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15
古建筑斗拱类型
古建筑斗拱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檐斗拱:位于建筑物外檐部位,主要起承重和装饰作用。
2.柱头科斗拱: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
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它的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
宋式称作柱头铺作,柱头铺作又称为柱头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平身科(又称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3.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作补间铺作,清代称
平身科。
在清式建筑中,平身科斗拱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拱。
4.角科斗拱: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
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的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是所有斗拱中构造最复杂的一科。
5.溜金斗拱:这种外檐斗拱做法与一般斗拱不同,它的翘、昂、耍头、撑头
等进深方向构件,自正心枋以内,不是水平跌落,而是按檐步举架的要求,向斜上方延伸,撑头木及耍头一直延伸至金步位置,这种特殊构造的斗拱称为“溜金斗拱”。
6.内檐斗拱:包括品字斗拱、隔架斗拱、藻井斗拱等。
其中,品字斗拱又有
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十字隔架斗栱、一斗二升重栱荷叶雀替隔架科斗拱、单翘重昂七踩斗栱等多种类型。
以上就是古建筑中常见的几种斗拱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展开全文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栱宋代(铺作)和清代(⽃拱)的区别:1 .有些部件的名称不同。
(清代称:⼀攒⽃科、宋代称⼀朵铺作)2 .唐宋:⽃拱巨硕,与柱⾼⽐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常使出檐达三四⽶,铺间⼀般1、2朵。
3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的假昂,⽃拱变⼩,与柱⾼⽐1:8(?)以上,出檐变短,⼤约⼀⽶,⽃拱变密,平⾝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4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真昂,⾄清代,带下昂的平⾝科⼜转化为溜⾦⽃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丧失殆尽⽃拱按照其位置分为3类:柱头铺作(柱头科)、转⾓铺作(⾓科)、补间铺作(平⾝科)——这三种形式的⽃拱不⼀定同时出现在⼀种建筑形式中,主要是因为:⾸先要说明的是:这⾥值得建筑是官式建筑,因为⽃拱只允许出现在官式建筑⾥。
对于⼀般民居⽽⾔是不允许⽤⽃拱的。
⼀,补间铺作不⼀定出现,因为:1 ⾸先,梁通过柱头铺作将上⾯屋⾯的重量传给柱⼦、补间铺作相当于对于很长的桁所加的⽀撑点,所以补间铺作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承重作⽤不明显,所以包括宋代以前早期建筑中⼀般都很少⽤补间铺作。
2 唐代很典型的“⼈”字拱实际上所起的作⽤和补间铺作相同,但是形式⾮常简单、并⾮⽃拱形式,只是对于其上较长承托的结构组件加⼀个⽀点⽽已。
3 到了明清时代、补间铺作(平⾝科)的⽮量多了起来,如太和殿、紫禁城⾥的建筑补间铺作⼀个接⼀个它的装饰作⽤已经胜过了结构承重作⽤。
⼆,转⾓铺作不⼀定出现,因为:只有四个坡的时候才会出现转⾓铺作,也就是只有庑殿和歇⼭的屋顶建筑类型才会出现转⾓铺作。
(铺作)⽃拱的分类:(宋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铺作(位于转⾓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清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科、⾓科、平⾝科⽃拱的构成形式:(宋)⼀朵;(清)⼀攒⽃拱⼀般由3部分组成:⽃(升)、拱、昂(翘)宋代、清代⽃的叫法区别清代宋代解释坐⽃栌⽃⼀组⽃拱最下⾯的部分⽃交互⽃⽀撑两个⽅向的构件(位于挑出的翘[清代]、华拱或卷头[宋代]上)升散⽃⽀撑⼀个⽅向的构件(位于⾥外挑横拱两端)——三才升(坐⽃上⽅横拱⼆端)——槽升⼦宋清两代拱的叫法区别:华拱和翘:1做⽤相同;2清代称作翘、宋代称作华拱。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泽州文学默认分类 2009-04-28 10:35 阅读53 评论0字号:大中小千古沧桑话“铜鞮”种玉米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木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比较显著。
在研究、鉴定中国古代建筑时,常以斗拱作为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木结构构件,是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向外出挑,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托斗或斗架拱,向外挑出。
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其中外檐斗拱,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斗拱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后来,通称为斗拱。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
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
我国没有保存有唐代以前的住宅实物,因此,只能在汉石刻及壁画中看到唐代以前时期住宅斗拱的踪影。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是现存唐代佛教建筑实物,其斗拱是现存最早的实物。
我们在福州的华林寺可以看到具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建筑实物,斗拱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斗拱结构分类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构造形式。
它是指通过多个斗拱的相互支撑和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建筑结构。
根据斗拱的不同形式和应用场合,斗拱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孔斗拱结构单孔斗拱结构是最简单的斗拱结构形式,它由一个拱顶和两个拱脚构成。
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建筑中小型的单跨结构,如门楼、亭阁、园林建筑等。
单孔斗拱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同时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和美观性。
二、多孔斗拱结构多孔斗拱结构是指由多个孔洞组成的斗拱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常用于大型建筑中,如宫殿、寺庙等。
多孔斗拱结构可以通过不同孔洞的形状和大小来实现建筑的多样性和美观性。
同时,多孔斗拱结构还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三、吊脚斗拱结构吊脚斗拱结构又称悬挑斗拱结构,它是指斗拱的拱脚不直接支承地面,而是通过吊脚悬挂在建筑物的墙体上。
吊脚斗拱结构常用于建筑物的前廊、走廊等处,可以增加建筑的空间感和美观性。
同时,吊脚斗拱结构还可以减轻拱脚的受力,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四、交叉斗拱结构交叉斗拱结构是指两组或多组斗拱在建筑物内部交叉组合而成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如宫殿、教堂等。
交叉斗拱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交叉方式和拱的形状来实现建筑的多样性和美观性。
同时,交叉斗拱结构还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五、复杂斗拱结构复杂斗拱结构是指由多个斗拱和其他构件组合而成的复杂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宫殿、宗教建筑等。
复杂斗拱结构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构造形式,它通过多个斗拱的相互支撑和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建筑结构。
根据斗拱的不同形式和应用场合,斗拱结构可以分为单孔斗拱结构、多孔斗拱结构、吊脚斗拱结构、交叉斗拱结构和复杂斗拱结构等几类。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为建筑物提供不同的空间效果和美学价值。
斗拱的组成与分类(一)、斗拱的组成斗拱在结构上由四种部件组成。
1、拱。
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
2、翘。
与建筑物表面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
其形式与拱相同,唯放置方向不同。
3、昂。
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昂。
明清时昂的结构作用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
其形式为将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
4、斗与升。
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
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
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
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在全部设有横拱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或枋一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口,叫做“顺身口”;而斗拱则承托相交的拱与翘昂,所以斗上开的是“十字口”。
(二)、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1、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1)、外檐斗拱。
主要包括五种。
A、柱头斗拱。
直接座于柱头上。
宋代叫做“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
B、柱间斗拱。
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
宋代叫做“补间铺作”,清代称“平身科”。
C、转角斗拱。
位于角柱上。
宋代叫做“角铺作”,清代称“角科”。
D、溜金斗拱。
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
E、平座斗拱。
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撑平座。
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
(2)、内檐斗拱。
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
2、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1)、按拱所处的结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
现以外檐斗拱为例做介绍。
A、正心拱。
凡是位于檐柱中线上的拱,都叫“正心拱”。
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
在拱的纵中线上需加宽0.3-0.25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垫板。
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个拱垫板的厚度。
B、单材拱。
凡不在檐柱中心线上的拱都叫“单材拱”。
在檐柱中心线以外的单材拱又叫“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内的单材拱又叫“里拽拱”。
(2)、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瓜拱、万拱和厢拱。
斗拱部件名称详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斗拱作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构件,承载着建筑的结构和美学双重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斗拱部件的命名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关乎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还体现了建筑文化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详细解析斗拱部件的名称及功能,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斗拱这一传统建筑元素,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建筑之美。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详细介绍斗拱部件名称。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斗拱部件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斗拱的定义和作用,斗拱部件的分类,以及斗拱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斗拱部件名称的重要性,强调斗拱部件在建筑中的作用,以及展望斗拱部件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斗拱部件名称的详细讲解,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斗拱的重要性和用途,对建筑设计和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详细解释斗拱部件的名称及功能,通过对斗拱部件的分类和功能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斗拱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斗拱部件名称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更加准确地使用和理解这些部件,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同时,通过了解斗拱部件的功能,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斗拱在建筑中的作用,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综合上述内容,本文旨在提高读者对斗拱部件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斗拱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2.正文2.1 斗拱的定义和作用:斗拱是一种传统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构件,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屋檐处,起到支撑和装饰的作用。
斗拱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横梁、纵梁和柱子,通过这些部件的组合构成了具有强大承重能力和美观效果的斗拱结构。
斗拱在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历史文化氛围。
斗拱的设计与制作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风格,以保证斗拱的功能和美观性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古建筑顶部形制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其造型精美,形态优美。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主要包括檐口、斗拱、刹顶、脊兽等,每一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古建筑的顶部形制。
一、檐口檐口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贴合在一起的檐瓦组成的。
檐口的形制有檐檩、檐条、宝盖、斗栱、雀替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檐口以其形态的优美和装饰的精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斗拱斗拱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湛。
斗拱的形制有飞檐斗拱、灵芝斗拱、悬山斗拱、蝙蝠斗拱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斗拱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刹顶刹顶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瓦片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致。
刹顶的形制有八角刹顶、十角刹顶、十六角刹顶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刹顶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脊兽脊兽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形态优美,雕刻精湛。
脊兽的形制有骏马脊兽、神兽脊兽、凤凰脊兽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脊兽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以其造型的优美和雕刻的精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了解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有所帮助。
斗拱的分类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件形式,其分类较为繁多。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斗拱进行分类介绍。
一、按照斗拱的形状分类:
1.圆斗拱:顾名思义,其形状为圆形,常见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如寺庙、宫殿等。
2.方斗拱:其形状为正方形,常见于小型建筑物的构件中,如门窗、墙壁等。
3.梯形斗拱:其形状呈梯形,常用于横跨两个墙体之间的建筑物中,如桥梁、拱门等。
二、按照斗拱的用途分类:
1.支撑斗拱:位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用于支撑屋顶或其他重要的结构构件。
2.装饰斗拱:位于建筑物的外观上,用于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三、按照斗拱的结构分类:
1.平斗拱:斗拱上下两端均为平直,常用于小型建筑物的构件中。
2.券斗拱:斗拱上下两端呈弧形,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
3.圆弧斗拱:斗拱上下两端均呈圆弧形,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
四、按照斗拱的材料分类:
1.砖斗拱:使用砖块作为斗拱的材料,常见于传统建筑中。
2.石斗拱:使用石材作为斗拱的材料,常见于古代建筑中。
3.木斗拱:使用木材作为斗拱的材料,常见于民居建筑中。
斗拱的分类种类较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应用。
在实际建筑中,选择合适的斗拱形式和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美观性。
斗拱概念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最早的斗拱实物:战国四龙四凤方案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一斗二升对麻叶和一斗三升等简单的,翘昂式的,品字的(每昂),还有一种溜金斗拱,是清皇宫,祭坛等重要地方才可用。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斗拱教案知识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斗拱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构造特点及分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斗拱知识的能力,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斗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珍视,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斗拱的基本概念、构造特点和分类。
2. 难点:斗拱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包含斗拱的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讲解和演示:首先介绍斗拱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然后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斗拱的构造特点和分类。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斗拱的特点,同时进行分类辨识。
4. 讨论与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总结斗拱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构造特点及分类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斗拱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演示法:通过展示模型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斗拱的构造特点和分类。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斗拱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讨论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2.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调查斗拱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等。
3.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实践操作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模型:制作一些斗拱的模型或实物,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构造特点。
2. 教学软件:使用一些建筑类的教学软件或APP应用,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斗拱的相关知识。
3. 学习资料库:收集和整理一些关于斗拱的学习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