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外耳和中耳的功能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30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节听觉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耳蜗组成。
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疏密波(20~20000Hz),最敏感频率在1000~3000Hz之间。
听阈:每种频率的声波的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一)中耳的功能(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在经过听骨链和卵圆窗膜(前庭窗)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为气传导。
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在经圆窗膜(蜗窗)传入耳蜗,这一途径也属于气传导。
骨传导: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之为骨传导。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迷路在功能上分为耳蜗和前庭器官两部分。
(一)耳蜗的功能结构要点耳蜗的结构要点: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骨性管道约2.5~2.75转,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2 1/2~2 3/4)①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底部: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圆窗膜相接。
蜗顶部以蜗孔使二阶相互沟通,其内充满外淋巴。
②蜗管:是个盲管,管内充满内淋巴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装置:螺旋器(科蒂器)由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靠近卵圆窗膜)开始,沿基底膜向蜗顶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但频率不同,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不同:频率高,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位置越靠近蜗底,相反,频率越低,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蜗顶。
蜗底受损影响高频听力,蜗顶受损影响低频听力。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血管纹作用产生与维持内淋巴中的正电位,将K+转入内淋巴机制①Na+-K+-2Cl-同向转运体②钾通道③钠泵临床血管纹对缺氧和钠泵抑制剂哇巴因非常敏感,缺氧可使ATP生成与钠泵活动受阻;常用的依他尼酸和呋塞米利尿药可抑制Na+-K+-2Cl-同向转运体导致听力障碍。
生物耳朵结构知识点总结一、外耳的结构和功能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声音并将其导入外耳道。
外耳道是一条通往中耳的窄长通道,它帮助声音传播到中耳并保护中耳不受外界物体的侵害。
外耳的功能主要是接收声音和将声音传导到中耳。
耳廓可以帮助我们捕捉不同方向的声音,并且外耳道可以起到声音传导的作用,使得声音能够顺利地传入中耳。
二、中耳的结构和功能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是一块薄膜,它位于外耳道的深处,可以将声音振动转化为机械振动。
鼓室是一个空腔,里面充满了空气,它与咽鼓管相连,可以调节中耳内部的气压。
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蹬骨,它们连接着鼓膜和内耳。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声音传导到内耳。
当声音通过外耳传入鼓膜时,鼓膜会振动,并将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听小骨会将振动逐渐放大,并传输给内耳。
此外,中耳还能够调节气压,使得内耳内部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保持平衡。
三、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内耳主要由前庭器官、半规管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平衡感受器官,它可以感知身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半规管包括三个半环管,它们分别感受身体在三个不同方向上的运动。
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官,它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将信号传送给大脑。
内耳的主要功能包括平衡感知和听觉感知。
前庭器官可以感知身体的倾斜、加速和转动,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半规管可以感知头部的旋转运动,从而使我们可以保持稳定的姿势。
耳蜗可以将声音通过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理解语言。
总结一下,耳朵是一个复杂的感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主要是接收声音和将声音传导到中耳,中耳主要是将声音传导到内耳并调节气压,内耳主要是感受平衡和听觉信号。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配合,使得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保持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耳朵,保护耳朵,使得我们能够享受清晰的声音和平衡的生活。
七年级生物耳朵知识点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器官,它的结构非常复杂,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生物学中关于耳朵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功能。
一、外耳外耳是指我们能够看到并摸到的部分,包括耳廓和耳道。
耳廓帮助我们接收声音,并引导声波进入耳道。
耳道长约2.5厘米,是一条弯曲的通道,它包含毛细胞和腺体,帮助清除耳垢和防止细菌感染。
当声波穿过耳道时,它们会震动鼓膜,使其产生振动。
二、中耳中耳包括三个小骨头——听骨(锤骨、炸骨、镫骨),并连接到鼓膜。
听骨使得鼓膜的振动转化为更强的振动,并将其传递到内耳。
此外,中耳还包括气垫,即耳腔,它与鼻子相连,帮助平衡压力并保持耳朵的正常功能。
三、内耳内耳位于颅骨内部,由半规管、蜗壳和耳蜗组成。
耳蜗主要用于感知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而半规管则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内耳的神经系统与大脑相连,将感知的声音和平衡信息传递到大脑,让我们听到声音并保持身体平衡。
四、听力保护长时间的高强度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失聪。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耳朵。
例如,佩戴耳塞或耳机可以减少噪音的影响,避免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中待。
此外,注意保持良好的气质,保持耳朵和周围运动肌肉的健康,也是保护我们听力的措施之一。
结论:耳朵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感知器官,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外界的声音,而且还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只有在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避免受到噪音等因素的影响,保持我们优良的听力。
耳的生理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从生理功能来看,外耳起集音作用。
中耳起传音作用,将空气中的声波传入内耳。
内耳有感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人和灵长类的耳廓肌肉已退化,丧失运动能力,但从前方来的声音可直接进入耳内,而后方来的声音则被遮挡。
因此,对声源方向的判别仍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骨、乳突、中耳肌肉、韧带及咽鼓管等。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起声阻抗匹配作用,将空气中的声音振动能量高效率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中去。
这种作用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组成的传音装置来完成的。
鼓膜具有一定弹性的张力,当外耳道或中耳腔内的压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可引起鼓膜破裂。
鼓膜破裂或穿孔将影响中耳传音效能,使听觉的敏感度降低。
在小面积或中面积穿孔时,100-2000Hz的听了损失程度大致相同,2000Hz以上的听力下降较少。
大面积穿孔,特别是整个鼓膜被去除后,则高频听力损失较重。
除面积的大小外,穿孔的部位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沿锤骨柄前缘或后缘的穿孔对听力的影响较大。
沿锤骨柄两侧边缘的穿孔对传音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咽鼓管为连通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管道。
它的功能是保持鼓室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平衡和引流作用。
当鼓室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气体通过咽鼓管向外排除比较容易,而当外界气压大于鼓室内气压时,气体的进入则比较困难。
特别是当外界气压超过鼓室压力达12kPa(90mmHg)是,即使进行吞咽动作亦难以使官腔开放。
这是因为咽鼓管壁的膜受压力的直接作用而闭合。
飞机突然下降或迅速潜入深水时容易出现此现象,并且在鼓室中造成负压,导致液体渗出,粘膜充血,严重时可引起出血。
声音除通过鼓膜及听骨链传入内耳外还可通过颅骨传导到内耳。
前者惯称气导,后者惯称骨导。
三、内耳的功能内耳听觉功能可概括为两方面:第一是对声音的感受,第二是对声音的初步分析。
内耳的主要结构有耳蜗、毛细胞和基底膜。
耳蜗的基本功能是将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传递声音的信息。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一、耳部解剖人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导入外耳道。
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它有助于声音传导和保护中耳。
2. 中耳:中耳是位于鼓膜后面的空腔,它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是外耳道尽头的薄膜,当声音波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时,鼓膜会震动。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部有与咽部相连的咽鼓管,它平衡气压,并帮助传导声波。
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它们分别是锤骨、砧骨和副耳骨,它们传递鼓膜上的振动到内耳。
3. 内耳:内耳位于颅骨内部,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对声音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神经信号。
前庭是平衡器官,它由囊固和鼓室两个部分组成,负责感知身体的重力和方向。
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帮助控制眼睛和头部的平衡。
二、耳部生理1. 听觉传导:当声音波到达耳廓时,外耳会将其引导入外耳道,然后声波通过鼓膜传导到中耳。
鼓膜的振动会使得听小骨震动,进而将声波传递到内耳的耳蜗。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会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
2. 平衡功能: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进行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时,半规管的液体会随之流动,从而刺激感知细胞,并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身体的方向和平衡状态。
3. 耳蜗功能:耳蜗是内耳中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内部有许多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接收来自鼓膜振动的声音信号。
耳蜗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构成我们对声音的听觉感知。
三、耳部应用1. 保护听力:由于现代社会中噪音污染的普遍存在,保护听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朵的损害,保护听觉功能。
2. 诊断和治疗听力问题:对于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耳部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听力测试可以评估个体的听觉功能,并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
耳朵的构造与功能
耳朵从外往里共分3个部分:即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是从外边看到的耳郭和外耳道,是专门收拢外界声音的器官。
外耳道深2.5~3厘米,直径0.6厘米,外耳道皮肤上长着许多小汗毛,还有许多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皮脂和耵聍(耳屎)。
耵聍能杀死细菌和抑制真菌的生长,也有粘住闯进外耳道里的小虫子的作用。
外耳道的底部是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仅0.1毫米的薄膜,这就是鼓膜。
(2)中耳:从鼓膜往里就是中耳,中耳位于颞骨锥部,包括一个鼓室和由3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由耳咽管与外界相通。
中耳是把外耳收拢来的声音传送到内耳去的中转站,由3块人体上最小的骨头(锤骨、砧骨和蹬骨)组成的。
听骨链外端连着鼓膜,里端接着内耳。
当鼓膜受外界声音振动时,听骨链随之发生振动,再把振动传导到内耳的听觉细胞,再经听神经传达到大脑听觉中枢。
人的听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中耳有耳咽管通到鼻咽部,因此中耳里充满着空气。
耳咽管平时是关闭着的,当说话、张嘴和吞咽时,耳咽管张开,内外空气相通,使中耳内外压力达到平衡。
(3)内耳:为听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包括耳蜗、前庭和3个半规管。
耳蜗是耳神经细胞所在地,是管听觉的。
前庭和半规管是负责平衡功能的,叫平衡器官。
平衡器官可以感知头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相关位置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速度上的转变。
如果平衡器官功能失调,人
就会眩晕,听力也会受一定影响。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简介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人的耳朵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
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
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
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
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
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
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内,紧接着3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
每一粒听小骨都只有米粒大小,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头。
它们的名字由其形状而来。
紧挨着鼓膜的是槌骨(像铁槌),之后是砧骨(像铁砧),最后是镫骨(像马镫)。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
3块听小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杠杆系统,把声音放大并传递入内耳。
3块听小骨中最后的镫骨连接在一个极小的薄膜上,这层膜称作卵圆窗。
卵圆窗是内耳的门户,而内耳中有专司听觉的器官——耳蜗。
当镫骨振动时,卵圆窗也跟着振动起来。
卵圆窗的另一边是充满了液体的耳蜗管道。
当卵圆窗受到振动时,液体也开始流动。
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纤毛。
在液体流动时,这些细胞的纤毛受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产生了听觉。
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内耳后,经听神经纤维传入脑干及更高的听中枢,在听觉传导径路上任一环节出现病变都会引起不同性质的耳聋。
此外,内耳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半规管。
半规管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小环所组成,专司头部三维空间的平衡觉。
当半规管有毛病时,可能产生眩晕的症状。
耳科学知识点耳科学知知识点人类的耳朵是十分神奇的器官,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并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科学是研究耳朵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学科。
在耳科学领域,有许多有趣而重要的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耳朵的结构1.外耳:外耳是指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传送声音到中耳。
2.中耳: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咽鼓管。
鼓膜是连接外耳和中耳的薄膜,听骨包括锤骨、砧骨和耳蜗,起到传导声音的作用,咽鼓管连接中耳和咽部。
3.内耳:内耳包括前庭和耳蜗,前庭帮助我们维持平衡,耳蜗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二、声音传导当声音进入耳朵时,首先通过外耳传导到耳蜗。
耳蜗内含有上千个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可以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
声音在经过耳蜗后,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然后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三、平衡器官前庭是内耳的一部分,是人体的平衡器官。
前庭内包含三个半规管,每个半规管负责感知身体的不同运动方向。
前庭能够帮助我们维持站立和行走时的平衡。
四、常见耳疾病1.中耳炎: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耳朵疾病,症状包括耳痛、耳鸣和听力下降。
2.耳鸣:耳鸣是指听到持续性的噪音,如嗡嗡声或响声,可能是中耳炎、听神经瘤等问题引起的。
3.耵聍栓塞:耵聍栓塞是耳垢在外耳道内堵塞,引起听力下降和不适感。
五、保护耳朵的方法1.避免高噪音环境: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损伤听力,应尽量避免这种环境。
2.清洁耳朵:定期清洁外耳道,避免耵聍堵塞。
3.注意耳部卫生:避免用尖锐物品清洁耳朵,以免损伤鼓膜。
总之,耳科学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领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耳朵、预防耳疾病。
希望以上介绍的耳科学知识点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我们珍惜自己的听觉健康,保护好我们的耳朵。
感谢阅读!。
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是一种感知声音的生理机制,涉及多个生物学结构和过程。
以下是听觉的主要生理机制:1.外耳(外听道和耳廓):外耳是声音进入的起点。
耳廓捕获和引导声音波,将其传输到外听道。
2.外听道(耳道):外听道是一条外部耳部结构,声音波通过外耳进入外听道,然后被传导到内耳。
3.中耳(鼓膜和听小骨):鼓膜是一张薄膜,位于外听道的末端。
声音波的振动使鼓膜振动。
这些振动被传递到中耳中的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和副锤骨。
听小骨的振动放大了声音信号。
4.内耳(耳蜗和前庭):听小骨传递的声音信号到达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
耳蜗包含听觉感受器,称为毛细胞,它们具有纤毛,可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
前庭则与平衡和空间定位相关。
5.听神经:感知到的声音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
听神经将声音信号从内耳传送到听觉皮层,这是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处理声音信号和声音感知。
6.听觉皮层:大脑的听觉皮层是声音处理的主要地方。
它解码和解释声音信号,使我们能够识别声音的来源、频率、强度和意义。
7.听觉通路:声音信号通过听觉通路传递,经过一系列神经核团和通路,最终到达听觉皮层。
这些通路帮助我们定位声音、分辨不同声音、理解语言等。
8.声音的感知:大脑处理声音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声音的来源和语言内容。
听觉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感觉,它允许我们与周围的世界互动,理解语言和欣赏音乐。
听觉的生理机制是复杂的,但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声音,这对人类社交、沟通和生存非常重要。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有集音作用,耳廓还可帮助判断声源的方向。
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对于波长为其长度4倍的声波能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
中耳由骨膜、听骨链、鼓室和咽鼓管等结构组成。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在声音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鼓膜呈椭圆形,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
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及镫骨依次连接而成。
三块听小骨形成固定角度的杠杆。
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最高。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
其原因是:(1)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与卵圆窗膜的面积之比为17.2:1.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为鼓膜上压强的17.2倍。
(2)听骨链杠杆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3:1,这样,通过杠杆的作用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的增压效应为17.2×1.3=22.4倍。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人内耳的。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向内耳的传导方式称为气传导。
骨传导指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因此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其作用甚微,主要在弹音传导中起作用。
但是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时,气传导明显受损,而骨传导却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