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三篇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1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文化需求显得相当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现状分析1.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
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听广播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
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
2.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
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烈的愿望。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升级,城市现在紧缺技术工人,但求职农民工80%没有任何技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要求。
生态农业调查报告(精选多篇)(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
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
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
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
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价格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的农民来说,食品的安全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概要: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游局发布《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重点强调了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就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中国网讯最近,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这次大会的主题为: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
为抓住召开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的契机,借鉴世界旅游产业发展有益经验,加快推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认真分析研究。
一、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产业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发展旅游产业是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抓手1、广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理论界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
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
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
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
2、有力拉动消费需求。
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旅游产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使内需成倍扩大。
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
《旅游学刊》目录2006年第1 期[《旅游学刊》创刊20周年]回顾与希望..........赵鹏王慕曾赵克非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刘益黄向刘家明李红玉李舟夏赞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尹泽生陈田牛亚菲李宝田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汪清蓉李凡城市老港区的游憩功能改造与文脉传承..........张[研究综述]国外有关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张红霞苏勤王群[消费者行为]“文化边际域”中东西方旅游者行为比较研究梁雪松马耀峰李天顺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金倩楼嘉军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谢晖保继刚[可持续发展]北京故宫可持续旅游调查研究..........罗振鹏宁泽群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纳尔逊·格拉本彭兆荣赵红梅[产品开发]温泉旅游真实性研究..................王艳平[景区管理]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唐鸣镝[旅游市场]零团费与我国出境游发展阶段的互动关系分析贾跃千何佳梅崔凤军[旅行社研究]影响旅行社绩效的深层次原因透析............杨军[区域旅游]旅游区城市化问题与对策探讨..........王子新邢慧斌[旅游保险业]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探析............刘春济高静[旅游社会学]旅游观看方式与旅游形象塑造..............马晓京[旅游法]我国旅游法之路在何方?................刘劲柳2006年第2 期[《旅游学刊》创刊20周年]院领导与历任主编寄语.....李因朱葆琛吴统慧罗旭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游戏发展笔谈李健李南黄远水戴光全高亚芳王良健[旅游影响]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张晓钱薏红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李志飞[消费者行为]科学旅游消费观念的培育模式研究........侯志强郑向敏[旅游市场]传统旅游城市入境游客满意度评价及其期望一感知特征差异分析马秋芳杨新军康俊香[旅游经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张梦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戴学锋巫宁[旅游基础理论]旅游罩: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李东和赵玉宗[生态旅游]昆明市团结乡乡村生态游调查研究........杨敏骆静珊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卢小丽武春友[旅游开发]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侯越[城市旅游]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POE)应用案例研究石金莲王兵李俊清开埠后青岛成都市建设与旅游业发端...........高玉玲[人力资源]旅游劳工职业转换动力实证分析.........杨钊陆林[研究综述]国外接待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述............杨云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曾本祥2006年第3 期[《旅游学刊》创刊20周年]《旅游学刊》创刊20周年北京联合大学校领导寄语席文启张妙弟[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笔谈郭焕成马彦琳邹统钎刘铁梁徐永志何景明[旅游基础理论]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刘德谦[旅游市场]云南省国际旅游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地位分析.邓小海仇学琴[城市旅游]现代城市游憩商务区体系建设研究........许峰杨开忠[旅游产业]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路科[旅游产品]“兴奋点”和“消费点”:旅游产品设计的两个重点....张栋[旅游开发]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陆军[旅游购物]北京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石美玉[酒店与餐饮]基于资源理论(RBT)的酒店集团成长原因分析.许秋红李新春顾客餐馆体验的实证研究............范秀成李建州[旅行社研究]旅行社服务公平感的结构维度及其对关系质量的影响詹志方甘碧群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的重构..............汪传才[会展业探讨]北京市参展商旅游消费支出实证分析...........刘大可东莞厚街镇会展业影响的社区感知研究..........罗秋菊[旅游法律与法规]论我国旅游立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万国华商务方法专利将重塑旅游产业链.............叶东蕾[研究综述]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邵祎程玉申2006年第4 期[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卢云亭王云才刘军萍程遂营张文祥邹庆云[基础理论]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谢彦君谢中田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翟辅东[服务业与旅游]试论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新增长态势...........张文建[旅游规划研究]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母涛[饭店业研究]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张俐俐曲波杨莹[人力资源]导游人员职业权益维护及其利益表达...........陈天啸台湾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政策转变之探讨..孙复薇邱明旺刘怡君[旅游法规]对一起旅游业不正当竞争案的法律分析..........秦岭南[旅游地学]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陈安泽[研究综述]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邓冰吴必虎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刘丹萍保继刚[探索与交流]对《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一文的一些质疑朱波陈鹏委对《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一文的几点看法罗振鹏2006年第5 期[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三)尹振华王艳平刘建平伍先福李德明罗明义杨小英陆军[生态旅游]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旅游认证支付意愿实证分析..程兴火周玲强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刘静艳[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朱华崇明“农家乐”现行旅游运营模式弊端及创新研究胡小猛李浡牛家丛[商务与奖励旅游]奖励旅游产品实施效应研究...............董媛本土旅游企业差旅管理经营战略探析...........谭刚[遗产旅游]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刘恒武袁颖[消费者行为]基于旅游者偏好和知觉风险的旅游者决策模型分析.....焦彦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白凯马耀峰李天顺[旅游开发]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黄亮陆林丁雨莲对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的调查和思考.........曹新向[旅游市场]海峡两岸境外团体套装旅游趋势研究王国钦郭英之严诗容钟佳勋广东省高档温泉度假区游客利益细分研究.....梁江川陈南江[基础理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杨振之邹积艺[旅行社研究]我国旅行社市场的进入悖论与旅行社企业的“套中套黑箱定价”模型宁泽群[饭店管理]国内游客对饭店服务质量评论的文本分析.....朱峰吕镇[研究综述]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余青樊欣刘志敏胡晓冉任静杜鑫坤2006年第6 期[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游戏发展笔谈...匡林李天元舒伯阳李宏赵小燕[旅游社会学]中国与西方旅游的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特征........曹国新[遗产旅游]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梁学成[消费者行为研究]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陈德广苗长虹“非旅游者”出游障碍性因素分析与市场拓展策略.李连璞刘笑明[旅游市场决策]旅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重复博弈........饶勇黄福才[旅游安全]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张进福[休闲旅游]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王莹[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旅游形象定位词面面观及错误根源剖析......张立建甘巧林[国外研究动态]国际著名旅游院系学者研究兴趣分析..封丹李鹏朱竑[旅游法规]反垄断法视角中的饭店委托管理.........李秀娜李涛[探索与争鸣]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杨军论旅游的被吸引性与旅游资源概念............宋子千[旅游资源]论代际外部性与旅游资源产权的代际分配.........黄小平[研究综述]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邵晓兰高峻三类旅游容量研究方法比较...............安娜导游工作满意度分析与实证测评.........田喜洲蒲勇健一部填补旅游史空缺的专著...............吴必虎2006年第7 期[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目的地营销………………罗佳明崔凤军等[旅游社会科学]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丁雨莲陆林等[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乌、龙乌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池静崔凤军[旅游市场]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马波寇敏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季节调整实证分析…………………孙玉环[遗产旅游]武夷山封闭管理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研究…………….林璧属张希赵韶芬潘雪基于市场需求——承载力矩阵模型的遗产旅游潜能研究——以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康俊香杨新军马秋芳[产品结构研究]基于产品结构变动对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效应分析——以杭州为例…….金准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地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研究——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例……廖春花明庆忠等[酒店研究]酒店业与物业的管理模式比较及其联盟业态创新………..陈岩英谢朝武经济型酒店:发展。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题目:乡村旅游的影响感知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为例摘要: (5)关键词: (5)1 乡村旅游 (5)2 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5)2.1 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积极影响 (5)2.1.1乡村旅游对经济结构的牵动作用; (5)2.1.2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5)2.1.3增加就业 (5)2.1.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 (5)2.1.5有利于旅游地资源的复合开发 (5)2.2 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消极影响 (5)2.2.1旅游地经济的不稳定性 (6)2.2.2制约了旅游地农业的发展 (6)2.2.3旅游超前发展所引发的问题 (6)3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文化的影响 (7)3.1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7)3.1.1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居民观念的更新,学习文化积极性的提高; (7)3.1.2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有好来往,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7)3.1.3有利于当地形象的塑造; (7)3.1.4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开拓村民的视野; (7)3.1.5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生活质量。
(7)3.2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8)3.2.1形成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8)3.2.2引起社会道德的退化 (8)3.2.3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业化 (8)4 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的影响 (8)4.1.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的积极影响 (8)4.1.1促进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8)4.1.2改善当地村落环境 (8)4.2.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的消极影响 (9)4.2.1造成乡村的水质下降、空气质量下降,噪音增加; (9)4.2.2长期接待大量的来访旅游者,会使乡村古村落等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受到威胁; (9)4.2.3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将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和破坏; (9)4.2.4旅游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9)4.2.5给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带来压力; (9)5 十渡镇的乡村旅游发展 (10)5.1、十渡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0)5.1.1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10)5.1.2加强软硬件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10)5.1.3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10)5.1.4求真务实,科学高效,打造山水秀地新十渡 (11)5.2 十渡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1)5.2.1农民对投资民俗旅游业仍存有顾虑。
武汉乡村旅游现状调查:以“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为例序言“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由武汉佳海集团投入巨资兴建。
历经几年精心打造,现已建成金牛广场服务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百果观赏采摘区、藤园彩林浏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登塔眺望烟瘴区、生态湿地游览区、农家美食休闲区、木屋度假会务区等十二个功能区,形成四十余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它是一家集生态农业观光、都市农业发展、农耕文化展示、农家生活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农业风情观光园。
相较于其他专门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业园(例如武汉生态农业园、武汉田田生态园、武汉高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蘑菇产业园等)而言,“农耕年华”生态农业园在结合农业技术、运用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更加突出。
运用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的途径之一,而将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耕文化的挖掘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业,无疑增加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游览价值。
“农耕年华”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生态农业园,虽然在发展初期存在发展的不足,但是将农耕文化融于生态农业观光之中是具有其特色的。
这就是我选择“农耕年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农耕年华”年均游客接待量2.5万人次左右,年产值1600万左右,带动周围村民300人次就业。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农耕年华”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农耕年华”的旅游开发现状做了调查,希望以此为例,对武汉市乡村旅游做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农村生态旅游农耕年华农耕文化开发模式一.“农耕年华”旅游发展现状1.“农耕年华”的发展背景武汉市从2003年推广乡村休闲游,到现在已经6年,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乡村游发展的变化:2009年1-6月,武汉乡村休闲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接待游客人数500余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6.%和11.1%,比2003年一年3亿元的综合收入高出近3倍。
2024年“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2024年“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1(约2815字)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美丽的环境,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
一: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
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
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
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
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
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
二、主要原因:1、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规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业或个人的自觉性,应有强制性措施,约束公民和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为。
如,要求企业或个人对自己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进行回收利用;对随意抛弃、堆放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进行处罚等。
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全国性法规。
2、缺少相关的经济政策要调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的积极性,需要给予这些企业以优惠政策。
现有的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废旧塑料包装物回收利用行业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
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应要求产生废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这种做法在国外已较为普遍,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类经济政策。
“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以江山市为例长安街建筑符码意素长兴县龙山公园设计说明“西湖十八景”赏析常见园林树木育苗技术调查分析安庆菱湖风景区市民公园设计成都市高新区绿地景观现状调查白蚁的主要种类为害特点与防治方法探讨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难点分析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保护与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杜鹃花资源城市公园实例-法国圣路潘克拉斯公墓北方地区园林植物配置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北方园林之皇家花园——避暑山庄城市规划对文化保护至关重要北方园林之私家花园城市建设需要非正常季节绿化施工北京道路绿化养护的探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欧洲城市考察见闻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夜景照明设计技巧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北京鹫峰国际梅园规划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温室环境设计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初探城市绿化安全分析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城市绿线划定方法探讨北京亦庄卡尔生活馆景观营造构思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标杆建筑城市中央和城市精神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滨河大道凤凰广场的改造与设计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以桂林两江四湖滨水景博雅西园景观设计区不同光照强度对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实验的影响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不同激素种类与浓度对菊花幼蕾分化效果研究城市行道树坛不同芍药品种花粉萌发力研究城市园林--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不同消毒剂种类与浓度对草本植物叶片消毒效果城市园林的困境与出路——兼论上海的城市园林观察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氮素分析城市园林水景,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营养成分变异铺装与道路,园椅与园灯等现代园林小品任选一对其发展及作用作分析设计论文不同种源香樟树幼苗抗寒性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与生长状况研究-步入绿色生态环境的创作天地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选择配置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及对策可选一种或(草本观花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城市中的建筑节能与环保。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我县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和引领,努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提升带来了助推力。
一、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我县目前已建成省、市、县、镇四级示范园区14个,分别为:襄河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荒草圩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沛现代农业示范区、六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墅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百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曹埠)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峨嵋)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镇金坝特色水产示范区4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古河镇林农现代农业示范园、武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十字镇花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乡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分别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
**年1月,全椒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对示范点的投资、改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二、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坚持政府引导。
立足我县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县“十三五”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
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
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
一、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研究概述1.1调研背景市民农园是以CSA模式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瑞士。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更加重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其中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尤为突出,因此,生产健康食品的农民与消费者达成供需协议,并将食品直接由农场送上门,形成了市民农园的雏形。
目前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都有了一定发展,仅北美就有上千家市民农园,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
这些国外市民农园的运行都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
发展新型农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市民农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观光休闲、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顺应党的方针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1.2调研目的市民农园作为新兴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空间和不确定性。
我们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为例,重点研究其劳动份额、配送份额、亲子社区三项业务的样本特征、满意度等,研究得出适合小毛驴市民农园的经营模式及服务体系,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建议对策。
市民农园的出现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典型市民农园案例,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3调研意义首先,我们主要调研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具体运营模式,主要是对劳动份额、配送份额及亲子社区活动的调查研究。
由此发现隐藏着的一些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其次,北京市民对小毛驴市民农园的评价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市民反映的具体问题,并且针对不同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措施。
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为例,调查研究市民农园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以及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影响。
从数据看房山区“三农”发展现状房山区是个农业大区,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期我们就全区“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2022 年,全区常住人口 90.5 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14.5万人;户籍总人口 76.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 万人。
462个行政村拥有耕地面积 42.4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15 亩。
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 39.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10073 元。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22 年全区 23 个街道、乡镇创造税收 22.4亿元, 占全区总量的 39.5%, 比上年增长 26.6%,其中税收突破 2 亿元的乡镇有 4 个,分别为长阳镇 4 亿元、城关街道3.6 亿元、拱辰街道 2.1 亿元、阎村镇 2.1 亿元; 23 个街道、乡镇固定资产投资 104.4 亿元, 占全区总量的 77.6% ,其中农业完成投资7.5 亿元,占全区的 7.2%,比上年增长51.7%;农民人均纯收入 10073 元,比上年的 8980.6 元,增加 1092.4 元,增长 12.2%。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更加严峻的背景下,全区经济依然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①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更加便捷2022 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全区 462 个行政村通公路、通电、通邮、通电话全部达到 100% ,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能接收有线电视的村461 个,448 个村解决了饮水艰难问题, 占到了 97%。
乡镇公路总里程达 41263 公里。
村内主要道路用水泥修的有 313 个村,占全区 462 个村的 67.8% ,用柏油修的有 110 个村,占 23.8% ,用沙石、砖、石板等修的的 39 个村,占 8.4%。
917 路公交车贯通韩村河、河北、大学城、张坊等路线, 616 路、 646、环城 1 路、 2 路等交通路线四通八达,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Beijing--A Case Study
of Miyun District
作者: 张艺功[1];魏东雄[1];张文强[1];华玉武[1]
作者机构: [1]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102206
出版物刊名: 农业展望
页码: 50-5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生态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品牌;北京
摘要: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未来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充分分析生态农业产生背景的基础之上,研究选取北京市密云区生态农业发展为典型案例,重点调查了密云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密云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围绕北京市生态农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王正谱: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全国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推动力量。
在这种新模式下,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三农”工作方针,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实践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各地确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基于实指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使得乡村振兴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中,这种新模式已经成为了指导乡村振兴的主要方法之一,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大胆打破传统模式,将大量农民聚集到一起,汇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这也让很多农民开始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这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在未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继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和潜力,充分调动农村人员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的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打造一个美丽、和谐、现代化、繁荣的乡村发挥积极作用。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一种积极投身于当地社会问题研究和解决的新型模式,它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针对各地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推动下,许多乡村社区开始强化自身力量,借助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和地位。
首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种新模式下,研究者以实际的观察和经验,全面了解当地农村社会的现状和需要,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的问题,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参考。
同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实践也进一步推动农民身份的转变,促进了农民的战略思维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摘要】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它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也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
本组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到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对生态农业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消费心理的深入分析,针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管理者应该针对不同消费者推出不同产品;针对旅游区地点进行交通管;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
加之对其前景的预测,本组发表了对北京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独到见解,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消费心理;发展意见;前景预测近年来,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在北京的发展,本调查市针对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
本调查通过查找原始资料,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组对北京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园进行实地走访,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基础上咨询了相关行业专家,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共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如下:1.性别分布如图1被调查者的性别构成在本次调查中,选取的样本男女比例较均衡,属于合理的男女调查比例。
合理的性别调查比例将使本组的调查结果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进行合理分析。
图1 被调查者性别构成2.年龄分布如图2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本次调查中,所选取的对象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他们对生态农业旅游都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本组调查问卷结果合理性的一个基础。
本组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所属的不同消费心理,发掘他们独特的消费需求,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见解。
图2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3.职业分布如图3被调查者职业构成图在本此调查中,被访者的职业分布为:个体户,工人及服务人员,职工,学生,其他。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本组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阶层需求提出相应的建议。
北京作为一个压力大的城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合理的职业构成合理的消费需求也为本组的调查结果提供另一种合理的基础。
图3 被调查者职业分布图4.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如图4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消费者了解生态旅游的方式有电视、互联网、亲朋好友介绍、旅行社。
面对形形色色的宣传方式,消费者总是眼花缭乱,为了全面的打开市场,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要找到以前宣传不足的地方。
这项调查结果将统计出不同群体了解到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比例可以对以往的宣传方式进行调整已达到全面宣传的效果。
5.年平均去生态农业旅游度假的次数如图5被访者出游次数分布图在本次调查中,消费者的年消费次数有一下几种:频繁(4次以上)、一般(2-4次)很少(1次)。
北京生态农业旅游正在初步发展,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的消费者去享受生态农业旅游的原因不同,我们将针对消费者不同的享受消费次数,找出相应的原因,以让生态农业旅游园改进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服务。
图4 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图5 被访者出游次数分布图6.在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中人均消费如图6人均消费状况图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消费有200元以下,200-400元,400-600元,600元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消费群体是中高产阶级,他们有足够的剩余资金进行享受型消费。
人均消费一般在200-400元之间,也有部分超过600元属于高层次的消费。
这为生态农业旅游园的发展也提出意见。
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定价,以更好地为全市人民服务。
图6 人均消费状况图7.消费者看中生态农业旅游的方面如图7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表现吸引消费者的消费方面不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前提。
只有发现大众的消费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同时有也要满足特殊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来满足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
图7 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表现8.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通过调查了解到,消费者看好生态农业旅游能够带来的益处主要包括:1)回归田园式生活,陶冶情操;2)食用绿色农产品,从而有益于身体健康;3)缓解平时工作中承受的心理压力。
9.消费者认为吸引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通过调查,被访者普遍认为:1)幽静清雅的自然环境;2)无污染的农产品;3)农业观光和农业劳作是生态农业旅游最大的特点。
二、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通过对被调查者的问卷分析,结合本次调查的实地走访,总结出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特点1.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有初步了解,消费者偏向原生态、历史遗迹或自(下转第78页)(上接第76页)然风格的生态业旅游地。
消费者多为中高产阶级,生态农业旅游宣传方式多样化。
2.生态农业旅游吸引力强消费者在农业生态旅游中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缓解生活的压力,还有部分的消费者是针对农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旅游给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
城市已经成为主角,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兴起给人们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
现在北京生活压力大,上班族需要在忙碌之余放松身心,这样生态农业旅游就为上班族提供了良好的旅游选择。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在此次调查中消费者更注重生态农业旅游的“农”味特色,合理的一体化消费服务体系,也吸引力更多的消费者。
需求的增加将会增加社会供给,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走向辉煌。
(二)现阶段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1.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目前北京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为主,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产品类型单一。
能够让游客参与的项目很少,参与性不高,内容不充实,这都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缺乏精品旅游项目生态农业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景点的推介工作。
目前北京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分布较散,缺乏精品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3.农业旅游项目受季节影响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许多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很多地方旅游旺季客流量大大超出旅游地承载力,造成旅游资源破坏、价格上涨、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非常惨淡,旅游设施闲置浪费。
三、推进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建议结合消费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生态农业旅游企业,咨询行业专家,给出如下发展建议:1.提高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重视在北京市农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全面贯彻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地区,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开发模式,破除发展瓶颈,推进规范性建设,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为目标,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方向,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应大力扶持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为其增加宣传。
北京各生态农业旅游园也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提高本生态农业园知名度。
3.提高创新力度,发展特色产业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按照功能类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参与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科普型等,每一类型都应有其配套设施,可根据其功能类型开发创新产品。
也可根据当地特色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现有生态农业旅游园的建设和管理,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做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园。
四、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展望生态农业旅游将休闲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兴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
当然,北京以它强有力的交通路线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了农业旅游开发的客源保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支配更多的收入与闲暇时间。
享受型消费需求的增加为生态农业旅游创造了丰厚的社会基础。
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将休闲农业旅游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既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也响应了当今生态化的时代主题。
国家及地方对发展农业旅游的高度重视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北京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这预示着生态农业旅游在北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本组的调查结显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很看好。
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通过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案,为生态农业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效益,对加快北京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促进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李翔宇,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6(117-119).[2]方志权.都市农业的特征、生产背景与功能[j].中共农业资源与规划,2000(05).[3]臧胜男.农业旅游者动机、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4]李欢.深圳市生态农业旅游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