下列物体的大小、形状相同,则漂浮能力最强的是().A.泡沫碗8.瓷碗C.玻璃碗三、对错审判厅8.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
()9.形状相同的泡沫塑料浮板,尺寸较大的承重能力较强。
()10.泡沫塑料做的浮板可以浮在水面上,普通木板不能浮在水面上。
()11.任何物体放入水中都能漂浮起来。
()12.木头能浮在水面上只与它的形状有关。
()四、巧妙简答区13.怎样比较漂浮在水中的不同材料组成物体的承重能力?参考答案:1.材料2.不一样3.高度4. C5. B6. A7. A8.√9.√10.X11.×12.错误13.选取一些大小和形状相同而漂浮能力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物体。
在这些物体同一高度的位置做好标记,然后放入水中。
在物体的表面逐渐放上重物,直至标记与水面重合。
记录它们在水中承载重物的情况,比较它们的承重能力。
8.小浮板说课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小浮板。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小浮板是粤教科技2021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哪种材料的漂浮能力强,通过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及其他材料浮出水面的高度来了解不同材料漂浮能力的强弱;活动2谁能载得多,通过在不同漂浮材料的表面上放置重物,比较哪种材料的承重能力强,进一步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与其载重能力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选浮板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其大小不同载重能力也不同。
二、学情分析物体的沉与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木板和泡沫塑料板都能浮在水面上,但是生活中却没有用木材来做浮板的。
很多学生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木板和泡沫塑料板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会有什么不一样,进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判断常见材料的沉浮状态,但是对于材料的漂浮能力强弱却较难判断。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科学能力目标:能用实验比较不同的材料的漂浮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它的材料有关。
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载重能力的不同。
五、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泡沫塑料块、木块、石蜡块、珍珠棉、水槽、重物、不同大小的浮板、等。
六、说教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七、说教学过程: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环节:(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媒体出示:琪琪和妍妍一起去游泳。
第8课“小浮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浮板”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沉与浮”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它的材料有关。
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强弱,并进一步比较和认识不同漂浮能力材料的承重能力。
“小浮板”以浮板作为观察导入对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展开探究。
活动1“哪种材料的漂浮能力强”,通过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及其他材料浮出水面的高度来了解不同材料漂浮能力的强弱;活动2“谁能载得多”,通过在不同漂浮材料的表面上放置重物,比较哪种材料的承重能力强,进一步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与其载重能力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选浮板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其大小不同载重能力也不同。
二、学情分析物体的沉与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早在一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接触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学习,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
木板和泡沫塑料板都能浮在水面上,但是生活中却没有用木材来做浮板的。
很多学生可能会有一些疑惑,为什么不用木板来做浮板呢,木板和泡沫塑料板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会有什么不一样,进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判断常见材料的沉浮状态,但是对于材料的漂浮能力强弱却较难判断。
三、教学目标1.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2.能用实验比较不同的材料的漂浮能力。
3.在开展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记录等能力。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它的材料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载重能力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等。
学具准备:泡沫塑料块、木块、石蜡块、珍珠棉、水槽、重物、不同大小的浮板、《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琪琪和妍妍一起去游泳。
第19课“网上学习: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的第3课,本课是一个网络学习。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空气中有水蒸气,本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了解全国各地空气湿度的情况,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出改变空气湿度的意义和措施。
本课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活动任务、搜集信息、分享交流、拓展应用,主要是培养高年级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调查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部分。
在信息足够强大的时代,本节课安排学生网上学习,在网上搜集信息,小学阶段仅停留在网上数据信息的搜集。
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天气状况会影响水的蒸发。
2.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记录当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数据。
3.认识到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4.了解通过改变空气湿度提高人体舒适度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记录当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数据。
教学难点:对网上搜集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家用温湿度计、教学PPT课件等。
学具准备:班级网络学习平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室外正下着雨,阳台上晾晒了许多天的衣服还没干。
问题:为什么在下雨天,衣服总是晒不干呢?是空气中的水分太多造成的吗?讨论: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水能够变为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
衣服是否容易干与空气中水分的多少有关吗?指导:湿度是指空气内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程度,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网上学习: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
(二)活动探究1.环节1:活动任务问题:衣服不易干与空气的湿度有关吗?讨论:由于空气湿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它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交流:在雨后或是春季,空气中的水汽较多,衣服不容易晾干,室内和室外外都感觉到比较潮湿……引导:通过自己的测量或数据调查等方法搜集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