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华整理: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3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或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辅助吸气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等(仅在用力呼吸时起作用)(1)呼吸运动的过程:(2)呼吸运动的型式: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一般情况下:腹胸混合式呼吸特殊情况:①仅胸式呼吸:妊娠后期女性、腹腔巨大肿块、腹水、胃肠道胀气、腹膜炎等因膈肌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肋间外肌舒缩运动呼吸。
②仅腹式呼吸:胸腔积液、胸膜炎、婴幼儿等因胸廓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膈肌舒缩运动进行呼吸。
2.肺内压❖吸气: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随之降低,低于大气压后,气体进入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增加,肺内压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升高到与大气压相等,吸气停止;❖呼气:肺容积减小,肺内压随之升高,高于大气压后,气体流出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减少,肺内压逐渐降低,至呼气末,肺内压降低到与大气压相等,呼气停止。
❖总结:肺内压:吸气——先降低后升高;呼气——先升高后降低。
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发生周期性波动。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较大气压低3~5mmHg,平静吸气末,较大气压低5~10mmHg。
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胸膜腔内压波动幅度增大。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由肺回缩压决定。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①不仅扩张肺,而且使肺能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②作用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使之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保持负压的前提:胸腔保持其密闭性。
(二)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顺应性顺应性: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生物呼吸相关知识点总结呼吸的定义呼吸是指生物体通过某种方式获取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细胞内,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呼吸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过程,它保证了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以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及时清除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生物呼吸系统生物呼吸系统是由一系列器官组织构成的,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等。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还参与调节体内气体的浓度和酸碱平衡。
呼吸过程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部分。
外呼吸是指氧气从外部环境进入生物体,经过呼吸器官的气管、支气管、肺泡等结构到达血液,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各个组织细胞中。
内呼吸是指细胞内氧气与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交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氧气的利用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过程还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的调节,保持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呼吸相关疾病呼吸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常常危害人体健康。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降低氧气输送能力,增加二氧化碳的潴留,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呼吸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呼吸系统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器官组织,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部分,呼吸相关疾病是常见的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
对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呼吸相关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对生命的保护和健康的重视。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掌握)(1)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过程。
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过程①(平静)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收缩T胸廓扩大T肺容积扩大T肺内压降低(v大气压气体进入肺T完成吸气。
②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①(平静)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T肺弹性回缩,容积减小并牵引使胸廓缩小T肺内压增加(>大气压)T气体排出肺T完成呼气。
②用力呼气时,呼气肌也收缩T胸廓进一步缩小T肺内压进一步增加T更多气体排出肺。
2)呼吸运动的型式: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当机体运动或吸入气中C◎含量增加而Q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在缺氧、CQ增多或肺通气阻力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2)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反之, 呼气时,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概念: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泡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定义: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1)呼吸的过程①平静呼吸②用力呼吸(2)呼吸的型式①按呼吸肌的主次分: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②按呼吸的用力程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3)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2.肺内压(1)定义:指肺泡内的压力。
(2)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人工呼吸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3.胸膜腔内压(15min)(1)概念: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呼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气)。
(2)胸内负压的形成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0-肺回缩力(3)浆液的作用①润滑作用②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运动;②促进胸腔内大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5)气胸肺通气的动力概括如下:(5min)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它引起胸廓的张缩,由于胸膜腔和肺的结构功能特征,肺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肺容积的这种变化又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此压力差直接推动气体进出肺。
(二)肺通气的阻力(20min)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5min)(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顺应性(CL)=肺容积变化(△V)/ 跨肺压的变化(△P)①肺静态顺应性曲线②比顺应性③肺弹性阻力的来源a.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b.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2/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脂蛋白混合物。
呼吸系统疾病-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生理1.肺通气肺泡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胸内压=-肺回缩压●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静态阻力70%)●肺的弹性阻力(主要)●肺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肺泡液-气表面张力(最主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二棕榈酰卵磷酯●胸廓的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主要)支哮长期最有效治疗:糖皮质激素●惯性阻力●黏滞阻力●肺通气的功能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内更新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心输出量2.肺换气肺泡与肺CAP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单纯扩散●分压差: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因素Co2的扩散系数是氧气的20倍●呼吸气体的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反比)●呼吸膜面积(正比)●通气血流比值●正常:0.84●过大:通气过度或血流相对不足→Ⅰ型呼衰●过低:通气不足或血流相对过多→支哮→动静脉短路→Ⅱ型呼衰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氧合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碳酸氢盐(主要)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发绀不一定缺氧(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缺氧不一定发绀(严重贫血、一氧化碳中毒)●氧解离曲线“S”右移↑左移↓●上段>60mmHg(>90%)●影响因素:PH、温度、2,3-DPG、二氧化碳分压4.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神经调节●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脑脊液,局部细胞外液中的氢离子●外周化学感受器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氢离子↑●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主动脉体:主要调节循环升压反射(二)肺炎1.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致病菌:肺炎球菌●病理变化: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炎●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临床表现:青壮年(30-40岁)+受凉淋雨后+寒战高热+铁锈色痰+口角鼻周单纯性疱疹+胸片示肺实变影、支气管充气征+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并发症●肺肉质变(机化性肺炎):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肺脓肿和脓胸:金葡菌感染●感染性休克●治疗:首选青霉素,不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致病菌:化脓性细菌●病理变化: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临床表现:老年人+寒战高热+砖红色胶冻样痰+胸片示蜂窝状脓肿、叶间隙下坠●治疗:首选氨基糖苷类●金葡菌肺炎:婴幼儿/糖尿病老年人+寒战高热+痰中带血丝/脓痰带血+圆形透亮影,液气囊腔空洞半合成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2.非典型病原体肺炎首选大环内酯●军团菌肺炎●致病菌:嗜肺军团杆菌●病理变化:急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炎●临床表现:青壮年(30岁)+外出旅居史+高热(39-40℃)呼吸道症状+斑片状阴影+低钠血症●支原体:青少年(16岁)+外出旅居史+低热(37.3-38℃)咳嗽(阵发性剧烈干咳)痰少,可伴有咽痛,头痛+胸片斑片状阴影+β内酰胺类无效●衣原体3.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致病菌:流感病毒●病理:间质性肺炎,可见病毒包涵体,炎细胞浸润●临床表现:发热+阵发性剧烈咳嗽,痰少+SaO2早期下降+磨玻璃影(三)肺脓肿1.吸入性(最常见):口咽鼻(厌氧菌)●好发部位:右肺●临床表现: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分三层)慢性病人可有杵状指,胸片大片浓密炎性阴影,其中可有圆形透亮区及气液平面●治疗:首选青霉素2.血源性:皮肤疖痈(金葡菌)●临床表现:转移性脓肿●治疗:万古霉素/头孢3.继发性(四)慢性支气管炎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2.病理●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纤毛柱状上皮变性、坏死,再生的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并发生鳞状上皮化生●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周围炎(五)支气管哮喘1.是一种由呼吸道过敏引起的以支气管可逆性发作性痉挛为特征的慢性阻塞性炎性疾病。
考研呼吸科知识点总结一、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1. 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气管分枝成两支肺,左肺有两个叶,右肺有三个叶。
肺内又分支成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等结构,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
2. 呼吸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内外气体的平衡。
在呼吸过程中,肺泡内的氧气通过肺泡膜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经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为细胞进行氧化反应提供能量。
同时,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输送到肺泡,再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二、呼吸生理学1. 呼吸的调节呼吸的调节是由呼吸中枢、感受器和效应器共同完成的。
呼吸中枢主要位于延髓和脑干,包括呼吸节律生成区和呼吸运动神经元。
感受器主要包括化学感受器、肺部和胸廓感受器,用于感知血气和组织氧供需情况。
效应器是指肌肉和膈的调节和控制。
2. 呼吸的肺力学呼吸的肺力学是指呼吸过程中肺泡和胸廓肌肉的力学变化。
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其中吸气主要由胸廓肌肉和膈肌完成,呼气主要由胸廓弹性回缩和膈肌松弛完成。
肺力学的正常与失常对呼吸功能有重要影响。
3.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指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交换被称为外呼吸,主要发生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上。
气体交换的速度和效率对机体氧供需平衡有重要影响。
4. 气道阻力气道阻力是指气体通过呼吸道时所受到的阻碍。
气道阻力的大小取决于气道的直径和长度,同时和气体的流速和密度有关。
气道阻力的增加会导致呼吸困难和通气不足。
5. 肺通气肺通气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肺泡的空气量。
肺通气的大小与通气量和呼吸频率有关,是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
三、呼吸系统疾病1.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指肺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
包括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常见疾病。
肺部感染的症状包括咳嗽、发热、胸痛、咯血等,需通过影像学和痰涂片等方法进行诊断。
第五章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之一。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肺顺应性二肺容积的变化/跨壁压的变化。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二型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它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及保持肺泡干燥作用。
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我会内所能呼出的最大剂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不补呼气量之和。
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测定1,2,3S末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1=83%,FEV2=96%,FEV3=99%。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的总量,无效腔中的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健康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解剖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由外向内:肺泡液体层,肺泡上皮,基膜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吸气后再用力最快的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胸内负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因其比大气压低,故称为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肺牵张反射可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Hb的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尿钠的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降低。
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2和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也受抑制。
【讲义】第七章呼吸(下)精品课程——生理学【讲义】第七章呼吸(下)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肺泡血液组织O2 →溶解的O2→结合的O2→溶解的O2 →→ O2 CO2 ←溶解的CO2 ←结合的CO2 ←溶解的CO2 ← CO2二。
氧的运输血液中O2 形式:1.5%为物理溶解,98.5%为化学结合。
氧的结合形式: 氧合血红蛋白(HbO2) (hemoglobin)血红蛋白(Hb)结构: 由一个珠蛋白和四个血红素组成。
一个血红素由4 个吡咯环组成,中心为一个Fe2+。
珠蛋白由四条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与1 个血红素相连。
Hb 与氧结合的特征: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 影响。
2.是氧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
Fe2+与O2 结合后仍为二价铁。
3.1 分子Hb 可结合4 分子O2.1gHb 可结合1.34-1.39ml 的O2.氧容量:100ml 血液中Hb 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15g × 1.34 = 20.1ml(100ml 血液)氧含量:100ml 血液中Hb 实际结合的氧量。
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如15/20 = 75%HbO2 呈鲜红色,去氧Hb(HHb)呈紫蓝色。
HHb 5g/100ml,出现紫绀。
4.Hb 与O2 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 形,与Hb 的变构效应有关。
Hb 两种构型:紧密型(T 型),即去氧Hb.疏松型(R 型),即氧和Hb.Hb 的一个亚单位与O2 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 结合;HbO2 的一个亚单位释放出O2 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O2。
因此,Hb 氧离曲线呈S 型。
(三)氧离曲线是表示PO2 与Hb 氧结合量或Hb 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它既表示不同PO2 下O2 与Hb 的分离情况,也表示O2 与Hb 的结合。
特点及功能意义:1.氧离曲线的上段: 60 - 100 mmHg 段特点: 曲线平坦, PO2 的变化对Hb 影响不大。
⼀、呼吸过程 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包括肺通⽓和肺换⽓;(2)⽓体在⾎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
掌握要点:(1)外呼吸是⼤⽓与肺进⾏⽓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肺⽑细⾎管⾎液进⾏⽓体交换的全过程。
呼吸性细⽀⽓管以上的管腔不进⾏⽓体交换,仅是⽓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传送带。
对肺泡的⽓体交换来说,传送带构成解剖⽆效腔。
⽽呼吸性细⽀⽓管及以下结构则可进⾏⽓体交换,称为呼吸带,是⽓体交换的结构。
呼吸带内不能进⾏⽓体交换的部分则成为肺泡⽆效腔。
正常肺组织内肺泡⽆效腔为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较⼤的肺泡⽆效腔,它和解剖⽆效腔⼀起构成⽣理⽆效腔,所以,⽣理⽆效腔随肺泡⽆效腔增⼤⽽增⼤。
(2)内呼吸指的是⾎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体交换,⽽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内呼吸的⼀部分。
⼆、肺通⽓:⽓体经呼吸道出⼊肺的过程 1.肺通⽓的直接动⼒——肺泡⽓与⼤⽓之间的压⼒差(指混合⽓体压⼒差,⽽不是某种⽓体的分压差)。
肺通⽓的原始动⼒——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是主动的,呼⽓是被动的,即吸⽓动作是由吸⽓肌收缩引起,⽽呼⽓动作则主要是吸⽓肌舒张引起,⽽不是呼⽓肌收缩。
⽤⼒呼吸时,吸⽓和呼⽓都是主动的。
吸⽓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肌主要是肋间内肌。
吸⽓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肺内⽓压降低,引起吸⽓过程。
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正常⽣理状况下,呼吸运动是胸式和腹式的混合型式。
2.肺通⽓阻⼒:包括弹性阻⼒和⾮弹性阻⼒,平静呼吸时弹性阻⼒是主要因素。
(1)弹性阻⼒指胸郭和肺的弹性回缩⼒(主要来⾃肺),其⼤⼩常⽤顺应性表⽰,顺应性=1/弹性阻⼒。
肺的顺应性可⽤单位压⼒的变化引起多少容积的改变来表⽰,它与弹性阻⼒、表⾯张⼒成反变关系,顺应性越⼩表⽰肺越不易扩张。
在肺充⾎、肺纤维化时顺应性降低。
肺泡的回缩⼒来⾃肺组织的弹⼒纤维和肺泡的液⼀⽓界⾯形成的表⾯张⼒。
七年级生物呼吸知识点归纳总结呼吸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七年级生物课程中关于呼吸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 呼吸的定义和重要性呼吸是生命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能,通过呼吸,生物体能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
呼吸还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使身体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2. 呼吸系统的组成人类和大多数其他动物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与之相连的呼吸器官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而呼吸器官包括肺和肺泡。
3. 呼吸的过程人类的呼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吸气和呼气。
在吸气时,肺部扩大,膈肌收缩向下移动,使得气流进入肺部。
而在呼气时,肺部收缩,膈肌放松向上移动,使得气流从肺部排出。
4. 呼吸的类型呼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呼吸,通过氧气和食物中的葡萄糖进行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而无氧呼吸则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且产生乳酸,常见于高强度运动、缺氧环境下或某些微生物。
5. 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密切相关。
当人体进行有氧呼吸时,吸入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中,然后由循环系统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循环系统也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中输送回肺部,进而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6. 呼吸过程中的肺活量肺活量指呼吸过程中,肺部能够吸气和呼气的最大容量。
正常情况下,肺活量会随着年龄和运动能力的增长而增大。
通过锻炼和训练,人们可以改善肺活量,提高呼吸系统的运作效率。
7. 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哮喘、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呼吸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呼吸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过程、不同类型的呼吸以及与循环系统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呼吸的重要性和机制。
第五章呼吸1.呼吸:指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引起的轮廓扩大与缩小的运动。
成人平静呼吸时呼吸频率12~18次/min。
2.肺通气:①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②原动力(呼吸肌舒收)呼吸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膈、肋间外肌收缩(主动)呼气运动:膈、肋间外肌舒张(被动)深呼吸(均为主动):吸气:膈、肋间外肌收缩+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呼气:膈、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肺内压变化:吸气初期,肺内压<大气压,末期,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初期,肺内压>大气压,末期,肺内压=大气压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时,始终比大气压低,称为胸膜腔负压:(原因)①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肺组织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②肺是弹性组织,有回缩倾向。
即胸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②促进血液(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若胸膜受损可引起气胸!3.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增加)(一)弹性阻力:(对吸气是阻力,对呼气是动力)即肺的回缩力由肺泡表面的张力(使肺泡缩小的力。
表面张力占回缩力的2/3。
)和弹性回缩力(肺被扩张得越大,回缩力越大)构成。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令肺泡脆弱的薄膜不会粘连在一起!)其生理意义为①降低肺泡液层表面张力(有利于肺部扩张,使吸气省力)②防止发生肺水肿③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病理意义:可因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而发生肺不张或肺水肿。
4.(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增加的吸入量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增加的呼出量;残气量:最大呼气后,肺内仍残留不能呼出的气量。
无效腔气量: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容积。
)①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
②时间肺活量:(FEV又称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计算单位时间内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呼吸系统解剖笔记一、呼吸道。
1. 鼻。
- 外鼻: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
- 鼻腔:- 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 鼻前庭:为鼻翼所围成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 固有鼻腔:其黏膜按生理功能分为嗅区和呼吸区。
嗅区位于上鼻甲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黏膜,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呼吸区黏膜富含血管和腺体,对吸入的空气有加温、湿润和净化作用。
-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共四对,分别为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鼻窦开口于鼻腔,可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
由于窦口高于窦底,在直立位时不易引流,故上颌窦炎较为常见。
2. 咽。
- 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 - 6颈椎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
- 咽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 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上达颅底,下至软腭游离缘平面。
在鼻咽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其与中耳鼓室相通,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 口咽:位于口腔后方,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之间。
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
口咽侧壁有腭扁桃体,由淋巴组织构成,是机体的免疫器官。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 喉咽:位于喉的后方,上起自会厌上缘,下至第6颈椎下缘与食管相续。
喉咽在喉口两侧与梨状隐窝相通,异物常易嵌顿于此。
3. 喉。
- 喉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又是发声器官。
- 喉的位置:位于颈前部正中,上借甲状舌骨膜与舌骨相连,下接气管,成人喉的上界约平对第3 - 4颈椎体之间,下界平第6颈椎体下缘。
- 喉的结构:- 喉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等。
- 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由两块前缘相互融合的近似四边形的软骨板组成,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
绪论一、呼吸与呼吸系统的基本概念Concept of respiration & respiratory system1.呼吸respiration是指机体摄取大气氧O2并输送给组织细胞,又把组织细胞利用O2经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CO2输送和释放到大气的全过程。
2.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3.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
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新陈代谢。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4.外呼吸external respiration是指机体通过呼吸道和肺,从外环境获得O2和释放出CO2,并经心血管系统由血液在肺与各器官组织之间输送O2和CO2的全过程。
5.内呼吸internal respiration是指组织细胞利用O2进行生物氧化,产生能量、生成水和CO2的过程。
二、人类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human respiratory system呼吸系统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
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新陈代谢。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1.基本结构:呼吸系统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部分。
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口腔、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主支气管、各级支气管和肺。
2.功能:(1)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这时肺内气压就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
呼吸生理(respiration)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一)原理1.动力(直接: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值;原动力:呼吸肌舒缩)1)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呼吸肌舒缩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缩小)i.过程: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引起胸廓的扩大、缩小→肺容积→肺内压→呼吸ii.形式:呼吸肌(胸式呼吸[肋间外肌]、腹式呼吸[膈肌]);用力程度(平静呼吸、用力呼吸)2)肺内压:呼吸运动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容积增→肺内压降,低于atm;呼气相反正压人工呼吸(口对口);负压人工呼吸(节律性举臂压背、挤压胸廓)3)胸膜腔负压(密闭的胸膜腔将肺、胸廓两个弹性体耦联在一起)i.肺、胸廓间存在的潜在的密闭的胸膜腔(贴于肺表面的脏层+贴于胸廓表面的壁层,内为10μm薄层浆液)ii.大小:①平静呼吸(吸气末-10~-5mmHg;呼气末-5~-3mmHg);②用力呼吸(假吸-90mmHg;假呼110mmHg)iii.形成:生长发育时,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iv.测定:直接、间接(气囊测食管内压)v.作用:①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舒缩;②抽吸作用,促血、淋巴回流vi.气胸(pneumothorax):外伤导致胸壁破损,胸膜腔与大气直接相通(胸膜腔内压=atm,肺塌陷,不再随着胸廓节律运动)2.阻力1)弹性阻力(R)和顺应性(C)(C=1/R)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物体对抗外力下形变的力称~顺应性(compliance):弹性体在外力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i.肺弹性阻力(吸气阻力、呼气动力)a)胶原纤维、弹性纤维(1/3)异常: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吸气困难);肺气肿(呼气困难)b)肺泡表面张力(2/3)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主要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肺泡II型细胞产生。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护理呼吸知识点总结一、呼吸的生理机制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
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实现。
呼吸的主要生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通过肺波(胸廓)的扩张和收缩,使空气进入和排出肺部的生理过程。
正常的呼吸是由肺波、膈肌和骨骼肌的协调运动来实现的。
呼吸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是呼吸肌,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1.2、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的下部。
呼吸中枢主要有两个部分:呼吸节律产生中枢和呼吸运动调节中枢。
呼吸节律产生中枢对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起着调节作用,而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则负责调节呼吸运动的强弱和节奏。
1.3、肺泡气体交换:肺泡是实现呼吸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肺泡内的气体通过血气膜,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发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1.4、呼吸道清理功能:呼吸道清理功能包括鼻毛、鼻黏膜等对气体的过滤、加温和湿化作用,还有气管及支气管粘膜上的纤毛和分泌物的作用。
1.5、血液气体交换:呼吸系统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维持全身组织细胞的氧供需平衡。
以上是呼吸的主要生理机制,掌握这些机制对护理工作者来说,是进行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基础。
二、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威胁人们健康的各种肺部和呼吸道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所致,这些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免疫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2.1、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肺炎、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
2.2、呼吸系统阻塞性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
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气道阻塞、肺功能受损导致气体交换障碍。
2.3、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呼吸道对某些过敏原的异常反应。
2.4、呼吸系统肿瘤:包括肺部肿瘤、气管瘤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于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化引起。
呼吸生理学---学习笔记
一.呼吸过程分三部分
1.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
二.外通气
(一)肺通气:肺与外界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1.呼吸道
以环状软骨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传导区---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功能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2.肺泡:肺的基本机构和单位。
Ⅰ型细胞:扁平细胞,占95%
Ⅱ型细胞:分泌活性细胞,占5%,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活性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二棕榈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3.胸膜腔
●胸膜腔形成:没有气体,没有液体,潜在的腔隙
意义:把胸廓和肺的运动偶联在一起
●胸内压形成:胸内负压和胸膜腔负压
意义:维持肺的扩张,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5肺通气阻力
6.肺通气内容思维导图小结:
(二)肺换气
1.气体交换: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其他交换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表一: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分压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2.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通气血流比
正常值:0.84,但存在区域性差异
通气血流比区域性差异的生理性调节
➢VA/QC减小---局部血液低氧---局部区域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血液被分配到通气良好区域
➢VA/QC增大---肺泡中PCO2减小---局部区域支气管收缩减少通气量---通气分布到VA/QC偏低区域
➢小结:通气血流比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量肺部各局部的VA/QC 如:人体直立时,肺上部的VA/QC为3.4,而肺下部的VA/QC为0.64
●呼吸膜的面积:60-100m2
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呼吸膜面积下降,气体交换下
降。
如肺气肿,肺不张等。
●呼吸膜的厚度《1um
呼吸膜厚度增加,通透性降低,气体交换下降。
如:肺水肿,肺纤维
化等。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内呼吸
1.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在血浆中。
特点:量小,溶解量与分压成正比
化学结合:气体与血红蛋白等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点:主要运输形式2.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特点
特点:反应快,可逆,无需酶催化。
反应方向取决于氧分压的高低
3.CO2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化学结合为主(95%)
四.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指肺扩张或肺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包括肺
扩张和肺萎陷反射。
●肺扩张反射
肺扩张---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呼吸中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传出神经---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肺萎缩反射
肺缩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呼吸中枢(兴奋吸气)---传出神经----由呼气转入吸气
2.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延髓腹外侧区
适宜刺激:脑脊液和细胞外液中的H+
对缺氧刺激不敏感
●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劲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PCO2增高,PO2降低,H+增高;都高度敏感。
对O2含量
不敏感。
3.PCO2对呼吸的调节
4.PO2对呼吸的调节
●轻度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促使呼吸中枢兴
奋而加强呼吸。
●严重缺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足以对抗缺O2对呼吸
中枢以对抗却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状态,导致呼吸减弱,甚至
停止。
5.【H+】对呼吸的调节
6.防御反射
●咳嗽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喉,气管,支气管粘膜中。
大支气管以上部位对机
械刺激比较敏感,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对化学刺激比较敏感。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进入延髓,作用是清理气道。
●喷嚏反射是鼻粘膜受刺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反射动
作与咳嗽类似。
气体主要从鼻腔急速喷出,以清除鼻腔中刺激物。
《学校晨检制度》
学校晨检制度(一):
小学晨检制度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和《传染病防治法》,防止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保证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特制定辰风小学晨检制度如下: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组长(一把校长):周泽伟
副组长:(副校长)李富娜、陈学明、
小组成员:李克勤、郭凤英、季洪波、刘子成、李玉民、付忠强
2、工作小组:卫生教师、年级组长、各位班主任教师。
二、晨检资料与基本要求:
1、晨检主要检查学生个人卫生状况,包括:头发、指甲、面部脖子、衣着以及有无病症或病兆等。
2、具体要求:
(1)头发整洁,干净,无异味,无头虱,不烫发,不染发。
(2)指甲干净,无长指甲,无藏有污垢,无指甲油。
(3)面部、耳部、脖子干净。
(4)手干净,无皱裂现象。
(5)衣服、鞋、帽干净,整洁,身上无异味。
3、学生病症、病兆检查:以学生是否发烧为主要决定方式。
三、班主任晨检职责:
1、发现本班学生个人卫生状况不贴合要求的,应及时进行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做好个人卫生,及时换洗脏衣服。
2、发现带有病症或病兆的学生,劝阻该生不要进入教室并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亲自陪同学生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