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第四轮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40.82 MB
- 文档页数:21
附件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一、线网规划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25条线路组成,总长约1045公里,设车站603座,其中换乘车站123座。
规划2020年,武汉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比例达到62.5%,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例达到53%。
二、近期建设规划(一)基本原则以线网规划为基础,加密中心城区网络,扩大对外部新城组团的覆盖,改善交通状况,支持城市重点发展区域。
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力求近期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发展密切配合与衔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二)近期建设方案建设1号线延伸工程,2号线北延、南延工程,4号线西延工程,5号线,7号线南段,8号线二期工程,11号线东、西段,21号线。
到2021年,形成10条运营线路、总长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1号线延伸工程自金山大道至径河站,线路长4公里,设站2座,投资17.43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9~2020年。
2号线北延工程自宏图大道至天河机场站,线路长15公里,设站5座,投资75.97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8年。
南延工程自流芳至藏龙岛站,线路长7.8公里,设站5座,投资68.6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9年。
4号线西延工程自黄金口至新汉阳火车站,线路长4公里,设站2座,投资26.3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18年。
5号线自武汉火车站至青菱站,线路长31.9公里,设站27座,投资249.6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7~2021年。
7号线南段自野芷湖至纸坊青龙山站,线路长14.2公里,设站7座,投资96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8号线二期工程自梨园至野芷湖站,线路长16.7公里,设站12座,投资137.7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8~2021年。
11号线东段自武昌火车站至左岭站,线路长32.1公里,设站20座,投资246.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20年。
武汉地铁未来规划文章
1.通车时间:
武昌段预计于2024年12月底建成通车,江北段预计于2025年12月底建成通车。
2.最新进展:今年3月30日,12号线武昌段在江楚大道站正式开工。
3.线路概况(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可能有变动,以最终开通后为准):
项目起于汉口火车站北侧,沿后湖大道、兴业路、园林路、团结大道、沙湖大道、平安路、南湖大道、白沙三路、四新南路、芳草路、琴台大道、汉西路、常青一路运行,串联三镇最终闭合成环。
武汉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轮建设规划中的主要线路,全线包括武昌段和江北段,线路全长约59.9km(全地下线路),共设车站37座。
武昌段范围包括:科普公园站—青菱站,线路长度为22.0km(全地下线路),共设车站14座;江北段范围包括:青菱站—科普公园站,线路长度约37.9km (全地下线路),共设车站23座。
二、16号线工程
1.通车时间:预计2021年通车试运营
2.最新进展:8月31日,地铁16号线川江池站至沌口站高架段开始铺设轨道,标志着该线路铺轨工作正式开始。
3.线路概况(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可能有变动,以最终开通后为准):
武汉地铁16号线属于市域线,设计目标时速120公里/小时,是武汉市目前设计时速最快的地铁线路,也是一条联系汉南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
线路南起纱帽周家河站,北至国博中心南站。
全长33.1公里,设站12座。
其中,老关村站、国博中心站均可换乘6号线,方便居民出行。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其投融资机制建设一直都是我们地铁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从开建第一条轨道交通以来,就开始着手研究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文)出台后,在国家发改委、各级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武汉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快速增强造血功能,构建了“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实现良性循环运作,促进了轨道交通事业健康发展。
武汉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探索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规模逐步增大,武汉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的探索,从最初的单一政府投入,到政府主导投资、企业有限负债,现已进入“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阶段,并构建形成了围绕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土地及物业开发“四位一体”企业发展格局,有效推动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投融资规模大、周期长特点显现,武汉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作为的双重作用,探索“政策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投融资运作方式,搭建有效偿债机制,形成“借、用、管、还”良性循环。
政府单一投入阶段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之初,仅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即1号线一期(里程10公里),投资额不大,资金主要坚持需求导向 创新投融资模式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玉华通过政府投入、外国政府贷款和银行贷款满足。
政府单一投入为武汉市早期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
政府主导、企业负债阶段政府主导,“市区共建”机制确立。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建后,我们武汉就着手研究轨道交通投融资,尝试TOD 建设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针对每个轨道交通项目制定完整的资金平衡方案,资本金部分由政府出资,剩余部分由政府通过土地资源予以匹配,实现了“政策变资源”的转化。
多元化融资,保障轨道交通建设需要。
鉴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城市规划发展、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推进,土地增值会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资金成本,为了高效实现“资源变资产”行业篇 聚焦43的转化,我们合理延缓土地出让节奏和计划,同时以拥有的资产和资源为依托,狠抓各种政策机遇,主动争取银行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银团贷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BT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保障了轨道交通建设需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12.25•【文号】发改基础〔2018〕1915号•【施行日期】2018.12.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发改基础〔2018〕1915号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批复〈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的请示》(鄂发改交通〔2017〕617号)、《关于调整〈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方案的请示》(鄂发改交通〔2018〕433号)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的资金承诺函》(武政函〔2018〕48号)收悉。
经研究并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
一、为支撑武汉市重点发展地区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原则同意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建设12号线、6号线二期、8号线三期、11号线三期(武昌段首开段、新汉阳火车站段和葛店段)、7号线北延线、16号线、19号线、新港线项目,规划期为2019-2024年。
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现代、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开发进程、建设条件及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交通系统的衔接。
统筹做好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布局,研究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着力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
优化交通枢纽的换乘设计,做好车站周边的城市道路交通衔接,提升旅客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立体开发,发挥土地增值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9~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意见征询公示一、线网规划概况武汉市组织编制完成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于2019年1月5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复。
规划构建“强心强轴、环射成网、区域融合”的多层次多模式轨道交通线网体系,至远景年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形成10条线、650公里的市域铁路网,市域范围形成32条线、总长16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
二、建设规划概况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调整包含7个项目,新增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调整、21号线延伸段、11号线四期、5号线延伸段、6号线延伸段、10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
各线概况如下:(1)3号线二期起于沌阳大道,终点至文岭,线路长11.8km,全为地下线,设车站5座。
(2)21号线延伸线起于后湖大道,终点至中一路,线路长3.2km,全为地下线,设车站2座。
(3)11号线四期起于武汉西站,终点至白沙洲大道,线路全长16.2km,全为地下线,设站6座。
(4)5号线延伸线起于黄家湖,终点至南三环,线路全长1.1km,均为高架线,设站1座。
(5)6号线延伸线起于东风公司,终点至博艺路,线路全长2.7km,均为地下线,设站2座。
(6)10号线一期起于工业四路,终点至武汉商务区,线路全长20.3km,均为地下线,设站9座。
(7)9号线一期起于地质大学,终点至五里界,线路全长约20.2km,其中地下线15.8km,高架线4.4km,共设车站13座。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9~2024年)线路示意图(本图仅为本次公示使用,最终以国家批复为准)三、环境影响轨道交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是对沿线区域噪声、振动、电磁、水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从环境因素的性质特征看,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建设项目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涉及区域广、方案和环境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其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环境和各环境要素的影响呈宏观特性,影响范围和程度难以准确预测;而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因方案确定、受影响的敏感点和环境具体明确,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可据此提出具体明确的环保措施。
洪湖市交通规划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全市综合立体交通项目情况汇报洪湖市发展和改革局2017年12月23日目前我市重点推进的综合立体交通项目有三个,分别是:江汉平原铁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通用航空机场。
具体情况如下:一、江汉平原铁路洪湖段江汉平原铁路是由已经批准的“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洪湖监利支线”调整而来,是“武汉—常德—张家界”铁路的一段,经仙桃市进入洪湖市境内,向西南延伸跨洪排河至汊河镇,而后向西过瞿家湾进入监利境内,过江到湖南华容。
在汊河镇设置洪湖站。
该铁路设计为客货共线,以客为主,时速200千米/小时及以上(按汉宜铁路标准),路线全长约112公里,规划等级为Ⅰ级双线。
2017年,我市铁路工作专班多次会同监利县发改局到省发改委、省铁路办、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争取项目支持,做好铁路前期规划工作。
3月24日,中铁四院组织华容、监利和洪湖三县市,召开“新建铁路武汉--常德铁路规划报告会”,对新建仙桃至洪湖、监利,再过江到华容铁路支线进行了论证,并对方案进一步优化。
5月10日,我市铁路工作专班联合监利县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签订《江汉平原铁路仙桃至监利段规划研究》, 6月底完成了研究报告。
7月14日在武汉举行了江汉平原铁路仙桃至洪湖、监利段规划研究专家咨询会,专家组一致认为新建江汉平原铁路仙桃至洪湖至监利段条件充分,需求明显。
原货运铁路已纳入国家2016年——2018年《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客运功能、提高技术标准、纳入国家路网,承担路网功能可充分发挥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改善沿线人们出行条件,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结构,推动沿线老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意该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力争2018年开工建设。
8月16日,荆州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启动该项目建设的请示。
省政府、省发改委已明确表示该项目对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在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爆!武汉地铁第四轮各线全部暂停?建设⽅式或将重⼤调整!近期有消息爆料,武汉地铁第四轮中部分线路需更改建设模式,疑似将改采⽤PPP模式进⾏建设。
地铁投资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建设进度的⼤幅调整。
⽬前包括前川线、12号线、新港线在内的多条线路,其建设模式都可能发⽣变化。
在武汉城市留⾔板查询来看,这种传闻确实有迹可循——有⽹友问及“前川线6⽉开始⼟建招标,招标结果怎么还不开标?”问题时,官⽅回复称:根据市政府要求,⽬前正在研究前川线⼯程建设模式,我公司前川线⼯程招标流程已暂停。
另有⽹友在武汉城市留⾔板问及“7号线延长线是否改道?”问题时,官⽅亦回复称:⽬前我司正在积极推进前川线站点周边详细规划、线路设计等前期⼯作,市政府推进研究前川线建设模式问题,开建时间需带建设模式明确后⽅能确定。
近年,我国各⼤城市形成兴建轨道交通热潮。
然⽽轨道交通造价⾼昂(地铁每公⾥4~5亿元左右,地⾯线每公⾥1~2亿元左右)。
⾯对如此巨⼤的投资需求,光靠政府财政投资显然是难以满⾜的。
因此,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吸引国内外民营资本的进⼊,是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所谓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合作,该模式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种项⽬运作模式。
在我国已有运营成熟的PPP模式:⼀种是北京地铁4号线,政府承担70%的⼟建费⽤,其余30%由社会资本组建的项⽬PPP公司来完成;另⼀种是深圳地铁4号线,全部交给⾹港地铁公司建设和运营。
项⽬公司模式,就是组建⼀个地铁项⽬公司,负责资⾦的筹措,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那么,⽤这种⽅式建设地铁,是因为黄陂没钱吗?按2017年公布的地铁建设协议,黄陂暂定先出现⾦45亿,分三年⽀付(每年平均⽀付15亿左右),剩余部分⽤⼟地或其他⽅式抵偿。
武汉城市轨道发展情况论文0910—120095241 肖艳红2011-05-07武汉城市轨道发展情况绪论: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
武汉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趋完善。
目前武汉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根据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武汉将继续发展轻轨和地铁。
内容:1号线大汉口线,2号线连通汉口武昌,3号线连通汉口汉阳,4号线高铁线,实现高铁地铁无缝换乘,连通武昌汉阳,5号线大武昌线,6号线连通金银湖沌口未来两大卫星城,7号线是武汉未来的机场线,实现飞机地铁无缝换乘,8号线连接盘龙城,南湖两大居民区以及华侨城和大学城,9号线横跨汤逊湖,贯穿整个东湖高新,打通光谷到纸坊的直线,带动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片发展,10号线联动常福,沌口,阳逻三大卫星城,11号线实现蔡甸和豹澥到中心城区首尾相应,12号线为1号线大汉口线的补充,在汉口地区和一号线组成一个内环线,汉口同时拥有1号线和12号线实现汉口小循环。
根据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2005-2012年为城市道路网与轨道网打基础时期,推进地铁网络建设控制走廊。
建成轨道1号线(轻轨)、过江地铁2号线一期和地铁4号线一期,共计70公里,构成“工”字型轨道骨架。
到2013年,地铁2号线和4号线建成后,常青花园、武广、江汉路、中南、鲁巷、徐东、建二等七大商圈将连成串,形成武汉一条新的“地铁经济带”。
届时,只要40分钟,就可以把从江汉路到鲁巷的武汉七大商圈转个遍。
当2015年,武汉将建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期、4号线、8号线一期5条地铁,形成近150公里的轨道网,比2013年“工”字形轨道通车里程翻了一番。
2017年,待连通三环线外围的地铁6号线建成后,武汉地铁线路又将新增32.8公里。
届时,6条快速轨道贯通江城,三镇通车地铁网络将超过180公里。
◆地铁1号线横穿汉口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和东西湖区,沿长江和汉江北岸横贯汉东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