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显微镜来观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4
《用显微镜来观察》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用显微镜来观察”。
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到微小的细胞和微生物,从而了解更多关于生物的奥秘。
在这堂课上,我们将进修如何正确应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样本,并且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学会正确应用显微镜,调节焦距和光源;3. 掌握观察样本的方法,如准备玻璃片和盖玻片,放置样本等;4. 进行实际观察,观察不同样本的细胞结构和微生物。
三、进修内容1. 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显微镜是通过放大镜片和物镜的作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它主要由镜筒、镜头、物镜、载物台、光源等部分组成。
2. 应用显微镜的方法- 将显微镜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节镜筒和载物台的高度,使样本能够清晰地显示在视野中。
- 准备好玻璃片和盖玻片,将待观察的样本放在玻璃片上,并用盖玻片盖住。
- 将样本放置在载物台上,通过调节物镜和焦距,找到合适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 打开光源,调节光线的亮度和方向,使样本能够被充分照亮。
3. 观察不同样本- 准备好显微镜和样本,例如洋葱皮、叶片、水中的微生物等。
- 依次放置样本在载物台上,调节焦距和光源,观察样本的细胞结构和微生物形态。
-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微生物的种类等。
四、拓展延伸1. 你可以尝试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胞和微生物,比较它们的差别和相似的地方。
2. 了解更多关于显微镜的知识,如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探索更深层次的科学世界。
3. 参与科学实验,自己动手制作显微镜样本,观察不同的生物结构和特征。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了观察样本的技巧,同时也拓展了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不息探索未知的领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钻研者。
让我们一起用显微镜来观察,发现更多生命的奥秘!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
附件3
教学设计与反思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师
所在学校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认识显微镜的构造,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3、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4、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内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教学重点】能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掌握洋葱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和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学过用眼睛和放大镜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对于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兴趣保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资源使
用
及分析。
《用显微镜来观察》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观察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微观世界,理解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引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显微镜放大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提问:你知道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使用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哪些微观世界中的细节?二、探究活动:1. 实验材料准备:显微镜、玻璃片、准备好的叶片或其他生物组织样本。
2. 实验步骤:a. 将样本放在玻璃片上,并滴上一滴水。
b. 将显微镜对准样本,调节镜头直至清晰可见。
c. 观察样本的细节结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点。
3. 讨论:观察所得,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b. 为什么在观察生物组织时需要加水?c. 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三、知识总结:1. 显微镜的原理:通过光线的折射和放大,使物体细微的结构放大展示在目镜里。
2. 使用显微镜注意事项:保持显微镜镜头干净、调节焦距、用水湿润样本等。
3. 显微镜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细胞结构、观察微生物、进行病理分析等。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准备样本进行观察,比如花草、昆虫的翅膀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活动,分享观察成果并进行交流。
3.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显微镜、光学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科学视野和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和用途;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导学内容:1.显微镜的原理和分类;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显微镜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 用显微镜观察》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 用显微镜观察》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样本,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的样本图片,以及相关的观察指导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技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但是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再进行观察练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观察到的样本现象产生好奇和困惑,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3.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2.如何观察和描述样本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2.示范法:教师示范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观察法: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描述和思考;4.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及显微镜台;2.不同种类的样本,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等;3.观察记录表;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显微镜吗?谁知道显微镜是用来观察什么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并示范如何观察样本。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个别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显微镜使用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提供的样本,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学生需要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以此巩固学生对显微镜观察方法的认识。
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观生命世界》第9课《用显微镜来观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显微镜来观察》是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观生命世界”单元的第3课,学生将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并学习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帮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活动2:“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吗”,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各类动植物玻片,说说组成它们的细胞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理解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不同倍数镜头下的物象是不同的;2.知道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3.知道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掌握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2.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并描述自己看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对大自然中生物的组成结构产生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知动植物结构组成的奇妙。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
教学难点:能够自己完成玻片标本的制作。
课前准备:PPT课件、显微镜6台、动植物细胞结构玻片、玻片制作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关于显微镜的知识:1.一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物体的特点;2.显微镜各部分名称;3.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二、活动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室,只有让光透过被观察的物体,才能看清物象。
因此,在观察生物材料前,要将其处理得薄而透明,并制成玻片标本。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两种倍数观察,第一组采用目镜倍数10X,物镜倍数10X;另一组采用目镜倍数10X,物镜倍数40X。
分别观察两种倍数的细胞状态,并记录。
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1.安放:右手握住镜壁,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焦: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针对通光孔的中央。
用显微镜观察一、活动目标1.认识显微镜,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活动重点能够通过使用显微镜,知道显微镜比放大镜有更大的放大倍数,能看到更加微小的物体。
三、活动准备材料准备:显微镜、放大镜;自备头发丝若干四、活动过程导入:通过使用放大镜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玩过放大镜了,你们都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呢?(引导学生联想使用放大镜的经验)教师:如果医生想要检查病人身体里的病菌,放大镜能帮上忙吗?需要用什么才合适呢?(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教师:那你们见过显微镜吗?在哪里见过呢?用显微镜能看到什么呢?教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使用显微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显微镜,看看显微镜有多么神奇吧!活动一:认识显微镜1.学生自由观察显微镜教师:现在老师就把显微镜发给大家,大家看一看显微镜什么样吧。
(教师分发显微镜,鼓励学生自由观察)教师:同学们都看过显微镜了吗?大家说一说,显微镜什么样呢?(鼓励学生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显微镜)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显微镜身上都有什么。
(教师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向学生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活动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显微镜的取镜、安放、对光。
活动三: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1.用放大镜观察头发丝教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丝在显微镜下面,会是什么样子吗?(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想法)教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头发丝在放大镜下面是什么样吧!(鼓励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头发丝)教师:大家说一说,用放大镜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发现用放大镜看头发丝依然很细,看不清楚)2.教师示范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教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就会把头发丝放大几百倍!现在,老师要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了,大家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使用显微镜的。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显微镜来观察》教案教案:《用显微镜来观察》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并正确使用显微镜调节镜头。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3.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1.正确调节显微镜镜头。
2.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显微镜。
2.玻璃片。
3.可观察的物体,如植物细胞、昆虫、纤维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作用,并与日常生活中的放大镜进行对比。
Step 2: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主要包括眼镜、镜桥、镜臂、台座、鞍座、高低光轴、物镜、眼镜和调焦器等。
随后,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让学生逐步掌握调节镜头的方法。
Step 3:实际操作观察物体教师准备好一些可观察的物体,如植物细胞、昆虫、纤维等。
安排学生一组一组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和结构。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一些引导和讲解。
Step 4: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显微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Step 5: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物体,并进行记录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Step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或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记录的结果,评价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方面的能力。
同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发言,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第二课用显微镜观察
教材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课程的开放性。
因此,本节课在课程原有基础上,我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增加对显微镜改造这一环节,把单纯的操作型课程与动脑设计相结合,边动手边思考,两者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通过视频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辅以教师演示,强调关键步骤,最后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则及时巡视、验查、纠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指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显微镜的使用和设计显微镜环节中,学生从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设计出满足自己需求的显微镜,大胆思考并及时和同学交流心得,在设计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创新思维、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认识到了,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影响着社会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的地方:课堂环节设置上应更加趣味化,要更加大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才能达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 用显微镜观察》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 用显微镜观察》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操作和观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不同的样本,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并能够正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像。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的样本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显微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如何打开显微镜、如何调节焦距、如何切换物镜等。
然而,他们在实际操作显微镜时,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观察方法不当、描述不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并指导他们如何准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观察。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物像。
2.难点:如何准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以使用。
2.样本:准备不同的样本,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等,让学生进行观察。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样本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样本。
五年级下册第8 课《科学观察的工具——显微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科学观察的工具——显微镜》是《科学》五年级下册“微观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二课。
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显微镜的组成,并学习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认识显微镜”,帮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是由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并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
活动2“怎样使用显微镜”,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永久装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使用放大镜组合的时候,已经发现放大镜组合具有放大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如果要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就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工具——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仪器,在使用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熟悉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从而学会运用显微镜去发现绚烂多彩的微观生命世界。
三、教学目标1. 知道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工具。
2. 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组成,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3. 能用文字、图画等不同形式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不同倍数的物镜观察植物玻片标本,并能进行科学的描述。
教学难点:能规范使用显微镜,并尝试用文字、图画等不同形式进行记录。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各种细胞装片、显微镜、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实验室里,妍妍和琪琪正在使用显微镜,尝试看清更细微的结构。
问题:能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吗?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看法。
(二)活动探究1. 活动1 认识显微镜媒体:出示光学显微镜图片。
介绍: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动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由于受到观察工具的限制,起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1590 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两块透镜自制了第一台显微镜。
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植物细胞。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用显微镜来观察》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用显微镜来观察》,主要围绕显微镜的使用展开,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而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特征。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特征。
教学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显微镜,但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对于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特征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丰富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和观察技巧,从而更好地进行显微镜观察。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能够观察到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特征?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作用,即能够观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特征。
3.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显微镜的构造,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物镜、目镜、聚光镜等。
第二环节:讲解新课1.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重点介绍物镜、目镜、聚光镜等部分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3.教师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物镜和目镜的作用:将一张A4纸放在桌子上,离纸面约30cm处,用目镜直接观察A4纸,可以发现A4纸上的字迹是非常模糊的,但是,若是使用物镜和目镜,将物镜对准A4纸,再通过目镜观察,可以发现A4纸上的字迹非常清晰。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每组提供一台显微镜和不同的物质样本,如纱线、细胞、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