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4版)[杨心强,陈国友][电子教案]第1章 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41
第 1章概述1. 答:狗能携带21千兆字节或者168千兆位的数据。
18 公里 / 小时的速度等于0.005公里/ 秒,走过x 公里的时间为x / 0.005 = 200x 秒,产生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68/200x Gbps 或者840 /x Mbps。
因此,与通信线路相比较,若x<5.6公里,狗有更高的速度。
2. 使用局域网模型可以容易地增加节点。
如果局域网只是一条长的电缆,且不会因个别的失效而崩溃 ( 例如采用镜像服务器 ) 的情况下,使用局域网模型会更便宜。
使用局域网可提供更多的计算能力和更好交互式接口。
3. 答:横贯大陆的光纤连接可以有很多千兆位/ 秒带宽,但是由于光速度传送要越过数千公里,时延将也高。
相反,使用 56 kbps 调制解调器呼叫在同一大楼内的计算机则有低带宽和较低的时延。
4. 声音的传输需要相应的固定时间,因此网络时隙数量是很重要的。
传输时间可以用标准偏差方式表示。
实际上,短延迟但是大变化性比更长的延迟和低变化性更糟。
5.答:不,传送 .速度为 200, 000 公里 / 秒或 200米 / 微秒。
信号在 10微秒中传送了 2千米,每个交换机相当于增加额外的 2 公里电缆。
如果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距离为 5000 公里,平均通过50个交换机给那些总道路只增加 100 公里,只是 2%。
因此,交换延迟不是这些情形中的主要因素。
6. 答:由于请求和应答都必须通过卫星,因此传输总路径长度为160, 000千米。
在空气和真空中的光速为 300,000 公里 / 秒,因此最佳的传播延迟为 160, 000/300,000秒,约 533msec。
7.显而易见,在这里没有正确的独立的答案。
但下列问题好像相关:目前的系统有它的很多惯性 ( 检测和平衡 )。
当新的团体掌握权力的时候,这惯性可保持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稳定。
此外,很多人对社会问题没有真的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却具有很强烈的、引起争论的意见。
附录A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 1 章1-11 在0.1μm 频段中的带宽为30000GHz 。
1-121-13 网络最小时延就是网络的空闲时延。
当前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时延的5倍。
1-14 ①传输时延是100s ,传播时延是5ms ,此时传输时延远大于传播时延。
②传输时延是1μs ,传播时延是5ms ,此时传输时延远小于传播时延。
1-17 ①用户数据的长度为100字节时,以太网的帧长为178字节,在物理层形成的比特流的长度是186字节,此时的数据传输效率为53.8%②用户数据的长度为1000字节时,以太网的帧长为1078字节,在物理层形成的比特流的长度是1086字节,此时的数据传输效率为92.1%1-19 ①网络层 ②网络层、运输层 ③物理层④表示层⑤物理层⑥运输层 ⑦应用层⑧物理层⑨数据链路层⑩会话层第 2 章2-01 英文字母E 的信息量为3.252比特。
英文字母X 的信息量为8.967比特。
2-02 解法一:利用每个符号在这条消息中出现的频度,计算每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每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1.884bit/符号,这条消息的总信息量是107.37bit 。
解法二:利用每个符号在这条消息中出现的概率,计算每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这是直接利用熵的概念,每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约为1.906bit/符号,这条消息的总信息量是108.64bit 。
上述两种解法的结果存在差异。
其原因是解法一把频度视为概率来计算。
当消息很长时,用熵的概念计算就比较方便,而且随着消息序列长度的增加,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将渐趋一致。
2-04 ⑴ 额外开销是20000bit ,传输时间是41.67s 。
⑵ 额外开销是20480bit ,传输时间是41.87s 。
⑶ 按上述⑴得:额外开销为200000bit ,传输时间是104.17s 。
按上述⑵得:额外开销是204800bit ,传输时间是104.67s 。
2-05 ⑴ R c =1200字符/分⑵ pbs R b 1200=⑶ T i =0.013s ,pbsR b 600=2-06 假设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周期分别为X 和Y ,也不会发生接收不正常。
1计算机网络(第4版)第一章概述谢希仁编著3第1章概述(有* 号的标题表示最基本的内容)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2.1 分组交换的产生*1.2.2 因特网时代*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1.2.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1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1.3.2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4第1章概述(续)*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1.4.1 带宽1.4.2 时延1.4.3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5第1章概述(续)*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1.5.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1.5.2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1.5.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1.5.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1.5.5 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1.5.6 OSI 与TCP/IP 体系结构的比较*1.6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6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7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
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
8因特网是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1993,美国提出建设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 1994,美国又提出建设GII (全球信息基础结构)--数字地球9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2.1 分组交换的产生是20 世纪6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60 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
《数据通信与网络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代号:CS16021任课教师:杨献春开课时间: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对象:专升本99级和00级,二学历00级教学安排:教室地点教102选课人数272人授课时间星期二18:30-21:20 教学1班(99级专升本00级二学历127人)星期四18:30-21:20 教学2班(00级专升本145人)一、教学计划:总计60学时,两个教学班计划相同。
教学16次计48学时第1-4周,第6-17周(第5周国庆节休假)讲座1次3学时第18周(20XX年1月3日,星期四,两班合讲,自愿参加)复习1次3学时第19周答疑1次3学时第19或20周(待定)考试1次2小时左右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数据通信与网络基础课程概述这是一个学期的课程, 旨在学习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和了解数据通信网络。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之间及人机之间通信相关的各种基本技术,涉及的主题有:简单的通信模型,通信系统硬件(传输媒质、数据传输技术、数据终端设备,数据通信设备与接口),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协议),数据通信网(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交换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宽带传输网、接入网),多媒体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发展历史与趋势。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电信与及数据通信的发展历史与前景●知道通信种类及其使用的频段●熟悉数据通信模型与术语●知道数据通信标准及其制定机构●知道数据通信网及其分类和用途●描述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的区别与各自的特点●掌握信息的度量方法和信号时域频域特性分析方法●了解传输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的影响●掌握各种数据编码方法●熟悉数据传输方式及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相关知识●通晓通信线路的媒质、配置方式及多路复用技术●熟知常用通信设备与接口●描述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的优点●了解数据传输控制技术与网络交换技术●初识各种交换式网络、广播式网络●熟悉数据网宽带技术和接入技术●了解多媒体通信和数据通信技术进展教材陈启美、李嘉,现代数据通信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