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怀念母亲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7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
为了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我引入了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回忆的相关资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为课文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力求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这样的课文课前应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这样便于读课文的理解,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6.怀念母亲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身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3、找出写怀念祖国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4、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5、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6、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五)、课后拓展1、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2、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终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身的祖国,不忘自身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6、怀念母亲高尚的敬意真挚倾慕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课后反思: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
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第六课怀念母亲
一、重点词汇、每个词语写三遍。
真挚寝不安席终天之恨凄凉沮丧可见一斑朦胧思潮起伏
二、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挚()寝()朦()胧()凄()斑()频()势()侵()蒙( ) 拢()妻()班()濒()热()浸()檬()珑()
三、多音字
Sang( ) jia( ) ben( ) dai( )
丧夹奔待
Sang( ) jia( ) ben( ) dai( )
bo ( ) yan( )
薄bo ( ) 咽yan( )
bao( ) ye( )
四、反义词
崇高-()真挚-()凄凉-()
五、近义词
崇高-()真挚-()爱慕-()念头-()
凄凉-()沮丧-()寝不安席-()
六、填关联词
一…….就……如果…….就……不但……而且……
1、()想到母亲,()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2、清政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不再过问。
3、否则,()会惹那些外国人讥笑,()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七、解释词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可见一斑:
思潮起伏:。
6、怀念母亲(A案)教学分析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怀念母亲》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这篇课文是季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深地的怀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亲自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沉的爱。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相互映衬。
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文季老先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流露于文章朴实的字里行间,所以,课文表达语文人文性一面的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工具性一面则是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3、引导学生置身文本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蕴的思母、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资源准备:1、相关作者的资料;2、自制教学课件;3、歌曲《我的中国心》4、作者的相关著作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生为主,以读位本,以导促学。
重点体会文本语言、感悟语言情韵。
通过亲近和品读语言文字,去体会文字含蕴的意韵,带着这种体会反过来又去亲近和品味语言,感受朴实的语言之妙,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课件:播放颁奖现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
以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好课题(从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指导)。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敬爱之情。
3.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互相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2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5.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怀念之情?6.感受作者情感6.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7.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8.课堂小结8.2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知识。
9.作业布置9.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9.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图4.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6-18课附答案)6、怀念母亲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思潮起伏)(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可见一斑)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思念祖国母亲,思念家乡。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怀念母亲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模糊不清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作者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他们铭刻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孤寂时陪伴着自己。
9、穷人(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解释词语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神态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那矛盾的心理状态,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 神态 、 语言和 动作 。
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勤劳、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13、只有一个地球(一)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 báo]薄的水蓝色“纱衣”。
“246”练能型课堂导学案——六年级上册语文6 怀念母亲学习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学习重点: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法指导:从题目入手,围绕“怀念”一词,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题目入手法)。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对亲生母亲的愧疚之情,二是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是课文的重点,要认真阅读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深怀念。
预习自测: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三、分清敌友(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凄凉()真挚()忍耐()“246”练能型课堂导学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上)反义词:沮丧()怀念()甜蜜()四、添枝加叶(扩充词语)。
()的怀念()的感情()的条件()的工程()的神情()的回击()的敬意()的心情()的思念第一课时合作探究:任务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预习自测展练。
2、本课字词句的特别提示。
(预习自测上已有的不再重复提示,主要是较难的生字、重点词的意思及含义深刻或难读的句子。
)3、对作者及课文背景资料的补充。
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画出相关的语句。
3、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文章的思路了吗?4、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任务一:复习引入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原文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
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
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
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
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
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
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
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時,活動起來。
我想到故鄉,故鄉裏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
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935年11月18日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
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
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
風裏夾著雨。
天色陰得如黑夜。
心裏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裏,引用了這幾段。
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湧,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
幾個月以後,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
1.会写“挚、寝”等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可见一斑”等词语。
(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季羡林:(1911-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
山东省临清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
他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2006年,曾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重要作品:《朗润集》《天竺心.影》《印度简史》《牛棚杂记》等真挚(zhì chi ) 寝不安席(qǐn qing ) 频来(pín bin ping )√√√.奔bēn (奔跑)bèn (奔跑)丧sāng(丧事)sàng(丧失)夹jiā(夹住)jiá(夹衣)薄báo (薄片)bó (单薄)bò (薄荷)咽yān (咽喉咽头)yàn (咽气吞咽)yè (呜咽哽咽).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挚zhì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短,第九笔横长,第十笔在竖中线上。
结构:上下组词:真挚 挚爱造句: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
.寝qǐn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短,第九笔横长,第十笔在竖中线上。
结构:上下组词:真挚 挚爱造句: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
.频pín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稍长,第八笔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频繁 频频造句:老师频频告诫我们做题要细心,不要马虎。
.朦mé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弯钩斜中取正,三撇布白均匀。
结构:左右组词:朦胧造句: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小村子。
.胧ló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竖弯钩圆润有力。
结构:左右组词:朦胧造句:大雾中,近处的景色都是朦胧的。
.凄qī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横画均匀,最后一笔横长托住上部。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六年级《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六年级《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是体会的思想感情。
的情感是很深沉的,虽然季羡林和他母亲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
这种感情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前不久送女儿去外地读大学,那种骨肉分离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跟季老先生有相同之处。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样突破难点呢?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深层的思想感情。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发言不积极,时间比较仓促,在朗读方面比较欠缺。
假如能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我想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深沉的感情效果一定会更好。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6、怀念母亲第一课时预习课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真挚、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二、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同上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1、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练说:______ 的母亲)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学生自主预习(老师在小组内巡视,做好预习指导。
)(一)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初读印象)。
1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女口,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等。
意图:作为语文课来讲,时刻都离不开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不平均,如教师不引导读,那些语文水平较差的孩子就会越拉越远,逐渐出现不愿意学习语文的现象。
(二)写再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写两遍,争取听写过。
并对生词加以理解。
一般米取多读、多悟、多体会、用换词语的方式,并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重点指导:真挚、思潮起伏、可见一斑。
(三)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令自己有启发)的句、段,并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即小批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重点悟:品读思母之情、品读思国之情。
(四)质疑通过读书能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价值的问题。
三、小组交流自学收获,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跟小组同学交流。
四、集体交流预习收获和质疑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大意,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板书)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2、通过汇报,经过筛选,疑难问题大致是:(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2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3)、读着课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3、学生在课本和预习本上尽情发挥。
越全越好。
即使学生不说出自己的体会,但能在预习本及课本上写出来也是很好的,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4、、教师对预习课加以简单归纳和总结,结束本课教学,期待展示课中学生的风采。
附板书:两位母亲”,感受敬慕教学反思:同学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了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教学目标:1、交流预习收获。
2、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3、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4、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积累语言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单回顾,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对上一节课自学情况进行简单归纳与总结,导入新课。
二、预习成果展示生问1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生问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生问3:“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生问4:“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生问5: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小组或班级交流后得到的体会•生体会1: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生体会2: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生体会3: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生体会4: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非常关爱孩子、思念孩子的。
生体会5:我以后一定要热爱祖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不让他们生气,在为我操心。
三、集体质疑解决环节。
(时间不要太长。
)意图:可能有一部分同学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这会趁热打铁,让他们自由交流讨论解决。
不存在问题过于简单而不好意思举手的现象,经过试行,效果很好。
四、布置作业(为提升课做准备)课件出示:捶背等等,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及父母的表现。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每人做一件孝敬父母的小事,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行,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爸爸和妈妈。
要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的,这个小提议同学都很感兴趣,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
附板书:6怀念母亲“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弓I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第三课时反馈、提升课一、教学目标:1、对展示课中重、难点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归纳和完善并做到反馈检测。
2、对摘抄令自己有启发的句子适当谈体会和领悟。
3、对拓展材料加以分析。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反馈检测1、师:通过学习课文以及交流,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真正走进了老人的心田。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2、生再练习:(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设计想象说话:女口,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女口,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4、片段感悟: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一一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一一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意图:这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单靠课文内容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如再增加一些作者的资料,学生知道的多了,了解的深了、全面了,蕴含其中的情感会自然流露。
二、拓展阅读,随文练笔(学习提升)(一)、读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二)、读一首诗,争取入情入境。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三)、《怀念母亲》“索隐”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
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
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
其实,我们并不忍心问过多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老人毕竟已届耄耋之年,而且正在医院修养。
而难得的是,老人听力甚佳,思路清晰,说着话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谈话兴致也很好。
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
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
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
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
《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
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
《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
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