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史和宪政史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45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是指1871年至1912年间,日本国内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
自然资源不丰富的日本从17世纪开始与西方的贸易接触,逐渐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化习惯等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在与西方列强进行不平等条约,遭受侵略的情况下,日本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国家状况,并努力改变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治维新以其全面性、深刻性和历史性,成为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制度变革。
一、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1.废除封建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采用了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由中央政府、大名、武士、农民、商人等组成的多层次等级制度,他们之间有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严格地约束着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封建制度逐渐形成了僵化,成为约束社会发展的桎梏。
因此,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废除了封建制度,大幅度地减少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
这样的改革不仅鼓舞了人民的信心,也为日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近代产业体系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政府的支持为基础。
然而,随着工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种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和贸易业,建立了近代产业体系。
这一产业体系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积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推行教育事业在过去的封建制度下,日本的教育主要由神职人员掌管,保守与僵化。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推行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注重实用性和进步性。
通过这种教育制度,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日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明治维新的政治制度变革1.建立宪政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政治制度是由一些藩主和官员控制的,这种制度很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之后引进了西方的宪政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宪政制度通过规范固定的法律和条款,建立了一个平衡的政治体系,同时还保障了国民的权利与利益,这在当时是相当前卫与革命性的一项改革。
日本历史有哪些时代日本虽说是个岛国,但是,其历史也是相当有底蕴的。
不信?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日本历史的时代划分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8万平方千米。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万年乃至10万年前,整个日本历史可从旧石器时代到平成时代(现在)分为16个时代。
1、旧石器时代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尾期才较大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约十万年前)发展缓慢,考古研究发现,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其中少量人(大概十万年前)才开始又迁徙到日本。
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十万年前,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满洲、通古斯语族、突厥语族等语族的人、古代中原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微量马来人以及微量中南半岛的印支人混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混合衍变而来。
自从战国后期,大量燕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和越国人等为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到清朝时,在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或直接到日本列岛。
2、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
这时的琉球,远远比日本本岛要发达许多,因为琉球早早的成为中国的藩属,比日本更早的接受先进的中华文化,也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史实。
约1万2千年前左右的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
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在日本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
3、弥生时代伴随着渡来人的移入,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
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分析一、产生背景晚清的宪政国际环境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但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他们企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迫使他们转而采取“保全”、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
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就国内形势而言,十九世纪晚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与不断高涨的民主思潮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锐;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而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也积极活动,企图通过立宪分得一点权力。
不愿接受任何变革的清朝统治集团,在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震撼下觉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将“全局糜烂”,“溃决难收”,必须慎重选择“善后之策”,才能苟延残喘,保持危在旦夕的统治地位。
而所谓“善后之策”,就是“一曰用严峻之法,摧锄逆拭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潜消戾气”,即在加强镇压的同时,用“政治上导以希望”的策略,欺骗人民,瓦解革命,拉拢立宪派对于立宪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直接原因却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2]。
于是,不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日本天皇制度是日本宪政体系的核心,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天皇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不具有政治权力。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
天皇制度的起源日本古代的天皇是神的化身。
神道教视皇族为出自天照大神的皇祖神,皇族和天皇被认为是神族后裔,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
在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中,明确规定了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天皇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明确的法律地位。
公元710年,日本首都迁至奈良,天皇在此建立了道场(宫殿),并成为日本古代中央政权的核心。
天皇制度的崩溃与恢复到了公元794年,天皇迁都至京都,建立了平安时代。
在平安时代中,宫廷政治占据了主导地位。
天皇的地位和权力逐渐减弱,实际政权被贵族和将军夺取。
此后,日本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包括幕府政权的建立和战国时代的乱世。
尽管如此,天皇的象征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政府对天皇制度进行了大力推广和改革,将其确立为日本政治文化的核心。
天皇被提升为国家的最高象征,旨在加强对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
同时,政府通过制定新宪法,明确规定在战争时期以及与国外交涉时,天皇是国家最高权力代表。
天皇的形象也被改变,从神的集合体转变为普通人。
战后日本的天皇制度在二战期间,日本战败,天皇制度遭受重创。
美国占领之后,日本政府被迫进行大规模改革,天皇制度被削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新宪法中规定了天皇的象征地位,彻底打破了天皇是政治统治者的传统看法。
天皇只是象征日本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存在。
尽管如此,天皇制度在日本社会中的存在并未被削弱。
日本政府一直对天皇制度进行维护和推崇,认为它是日本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天皇制度在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总的来说,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其地位和权力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其象征地位从未改变。
战后,天皇制度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减弱,但它在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天皇与宪法150年前日本登上世界舞台,150年前的1856年,横并开港,日本登上世界舞台,为建设以天皇为中心的现代化国家,日本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和内阁等国家机构,又天皇召集国会,现行宪法规定的天皇的国事行为之一,天皇的这项权能是明治时代首次制定并沿用至今。
今日日本国家框架的雏形形成于明治时代。
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是统治日本的国家元首,显示这部宪法基本理念的资料保存在德国,把国家比作人体,认为君主相当于头部,但天皇的权限究竟有多大,不同的解释引发激烈的争论,此后认为天皇至高无上的思潮成为主流,恐怖袭击事件层出不穷。
甚至出现了应该停止宪法,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点的国家的激进主张。
创建宪法的政治体制遭到破坏,日本走上了通往战争的不归路。
大日本帝国宪法从制定到崩溃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些什么,京都大学教授山室信一说:”问题在于明治宪法制定的方式,对于天皇应该是怎样的,内阁和议会应该是怎样的,对于其存在理由及去机能进行彻底讨论,这就是宪法起草的过程。
有必要追本溯源,进行思考。
“东京大学教授御厨贵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治宪法是一部深思熟虑的制成宪法,一部制度设计及其出色的宪法。
他们和当时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国家会不断地发展,不同时期情况会发生变化,这一点当时没有考虑到。
以为国家不会有多大变化,课现代社会可谓是瞬息万变。
”评论家立花隆说:“现行昭和宪法和明治宪法是割离的,是全新的宪法,事实并非如此,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昭和宪法并非突然通过的全新宪法,只是对明治宪法的部分修正,非常重要的部分确被修改了,正因为非常重要的部分被修改了,以至于是人觉得好像是全新的国家诞生了,其实国家的芯子是延续的。
”分析打日本帝国宪法,探索影响今日日本的天皇和宪法的问题。
打日本帝国宪法第一部大日本帝国宪法的诞生针对天皇的明文规定列为第一章,第一条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打日本帝国。
表明日本式由天皇统治的国家。
这一条文与此后的天皇绝对化思潮息息相关。
法学院本科生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外国法制史》课程期中作业论日本法律制度的发展史摘要:日本法律制度发展至今,已成为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机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虽然,对日本法属于何种法系定位问题尚有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法在进行法津移植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轨迹看,其主要经历了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确立时期、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律制度的变化时期及当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完善时期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又有其时代特点。
关键词:日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治维新一、中为己用——以中华法系为基础的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综观日本古代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从体系到内容都深受中国封建法律制度及其法律文化的影响。
日本在7世纪以前没有系统的政治法律制度,公元645年开始的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此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日本封建法律制度以隋、唐法律为模式,表现为推行律令制,进行以律、令、格、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典编纂工作。
公元701年颁布的第一部日本成文法典《大宝律令》,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本,是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
公元1192年日本进入了以幕府为中心的“武家政治”时期,1232年,镰仓幕府颁布《御成败式目》(又称为《贞永式目》),该法继承了《养老律令》的法律原则,又较多地吸收了武家的社会生活习惯,是武家所有法律的基础。
当然,日本对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也并非完全是生搬硬套的移植,也存在着继受中的变通,如日本,神祗是其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了保留神祗思想,在参照唐令制定《养老令》时,日本模仿和变通唐令中的“僧尼令”,在《养老令》的首篇规定“神祗令”,使神抵传统和习惯法律化。
二、脱亚入欧——以大陆法系为模式的近代法律制度明治维新是日本以大陆法系为模式进行法律制度西方化的开端。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要引进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导致日本法制西化的直接原因是来自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力。
日本简史日本,作为一个东亚岛国,拥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曾经历过许多风云变幻的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似平凡却又承载着许多故事和传奇。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几个关键时期,带您一览日本的简史。
古代日本古代的日本,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而闻名。
古代日本的政治组织主要是以各种霸主统治的部落联盟,直到7世纪中叶,日本才正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王国。
此后,日本开始采纳中国的政治、文化及宗教制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化”的特色。
平安时代平安时代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治秩序基本稳定,出现了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的蓬勃发展。
《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名著相继问世,京都等城市成为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日本战国剧情最为激烈的时代之一。
战国时代,各大武士家族争霸一统,华丽的忍者艺术更是在这个时代达到巅峰。
织田信长、武田信玄等众多武将的英勇事迹被后人传颂。
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最长的一个时期,这个时代以江户幕府的建立和长期和平为特点。
在此期间,日本内外贸易得到大幅度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歌舞伎、浮世绘等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兴盛。
近现代日本近代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二战以及战后重建等一系列重大变革,由一个封闭的落后国家逐渐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工业化、技术创新和民主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日本传统文化也为全球所推崇与传承。
总的来说,日本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和精彩传奇的长河。
从古代到现代,神秘的日本国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迁,而这个独特的国家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在世界历史舞台上闪耀着她独特的光芒。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以来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运动之一,它不仅改变了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的成功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明治维新起源于1853年日本被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的黑船舰队所震撼。
日本在长期的封闭政策中自身的落后感开始加重,对外界的探索之心也日渐强烈。
佩里的访问打破了长期封闭的局面,激起了日本人民的觉醒。
明治维新的契机就在这样一种被外来现实冲击的情景中出现。
明治维新的核心在于强调西方文明的吸收和本土改革的推行。
日本统治阶级意识到,想要从容应对国际交往和挑战,必须实行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政治领域是明治维新的首要领域,新政权废除了幕府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一种宪政,皇权以及改革的推进,都同此运动一起发生。
经济领域的改革同样重要。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兴办了一系列工厂和设施,培育了一批技术人才。
同时,日本还加强了对外贸易,改善了基础设施,推动了现代化的农业和港口建设。
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都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领域的改革同样尤为重要。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制度,实行了“人民平等”的政策。
废除了士辈制度,推行了全日本的普通教育,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学习。
明治维新后,社会地位更为平等,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从政治上讲,明治维新的成功打破了封建军阀统治的格局,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
通过推行宪政,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其次,日本通过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快的现代化进程。
最重要的是,明治维新切实改善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然而,明治维新并非十全十美。
在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经济型社会倒还在相对平等中露出了一些阶层,社会背后也高度发展起来。
日本战国历史年表(应仁之乱后几十年没有太大的战乱省略掉)1.战乱开始篇1546年4月20日,河越之战,北条氏康击败上衫宪政、上衫朝定、足利晴信联军1546年12月,毛利元就把家督让给嫡子毛利隆元1547年9月22日,加纳口合战,斋藤道三击败织田信秀1548年2月14日,上田原合战,村上义清击败武田晴信(武田信玄)1548年3月19日,小豆坂合战,今川军战胜织田军。
1549年2月24日,织田信长和斋藤道三的女儿归蝶结婚1549年7月3日,佛朗西斯科-桑比埃尔在鹿儿岛登上日本土地1549年11月10日,今川和织田人质交换1549年11月,江口之战,三好长庆击败细川晴元1550年7月13日,毛利元就开始肃清井上元兼一门1550年10月1日,武田晴信(武田信玄)在户石城击败村上义清1551年3月3日,织田信秀死亡,织田信长继承家督1551年5月26日,武田军真田幸隆用计攻下户石城,村上义清逃往越后1551年9月1日,陶隆房(陶晴贤)谋反,大内义隆自杀1552年1月,上杉宪政逃往越后1552年3月1日,大内义长继承大内家家督,陶隆房改名为陶晴贤1553年闰1月13日,织田信长家臣平手政秀谏死1553年4月20日,斋藤道三和织田信长在正德寺会面1553年8月,第1次川中岛合战1554年3月、武田、今川、北条的三国同盟成立,史称善德寺的会盟1555年4月20日,织田信长攻下清洲城1555年7月19日,第2次川中岛合战1555年10月1日,严岛海战,毛利军胜利,陶晴贤自杀1556年4月20日,长良川合战,斋藤义龙军击败斋藤道三军,斋藤道三战死1556年8月24日、稻生之战,织田信长军击败织田信行军1557年4月3日,毛利元就击败大内义长,大内义长自杀1557年8月,第3次川中岛合战1557年11月,织田信行再次谋反,被织田信长杀死1559年2月,织田信长单身上洛,拜见将军足利义辉1559年4月,长尾景虎(上衫谦信)单身上洛,拜见将军足利义辉1559年,北条氏康隐居2.信长起事篇1560年5月19日,桶狭间合战,织田军战胜今川军。
日本历届首相日本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的国家,自从明治时期开始迈向现代化以来,日本已经出现了多位重要的首相。
每位首相在国家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日本历届首相及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
明治时期(1868年-1912年)大隈重信(1838年-1914年)大隈重信被誉为日本的第一位民主宪政家和自由主义者。
他在1878-1887年及1889-1891年两度担任日本的首相。
在他的领导下,他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包括教育、军队和法律等领域的改革。
他还提倡了国会制度的建立,这标志着日本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位实际掌握实权的首相。
他在1885-1888年和1892-1896年两度担任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致力于推动现代化改革和国际化进程,他参与了签署日英、日美和日俄的条约,并建立了日本的现代宪政体制。
大正时期(1912年-1926年)寺内正毅(1855年-1946年)寺内正毅是大正时期的首相,他曾两次担任这一职位,分别是1916-1918年和1929-1931年。
寺内正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了日本军队,并成功地扩大了日本在亚洲的领土。
然而,在他第二次担任首相期间,他被指责与军国主义势力勾结,导致了日本国内政治的动荡。
昭和时期(1926年-1989年)平沼骐一(1887年-1948年)平沼骐一在昭和时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首相。
他在1939-1940年期间担任首相,他的领导下日本继续向军事和领土扩张政策发展。
他也是日本历史上海外侵略的支持者之一。
然而,由于战争的失败和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他在1940年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西村铁男(1889年-1987年)西村铁男是昭和时期的首相,他在1947年担任这一职位。
西村铁男是一个具有强烈外交意愿的政治家,他致力于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尤其是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他还努力推动日本的宪法改革和民主化进程。
日本的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转折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开创了日本现代化的新篇章。
这一历史转折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间,对日本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853年,当时美国海军舰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打开了对日本的大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相继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剥夺了日本的主权,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使得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精英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以摆脱这种困境。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维新政府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通过深化教育和文化改革、修宪、推行现代化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努力实现日本的现代化。
其中,教育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方面。
维新政府在日本推行了义务教育,并引入西方的科学知识。
这使得日本人民开始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为日本的工业和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治维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维新政府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了宪政体制。
1889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也为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维新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经济政策。
他们运用国家力量大力促进工业化,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基础设施,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维新政府实行了土地和工业改革,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们还积极吸收西方的技术和资本,推动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为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现代化国家。
从军事强国到工业大国,日本通过改革和现代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从一个后发国家迅速崛起。
这一历史转折标志着日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明治维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动荡和不平等。
一方面,农民和工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剥削和欺负,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另一方面,满足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政府和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