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怀念母亲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27
最新精选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组6 怀念母亲]人教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第九十篇第1题【填空题】写出近义词孤寂—______ 怀念—______ 忍耐—______【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内容梳理(课文回放)《怀念母亲》的作者是______,他在北京大学里被称为“______”。
课文以______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______,一位是______“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______,对祖国母亲______。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
【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的敬意______的爱慕______的小城______的黄昏______的愿望______的味道A、崇高B、真挚C、孤寂D、凄凉E、美好F、浓浓【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下面句子是比喻句的有______。
A.天色阴得如黑夜。
B.湖面静得如一面镜子。
C.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D.爷爷心中的故事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解释词语①莫名其妙-------------______②从从容容______③语重心长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语言表达】句子加工①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缩写句子)②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改为反问句)③对母亲的思念我都记写在日记里了。
(“被”字句)④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用上划线词,仿写句子)⑤我的希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了。
(修改并句)【答案】:【解析】:第9题【语言表达】用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你能够写出多少呢?拿起手中的笔,在下面写一写吧!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想起来的最多。
第6课《怀念母亲》一、教材分析: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二、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4.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5.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五、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阅读答案]《怀念母亲》阅读以及答案(一)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选文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等景物,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二)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这个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
(三)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这个句子用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这两位朋友间的。
(四)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五)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地往来。
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
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它们()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
大街小巷里,有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之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
有的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投以好奇的眼光。
怀念母亲教案(6篇)《怀念母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练说: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3)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原文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
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
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
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
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
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
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
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時,活動起來。
我想到故鄉,故鄉裏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
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935年11月18日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
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
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
風裏夾著雨。
天色陰得如黑夜。
心裏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裏,引用了這幾段。
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湧,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
幾個月以後,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的课堂笔记整理
一、主题与背景
本课围绕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怀念母亲》展开,这篇文章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念。
文章背景为季羡林先生成年后,回忆起童年时光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二、重点词汇与短语
1. 重点词汇:频繁、朦胧、可见一斑、真挚、崇高、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
2. 短语: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等。
三、句子解析
1.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暗示了母亲的离世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痛苦。
2.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四、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1. 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中间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日常生活和细节的描写,表现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3. 语言质朴: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五、思考与讨论
1. 你如何理解“怀念母亲”这个主题?它与你的生活经历有什么联系?
2. 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最能触动你的心弦?为什么?
3. 你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与练习
1. 背诵课文指定段落,默写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1.会写“挚、寝”等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可见一斑”等词语。
(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季羡林:(1911-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
山东省临清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
他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2006年,曾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重要作品:《朗润集》《天竺心.影》《印度简史》《牛棚杂记》等真挚(zhì chi ) 寝不安席(qǐn qing ) 频来(pín bin ping )√√√.奔bēn (奔跑)bèn (奔跑)丧sāng(丧事)sàng(丧失)夹jiā(夹住)jiá(夹衣)薄báo (薄片)bó (单薄)bò (薄荷)咽yān (咽喉咽头)yàn (咽气吞咽)yè (呜咽哽咽).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挚zhì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短,第九笔横长,第十笔在竖中线上。
结构:上下组词:真挚 挚爱造句: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
.寝qǐn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短,第九笔横长,第十笔在竖中线上。
结构:上下组词:真挚 挚爱造句: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
.频pín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稍长,第八笔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频繁 频频造句:老师频频告诫我们做题要细心,不要马虎。
.朦mé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弯钩斜中取正,三撇布白均匀。
结构:左右组词:朦胧造句: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小村子。
.胧ló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竖弯钩圆润有力。
结构:左右组词:朦胧造句:大雾中,近处的景色都是朦胧的。
.凄qī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横画均匀,最后一笔横长托住上部。
【导语】课⽂《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位是亲⽣母亲,⼀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思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母亲的内疚,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原⽂ 我⼀⽣有两个母亲,⼀个是⽣我的母亲,⼀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母,到城⾥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边待了⼏天,仍然回到城⾥。
在我读⼤学⼆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多岁。
我痛哭了⼏天,⾷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
⼀个缺少母爱的孩⼦,是灵魂不全的⼈。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数⼗年如⼀⽇。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记中摘抄⼏段: 1935年11⽉16⽇ 不久外⾯就⿊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的屋顶。
⼀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朋友,⼼⾥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头。
1935年11⽉18⽇ 从好⼏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兴得不得了……但⼉⼦⼀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说,晚上还有⼀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样的! 1935年11⽉20⽇ 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28⽇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阅读《怀念母亲》选段,完成练习。
怀念母亲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yàn yān),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pínɡ pín)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hùhú)在心头。
11月18日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sāng sàng)。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节选自第6课《怀念母亲》】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_________。
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课文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___________,一位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