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之宪政制度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清末时期的变法与修律⼀、预备⽴宪与宪政改⾰★(⼀)历史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迫与西⽅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使清政府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上⽽下的修律变⾰。
★★★(⼆)《钦定宪法⼤纲》《钦定宪法⼤纲》是清王朝于1908年颁布的宪法性⽂件。
由宪政编查馆编订,1908年8⽉公布。
制定“宪法⼤纲”是清政府“预备⽴宪”的⼀个步骤,《钦定宪法⼤纲》是中国历的第⼀个宪法性⽂件。
《钦定宪法⼤纲》⽆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内容上,都体现了“⼤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皇帝专权,⼈民⽆权。
★★(三)⼗九信条《⼗九信条》全称《宪法重⼤信条⼗九条》,是清政府于⾟亥⾰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抛出的⼜⼀个宪法性⽂件,是清代统治者⽴宪骗局最后破产的记录。
《⼗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了皇帝的权⼒,相对扩⼤了国会和总理的权⼒,但它仍然强调“⼤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尤其是它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民的权利只字未提。
★★(四)咨议局与咨政院1.咨议局。
咨议局是清末“预备⽴宪”时期清朝政府设⽴的地⽅咨议机关,并⾮真正的民意机构,只不过是在各省督抚严格控制之下的附属品。
★★2.资政院。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宪”时期清政府设⽴的中央咨询机构。
⼆、主要修律内容★★★(⼀)《⼤清现⾏刑律》这是清政府于1910年5⽉15⽇颁⾏的⼀部过渡性法典。
其主要内容有:1.改律名为“刑律”。
2.取消了《⼤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六部名称⽽分的总⽬,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属30门。
3.对于继承、析产、婚姻、⽥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4.废除⼀些残酷刑罚⼿段,如删除了凌迟、枭⾸、戮⼫、刺字等刑罚和连坐制度,将主要刑罚确定为死刑(斩、绞)、遣刑、流刑、徒刑、罚⾦等五种。
5.增加⼀些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及破坏交通、电讯的犯罪等。
法制史知识点总结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
以下为大家总结一些重要的法制史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法制史1、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制度带有浓厚的原始习惯法色彩。
商朝在法律制度上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刑名从商”的说法。
而周朝则实行“礼治”,周公制礼,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有“九刑”等刑罚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法制的变革时期。
郑国子产“铸刑书”,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
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统一法律,颁布了秦律。
汉朝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形成了“春秋决狱”等制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发展是“律令分修”,法律形式逐渐多样化。
北齐的《北齐律》对后世的法典编纂影响较大。
5、隋唐时期隋朝的《开皇律》在篇章体例和内容上都有创新。
唐朝的《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其结构严谨、内容完备、影响深远,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6、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注重编敕,法律形式灵活多样。
元朝在法律上具有民族歧视的特点。
明朝的《大明律》和清朝的《大清律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封建法律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二、中国近代法制史1、清末变法修律清末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修律,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
这次变法修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向近代法律体系的转型。
2、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法律制度混乱,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六法全书”体系,但本质上是维护国民党统治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三、外国法制史1、罗马法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法制史知识点总结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法制史研究的是法律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理解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总结一些关键的法制史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法制(一)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其法律制度多以习惯法为主。
商朝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出现了“汤刑”。
周朝则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如“九刑”,并且在法律思想上强调“明德慎罚”。
(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变革时期。
郑国子产“铸刑书”,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
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对后世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法律严苛,推行“以法治国”。
其代表性的法律有《秦律》,包括律、令、式、法律答问等多种形式。
汉朝初期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律开始儒家化,出现了“春秋决狱”等司法制度。
(四)隋唐时期隋朝的《开皇律》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上对后世法典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的《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具有结构严谨、内容完备、刑罚适中的特点,其影响波及周边国家。
(五)宋元明清时期宋朝重视编敕,法律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元朝法律具有民族特色,保留了蒙古习惯法的部分内容。
明朝的《大明律》以及清朝的《大清律例》在继承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
二、古代西方法制(一)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其法律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雅典的法律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权利保障,通过公民大会等机构进行立法和司法活动。
(二)古罗马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最发达的法律体系之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对罗马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法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过程,其法律原则和制度对后世大陆法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世纪法制(一)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教会法占据重要地位,与世俗法相互影响。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一)第一讲中国历代立法制度一、中国法制的起源二、中国法制的类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每一时期,出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三、中国历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法制,也就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命神权的思想。
夏朝,“奉天罚罪”,商朝,除此还有“君权神授”,在西周,出现新的天命观,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同时还加上了宗法思想“亲亲、尊尊”。
(二)春秋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法制思想特点用夫子的话来讲,就是“礼崩乐坏”,从礼制思想向法制思想过渡。
(三)战国及其战国以后的秦朝这个时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观点为“重刑轻罪”,“刑无等级”,“事断于法”,等等。
这一时期,列国争雄,由于法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讲耕战,依法治国,刑无等级,所以被采用。
(四)西汉及以后(重点)1.西汉初期不再采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黄老思想(黄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
这时期的法制思想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
因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无法用以守天下。
而且,经过秦末战乱,土地荒芜,百姓不堪重负,所以要用黄老思想安定百姓,巩固统治。
这一时期,经历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几代帝王。
2.西汉中期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孟之儒。
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观点,称此为杂儒。
这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礼、教和法家的政、刑、罚等思想,还搀杂了阴阳家等其他的思想。
所以这时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四、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法律形式(主要介绍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一)习惯法(二)刑、辟、法、律、条画、条例(可以归到法一类)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时用“辟”,还有时“刑辟”连用;春秋时期用“法”;战国商鞅时,改“法”为“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称为“条画”;明清时期把单行的法称为“条例”。
中国法制史简介中国法制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一些法律制度。
但是,中国法制的历史非常复杂,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发展历程。
周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周礼》和《周官》组成。
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土地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周朝还实行了刑法和民法,这些法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惩罚和各种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
秦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开始实行一系列法律制度改革。
他颁布了《律令》和《九章律》,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土地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严厉的刑法和民法,这些法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惩罚和各种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
汉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朝时期,中国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颁布了《律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刑法和民法典。
此外,汉朝还实行了官府司法制度和地方自治制度,这些制度为中国法制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颁布了《大唐律疏》,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刑法和民法典。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县官制度,这些制度为中国法制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宋朝颁布了《大宋律疏》,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刑法和民法典。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州县制度,这些制度为中国法制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明朝颁布了《大明律》,清朝颁布了《大清律》,这些都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刑法和民法典。
此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县试制度和乡试制度,这些制度为中国法制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至今,中国法律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国法制史专题分析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末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于1908年颁布的宪法文件。
由宪政编查馆编订,1908年8月公布。
制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钦定宪法大纲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共23条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力义务”。
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最突出的特点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
其实质在于给封建君主专制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君主的绝对权力,体现了清朝贵族企图继续维护专制统治的意志和愿望。
十九信条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
也是清朝统治者立宪骗局最后破产的记录。
十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它仍然强调“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尤其是他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于人民的权力只字未提,更是暴露出其虚伪性。
第二节清末修律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1910年5月15日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
变化主要体现1、改律名为刑律2、取消了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隶三十门。
3、纯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4、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将主体刑确定为死刑(斩、绞)、遣刑、流刑、徒罪、罚金等五种。
5、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以及破坏交通、电讯的犯罪等等。
但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大清新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共53章,411条,另附有《暂行章程》5条。
1、成为一部纯粹的专门刑法典2、将整部法典分为总则与分则两部分。
3、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
主刑有死刑(绞一种),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居留、罚金;从刑有剥夺公权和没收两种。
4、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代刑法学的通用术语。
如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刑法典。
但没等施行清朝就灭亡了。
大清民律草案分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
秦汉的法律制度和公正法治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渊源。
在秦汉时期,中国法律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国开始迈向一个更加公正的法治社会。
一、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改革。
秦朝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严格、惩罚严厉、权力集中为特点。
秦朝的法律被称作法家思想的产物,采用了比较完备的官法制度来统治人民。
秦朝的法律制度体现在律令、铁疏、士痞和田制等方面,官法制度的建立是秦朝法律制度形成的标志。
在秦朝,官法制度所规定的罪行和制度非常严格,这就导致了人民的反感和不满。
但是同时,秦朝的官法制度也规定了很多比较先进和公正的制度,比如说实行司法公开,开展律师辩护制度等。
二、汉朝的法律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
汉朝时期,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丰富了法律的内容,打造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法律体系。
汉朝的法律制度以皇家法律为中心,秉承了儒家思想,注重人民民主,注重法治、公正和人权。
汉朝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四种形式:器令、法令、案牍和律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律令。
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律为中心的官方法典,被称为中国的刑法之母。
《律令》主要规定的是刑法,并将刑法的规范与制度化结合起来。
可以说,律令是汉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中国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公正法治公正法治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制度与道德、法规与人权、公民权利与义务、官僚制社会与文化道德的内在共性。
公正法治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
在秦汉时期,公正法治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和推广,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秦朝采取的官法制度虽然比较严格,但也探索了实行司法公开、开展律师辩护制度等新的制度。
我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迁的历史时期,一系列的革命和政治变革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其中,中国的宪政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其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近代宪政制度的演变。
一、起源宪政制度起源于欧洲,并在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在美国。
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它强调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规范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在中国,一种新思想开始兴起,倡导政治改革和宪政体制,这就是“戊戌变法”。
1898年,清朝政府发起“戊戌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
变法实行的核心措施是制定一部或多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典,以限制皇帝的权力并保障人民的权利。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启,中国开始尝试适应西方的政治规则和经济制度。
二、发展1. 民国时期1912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正式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主宪政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一系列宪法文献得到了制定和颁布,正式确立了宪政的原则和框架。
在这期间,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各级宪政机构,例如国民大会、参议院、立法院等,这些机构成为宪政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在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生态多变复杂,宪政制度也曾多次被冲击和击溃,但它成为国家持续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它在政治、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由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性的局限和外来势力的干预,中国的宪政制度并没有取得顺利的发展。
2. 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在新中国初期及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宪政制度被取缔和并无实质进展。
直到1978年的全国宪法钦定,中国的宪政制度才再次得到重视和建构,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建立现代法治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增加了宪政制度建设的外部支持和内部动力。
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宪政制度发展的物质基础。
宪政的历史概念宪政是一个具有历史概念的政治制度或原则。
广义而言,它是一种强调政府权力受到限制和约束的政治体制,其中官方行为受到宪法的规范。
狭义上,它是一种由各种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权力分立、选举和轮替制度、司法独立、言论自由、人权保障等基本原则。
宪政的概念源自欧洲启蒙时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广。
宪政的历史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在古希腊,雅典民主政体中,公民在政务决策中有一定的参与权,政府权力受到一系列法律和规则的制约。
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宪法赋予公民政治权利,并限制统治者的权力。
这些古代政体为后来的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宪政的现代概念主要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
英国的宪政制度中,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国王不能单方面制定法律和行使政府权力,这一制度被视为权力分立的经典例子。
英国的宪政制度不仅影响了英国本土,还对后来的宪政制度产生了广泛影响。
18世纪的美国革命也为宪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建国之初,启用了《美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并确立了一个以分权制衡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美国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并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美国宪政的成功经验成为后来其他国家宪政制度发展的重要参考。
19世纪的欧洲也出现了一系列宪政运动和民主运动。
在此期间,欧洲许多国家通过起草新的宪法来确立自己的宪政制度。
法国的《1789年宪法》和《1958年宪法》,德国的《1949年宪法》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宪法都体现了宪政的原则和价值。
20世纪,宪政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制度追求。
随着殖民地的解放,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纷纷采用宪政制度,以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力的限制。
宪政的核心原则,如选举公平、反腐败、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都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
至今为止,宪政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最早的法国大革命到今天的民主国家,宪政通过形成宪法和法律体系,设立权力制衡机构,保护公民权益,制约政府行为,确保政府行事透明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法律与宪政制度中国秦朝的法律和宪政制度:皇帝权力集中、土地兼并等政策导致社会动荡。
统一度量衡、货币等标准,修筑长城。
任命郡县官员,推行州县制和居民户籍制,并设立县官学校。
明确官民法律地位,建立取消奴隶制度和封印制度。
提交公民修造宣统1年。
先进的宪法法律是限制秦朝政府。
古罗马的法律和宪政制度:罗马帝国的宪政制度是根据历史,长时期治理和传统基础。
奠定先进的民主基础,遵循罗马法、公民法、规定公民权利、官员权力等。
著名的《旧罗马宪法》为法律起草提供了法理基础,保护人民的权益。
罗马民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英国的大宪章与英国权利法:英国的大宪章于1215年由国王和贵族签署,限制国王的权力,确保贵族和人民的权益。
宪章建立了法律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并为后来的英国宪法奠定了基础。
英国权利法于1689年通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立宪制度。
权利法允许议会在国王和政府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确保个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
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美国宪法于1787年制定,是世界上第一部写成的宪法,被视为现代君主立宪制的典范。
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并将权力分散到联邦和州之间。
权利法案是宪法的前十个修正案,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等,也确保了司法平等和公民的个人自由。
法国宪法和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制。
法国宪法于1791年颁布,它确立了立宪君主制,分割权力,确保公民的宪法权利。
人权宣言讲述了人类的基本权利,堪称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启示性的宣言之一,它提供了个人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的保护,为后来的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总结: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法律与宪政制度对现代法律体系和政府运作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法律和宪政制度为保护公民权利、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力的有效分立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和法律基础。
它们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尊重这些先进制度的精神,为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努力。
民国时期的宪政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也是宪政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的宪政发展展开论述,包括宪政的起源、主要宪政制度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宪政的起源民国时期的宪政发展离不开中国近代化进程以及外国影响的融合。
在清朝末年,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革。
维新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众多政治派别,其中包括主张宪政的洋务派。
在改革的推动下,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了《大同宪法》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文规定宪政制度的法律文件,标志着中国步入宪政发展的道路。
二、主要宪政制度民国时期在宪政的理念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宪政制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辛亥革命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
这两部宪法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机构,包括国民大会、行政院、审计院等。
这些机构的设立旨在限制政府权力,实现法治的原则。
在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宪政思想。
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即为其中之一。
他提出的“民主、民生、民族”思想,试图通过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维护民族利益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宪政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宪政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宪政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宪政制度的推行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进程。
它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益,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宪政制度的实施为中国政治体系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不同政党的兴起和政治派系的分立使得政治竞争成为可能,增加了政治决策的多样性。
此外,宪政的发展也带动了法治观念的普及。
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法学家和法律专家,他们通过翻译西方法律著作、撰写法学论文等方式,将现代法律观念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建设。
总结:民国时期的宪政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政的起源、主要宪政制度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法治和宪政建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法治和宪政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近年来,中国的法治和宪政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法治和宪政建设。
历史中国的法治和宪政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唐朝时期,唐律疏议已成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础。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了律例、诏令和案例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体系。
这些制度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和规范官员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受制于封建专制和官僚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法治和宪政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开始了有序的法治建设。
在经历了“文革”等政治运动之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法治和宪政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现状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法治和宪政建设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法治建设和宪政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还在逐步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权益,加强监督执纪,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法治建设也在不断加强。
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建立起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多重法律制度构成的完备法律体系。
中国还逐步推进“阳光司法”机制,加强审判公开,推行网上立案,实现检察公开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未来中国的法治和宪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宪法和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推进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和监督执法机制的完善。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强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未来,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建设,需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增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法制史之宪政制度历史
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将其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之后不到三月,光绪、慈禧相继辞世;不到三年,宣统帝被迫退位。
最后的救命稻草压垮了虚弱的骆驼。
一百年来,对晚清宪政改革的认识从完全否定到部分肯定,但不约而同地仍然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大纲》尽管欺世骗民,欲借宪政外壳维护专制王权,以图延续王朝脉息,二十三条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十四条,不过仍然规定了“议院”、“言论”、“自由”、“财产”等对当时中国民众较为新鲜的概念。
这不仅仅是一纸空文,而是中国的宪政启蒙由理论到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
十年之前,被慈禧亲手镇压下的维新派之主张,又被慈禧重新拾起,并且比维新派更为进步。
1911年,眼看革命烽火无法扑灭的清政府,再次试图以宪政挽回败势,公布了第二个宪法性文件《十九信条》,废除了《大纲》中的荒唐条款,代之更有宪政精神的条文,但正如张謇所言:“大局土崩,事机瞬变。
因不充分之立宪,致不得已之罪己,亦不能取信。
”这一切来得太晚,已不能取信于民。
它所能起的作用,反而是激起更大的民愤。
考察晚清宪政改革,不能简单视为虚假的愚民之法。
从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改革六部及官制到各省筹立谘议局,清政府为预备立宪做了切实的工作。
尽管清政府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借鉴西方各国经验,先推行地方自治,各地相继颁发自治章程,选举产生议事会和董事会,到1909年各省谘议局陆续成立。
清政府采取的分权方式是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谘议局事实上成为地方议会,各省谘议局集中了行政、财税、司法等权力,甚至各省可自设关卡收税。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起,地方权力便不断扩大,逐渐走上台面并制度化。
依清政府的的政治体制设计,谘议局只是地方立法机构,监督地方政府,但谘议局的过于强势,动辄集体辞职,使得三权剥离过慢,权力之间缺乏制衡,甚至出现各省谘议局“大串联”,直接叫板中央政府。
被立宪派视为天经地义的“先开民智再开国会”,却在“夺权”的动机下彻底变样。
宪政成了地方分割中央权力的工具,各省谘议局极大推动了地方的分离主义。
铁路等必须依靠中央统筹的重大项目,在地方分离主义倾向下开始各自为政,甚而以邻为壑。
当初四川保路会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川鄂边境设卡,严防湖北人修铁路进川。
这可并非是怕破坏风水、祖坟,而是已认识到修铁路赚钱,因而各省纷纷成立地方铁路公司,集资修铁路。
在乱世,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暴露地最为彻底。
清政府为推行宪政改革下放中央权力,各省官绅便流露出权力贪欲纷纷夺权。
这固然是由于中国缺乏宪政文化的土壤,在国民的宪政意识中并没有对法治
的敬仰、对权力的制约和对人权的尊重。
西方是先经过文艺复兴对人权的的认识才过渡启蒙运动对法治的推崇。
中国早期的宪政传播者,断裂地获取了西方的经验。
中国人历来对权力有极强的欲望,从古至今,权力便意味着名位和财富。
1905年,清政府发布谕令,规定: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
……自隋而肇始,于唐、宋时完备,明、清承之,至清末已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至此成为历史。
科举的废除,是晚清改革的一大成果,但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正是科举的存在,使传统中国维持了上下分层、垂直流动的平衡状态。
科举的废止,使得举国学子一夜之间尽失“登进之路”。
清政府在考虑废止科举时,也注意到将传统的功名与新式的教育相配合,张之洞的奏折中也指出了如何让有下级功名的生监在新的学校体制中找到
出路。
但是,废止科举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士绅阶层的抗议。
地方士绅阶层在过去可以通过正途的科举和异途的捐纳向上晋升,科举的废止断绝了传统的仕进之路,士绅阶层与中央政府的断裂使中央政府不再得到士绅阶层的支持。
所谓士绅,通常是指那些已经取得功名头衔、却生活在家乡待官的人,也包括退职赋闲回籍的官吏。
随着科举的废止,地方士绅利用官办学堂为自己获取了新的地位,更多地介入到地方事务当中。
在传统中国,士绅是中央政府对下层民众进行监控管理、征税纳粮的赖以支撑的基础。
科举的废止,造成传统的断裂,也加大了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
宪政改革,地方谘议局的成立为士绅们提供
了新的活动舞台。
在各省谘议局中,有功名的议员占绝大多数。
武昌首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也正是赖于这些士绅的推动。
因而辛亥革命或可成为一场士绅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