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耳的生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人耳结构图及三个部分的生理作用
耳朵的生理构造,主要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份,连接听神经至大脑,构成了人类的听觉系统。
耳部的构造由外耳耳廓进入外耳道后,接著的是中耳耳膜(鼓膜);
中耳腔内有三块听小骨,分别是鎚骨、砧骨及镫骨。
镫骨接触到内耳之卵圆孔,声音由此传入内耳。
内耳的构造可分为二大部分。
耳蜗部分司听觉,前庭半规管部分司平衡,耳蜗部分集合成耳蜗神经,半规管部分集合成前庭神经,此二神经再合在一起形成耳蜗前庭神经,就是第八对脑神经,由此再走入脑干的听觉神经核,接著上达大脑的听觉中枢。
听觉中枢的主要区域在大脑的颞叶。
故耳朵只是用来传导声音最终仍须靠大脑听声音。
每部份的听觉器官都各自具备了独特的功能。
我们听说的声音,实际上是由某个发声体发出的、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振动波_声波。
人的耳廓像一个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声波,并将其汇聚到外耳道,然后,
再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样,就声波的声能就转变为机械能,鼓膜的振动可带动与之相连的听小骨,而听小骨的活动又可振动内耳的门户--卵圆窗膜,这样,就使内耳中的淋巴液产生振动,从而引起内耳基底膜振动,刺激基底膜上的细胞产生与之对应的电位变化,此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生物信号,这种电信号汇聚到听神经中,再通过听神经输送到大脑中的听中枢,直到这时,人才算真正“听”到声音。
听中枢就像一个情报研究所,将传来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类、编号和分析整理,大脑此时才能明白所接受的声波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作出反应。
虽然我们讲了很多,实际上这一过程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只有千分之几秒,自己是根本觉察不到的。
耳的生理说法耳(ear),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1、生理学构造肝脏还能促使一些有毒物质的改进,再排泄体外,从而起到解毒作用。
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如腐败分解时,可释放出氨气。
肝脏将氨转变为尿素排泄,便避免了中毒。
如果饮,如保护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正常功能衰退。
大部分肝病可治愈,但少数迁慢性肝炎。
2、与腑脏经络的联系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很低,因为肝脏能将脂肪与磷酸及胆碱结合,转变成磷脂,转运到体内其他部位。
肝功能如减弱时,肝脏转变脂肪为磷脂的能力也随而减弱,脂肪不能转移,便在肝脏内积聚,成为“脂肪肝”。
脂肪积聚过多时,更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产生一系列症状。
为保护肝脏,预防发病,人们应注意起居卫生,加强体育锻炼。
3、有限的听觉范围我们人类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
声波由赫兹来度量。
人讲话的频率范围为500~3000赫兹。
多数年轻人的听力范围为20~20000赫兹。
这个范围比狗和蝙蝠的听觉范围要小得多。
人的听觉范围到中年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小。
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多数听力会下降。
4、保持身体的平衡我们的耳朵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在每个耳朵里,有3个充满了液体的半规管。
当头部运动时,液体流动,感受器向脑发送关于头部位置改变的信号。
脑于是发出指令,确保身体平衡5、人耳会动的原因人和动物一样,耳后有一块动耳肌,在神经支配下可以活动。
只不过有的人动耳肌退化了,耳朵就不会动了;而有的人动耳机没退化,所以耳朵会动。
耳朵会动,是天生的。
不是后期成长的。
带一点遗传因素。
生物学上证明是天生的,是大脑皮层发达的表现,脑神经更有力,往往有更强的意志力与洞察。
6、保护听力针对青少年和成年人一、长期在噪声强的环境中工作者,应佩戴防护耳罩;二、尽量不用或少用随身听,特别是避免音量过大;三、远离或避免燃放大型烟花爆竹,预防噪声性耳聋;四、对突然发生的一侧耳鸣、耳聋,不可掉以轻心,应立刻请耳科专家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五、耳道内有耳垢栓塞,应到医院由专科医生取出。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一、耳部解剖人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导入外耳道。
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它有助于声音传导和保护中耳。
2. 中耳:中耳是位于鼓膜后面的空腔,它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是外耳道尽头的薄膜,当声音波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时,鼓膜会震动。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部有与咽部相连的咽鼓管,它平衡气压,并帮助传导声波。
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它们分别是锤骨、砧骨和副耳骨,它们传递鼓膜上的振动到内耳。
3. 内耳:内耳位于颅骨内部,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对声音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神经信号。
前庭是平衡器官,它由囊固和鼓室两个部分组成,负责感知身体的重力和方向。
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帮助控制眼睛和头部的平衡。
二、耳部生理1. 听觉传导:当声音波到达耳廓时,外耳会将其引导入外耳道,然后声波通过鼓膜传导到中耳。
鼓膜的振动会使得听小骨震动,进而将声波传递到内耳的耳蜗。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会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
2. 平衡功能: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进行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时,半规管的液体会随之流动,从而刺激感知细胞,并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身体的方向和平衡状态。
3. 耳蜗功能:耳蜗是内耳中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内部有许多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接收来自鼓膜振动的声音信号。
耳蜗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构成我们对声音的听觉感知。
三、耳部应用1. 保护听力:由于现代社会中噪音污染的普遍存在,保护听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朵的损害,保护听觉功能。
2. 诊断和治疗听力问题:对于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耳部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听力测试可以评估个体的听觉功能,并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
第六篇第⼀章⽿的应⽤解剖学及⽣理学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授课教师: 尹晟编写时间:2008-7-1第六篇第⼀章⽿的应⽤解剖学及⽣理学⽿分外⽿、中⽿和内⽿三部分。
⼀、外⽿:外⽿包括⽿廓与外⽿道(⼀)⽿廓:注:借韧带、肌⾁、软⾻、⽪肤附着于头颅侧⾯,⼀般与头颅约成300夹⾓,分为前(外)⾯和后(内)⾯,前⾯凹凸不平,后⾯较平⽽略凸。
1、⽿轮、⽿轮脚、对⽿轮、三⾓窝、⽿垂、⽿屏、对⽿屏、⽿屏间切迹。
2、⽿廓除⽿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架,外覆软⾻膜和⽪肤。
3、临床意义:(1)⽪下组织少,⾎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
(2)⽪肤与软⾻膜连接较紧,⽿廓软⾻与外⽿道软⾻部相连,因⽽外⽿道炎症时压迫或牵拉⽿廓可产⽣剧痛。
(3)⽿屏与⽿轮脚之间⽆软⾻连接,中⽿⼿术循此作⽿内切⼝可不伤及软⾻。
(4)⽿廓的长轴与⿐梁平⾏,可作为⽿廓整形⼿术的依据。
(5)易致冻伤。
(6)⾎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外⽿道:起⾃⽿甲腔底,向内直⾄⿎膜,长约2.5~3.5cm,由软⾻部和⾻部组成,外1/3为软⾻部,内2/3为⾻部。
1、外⽿道稍呈S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道或⿎膜时应将⽿廓向后上⽅提起,使外⽿道成⼀直线,便于检查;但在⼩⼉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廓向后下牵引。
2、因⿎膜位置倾斜,所以外⽿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
在外⽿道的软⾻部和⾻部交界处较窄称外⽿道峡部,外⽿道异物多停留于此。
3、外⽿道的前⽅为颞颌关节,外⽿道炎症时,张⼝及咀嚼可引起疼痛。
(三)外⽿的神经:1、下颌神经⽿颞⽀:分布于外⽿道等的前半部,故⽛疼时疼痛时可传⾄外⽿道。
2、迷⾛神经⽿⽀:分布于外⽿道等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道⽪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3、其他:来⾃颈丛的⽿⼤与枕⼩神经,来⾃⾯神经和⾆咽神经的分⽀。
(四)外⽿的⾎管与淋巴:1、⾎供:外⽿⾎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上颌动脉供应外⽿道。
2、淋巴:外⽿的淋巴引流⾄⽿廓周围的淋巴结。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耳共分为三部分,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见图4 1)。
图4 1耳的组成及结构关系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1) 耳郭耳郭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两侧的颞部。
耳郭主要以软骨为支架,其软骨与外耳道软骨相连。
除耳垂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外,耳郭的其余部分被覆软骨膜、皮肤和极少的皮下组织。
因皮下组织较少,故发生炎症时,压迫或牵拉耳郭可引起剧痛。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1. 外耳2) 外耳道外耳道始于外耳道口,向内止于鼓膜。
成人的外耳道长2.5~3.5 cm。
外耳道的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骨和软骨交界处称为外耳道峡部。
成人的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故检查外耳道深部及鼓膜时需向后上外方提起耳郭,将耳道拉直,方能看清楚。
小儿的外耳道因骨部尚未发育成熟,较狭小,故检查时应向下方牵拉耳郭。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1) 鼓室鼓室又称中耳腔,为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空腔,位于颞骨内,是颞骨内最大的不规则含气空腔。
鼓室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通过鼓窦与乳突小房相连,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水平为界,鼓室可分为上鼓室、中鼓室和下鼓室三部分。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2) 鼓窦鼓窦为鼓室后上方较大的含气空腔。
鼓窦向前与鼓室相通,向后通乳突小房。
鼓窦上方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是乳突小房与鼓室相通的要道,也是中耳乳突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一、 耳的应用解剖2.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
3) 乳突乳突腔呈蜂窝状,内含许多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小房,且各小房彼此相互连通,其内由无纤毛黏膜覆盖。
乳突后壁借骨板与乙状窦和颅后窝相隔。
耳的生理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从生理功能来看,外耳起集音作用。
中耳起传音作用,将空气中的声波传入内耳。
内耳有感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人和灵长类的耳廓肌肉已退化,丧失运动能力,但从前方来的声音可直接进入耳内,而后方来的声音则被遮挡。
因此,对声源方向的判别仍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骨、乳突、中耳肌肉、韧带及咽鼓管等。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起声阻抗匹配作用,将空气中的声音振动能量高效率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中去。
这种作用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组成的传音装置来完成的。
鼓膜具有一定弹性的张力,当外耳道或中耳腔内的压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可引起鼓膜破裂。
鼓膜破裂或穿孔将影响中耳传音效能,使听觉的敏感度降低。
在小面积或中面积穿孔时,100-2000Hz的听了损失程度大致相同,2000Hz以上的听力下降较少。
大面积穿孔,特别是整个鼓膜被去除后,则高频听力损失较重。
除面积的大小外,穿孔的部位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沿锤骨柄前缘或后缘的穿孔对听力的影响较大。
沿锤骨柄两侧边缘的穿孔对传音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咽鼓管为连通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管道。
它的功能是保持鼓室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平衡和引流作用。
当鼓室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气体通过咽鼓管向外排除比较容易,而当外界气压大于鼓室内气压时,气体的进入则比较困难。
特别是当外界气压超过鼓室压力达12kPa(90mmHg)是,即使进行吞咽动作亦难以使官腔开放。
这是因为咽鼓管壁的膜受压力的直接作用而闭合。
飞机突然下降或迅速潜入深水时容易出现此现象,并且在鼓室中造成负压,导致液体渗出,粘膜充血,严重时可引起出血。
声音除通过鼓膜及听骨链传入内耳外还可通过颅骨传导到内耳。
前者惯称气导,后者惯称骨导。
三、内耳的功能内耳听觉功能可概括为两方面:第一是对声音的感受,第二是对声音的初步分析。
内耳的主要结构有耳蜗、毛细胞和基底膜。
耳蜗的基本功能是将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传递声音的信息。
人类外毛细胞有约12000个,内毛细胞约3000个,分布在基底膜上。
听毛细胞是听觉感受细胞。
支配毛细胞的神经末梢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两类。
在耳蜗水平有限的听觉信息传输通路要处理和传输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音响信息到听觉中枢。
听觉系统的各级中枢都是由多个神经核团所构成。
每个神经核又包括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听觉中枢神经元的反应模式比外周听神经的反应要复杂的多。
特征频率不同的神经元在解剖上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这些神经元包括螺旋神经节细胞、耳蜗神经核团、上橄榄核团、外侧丘系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和皮质听区。
通过它们复杂的协调和配合中枢才能完成对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音响信息的分析、鉴别、定位、加工与整合。