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7.96 KB
- 文档页数:8
兰花种植和护理小费栽培兰花可以是一种值得奖励和愉快的经历,因为这些美丽的花朵可以在广泛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园丁,必须了解兰花的具体需要,才能成功培育兰花。
在本指南中,我们将探索种植方法和在盆栽容器中种植兰花的护理提示。
选择正确的容器:在为你的兰花选择锅时,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能提供良好排水的容器。
兰花如果过水,容易腐烂根部,所以选一个带有排水孔的锅至关重要。
兰花更喜欢略带壶状,因此选择一个容器,只够容纳植物的根系。
选择合适的生长介质:兰花可以在多种生长的介质中栽培,包括树皮,pha苔,或两者的结合。
重要的是要选择一种为兰花根提供良好的同源和排水的介质。
不同种类的兰花对生长介质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因此研究你的兰花的具体需要很重要。
种植兰花:在其锅中种植兰花时,重要的是要将植物定位,使假茎或叶基位于陶器介质的上方。
这将有助于防止植物变得太湿,这会导致腐烂。
轻轻地按着灌注介质围绕根茎,为植物提供稳定性。
浇水:兰花护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适当的浇水。
过度引水会导致根腐烂,而水下引水则会导致植物脱水。
陶器介质对触觉感到干燥时,对浇灌兰花很重要。
重要的是在早晨给兰花浇水,这样任何多余的水分都有机会在白天蒸发。
光和温度:兰花更喜欢明亮间接的光芒。
把兰花放在北边或东边的窗子上很理想兰花在白天温度在60—80°F(15—27°C)之间生长,夜间温度略有下降。
避免把兰花放入直接阳光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会导致叶子被晒伤。
肥料:兰花在生长季节应定期受精,生长季节一般为春夏。
使用平衡的兰花肥料,并遵循标签上的说明,以达到适当的施药率。
避免过度受精很重要,因为这会对植物造成损害。
重选:兰花应每1—2年重新投放一次,以刷新生长的介质,并为植物提供更多生长空间。
重新投注时,小心地将兰花从壶中除去,轻轻地放松根部。
切除任何逝去或腐烂的根,将兰花放在一个新的锅里并有新鲜的生长介质。
虫害和疾病控制:兰花属一般为低维持性植物,但容易受鳞片,食虫,蜘蛛ites等害虫影响。
兰花根系吸收营养的方法主要包括根部直接吸收和利用菌根生物肥效等。
首先,兰花根系直接吸收营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
兰花的根部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通常包括氮、磷和钾等矿物质。
在兰花生长过程中,根部会不断与培养基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为兰花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一般来说,兰花根部会选择吸收那些活跃生长和代谢的基质颗粒,从而有效吸收营养。
其次,利用菌根生物肥效也是一种常见的兰花营养吸收方式。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关系,常见的兰花的菌根有鹿角菌、毛柱菌、小单孢子菌等。
这些菌根在兰花根部吸收营养的同时,还会帮助兰花根部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进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同时,这些菌根还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使根部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
另外,在兰花栽培过程中,施肥也是保证兰花根部吸收营养的重要手段。
施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一般来说,兰花喜欢清淡的肥料,如腐熟的饼肥、骨粉等。
施肥时要注意适量,过多或过少的施肥都可能导致兰花根部受损,影响营养吸收。
同时,要注意避免在高温期施肥,以免烧根。
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栽培环境也是保证兰花根部吸收营养的重要因素。
兰花喜欢通风、湿润、半阴的环境,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通风良好,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潮湿,同时要避免强光直射。
良好的栽培环境可以促进兰花的健康生长,从而更好地吸收营养。
总之,兰花根系吸收营养的方法包括根部直接吸收、利用菌根生物肥效以及合理施肥和保持良好的栽培环境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为兰花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健康生长,从而更好地吸收营养。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依据,用药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研究概况XYZ2011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被子植物中的大科之一,是除菊科植物外的、最兴盛复杂的一类植物,全世界约有6个亚科725属近25000—30000个原生种和大量的变种、品种,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
包括了许多的著名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因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科学家、园艺工作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兰科植物的生活习性分为地生、附生和腐生。
地生兰和附生兰为绿叶兰,腐生兰是非绿叶兰且在其生活史中仅开花期为地上生的,有些产于澳大利亚干旱地区的腐生兰花甚至在地下完成其整个生活周期。
兰科植物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其花形状奇特,色彩艳丽,芳香宜人,授粉机制独特而复杂;第二、种子细小,仅具未分化的原胚;第三、在其生活史中,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
有关兰科菌根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种子萌发、早期生长及真菌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的广泛研究,使种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共生与非共生萌发成为可能,为自种子培育兰科植物新品种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为研究兰科植物和真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和方法。
但是,对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种类及成年兰根中植物与真菌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世纪80年代后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研究有了一些较为出色的工作。
本世纪初,法国的Bernard和Burgeff真正揭开了兰科菌根之谜,认识到许多兰科植物没有菌根就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许多兰花的种子没有菌根真菌的感染就不能发芽。
随后,国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兰科菌根真菌在种子萌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能否促进种子萌发方面。
七十至九十年代,对某些兰花的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形成原球茎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从结构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自种子培育兰科植物新品种提供了手段和大量依据,但在菌根真菌的应用上,则以我国在天麻生产上的应用最为成功。
另外,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类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一方面,兰科菌根真菌除少数能形成产孢结构或有性子实体外,多数处于不育的菌丝阶段,缺乏稳定的形态学和培养特征,另一方面,有关兰科菌根真菌分类的资料也较少。
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及培育方法韩萱(北京中学,北京100018)摘要:兰科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加上人们的掠夺性采挖导致兰科植物频临灭绝,因此培育繁殖能力较强的兰花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进行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实验,并配置培养基培养真菌和兰花,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并选取繁殖能力较好的一种兰科植物探究其培育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竹枝石斛种子的活力比较高,繁殖能力强,易于栽培,建议大量培养竹枝石斛并回归自然以保护兰科植物。
关键词:兰科植物;繁殖能力;培育方法;共生真菌;保护物种中图分类号:Q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6-0019-021研究背景西双版纳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它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受印度洋、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
兰科植物药用价值高,但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加之人们肆意破坏,现已成为濒危物种。
兰科植物种类繁多,大多数的兰花样品属于石斛属,许多种类均是名贵的中药材。
在《神农本草经》中,“石斛”被列为上品,因此已造成掠夺性采挖,加上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繁殖缓慢,自然更新能力差,而且仅在我国云南和广西有大范围的种植和栽培。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意识的提高,兰科植物的繁殖和栽培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人员也在积极的探寻一种加快兰科植物繁殖、改善其种植环境的新方法。
兰花喜湿润,忌渍涝。
盆土水分过大,喜凉爽,忌高温,喜阴,忌阳光直射。
为了能培育兰科植物并回归自然,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我们将通过使用TTC染色法对选择的金钗石斛、竹枝石斛、鼓槌石斛、冬凤兰等四种常见的兰科植物种子的活力进行测定并选择活力较高的兰科植物种类进行培育,从而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和种植方法。
兰科植物菌根研究进展作者:任军方杨珺王丹萍云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4期摘要: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兰科菌根对兰科植物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内外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菌根的研究进展,对今后兰科植物菌根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兰科(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科之一,全世界大约有700属20000多种及大量变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为多。
兰科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3大类,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资源,在花卉和天然药物产业上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1] ,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人工栽培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条件下,兰花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需依赖与之共生的真菌,只有当这些真菌与兰花种子或根形成共生的菌根关系后,兰花才可以正常地生长发育。
因此,了解与兰根共生的真菌种类,进一步探讨兰花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为在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的栽培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1.2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进展菌根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在长期生存过程中与真菌共同进化而形成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共同现象,根据解剖学特征以及共生体间相互关系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又包括囊泡丛枝菌根(VA mycorrhizae)、欧石楠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和兰科菌根(orchid mycorrhizae)等。
目前,关于内生菌的概念范畴具有很大的争议,Petrini1991年将内生菌定义为那些生活在其生活史的某一时期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菌,该定义包括在其生活史某一阶段营表面生的腐生菌、对宿主没有伤害的菌根菌和潜伏性病原菌[2] 。
这一内生菌概念被广泛接受。
现在通常认为内生菌包括了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和内生真菌在内的互利性、中性或潜伏致病性的各种微生物[3] 。
春兰与丝核菌共生菌根及结构研究3伍建榕1,2,韩素芬13,朱有勇3,吕 梅2,王光萍1,郭文林2(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2.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3.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01)摘 要:将丝核菌CLB111和KW214菌株及兰科丝核菌CLB113菌株接种到春兰组培苗,对兰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处理苗4.5个月后鲜重分别是初始值的170.6%,170.2%和166.1%,其中CLB111,CLB113菌株处理苗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α=0.01),KW214菌株处理苗与对照达显著差异(α=0.05)。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连续切片观察发现,菌根结构与普通营养根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在菌根的皮层组织细胞中有着色较深、形状不一的菌丝结。
春兰外皮层无通道细胞,真菌是通过破坏根被组织进入皮层细胞,并通过菌丝穿越细胞壁不断向内继续扩展。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结是真菌菌丝围绕细胞核形成的,菌丝结在皮层组织靠外的几层细胞中出现较多,随着菌丝团被逐渐消解吸收,伴随新菌丝生长和入侵,为春兰的生长提供营养。
从生物量增长、显微及超微结构表明,CLB111,CLB113及KW214等3个菌株与春兰可形成菌根。
关键词:春兰;丝核菌;菌根;共生培养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05)04-0105-04U ltra 2structure of Symbiosis Mycorrhizal B et w eenCymbi dium goeringii and Rhizoctonia sp.WU Jian 2rong 1,2,HAN Su 2fen 13,ZHU Y ou 2yong 3,L ΒMei 2,WAN G Guang 2ping 1,GUO Wen 2lin 2(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2.Faculty of Protection and Sout 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China ;3.The Phytopat hology Lab.of Yu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CLB111,KW214st rain (belong to R hi z octoni a sp.)and CLB113strain (belong to Orchi daceous rhi z otoni as )were inoculated to tissue cult ure seedlings of Cy mbi di um goeri ng 2ii .After 4.5mont hs of inoculation ,t he growt h of seedlings was p romoted at different level ,The average f resh weight of seedlings t reated wit h CLB111,KW214,CLB113st rain were 170.6%,170.2%and 166.1%respectively t hat of t heir initial value ,while t hat of t he con 2t rol is just 145.6%.The statistic showed t hat fresh weight of t he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 h st rain CLB111,CLB113were ext rem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α=0.01),while f resh weight of seedling inoculated wit h KW214was significant higher t han t hat of cont rol (α=0.05).The observation under optical and electronic micro scope for CLB111,CLB113and KW214found t he pat hway of infection and struct ure of mycorrhizal in C.goeri n gii .For t he C.goeri n gii ,mycorrhizal st ruct ure was same wit h t he general nut rition root s of control st ruct ure .The in 2fection pat hway was t hat f ungi invaded velamen firstly ,t hen entered cortical tissue by break 2ing t he velamen and t he colonized and infected ot her cells continuously by means of hyp hae penet rating t he cell wall.There was a lot of peloto ns which appeared in dark colour and in 第29卷第4期2005年7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 ry University (Nat ural Sciences Edition ) Vol.29,No.4 J ul.,2005 3收稿日期:2004-09-09 修回日期:2005-05-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19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3256313)作者简介:伍建榕(1963-),女,博士生,副教授,从事森林病理学研究。
兰花种子萌发与真菌共生兰花与真菌存在着共生关系,兰花根部细胞会被真茵侵染并被成串的真菌菌丝体所占据,然面真菌死植物细胞内又会被寄生细胞逐渐消化,这已是人所共知的现象。
兰花种子萌发与真菌有着极大的关系,早在1903年,NoelBernard以卓越的开创性工作指出,兰花种子只有被合适的真菌侵染时才能萌发。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後来发展了一种种子萌发的共生法,即把兰花种子和相适应的真菌一同接在培养基上培养。
这一方法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操作上的复杂性,在生产上推广是较困难的。
1924年LewisKnudson提出了兰花种子萌发的非共生法,他在只含有糖和无机盐的培养基上成功地萌发了许多兰花种子。
後来的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基成份的改善上,提出了许多种适合於各种兰花种子萌发的培养基。
这种非共生法的应用使兰花生产繁殖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创造了兰花工业高速发展的奇迹,至今仍然是兰花快速繁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但是,问题并未到此为止,人们很快发现,非共生法并不能使所有的兰花种子萌发,特别是许多地生兰种,在没有真菌的培养基上很难萌发或完全不能萌发,有的即使萌发也非常缓慢,需要几个月或一年多才能发育为原须球茎。
因此,对于兰花种子萌发与真菌的关系必须作深入的了解,以便寻找更有效的兰花种子萌发技术。
兰花种子萌发与真菌侵染兰花的果实为蒴果,种子极为细小,一个蒴果内一般包含数万至百万粒种子,肉眼几乎不能辨认。
种皮的膜质透明,且具网纹,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
兰花种子萌发后经细胞分裂,发育为一种无结构的细胞团,称之为原球茎,原球茎除了可瓣认的基部和顶部外,只有很少的组织分化,其后长出茎尖和根,逐渐发育为完整的小植株。
温带地生兰种子的萌发和早期发育是在地下黑暗中发生的,其原球茎是完全导养的。
菌根真菌首先浸染原球茎的基部细胞,后来当维管束系统和茎开始发育时,侵染被限制在轫皮组织的薄壁细胞内。
原球茎时期的侵染并不进入根部。
在原来就是自养并在早期就变绿的原球茎的一些兰花种内,真菌侵染遵循相似的形式,原球茎部的大多数薄壁细胞中充满螺旋菌丝体,具叶绿体的细胞在原球茎顶部。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植物与真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互相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生命的延续。
植物依靠真菌提供的营养物质,而真菌则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碳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共生关系的类型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主要分为两个类型:菌根和藻类共生。
1. 菌根共生:菌根是一种由植物的根系和真菌的菌丝组成的结构。
在菌根共生中,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共生组织。
真菌菌丝为植物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同时,真菌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糖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树木与土壤中的真菌之间的关系。
2. 藻类共生:藻类共生指的是植物与藻类或蓝藻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为藻类或蓝藻细菌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而藻类或蓝藻细菌则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在水生植物中尤为常见,如水蕨与微藻之间的关系。
二、共生关系的意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对两者来说都是相互有益的。
首先,共生关系使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由于真菌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提供营养物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得到了促进。
同样地,植物也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了所需的碳源。
共生关系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生存竞争力,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共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土壤质量。
真菌通过菌丝的扩展,能够将土壤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更稳定的土壤结构。
这种土壤结构有助于保持水分和预防水土流失,同时也为植物的根系提供了更宽敞的生长空间。
三、共生关系的应用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在生态学和农业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生态学领域,共生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菌根共生对土壤中的碳循环和氮素的固定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共生关系的机理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在农业上,共生关系可以用于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关系是大自然中一种神奇而又微妙的互动关系。
植物是拥有自主光合能力的生物,而细菌则是一类具有多样化生态角色的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细菌通常会形成一种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往往会使双方都能够从中获益,同时也能够在生态环境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一、植物和细菌的基本关系植物和细菌的共生关系有很多种形式,包括根际菌群、植物内生菌、内生共生体等。
根际菌群是指生活在植物根际的一种微生物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包括了叶枯菌、氮固定菌、磷解菌等多种具有极高功能的细菌。
这些细菌能够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物质,并对植物根系进行一系列的代谢调节,从而为植株提供营养和生长所必需的生物学能量。
另一方面,这些菌群也可以保护植株免受各种危害因素的侵袭,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根系进行调节和促进。
二、植物和细菌的互惠共生植物和细菌的互惠共生是这些生物之间最为重要的共生形式之一。
这种共生关系通常是通过化学信号和信号物来完成的。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它们分泌特定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来吸引周围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当一些特定的细菌成功寄居在植物根系中时,它们就会开始与植物互动,从而进一步加强这种共生关系。
这种互惠共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植物和细菌之间的一些互动作用。
例如,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会释放出一些生长因子和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会被周围的细菌吸收,并利用其进行自身的代谢活动。
另一方面,细菌则可以通过分泌蛋白质和其他化学物质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细菌可以利用植物分泌的碳源和其他物质来生长和繁殖,同时它们还能够为植物提供一系列的营养和保护作用。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让植物和细菌之间能够在生态环境中建立起相对稳定、可持续的相互关系。
三、植物和细菌的生态意义植物和细菌的共生关系是一种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种共生关系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能够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细菌也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探索动植物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互依赖中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方式。
动植物的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互惠共生、寄生共生和胞间共生。
本文将探索动植物的共生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中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一、互惠共生互惠共生是一种双方相互受益的关系,动植物之间互相提供条件和资源。
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是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吸食花朵中的花蜜,同时将花粉沾在身上,当蜜蜂飞到下一朵花时,花粉会从蜜蜂身上掉落,从而实现了花朵的授粉。
在这种关系中,蜜蜂得到了食物,同时帮助花朵进行传粉,使花朵能够繁殖。
而花朵则为蜜蜂提供了花蜜,作为它们的食物来源。
这种互惠共生的例子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二、寄生共生与互惠共生不同,寄生共生是一种单方面受益的关系,一方利用另一方而不提供任何回报。
大家对于寄生植物可能比较熟悉,寄生植物通过吸取寄主植物的养分生长,而寄主植物却得不到任何利益。
一种典型的寄生共生是兰花与某些真菌的关系。
兰花的种子太小以至于不足以储存任何养分,在培养过程中,会依附于真菌根系上获取所需的养分。
兰花通过与真菌结合形成菌根,真菌便从土壤中寻找水分和矿物质,此乃是互利共生的一种现象。
寄生共生关系中的寄生方通过从寄主方获取营养,而寄主方则遭受营养和生长损失,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非平等的关系。
三、胞间共生胞间共生是一种相同生物种群内部的共生关系,即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胞间共生可以是细胞间的共生,也可以是细胞内共生。
一种常见的胞间共生是存在于光合细胞中的叶绿体。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宿主细胞为叶绿体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叶绿体则以光合作用为宿主细胞提供能量。
这种胞间共生关系使得植物能够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此外,动物体内的共生关系也属于胞间共生范畴。
总结: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大自然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生命形式,俗称菌根共生。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能够与植物的根系相互结合,形成一种与外界相隔的共生体,从而共同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长繁殖能力。
在这个共生体中,真菌和植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配合,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使得这一共生体能够在几乎任何环境下存活,并向外界提供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物质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真菌的菌丝和植物的根系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由此产生出的信号物质能够帮助真菌识别植物的根系并侵入其中,从而形成稳定的菌根。
同时,这些信号物质也能够帮助真菌感知外界环境,调节自身的生长和代谢,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和与植物的根系相互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根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能够识别并允许真菌进入其内部,形成稳定的菌根,同时也能够向外界释放出抗氧化剂、维生素、营养物质等物质,帮助真菌生长和代谢,并提高共生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同时,植物的根系也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和反应过程,调节共生体的代谢、生长和繁殖,使得这一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在其中生存、繁衍和发展。
除了分子机制,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例如共生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
在这个过程中,真菌和植物之间不断地进行共生适应,从而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命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能够取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同时植物也能够得到真菌所提供的帮助和保护,从而提高其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总体来说,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生命形式,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分子机制。
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真菌和植物之间不断地适应和合作,从而在共生体内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在其中共同生长、繁衍和发展。
对于这种生命形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作机制,同时也为我们探索新的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蝴蝶兰的根系生态与微生物人们常常赞美蝴蝶兰的美丽花朵,但很少注意到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实际上,蝴蝶兰的生长离不开它独特的根系生态与微生物的合作。
本文将重点探讨蝴蝶兰的根系生态以及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一、根系结构及其作用蝴蝶兰的根系结构独特而复杂,主要包含根尖、分根、根毛等组成部分。
根尖是蝴蝶兰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的吸水吸肥能力,为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分根是指根系在地下生长时逐渐分叉形成的根系主干,它增加了根系表面积,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毛是根系的最末端细胞,其数量众多,形态细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为蝴蝶兰提供了强大的营养吸收能力。
二、蝴蝶兰的根系生态蝴蝶兰所生长的环境多为林下湿润的阴暗处,这种环境条件对于其根系的发育和生长至关重要。
蝴蝶兰的根系主要分布于腐殖质丰富的泥质土壤中,虽然它也能够在石质、植物残渣或树皮上生长,但这些情况较为罕见。
蝴蝶兰的根系不仅扎根于土壤中,还可以附着于岩石或其他植物上,这使得它能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三、根系与微生物的互动蝴蝶兰的根系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即根际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与蝴蝶兰的根系形成一种微生物群落,相互依存、互利共生。
根际微生物可以合成和分泌植物生长促进物质,因此对蝴蝶兰的生长和发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根际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吸附和分解有毒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四、根系生态与蝴蝶兰的生长蝴蝶兰的根系生态与其生长状况密切相关。
正常发育的根系能够保证植物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给,并保持植物的稳定生长。
相反,若根系发生病害或微生物失衡,将直接影响蝴蝶兰的生长状况。
因此,合理的养护管理和对根系生态的维护对于蝴蝶兰的健康生长十分重要。
五、养护管理建议为了维护蝴蝶兰的根系生态,可采取以下养护管理措施:1. 合理浇水:根据蝴蝶兰生长环境和根系需求,合理掌握浇水的量和频率。
避免过度浇水或干燥过度,以免对根系造成伤害。
兰花与养心班级学号姓名摘要:广义上的兰花是兰科植物的总称,但是,中国传统上的兰花,主要是指兰属植物(cymbidium),也有人称为中国兰或国兰。
兰花作为观赏植物不仅拥有广大的爱好者,而且称为诗歌、绘画和工艺品等寓意和表现的题材。
自古以来,养兰、咏兰、画兰、写兰者来去匆匆,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品种和墨宝。
关键词:兰花;养心1、概述1.1、兰花的形态特征兰花大都有贮藏养分和水分的组织和器官。
地生兰一般在地下有块茎、根状茎或肉质根;附生兰则可有假鳞茎或肉质茎。
假鳞茎是兰科植物特有的器官,实质上就是肥大、缩短的茎。
它既能贮藏水分,又可进行光合作用。
兰花的根一般肥厚,尤其是附生兰中没有假鳞茎的种类,气生根部常变为扁平和不同程度地存在叶绿素,外面有海绵质的根被。
根被有通气、吸水的功能。
兰花的叶多为革质或肉质,较少草质或纸质,气孔在叶的背面,有明显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兰花的花朵由3片萼片,2片花瓣和1片唇瓣组成。
唇瓣的基部有时凹陷成囊状或延伸成筒状,后者成为距。
花朵中央的柱状器官叫做蕊柱,是雌雄器官的融合体。
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称蕊柱足。
有蕊柱足的种类,唇瓣通常生于蕊柱足的顶端,两片测萼片生于蕊柱足的两侧,由蕊柱足和着生于其上的测萼片基部形成的囊状物,称为萼囊。
蕊柱顶端后方有花药,前方有一个柱头,在花药和柱头之间通常有一个小舌状物,称为蕊喙。
花药内含花粉,花粉粘合成团,成为花粉团柄。
花粉团柄的末端常粘附着一个盘状或其他形状的腺体,称为粘盘。
粘盘是蕊喙的一部分,在昆虫传粉时才脱落蕊喙。
在花粉团和粘盘之间为另一种带状或其他形状的器官所连接,此器官也是粘盘的延伸部分,称粘盘柄。
花粉团、花粉团柄和粘盘连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器官,称为花粉块。
兰花的果实一般为蒴果,内含数千或数万个种子,多的可达百万以上。
由于种子极为细小,不含营养物质,在自然情况下很难发芽。
只有极少数的种子能萌芽而长成新植株。
[1]1.2、兰花的生物学特征1.2.1、生存方式兰科植物生存方式基本上有附生、地生及腐生,而以附生占绝大多数。
兰花与菌的共⽣关系兰花与菌的共⽣关系弘扬国兰⽂化,传播兰花知识楚畹幽兰冠从芳,双钧画法异寻常。
国⾹流落空留赏,太息⾦陵马四娘-每天学习⼀点点,每天进步⼀点点!兰花与菌的共⽣关系来⾃兰花吧00:00 13:45 兰是植物界进化最⾼极的物种,菌是⽣物界较低极原始的物种(这⾥说的菌,专指真菌,原属植物界,现已独⽴为菌物界,与植物、动物并列)他们都是陆地上最复杂最重要的主体⽣态系统—森林中的重要员。
在维系森林⽣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起着重要作⽤。
在森林⽣态系统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兰与菌之间,以及兰和菌与其他⽣物种之间,建⽴起了多种复杂的⽣态关系(包括⾷物链关系),极积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从⽽也成就了⾃⼰的⽣存与发展,物种的延续与进化。
由于兰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们将其请出森林,模拟⾃然⽣态环境条件,进⾏⼈⼯栽培,所谓来其⾃然⽣,还其⾃然养,引种驯化栽培取得了巨⼤的成功。
特别是兰属植物⼤多数种,作为花卉栽培进⼊⼈们⽣活领域,⽣长发育环境发⽣了很⼤的变化,兰与原⽣环境中许多野⽣动植物种的⽣态关系虽消失了,但与兰关系密切的⼀些种如昆⾍、菌物、微⽣物等随之进⼊养兰环境。
其中兰与某些菌物种亘古以来所形成的微妙的⽣态关系被保持住了。
这也是⼈类引种栽培兰花取得成功的关健因素之⼀。
兰与菌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种:伴⽣、寄⽣、共⽣。
兰与⼀些腐⽣菌、蝇类幼⾍、原⾍、环节动物等伴⽣在兰盆基质中,营养⽅式各异,和平共处,有利⽆害或利⼤于害。
如腐⽣菌以分解基质中的有机物为⽣,也为兰根提供营养来源。
森林中的许多附⽣兰,主要靠腐⽣菌分解⽼死的⽊质纤维素为矿物质源,以完成⾃⼰的⽣长发育;兰菌寄⽣关系普遍存在于森林系统中,主要是⼀些致病性真菌如刺盘孢菌、棕疫霉菌、镰⼑菌、狄巴利腐霉、⽴枯丝核菌、菌核菌、柱盘孢属菌等,也称为寄⽣菌。
它们是兰的敌⼈,分别引发炭病、疫病、基腐病、腐烂病、根腐病、菌核病,⿊斑病等兰病。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弘扬国兰文化,传播兰花知识楚畹幽兰冠从芳,双钧画法异寻常。
国香流落空留赏,太息金陵马四娘-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来自兰花吧00:00 13:45 兰是植物界进化最高极的物种,菌是生物界较低极原始的物种(这里说的菌,专指真菌,原属植物界,现已独立为菌物界,与植物、动物并列)他们都是陆地上最复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系统—森林中的重要员。
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森林生态系统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兰与菌之间,以及兰和菌与其他生物种之间,建立起了多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关系),极积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从而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物种的延续与进化。
由于兰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们将其请出森林,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人工栽培,所谓来其自然生,还其自然养,引种驯化栽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别是兰属植物大多数种,作为花卉栽培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生长发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兰与原生环境中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的生态关系虽消失了,但与兰关系密切的一些种如昆虫、菌物、微生物等随之进入养兰环境。
其中兰与某些菌物种亘古以来所形成的微妙的生态关系被保持住了。
这也是人类引种栽培兰花取得成功的关健因素之一。
兰与菌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伴生、寄生、共生。
兰与一些腐生菌、蝇类幼虫、原虫、环节动物等伴生在兰盆基质中,营养方式各异,和平共处,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害。
如腐生菌以分解基质中的有机物为生,也为兰根提供营养来源。
森林中的许多附生兰,主要靠腐生菌分解老死的木质纤维素为矿物质源,以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兰菌寄生关系普遍存在于森林系统中,主要是一些致病性真菌如刺盘孢菌、棕疫霉菌、镰刀菌、狄巴利腐霉、立枯丝核菌、菌核菌、柱盘孢属菌等,也称为寄生菌。
它们是兰的敌人,分别引发炭病、疫病、基腐病、腐烂病、根腐病、菌核病,黑斑病等兰病。
它们的菌丝侵入兰花细胞内吸收营养,分泌毒素解析破坏植物组织,引起植株新陈代谢失调,甚至死亡。
也有一种“反寄生”关系,密环菌菌丝与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接触后,菌丝伸入块茎内作为营养源,不断被消化吸收,供块茎生长膨大,最终完成生活周期,而密环菌又腐生在其它植物上吸收营养,供自己及天麻生长;兰菌共生关系是朋友关系,主要以菌根的方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组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菌(共生真菌),其菌丝与兰的营养根形成一种联合体,菌根菌从兰根获得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物质,而兰也从菌根菌那里得到所需养料及水份,从而达到一种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高度统一的联合关系。
以上几种菌兰关系中,伴生关系因与兰的生活较间接,人们研究较少,本文略去不提。
寄生关系在各种兰花病虫害防治书籍中讲得很透,故不再赘述。
本文就兰与菌的共生关系作一些粗浅的介绍。
一、兰花菌根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森林植被是兰科植物的原生地,兰菌共生形成的菌根普遍存在于森林土壤中。
菌根中的共生菌大多数属于半知菌和担子菌。
它们对兰科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兰花的种子微小,似尘埃一般,本身贮存的养料很少,要供应种子萌芽并长成幼苗是不够的,而且需要较长时间。
但由于森林中有共生菌的存在,真菌的菌丝很快能穿透那些发育较好的兰花种子的表皮,进入胚体细胞,在细胞腔内形成菌丝团,并不断消解释放出营养,供应胚芽及幼苗的顺利生长。
人工驯化或栽培条件下的兰花不存在种子成苗阶段,主要以营养体分苗繁殖。
但共生真菌与兰花根部接合形成菌根,对兰花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1、菌根的形成及特点无论下山兰还是家养兰,其兰根已共生有菌根真菌,根表附着菌丝及孢子,如果带有原生土,土中菌丝及孢子就更多一些。
兰花菌根真菌是内生菌,当新根发出伸长时,表面分泌一些有机物质,它们刺激吸引老菌根根际附近土壤的菌丝及孢子萌发芽管(芽管再长成菌丝)并向新根表面伸长,另外菌丝在根际附近具有趋根性。
菌丝与根接触以后,能穿过根皮进入皮层细胞,在细胞腔内形成胞内菌丝,胞内菌丝还可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
胞内菌丝常呈节状或圈状,统称菌丝团。
菌丝不侵染兰根生长锥(水晶头),使兰根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
根表面菌丝比较稀疏,主要起吸收水分、矿物质及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
菌根表面看不出什么变化,显微镜下能看到根外菌丝,菌丝有横隔,皮层细胞内有菌丝团,这是兰与菌进行营养交换的地方。
2、菌根的生理功能(1)吸收功能。
菌根外菌丝直接吸收土壤水分,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效率都很高,特别是对有机磷、难溶性磷的利用率更高。
主要是菌根存在及分泌一些酸性磷酸酶、磷酸脂酶等物质数量增加,活性提高或土壤ph值变化所致。
(2)合成功能。
胞内菌丝团产生一些活性物质如酶前体、辅酶、植物生长调节素等参与兰株生长发育过程。
菌根菌产生的淀粉酶可以提高兰苗的碳水化合物利用水平。
(3)营养物质的储藏及转化功能。
菌根在形成过程中,菌根菌不断地利用兰株光合产物生长,在根系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团,积累储藏了大量的营养物质。
菌根形成初期,菌根菌与兰株都为自己的生长争夺营养物质,双方生长都很缓慢。
随着兰株长势的旺盛,光合器官的扩大,光合产物量的增加,菌根菌有了扩展的物质基础,菌丝迅速伸长,胞内菌丝团大量涌现。
当兰株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或开花期,兰株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时,菌根内各种转化酶活跃,导致胞内菌丝团大量消解,不断释放出糖类、氨基酸、激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供给兰株生长发育需要。
故菌根是兰株体内营养物质的储藏库与转化器。
(4)菌根的存在,可增强兰株对某些根病的抵抗力。
新发出的兰根首次被菌根菌侵染而建立起共生关系后,其它致病菌很难再侵入菌根而建立寄生关系。
因而发育良好的菌根根系健壮,充满生机活力,对病菌的抵抗力就强。
反之、致病菌侵入兰根皮层以后,菌根菌就很难再侵入。
另外生理老化或菌根菌衰退的兰根容易被土壤中的致病菌侵袭。
二、影响菌根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1、兰株的根茎叶应完整、健壮、不带病在兰菌共生关系中,兰株是菌根菌的宿主和营养提供者。
兰株健壮完整,生长发育正常,新陈代谢活跃,才能为共生菌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
如果兰株残缺柔弱,新根发育迟缓,甚至感染病害,菌根就难以形成,即使已经形成的菌根也会衰退。
2、兰株存在菌根菌和有效繁殖体菌根菌存在于兰株的菌根中,兰与菌形影不离,正如人类大肠中的乳酸菌、双歧杆菌(有益细菌)一样,与其它有害细菌一起在大肠中伴随人类生活终生,构成菌类种间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微生态关系。
当有益菌占优势时,它能合成许多有益物质,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类生长,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当有害菌占优势时,人体就处于病态。
同理,兰株随着人们分株繁殖,菌根也就随种苗进入新的环境中,菌根菌在根表产生的菌丝及孢子散布于土壤中,为感染新根准备了菌源。
移栽兰花时,新配的基质也可能含有菌根菌的繁殖体,成为侵染源。
菌丝和孢子是菌根菌的繁殖体,它们必须距幼根较近,有条件接触到根部。
在土壤中有一定碳源(有机物)供应,才能保持菌丝活力,侵染幼根。
3、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肥力是菌根发展所必需的。
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兰株光合效率的提高,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从而也改善了菌根的营养供应;温度主要指土壤温度,强调稳定性,一般稳定在20℃左右,变化幅度不超过5度,较适宜菌根生理代谢的正常进行;土壤中的湿度与空气是矛盾的,土壤含水量高,空气就被排挤出土壤,菌根的呼吸受影响,因为菌根菌是好气性的。
水渍时间过长,菌根受到毒害,菌根菌大量死亡,共生关系也就解体了。
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50%较能处理好空气与水分的矛盾;土壤肥力是综合因素构成的,有机质含量高,各种矿物质元素必然丰富,但氮肥过高,对菌根菌的生长是不利的,ph值维持在6左右比较适宜。
三、重视菌根的培育养兰功夫花十分,培育壮根占九分。
绿叶青枝花迷人,壮根扶持复谁知。
这是兰家兰友植兰实践活动的真切体会。
养兰重养根的理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然而,养好兰根的关健在于重视菌根培育的理念未必人人皆知。
下面就兰花菌根培育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1、配备适宜菌根发展的基质,为兰菌共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植兰基质疏松透气,疏水保水能力强,有机营养丰富,稳温稳肥,清洁而无致病菌、线虫感染,土壤ph略偏酸,这样的基质环境较好地协调了水、气、温、肥的矛盾,既有利于兰根生长,又有利于菌根菌的发育。
此外,植兰时掺入少许原来的基质,等于引入了共生菌的繁殖体,有利于新根菌根菌的尽快侵入和老根的再次感染。
但要注意兰苗及原基质未曾发过病。
2、移裁兰苗时,除兰苗本身健壮、茎叶完整外,还要认真清除烂根、空根、变色衰老根,细心保护好每条兰根及冠根(水晶头)。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生长正常的兰苗,翻盆分苗时将分出的苗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即可移栽,尽量不用化学药剂消毒。
实在要消毒的兰苗,化学药剂应少选用内吸性的品种,以减少对菌根菌的伤害。
3、保健栽培,科学管理,维护兰菌共生关系健康发展。
管理的目的是要调控好光、温、水、气、肥等生态因素的变化及平衡关系,因势利导的发挥整体作用,以充分满足兰与菌的生态习性,促进兰菌共生共荣。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天地悠悠,万物进化,岁月造就了兰与菌两个物种生态习性的趋同性,生理需求的互补性,生命存在的依赖性。
例如:兰根与菌根菌都是好气性的,都需要充足的氧气;都需要稳定的土温;要求土壤Ph偏酸性;润而不湿的土壤水分;具备调节土壤溶液浓度的结构;适宜的光照强度,以保证充足的光合产物供应等。
因此,只要有利于兰根生长的管理措施,一般都适合菌根的培育。
例如给兰花浇水的频度与灌水量,以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为原则,始终保持土壤含氧量不低于18%。
浇水的时间以水温与土温相近为准,热天早晚浇,冷天下午浇;兰株光照强度7000—14000lax(因兰种而异),并有良好的空气流动,能维持较好的光合效率,生产更多的有机物,为菌根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与能源。
昼夜保持8oc以上的温差,促进兰苗健壮,提高对不良环境及病害的抵抗力。
如过多地施用杀菌剂,敌友皆伤,削弱了土壤中有益菌特别是菌根菌的活动,一些具有抑制病菌的微生物的功能就会大大下降。
过多过量的施用肥料特别是氮肥,会提高土壤溶液浓度,消耗兰株体内大量碳水化合物,对菌根的生长极为不利,会动摇兰菌共生关系。
因此,要尽量避免错误的用药施肥。
图文/网络右上角可收藏或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