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 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 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 方面的实绩。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 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 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 安。
思考:作者用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那 实在
这 绝不是
观察:从远到近 感情:由浅入深 赞美、崇敬之情
赞美
高声赞美
“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 作用?
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 “不平凡”
行文的感情线索
抒情线 索
研读探究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来具体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来说的,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 多,很常见; “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来说的,因为它具有不寻 常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极普通”是说白杨树在树中并不 “贵族化”,而“不平凡”是说它有着许多十分可贵而美好的品 格。这并不矛盾。
研读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
研读探究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 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研读探究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又为何说其是“不平凡 的一种树”?这样说是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