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6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1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不添加个人理解,不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1.2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翻译后的文言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学生理解。
1.3 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体现文言文的特点。
第二章:文言文词汇翻译技巧2.1 词义辨析:通过对原文词语的上下文分析,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并找到恰当的现代汉语对应词。
2.2 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并准确翻译。
2.3 一词多义:对于原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进行翻译。
第三章: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3.1 省略句: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3.2 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倒装句调整为正常语序,便于学生理解。
3.3 被动句:在翻译时,将被动句调整为主动句,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四章:文言文翻译实践4.1 选取一段高考真题的文言文,让学生现场进行翻译练习。
4.2 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指导,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翻译示例。
第五章:高考文言文翻译策略5.1 熟悉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规律和题型,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重点和难点。
5.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策略,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
5.3 进行系统的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六章:文言文翻译中的特殊现象6.1 古今异义词:识别古今异义词,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翻译。
6.2 通假字: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找出其本字进行翻译。
6.3 特殊句式:分析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并准确翻译。
第七章:文言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7.1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礼仪、天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7.2 成语典故:讲解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通用1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文从句顺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
(温故知新)1、练一练: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2、练一练: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②“昼夜勤作息”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3、练一练: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1、练一练: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6、练一练: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翻译典型文言文句子。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言文的趣味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氛围。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翻译句子。
4. 互动教学(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文言文基本句式和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翻译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翻译一段文言文文本,要求准确无误。
2.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准备课堂测试。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测试1. 测试内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和运用。
2. 测试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
3. 测试目的: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翻译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3.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3. 案例分析: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翻译练习: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翻译练习,检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掌握程度;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3.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文言文翻译题目,评估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进步情况。
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2. 文言文翻译练习题;3.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教学时间安排:1. 章节一: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讲解(2课时);2. 章节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2课时);3. 章节三: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2课时);4. 章节四:翻译练习和解答(2课时);5. 章节五:总结和复习(1课时)。
六、教学内容:1.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分析;2. 针对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型的专项训练;3. 提高文言文翻译准确性的策略。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2. 采用模拟测试法,进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型的专项训练;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提高翻译准确性的策略。
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教案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高三备课组【教学目标】1. 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能结合语境准确判断,能够明确句子中的重点句式词语等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1. 以关键词句的翻译为突破口,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一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学情分析】前一阶段已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梳理复习,学生突出的问题仍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翻译往往跟着感觉走,缺乏系统理性的方法,结果翻译出的语句错漏较多,甚至与原句本意相距甚远。
针对此现象,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补充延伸教材内容,给予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想】1.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 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一)文言文翻译标准:1.信 2. 达 3. 雅(二)文言文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步骤:1. 结合语境,揣摩大意,字字落实。
2. 辨特殊句,察关键词,踩得分点。
3. 通读校正,防止误漏,力求连贯。
二、察看考题,明确考点1. 察看2013年广东高考题及评分标准,思考句子翻译中作为得分点的词句有何特点?【2013年广东卷】张咏(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9.(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考查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2、难点(1)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现象。
(2)根据语境灵活运用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和技巧。
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翻译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和问题,共同解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分值较高。
但很多同学在翻译文言文时感到困难,得分不高。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大家提高翻译水平。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特点1、选材特点高考文言文翻译的选材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文献,如史书、散文等。
所选文段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
2、命题特点(1)句子简短,一般在 10 20 个字左右。
(2)重点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3)要求翻译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达“达”就是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3、雅“雅”就是要语言优美,富有文采,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
2. 学会使用“六字诀”进行文言文翻译。
3. 提高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的识别,以及“六字诀”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翻译,以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
2. 讲解:讲解“六字诀”的具体运用,并通过例句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翻译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文言文句式和翻译技巧。
2. 运用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翻译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翻译中提高翻译能力。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本句式:主谓宾、定状补、判断句、被动句等。
2.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3. “六字诀”翻译法:直译、意译、替换、增删、调整、标注。
六、教学步骤1. 步骤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2. 步骤二:讲解“六字诀”的第一个字“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地名等。
3. 步骤三:讲解“六字诀”的第二个字“补”,即补充省略的成分。
4. 步骤四:讲解“六字诀”的第三个字“删”,即删除不译的词语。
5. 步骤五:讲解“六字诀”的第四个字“换”,即替换古今异义词。
6. 步骤六:讲解“六字诀”的第五个字“调”,即调整句子结构。
7. 步骤七:讲解“六字诀”的第六个字“标”,即标注特殊句式。
七、课堂练习1. 练习一:让学生翻译一些含有基本句式的文言文句子。
2. 练习二:让学生翻译一些含有特殊句式的文言文句子。
3. 练习三:让学生运用“六字诀”翻译一些复杂的文言文句子。
八、课后作业1. 作业一:复习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整理笔记。
2. 作业二:翻译一篇短篇文言文,运用所学的“六字诀”。
九、教学评价1. 评价一: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和翻译技巧的掌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 文言文的词汇: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3.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4.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2. 难点:一词多义、通假字的识别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翻译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指导并纠正错误。
4. 讨论:让学生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
5. 总结:总结文言文翻译的要点,提醒学生注意常见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1. 翻译一篇短篇文言文。
2. 总结自己翻译文言文的心得体会。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案例分析1. 分析一篇典型的文言文,示范翻译过程。
2. 让学生尝试翻译另一篇文言文,分析并讨论其翻译难点。
3. 针对学生的翻译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七、翻译技巧训练1. 让学生练习翻译一些一词多义、通假字的文言文句子。
2. 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词义推测等方法,准确翻译文言文。
3. 让学生互相交流翻译心得,分享翻译技巧。
八、文言文翻译实践1. 让学生翻译一篇中等难度的文言文。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观点。
3. 分析并评价学生的翻译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九、古代文化常识讲解1. 讲解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礼仪、器物等。
2.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提高翻译准确性和理解能力。
3. 举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在翻译中的应用。
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翻译的难度和挑战,激发学习兴趣。
3. 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前预习。
201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李素萍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方法(一)考点解读:《考纲》明确指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二)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呢?首先,要明白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其次,要认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2、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
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教案西峡二高【教学目标】1、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能结合语境准确判断,能够明确句子中的重点句式、词语等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1、以关键词句的翻译为突破口,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一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读考纲二、真题再现(2015年高考试题《孙傅传》)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答案: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能在中国称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解析:“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金人虽然不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许可能成功。
解析:“俱”“面”“庶或”各1分,句意2分三、设疑自探1、从上面的真题解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文言文翻译知识点归纳:(1)文言文翻译标准:(2)文言文翻译原则:(3)文言文翻译的方法:(通过以下几组句子的翻译,寻找突破点,总结相对应的方法)【练习一】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翻译:总结方法一:【练习二】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翻译: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总结方法二:【练习三】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翻译:总结方法三:.【练习四】7、大王来何操?翻译: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总结方法四:【练习五】9、沛公军霸上。
翻译:10、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翻译:总结方法五:【练习六】11、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翻译:1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翻译:总结方法六:四、解疑合探讨论要求:1、分组讨论,组长负责组织并记录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第一部分:教材解析一、教材概述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作为一本备考指导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高考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二、教材特点《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选取了高考常见的文言文翻译题目,涵盖了各个考点,内容丰富、充实。
教材中的翻译练习题既有有提供了详细的翻译步骤和答案解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又通过大量的例子演示翻译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熟悉常见的文言文翻译题型,了解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句法结构;3. 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意思;4. 培养学生独立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 能够熟练应用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翻译文言文材料;2.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恰当表达自己的翻译意译;3. 能够运用文言文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 常见的文言文翻译题型介绍:逐字翻译、意译、句子衔接等;2.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3. 文言文理解和翻译技巧:上下文推测、词义辨析等;4. 文言文翻译练习:根据实际翻译题目进行练习和演示。
二、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文言文的原文材料和翻译解析过程。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一、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教师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2. 第二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常用词汇、典型语法结构等;3. 第三阶段:教师介绍常见的翻译题型,如逐字翻译、意译、句子衔接等,并提供例题进行讲解;4. 第四阶段: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答案解析,检查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文言文理解能力;5. 第五阶段:学生间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翻译心得和技巧;6. 第六阶段:教师布置翻译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翻译能力。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点和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增强在高考中的得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
2、难点准确理解文言文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通顺、规范的现代汉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和问题,共同解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想象一下这么一个场景。
假如你穿越回了古代,遇到了一位文人雅士,他跟你说了一大段文言文,你要是听不懂,那得多尴尬呀!其实呀,高考文言文翻译就像是咱们穿越回古代和古人交流的桥梁,只有把文言文翻译准确了,咱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心思。
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攻克这个难关!(二)高考文言文翻译考点解读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通常要求考生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般来说,所选取的句子会包含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考查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文言文翻译原则1、信所谓“信”,就是要忠实原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意。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就得翻译成“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可不能翻译成“沛公在霸上玩耍”。
“达”呢,就是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能出现生硬、别扭的句子。
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翻译成“我不能早任用您,如今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就很通顺。
3、雅“雅”就是要有文采,尽量让翻译的句子优美一些。
不过在高考中,能做到“信”和“达”就很不错啦。
(四)文言文翻译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比如“沛公”“霸上”“崇祯”这些就直接保留。
2、删删掉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像“之”“乎”“者”“也”等。
2015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高三2015-04-21 17:352015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高考例题】(2015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高考例题】(2015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
【高考例题】(2015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分析:出:使他出去。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07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分析:穷:使……窘迫”。
二、意动用法【定义】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高考例题】(2009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高考例题】(2007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分析:宝:把它当作珍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例题】(2015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 分析:此句中的“骇” 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高考例题】(2015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
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高考例题】( 2015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高考例题】(2002年高考上海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三、名词用如动词【高考例题】(2015湖南卷)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分析: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015山东卷)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分析:此句中的“正”字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
(2015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分析:簿书:名作动。
(2015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译文】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衣、利刃:名作动。
(2015重庆卷)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分析:单马、数仆:名作动。
四、形容词作动词【高考例题】(2015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分析:此句中的“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
五、形容词、动词作名词【高考例题】(2015全国大纲卷)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高考例题】(2015全国新课标卷)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高考例题】(2015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
分析:此句中的“起” 是使动用法,“使……振兴”;“衰” 形容词作名词,“衰颓(文风)”。
【高考例题】(2015年天津卷)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分析:句中“让”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责备;推让;转让,辞让;退让等。
根据语境可知“推让”义项最恰当。
【高考例题】(2015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分析:贤隽,形作名,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高考例题】(2015年江西卷)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
分析:机密:形作名。
【高考例题】(2015年四川卷)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译文】(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分析:死伤:动作名。
六、名词用如状语【定义】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高考例题】(2015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jué]火把,小火)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译文】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分析:爝火:像火把一样。
【高考例题】(2002上海卷)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高考例题】(2005重庆卷)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高考例题】(2015福建卷)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译文】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高考例题】( 2015年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分析:财:用钱财。
【高考例题】(2015年湖北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分析:此句中的“厚衣”“树”分别是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高考例题】(2008全国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高考例题】(2015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高考例题】(2008全国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7.表动作进行方式【高考例题】(2015重庆卷)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译文】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注释:面:当面。
名词作状语。
七、动词的为动【高考例题】(2015重庆卷)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译文】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祝:祷告)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
”(果然)如他所说。
【高考例题】(2015天津卷)(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译文】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高考例题】(2015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