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 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 界名人录”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 刚刚经历过1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 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 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 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1种 时代精神 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 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 似性 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 有很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1次剧烈的运动, 总要破坏和毁灭1些什么,但也总有1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 服,绝不屈服啊 ”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 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 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 神奇伟大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 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 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 阻挡地下森林的脚步,这正展示地下 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第3部分 21~27段 :描写现时作者 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 “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 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第1段先从什么写起为什么
第1段先写1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 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1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 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连着发出3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 3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
的历史做1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